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8947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docx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

信阳炒青绿茶的加工

我国绿茶生产中眉茶最多,眉茶是其外形为长条形、微弯,形状如眉而得名的。

它是炒青绿茶经毛茶加工(精制加工)而形成。

由于炒青绿茶在制法上常常需要长时间在锅中炒干,故称”炒青“,又因外形长条状,炒时长,故又称“长炒青”。

信阳市新县、固始、商城、光山、潢川等县原以生产长炒青为主,近年来,信阳毛尖茶的传统产区浉河区等,为了充分发挥低档茶原料的经济价值,优化茶叶产品结构,也开始生产长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生产过程,虽各产区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工序是一致的。

即都通过杀青→揉捻→炒干三道基本工序。

一、杀青

杀青是形成绿茶“清汤绿叶”“香高味醇”品质特征的关键。

杀青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绿茶品质的优劣,杀青过程所引起的物质变化,如不符合绿茶品质要求,不但影响后续工序的进行,而且所造成的损失也无法弥补。

所以绿茶初制过程中,掌握好杀青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一)杀青目的要求:

鲜叶中含有多种酶,尤其是氧化酶,它能引起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形成红梗红叶,绿茶杀青过程就是要首先彻底破坏酶的活性,迅速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期获得绿茶应有的绿色,这是杀青的目的之一;其二,鲜叶中含有较多的低沸点具有青草气的成分:

青叶醇、青叶醛等,通过杀青在高温状态下促进其挥发,并发展茶叶的香气;其三、通过杀青改变鲜叶中含有的各种化学成分,以促进绿茶滋味的形成,如花青素和具有苦涩味的甙类物质在杀青过程中适量减少,对增进绿茶鲜爽醇和滋味有利,其四,鲜叶中水分含量很高,约75%。

叶质硬脆、杀青减少一部分水分,使叶质柔软,韧性增强,便于揉捻成条。

其中最重量的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因为绿茶品质是在酶失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没有酶的失活便不可能有绿茶的品质。

因此,在杀青过程中必须正确地掌握杀青技术,达到杀匀、杀透、不生不焦、无红梗红叶的要求。

(二)杀青技术:

杀青的方法很多,有炒杀、蒸杀、泡杀和烘杀(烤杀)等,但在炒青绿茶制造过程中现在都采用炒杀。

炒杀又有锅式、滚筒杀青、槽式杀青等方法,锅式杀青又有手杀和机械杀青等。

尽管杀青方法不同,炒青绿茶杀青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即都是利用金属导热,鲜叶直接与导热体接触,通过金属导体的传导、辐射和对流使鲜叶处在高温状态下,鲜叶受热,达到杀青的目的。

因此杀青过程中杀青技术和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杀青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综合过程,在杀青过程中,杀青温度、杀青时间、投叶量、杀青方法以及杀青程度都是杀青技术需要正确掌握的主要因素。

1、杀青温度:

杀青的主要目的在于破坏酶的活性,温度在杀青过程中应占主导地位,也就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是掌握杀青技术的首要原则。

破坏酶的催化作用,据测定叶温要达到85℃以上。

然而在杀青过程中,叶温的升高。

直接取决于供热体的温度,供热体的温度高,叶温上升快,叶温高,相反叶温升得慢,叶温低。

而且,叶温的升高是从常温逐渐升高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酶的活性是随叶温升高而加强,如果杀青不能快速提高叶温、叶子会因酶促氧化多酚类化合物而红变。

所以在杀青过程中需要高温来满足迅速提高叶温的要求。

另外在杀青过程中,蒸发水分需要消耗一部分热量以及杀青时热的无利用散失,都需供热体提供热量来保证。

因此,杀青必须采取“高温杀青”。

“高温杀青”是为了破坏酶的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杀青温度愈高,酶破坏愈快,也愈充分;但杀青温度过高,叶子在杀青时易起泡,破裂后给品质留下爆点,同时还易产生焦叶、焦边、叶色枯黄、粘性差、不利于揉捻的正常进行,杀青温度过高,还会使叶子内含物转化不充分,造成茶叶品质香气低,涩味重等缺陷。

“高温杀青、先高的低”是指刚开始杀青时温度要高,锅温一般掌握在260-280℃,达到迅速将叶温升高到82-85℃,使酶的活性在较短的时间内破坏,随后温度降低,促进内含物的转化,保证杀青的理化变化程度都能达到绿茶品质的要求。

