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7571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docx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

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

姓名:

学号:

11Y4100S0028

导师:

专业:

年级:

2011级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2013年10月17日

 

内容摘要…………………………………………………………………

一、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优势…………………………………1

(一)各种优势资源………………………………………………1

(二)区位交通优势………………………………………………2

(三)发展机遇优势………………………………………………3

(四)政策优势……………………………………………………3

二、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3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4

(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意义…………………………………4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4

三、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5

(一)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5

(二)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6

四、发展罗城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8

(一)加大对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9

(二)传承发展十大文化,打造仫佬族文化精品工程…………9

(三)加大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12

(四)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仫佬族特色旅游品牌…………13

(五)拉长产业链,凸显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效应……………15

(六)区域合作,提升旅游区域的吸引力………………………16

(七)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营销,进一步拓宽民族文化旅游

市场…………………………………………………………17

参考文献………………………………………………………………20

内容摘要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罗城旅游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对旅游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旅游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旅游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罗城,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罗城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名县”和“旅游兴县”战略,按照“一山一城带两江”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仫佬族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以特种旅游项目为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借助仫佬族文化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仫佬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仫佬山乡创造充分条件,将是罗城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族文化文化旅游

 

正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而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密不可分,美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发展的前提基础。

对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山清水秀生态美,旅游资源丰富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如何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把现有的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仫佬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罗城科学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优势

(一)各种资源优势。

1、民族独特优势。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河池市东部,处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完全。

罗城设县于宋朝开宝5年(公元972年)。

1952年天河、罗城两县合并称为罗城县,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于1984年1月正式挂牌。

全县东西宽68.2公里,南北向长64.8公里,总面积2658平方公里。

全县辖7镇4乡125个村民委16个社区,总人口38万人,居住着仫佬、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

仫佬族人口12.6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3%,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以上,是仫佬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

2、民族文化优势。

仫佬族非遗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特别是依饭文化、走坡文化、仫佬族刺绣、仫佬族婚俗、稻草文化等,在仫佬族文化中,负载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依饭文化历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保护。

2009年11月,罗城成功举办“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引起国家高层领导和国内外民族专家学者的关注。

2009年,仫佬族走坡节、煤砂罐制作等10个项目被列为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仫佬族古歌、仫佬族刺绣技艺、仫佬族舞草龙,被列为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2年6月,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艺、仫佬族走坡节、仫佬族婚俗被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非遗文化,是罗城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独特的资源,具有很强的唯一性、排他性和不可复制性。

3、人文杰出优势。

罗城人杰地灵,被称为“凤凰的故乡”,是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中国历史上的廉政名人“一代廉吏”于成龙曾任过罗城知县。

罗城还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新四军将领、革命烈士韦一平的故居。

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领导的七千多名红七军战士艰苦作战的佛子坳,现已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笔头尖”是罗城著名的“三尖”之一,从罗城走出的周钢鸣、曾敏之、潘琦、“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的鬼子、著名剧作家常剑钧、“仫佬族散文三杰”之一的何述强等,都是享誉全国的仫佬族文化名人,他们的作品形成奇特的“仫佬族文化现象”。

把仫佬族人文文化作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元素,将为民族文化旅游增添神秘而亮丽的色彩。

4、旅游资源优势。

罗城是桂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境内喀斯特地形发育良好。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9℃,年平均降雨量1566.6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402.4小时,四季分明,风景迷人,山奇水美,风物含情,自古就有闻名遐迩的“罗城八景”。

清波如镜的武阳江、人间仙境般的水上相思林、银练飞舞的百合瀑布、山如剑排的怀群剑江风光、相接云天的高山牧场、诗情画意的野马滩、林涛奔涌的青明山、千古遗爱的睡美人等,处处皆景,风物生情。

罗城还有“三尖”、“三天”的美誉(三尖即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

三天即天门、天河、天坑),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地。

仫佬族的“依饭节”、“走坡节”等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

(二)区位交通优势。

罗城水陆交通便利,县城距桂林市226公里,距柳州市108公里,距南宁市317公里。

东北与大桂林山水文化旅游区相望,西南与宜州、河池临界,向东与柳州市接壤,处在龙胜—三江—融水—罗城—宜州—来宾大瑶山的广西精品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线路上,与区内外各重要的旅游景区(点)既相联又互补,容易从根本上实现与区内外景区对接,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三)发展机遇优势。

1、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等重大战略,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自治区在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河池生态养生旅游区作为七大旅游发展区之一。

自治区党委、政府日前作出《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区的决定》提出把河池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养生福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支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会逐步加大。

