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docx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梭伦改革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对梭伦改革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是高考备考的重点。
考生应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能力,此考点多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
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注意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比较,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多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注意理解其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着重掌握均田制及移风易俗对后世的影响。
一般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解析: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解掌握其多个领域的改革内容及作用,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
欧洲宗教改革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重点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对比与达尔文改革的异同点。
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
阿里改革是在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开启了埃及的近代化。
重点掌握其内容及作用,特别要在充分认识阿里改革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要忽略其消极影响。
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解析: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主要考点在对改革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准确把握,注意与同时期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解析: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工业化、民主化历程,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重点掌握明治维新改革措施,注意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以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高频考点】
一、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背景
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政治前提)
2、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对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3、梭伦改革的特点 “中庸”(“折中”的色彩)、“节制”、“公平”、“平等”
(1)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
(2)梭伦运用“中庸”原则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4、梭伦改革的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5、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改革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③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2)局限性 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①没有废除奴隶制。
②以财产资格来确定政治权利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特别提示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
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
战争频繁。
④文化:
百家争鸣
商鞅变法的原因
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3、商鞅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4、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5、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6、商鞅变法的结果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7、商鞅变法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8、商鞅变法评价
(1)积极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
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特别提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
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 冯太后主持
重点
建新制 推行均田制,租调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①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迁都洛阳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①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②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性质 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特别提示
注意运用联系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既要把北魏孝文帝改革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学习和思考,联系我国古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少数民族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认识这次改革的意义,又要在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内容的同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改革,比如与商鞅变法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这次改革的特点。
四、王安石变法
1、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
②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
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
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①富国之法:
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
②强兵之法:
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
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王安石变法的败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
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5、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③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④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6、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7、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8、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
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②联系实际:
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 择优录取。
特别提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
(一)欧洲的宗教改革概况
1、欧洲的宗教改革背景
①宗教:
天主教会在西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宗教“异端”运动的出现。
②经济:
近代资本主义因素逐渐产生,天主教会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③政治:
民族主义观念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④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
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2、欧洲的宗教改革目的
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3、欧洲的宗教改革时间 16世纪。
4、欧洲的宗教改革内容 德国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
5、欧洲的宗教改革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
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6、欧洲的宗教改革实质
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背景
①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主要原因:
罗马教迁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
21世纪教育网
③导火线:
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④目的:
摆脱罗马教迁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21世纪教育网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
时间 1517年开始
经过 1、开始:
“九十五条论纲”
时间:
1517年
意义:
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内容 主张 评价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 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
②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教路德宗。
③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④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背景
①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内容
时间 1536年开始
内容 主张 评价
1、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核心: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
4、主张发财致富
5、主张自由、平等,个人主义
6、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 反映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7、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神职人员选举产生)
8、建立政教合一政权(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和家庭) 使教会组织和国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影响
教义更为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教会组织更为严密,很快传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国家。
4、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作用
①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②净化了社会风气;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④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⑤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新教的罗马”。
(四)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
时间 1532年开始,1534年国会通过了著名的“至尊法案”
动机 建立作为王权之精神支柱的、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加强统治
导火线 亨利八世离婚案 实质反映了王权和教权的斗争
1、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的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要求宗教改革;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③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桎梏;
④欧洲大陆宗教改革的推动。
2、亨利八世、伊利莎白一世改革的内容
①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
②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