对杀青温度的掌握,还应根据投叶量、杀青方法、鲜叶质量等因素来确定。

若投叶量多、鲜叶嫩度好,鲜叶含水量高则需提高杀青温度,相反,投叶量少,嫩度差,则可适当降低杀青温度。

否则不是杀青不匀,就是杀青过度或产生焦叶,更严重的会出现红梗红叶。

所以在杀青过程中,高温杀青在具体做法上还须掌握一定的灵活性,即“看茶杀青”。

杀青温度理论上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制茶过程中仍然凭生产经验,即凭感官判断杀青温度。

如锅式杀青时,锅温掌握可视锅底的颜色的变化经来确定,白天锅底灰白色、夜间锅底发红说明锅温达到要求;或用手离锅底5-6寸高,感觉到烫手说明锅温已到;还可在鲜叶下锅时听杀青叫的声音为判断,若刚下锅中听到急速的“炒芝麻”声,以后逐渐减少,直到消失说明锅温适宜。

如果“炒芝麻“声始终未减”则温度太高,必须尽快降温。

如刚下锅听不到声音或声音稀疏则温度低了,应提高温度。

尽管杀青温度凭经验,但只要正确掌握能够达到“杀匀杀透“、”嫩而不生、老而不焦“的杀青要求。

2、杀青时间:

杀青时间是杀青技术的另一重要因子。

杀青时间根据杀青温度高低、投叶多少,鲜叶质量,含水量多少不同而定。

以锅式杀青而论,有6、7分钟、10分钟不等。

在正常情况下,晴天嫩叶多在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水叶多在12分钟左右,但无论那种情况,杀青时间不易过长,否则将会出现红梗红叶。

因此在保证杀青质量前提下,杀青时间愈短,杀青质量愈好。

当前生产上杀青时间有超过规定要求的现象,咎其原因,不是投叶过多,就是杀青温程度低,两者都会造成杀青质量下降,这是应该改变的。

3、投叶量:

杀青过程中投叶量与温度、时间密切配合的,同时各种杀青机具不同对投叶量也都有一定的要求。

如安徽使用较多的84型双锅双灶杀青机,在正常温度条件下,投叶约5-7公斤,滚筒杀青和槽式杀青机投叶量则以每小时投叶重量来计算,滚筒约200-300公斤/小时,槽式约250公斤/小时。

杀青温度高还可适当多投、温度低,则应少投;雨水叶可少投,老叶可多投,嫩叶可少投,特别是高级名茶原料投叶量更少,约半斤以内,如超过正常的投叶量,易产生杀不匀,杀不透,叶子易出现红变,还易出现水闷味,香气不高,投叶量不足则易产生焦边焦叶,叶子失过多,对品质同样不利。

4、杀青方法:

杀青过程有闷杀和抛杀两种方法。

所谓“抛杀”就是在高温杀青的条件下,叶子接触锅底的时间不能长,要用抛炒使蒸发出的水蒸汽和青性气迅速散发,这种方法,成茶品质香气高,叶色翠绿,但如掌握不当,易产生红梗红叶,焦边焦叶,杀青不匀等缺陷。

闷杀则是鲜叶在热锅中不断翻滚,不扬高,水蒸汽不易散发,这种杀青品质汤色清、叶色匀,但香气不及抛炒,往往因闷杀掌握不当,品质会带有水闷味、叶色黄。

闷杀和抛杀各有利弊,所以杀青过程中常采用“抛闷结合,多抛少闷”的方法,进行扬长避短,这就是杀青技术必须掌握的第二条原则。

“抛闷结合”实际上是在开始杀青而叶温还不太高的情况下,通过闷炒,利用水蒸汽的穿透作用强,迅速提高叶温、破坏酶的活性,但闷炒不宜太长,否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茶叶香气,色泽均受影响,尤其是嫩叶,雨水叶闷炒时间更不能长。

在闷炒提高叶温后,又须抛炒,使水汽及时散发,并使叶子的内含物逐渐转化和相对固定,减少损失,发扬茶香。

这就是杀青过程采用“抛闷相结合、多抛少闷”的关键所在。

杀青过程中杀青方法常受杀青温度、鲜叶质量、投叶量等因子的影响,一般嫩叶由于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多,杀青应尽量多抛,以提高香气味和保持叶色的翠绿;雨水叶可全程抛炒,老叶水分少,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为了改善低级茶的滋味,可适当增加闷炒,以加速蛋白质的水解,提高氨基酸的含量,增进茶汤滋味。

杀青温度不同杀青方法也应改变。

温度高杀青应比温度低杀青闷炒时间短一点,次数少一点,即杀青温度低时,则应增加闷炒,达到能提高叶温外温度低的不足。

5、杀青程度:

杀青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炒青绿茶的品质。

正确掌握杀青程度就是把握杀青质量关,这是杀青技术最重要的一关。

杀青叶适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杀青叶减重率或杀青叶含水量来表示,另一是以感官鉴定杀青叶的外观来判断。

在正常情况下,嫩叶杀青要求减重率高一点,低级鲜叶杀青要求减重率低一点。

这也是常讲的“老叶嫩杀、嫩叶老杀”的杀青技术措施。

所谓“老杀”主要是失水多点,“嫩杀”指失水少一点。

这是由于嫩叶、老叶的内含酶不同,一般说嫩叶、顶芽酶活性很强,含水量高,应采用老杀,否则嫩叶酶未被彻底破坏,易产生红梗红叶,同时嫩杀失水少,杀青叶水分含量高,揉捻易造成茶汁流失,品质滋味淡薄,芽叶在揉捻时也易断碎;对低级鲜叶则相反,故应嫩杀。

正常杀青叶含水量要求,高级58-60%,中级60-62%,低级62-64%,同时要求杀青“老而不焦、嫩而不生”。

另一标志是感观判断,这是生产上常采用的。

要求杀青适度叶达到:

叶色暗绿,失去原有鲜叶的光泽,梗子弯曲不断,手握柔软,稍感粘手,紧握成困,松手稍有弹性,青草气味消失,略带茶香。

总的来说,杀青应掌握好“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老叶嫩杀,嫩叶老杀,宁可不足,不可过头”的原则。

二、揉捻

揉捻是炒青绿茶第二工序。

如果说杀青是形成绿茶“清汤绿叶”品质的关键,那么揉捻则是造就绿茶“紧直”外形所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一)揉捻目的要求:

揉捻的主要目的是卷紧茶条、缩小体积,塑造美观的外形;同时适度破坏叶细胞组织,使茶汁外溢、粘附于叶表,以利干燥后冲泡易进入茶场,增加茶叶滋味的浓度。

因此要求揉捻叶紧结、园直、均匀完整,防止松条、扁条、弯曲、团块、碎、片等,叶色绿而不黄,香气清高,不低闷。

(二)揉捻技术:

要达到揉捻的目的和要求,应根据揉捻机具的性能,杀青叶质量、叶质老嫩等正确掌握揉捻技术因子,包括投叶量、揉捻时间、加压方式,分次揉捻和解决筛分,以及冷揉与热揉等技术环节,提高揉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冷揉与热揉:

所谓冷揉是杀青叶在杀青后,通过摊凉,使叶温降到一定程度再行揉捻;热揉是杀青叶不经摊凉及时上机揉捻。

揉捻使细胞内含物渗到叶子表面,其蛋白质、果胶、淀粉、糖等物质,在一定含水量时都有粘性。

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粘性随温度上升而提高,这种粘性有利于揉捻成条,也有利于下一工序的进一步整形。

嫩叶因纤维素含量少,角质化程度小,弹性过小,含有较有的粘性液体,易形成紧结的外形、故一般采用冷揉,以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

而采用热揉,叶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易结块成因。

叶子黄变,同时香气低闷。

同样,雨水叶也应采用冷揉为好。

对于老叶粘性物质少,纤维素含量高,叶片角质层厚弹性大,不易揉捻成条,只有趁热揉捻,才能缩短时间,揉成较好的外形。

但热揉可能造成内质上一定程度的损失,因为热揉叶温度,品质易出现叶色和汤色均黄,香气也低闷。

对于老叶来说,自然品质不好,要使内质好是困难的,所以采取热揉塑造良好的外形补其不足。

对于杀青后含水低的杀青叶也应以热揉为好,否则条索易断碎。

中等嫩度的杀青叶,宜采取温揉、即造就外形又兼顾内质。

2、投叶量:

投叶量多少直接关系揉叶质量,投叶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揉捻的正常进行。

而且投叶量受揉捻机揉桶大小不同的限制。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揉捻机类型很多。

揉桶大小不一,故投叶量不能确定统一的适量投叶标准。

生产上以手将叶摊匀稍加压紧至平桶口为适量。

投叶量多少不仅影响质量,还关系到工效。

投叶量多,揉捻时叶团翻转冲击揉盖或离心力的作用,过满而且出桶外,甚至发生事故。

过少,叶子翻转困难,揉捻不均匀,不仅条索不紧,还会造成松散和扁碎增多,同时揉叶易发热影响内质。

相反投叶过少,揉叶间相互带动作用小,不易翻转,成条困难,造成揉时延,工效低。

所以投叶必须适量,才能保证揉捻叶的质量。

3、揉捻时间与加压方式和分次及解决筛分

炒青绿茶品质要求揉捻时间不宜太长,应保证揉捻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

否则长时间的反复揉捻,叶细胞组织大量被破坏,会使茶汤滋味苦涩,而不耐冲泡。

揉捻时间的长短与叶质老嫩、投叶量多少,加压方式和揉捻机转速等因素相关。

嫩叶纤维化程度小,投叶量多的比投叶少的揉捻时间长。

绿茶揉捻机揉桶过大,揉捻时间长,叶子易断碎,易闷黄,香气低闷。

揉捻机转速慢的比快的揉捻时间长,但过快,揉捻时间虽短,而碎茶增加,过慢,碎茶少,时间长,工效低,一般转速以45-55转/分为宜。

不加压或加轻压比加压或加重压揉捻时间长。

因揉捻时间受到多因素影响,故不能对时间作统一规定,应以揉捻质量为依据来掌握,一般以不超过60分钟为宜。

揉捻过程中加压方式对炒青绿茶的保色、保鲜、保毫以及内质香高、味醇的关系很大。

揉捻开始时,由于叶子多处平张状态,应采取不加压,使叶子初步卷曲。

否则重压,叶子翻转困难,若一直重压,则可能造成条索扁、碎茶多,易结块,茶汁易流失,茶汤浑浊,滋味淡薄,尤其对嫩叶和雨水叶造成损失更大。

随着揉捻的进行,叶已初步卷曲时,则应加压揉捻,才能使条索在重压下卷紧,同时挤出茶汁,使细胞组织破坏。

特别是老叶才能使条索在重压下卷紧,同时挤出茶汁,使细胞组织破坏。

特别是老叶和杀青叶含水少的叶子,重压对其成条尤为重要,总之,在揉捻过程中揉捻必须遵循“轻、重、轻”的加压原则。

揉捻过程中,茶条松、紧;扁、圆,整、碎等,在机械性能、投叶量、杀青叶质量不变的情况,直接取决于揉捻时间与加压配合是否合理。

揉时不长,而加压重,梗叶易分离,未成条而先断碎,揉叶既是达到不到细胞组织破坏率,也不易保持条索完整。

相反,如果加压不适当,时间难以保证,揉捻不易均匀条索卷不紧。

一般揉捻时遵循老叶“长揉重压”,如嫩叶“短揉轻压”的原则。

同时针对叶质老嫩欠匀和揉捻结团成块等造成揉捻不匀的情况,还须采取分次揉捻揉,解决筛分。

进而解决使结团成块的叶子、打散,再通过筛分将已成条的细嫩芽叶分离出来,不能通过筛网的粗老叶条,再行捻揉,使之成为紧结条索,提高了捻揉质量。

另外老嫩、大小、粗细分离,也有利于干燥的进行。

因此,分次揉捻,解块筛分是提高制茶品质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

捻揉目前生产上几种做法:

A.一次捻揉不分筛:

B.二次揉捻,解块筛分:

生产实践证明,两种方法比较,较老的叶子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揉捻质量显著提高。

(三)揉捻程度:

揉捻叶是否达到要求,首先看其成条,一般嫩叶有85%老叶有60%以上的芽叶成条为适度;其次以叶细胞组织破损率为依据。

要求破损率达到45-55%。

若叶细胞组织破损率超过70%以上,虽然条索较紧结,但细嫩芽叶断碎严重,碎片茶多,在初次冲泡时,茶汤浑浊,滋味苦涩,不耐冲泡,说明揉捻必须掌握好揉捻程度,做到既能揉捻均匀,又要达到成条和细胞破损率的要求。

三、干燥

干燥是炒青绿茶的最后一边工序,与绿茶品质有密切关系,是非常重量的工序。

谚语有“茶叶不炒不香”和“茶叶香气是烘出来的”之说,说明干燥对茶叶品质的作用之大。

(一)干燥的目的和要求

1、蒸发水分达到足干、防止劣变,以利贮藏,要求叶中水分迅速而又均匀地蒸发,最后毛茶含水量达到4-6%。

2、做好条形,在揉捻条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做紧结、圆直、匀整的条形,防止产生粉扁、弯曲、团块茶,使碎片茶减少到最低限度。

3、促进内质的转化,发展香气,促进滋味醇和,形成正常的色泽,要求香气纯正,高长持久,无水闷味、青气、老火和烟焦气味,使滋味由青涩转为醇和,无苦涩青味,干茶色泽翠绿不黄、死暗;汤色清澈,黄绿明亮,叶底黄绿明亮不花杂。

(二)干燥技术

根据干燥过程中的外形和内质转化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二青、三青、辉锅三个过程。

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都有不同,所使用的干燥机具和对干燥技术的掌握也各有不同。

1、二青主要是使捻揉叶,迅速地蒸发一部分水分,达到5成干,即35-40%的含水量,使叶条互相不粘连,这样便于在三青处理中紧条做形。

因此,二青对失水不能过多,否则三青做紧茶条困难。

二青采用烘干机是较好的方法,效率高,色泽好。

但机械设备成本较高,一般大、中型绿茶初制厂使用较多。

烘二青温度110-120℃,摊叶厚度1.0-1.5厘米,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为宜。

如烘叶过干,炒时易断碎;烘叶太潮,锅中翻炒困难,茶汁粘锅易产生烟焦味,影响品质和操作。

一般烘到叶子手捏不粘,稍感触手,而叶子尚软,仍可成团,松手后会弹散即可。

二青采用滚筒炒干机,掌握得当,也还是可取的。

筒温宜高,130-150℃;投叶量不宜太多,15公斤左右;并要保持良好的排湿性能,以保持色、香、味。

全程滚炒时间10-20分钟,程度同烘二青,听到筒内有沙沙声时即可。

2、三青除继续蒸发水分外,主要是做紧条形、最后达到8成干,即15%-20%左右的含水量。

现在干燥机具很多,归纳起来烘焙、日晒、风干、炒干,此外还有远红外和微波干燥等新技术,在炒青绿茶干燥上主要为烘干和炒干,生产上常使用锅式炒干机。

锅温100-110℃,投叶量每锅10公斤左右,时间40分钟左右,炒至手捏叶子有部分发硬,有触手感,但不会短碎,松手后会弹散即可,含水量20%左右。

三青也有采用滚筒炒干机的,但条索松而弯曲。

3、辉锅主要是发展茶叶香气,同时具有紧条和蒸发少量水分的作用,一般采用滚筒炒干机。

产量高,条索完整。

采用滚筒炒干机辉锅,炒三青的程度要充分。

叶量要多,筒内叶子要装满,滚炒时叶子少量流出为度,约30-40公斤。

温度不能太高,开始温度90-100℃,以后逐渐降低。

否则,干燥太快,不能达到紧结条索的要求。

时间与低温相适应,要长,约90分钟。

低温长时间的辉炒有利于形成紧结的条索。

干燥适度标准含水5-6%,手捏茶条成粉末。

综上所述,长炒青干燥的工艺流程有全炒、全滚、烘-炒-滚、滚-炒-滚、等多种。

全炒的优点是条索紧结、色泽深绿起霜、香味鲜爽。

缺点是芽尖易断,碎茶和末子较多。

全滚可克服全炒产生的碎茶、末子较多的缺点,达到条索完整,但条索欠紧、欠直、色泽深暗,香味低闷。

经过很多试验,烘-炒-滚工艺是最理想的工艺流程,其次是滚-炒-滚工艺。

大型茶厂可采用前者,中、小型茶厂可采用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