3、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打响品牌、联动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新格局,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

 (四)政策优势。

罗城抢抓河池生态养生旅游区建设的机遇,提出打造仫佬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品牌的工作思路,将民族文化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列为全县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施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计划,为民族文化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罗城旅游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对旅游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旅游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旅游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罗城,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95%以上人口居住在罗城。

国务院1983年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走过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仫佬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仫佬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团结、和谐、发展。

因此罗城民族文化的建设,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谐文明,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

仫佬族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民族旅游产业建设的经济意义

旅游是经济的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经济产业。

旅游产业建设本身就是产业经济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其对经济的引动,于促进经济发展无疑是起到良好的作用的。

对于罗城这么个拥有优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仫佬族自治县,发挥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建设特色旅游产业,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抓好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将旅游产业培育成罗城经济新的增长点,罗城具备条件和符合罗城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旅游产业建设,是罗城民族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旅游开发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民族文化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21世纪旅游,文化旅游是主要趋势。

随着旅游审美需求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势必向文化旅游转向。

而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最高档次。

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通过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繁荣。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使民族古老的文化,得到挖掘整理,促民族文化得以复原与保护。

旅游文化的开发,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充实内容,创新发展,繁荣民族文化。

三、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政府加大旅游基础建设投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好步。

为充分利用罗城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围绕“山水为本、文化为魂、对接桂柳,打造一山一城带两江”的仫佬山乡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的思路,着力打造旅游产业,聘请知名的旅游专家对罗城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高水平的策划;投入90多万元对“天门”景区河道进行了整治;投入500多万元修建“天门”、青明山、“水上相思林”等景区水泥路,改善了主要景区的交通条件。

青明山景区初具规模,已获得自治区旅游局列为广西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罗城县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了广西中旅等23家旅行社前来考察旅游事宜,香港中国旅行社已将罗城县作为广西风情之旅线路的组成部分。

政府加快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罗城县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培育,着力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如广西罗城县小长安镇"崖宜风景区",广西罗城县怀群镇"剑江风景区",广西罗城县县城风景区,包括"县城八景"(包括有丹凤衔书,西江印月,龙潭晚照,南峰烟雨,北岭复钟,中寨鸳鸯,黄泥瀑布,乐登仙迹等景点。

注重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民族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让外界了解罗城。

罗城县于2009年11月28日成功举办了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2010年9月16日至20日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旅游局、河池市人民政府为主办,由罗城县承办的首届东盟国际攀岩节在剑江景区成功举办。

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对依饭文化节和攀岩旅游节进行了全面报道,罗城县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全县各族人民为此而感到欢欣鼓舞,增强了仫佬族人民的自豪感,激发了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

为弘扬民族文化、推介罗城旅游、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仫佬族文化资源认识不足。

仫佬族是个追求进步的民族,仫佬族文化反映了仫佬族追求民族进步和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罗城有丰富的仫佬族文化资源,特别是仫佬族依饭文化等文化遗存,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依饭文化在仫佬族民间已经沿袭了五百多年,但由于未能将仫佬族文化资源上升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来认识,对民族文化旅游定位不够准,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对人文文化资源发掘不够。

仫佬族人文文化体现仫佬族独特的思想观念,悠久的民族历史,具有原创性、民族性的特点。

但是罗城对仫佬族圣母白马娘娘、歌仙刘三姐、“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以及从罗城走出的文化名人周钢鸣、刘名涛、曾敏之等人文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还不到位。

3、对山水文化资源宣传不够。

山水自然景观,是最直观的旅游资源,游客往往通过观赏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而产生丰富的联想。

然而,“千座青山难以尽奇,万条江河难以尽秀”,只有可以让游客获得美感的自然景观,才具有自然美。

罗城山水绮丽秀美,不少山水景观还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美,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对罗城山水文化认知程度低,一些佳景芳园至今仍然“养在深闺中无人知”。

4、经济水平发展的制约

由于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政府对旅游发展投入较少,旅游资源整体上开发严重不足,宣传促销乏力,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层次大多很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低,形成的产业规模小。

投资不足也导致许多景点的配套设施标准低,缺乏卫生、取暖、娱乐、给排水等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

即使已开发的景点,仍在低层次上徘徊。

5、基础设施滞后

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旅游交通设施落后是目前制约罗城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顺利开发的最大障碍。

近年来罗城县的交通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改观和进步,但是与罗城县丰富且相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相比,目前的交通条件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

罗城县地处九万大山中,交通十分不便,能够与外界连接的就只有公路。

然而,目前的公路设施也并不完善。

6、观念落后

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沿用传统的产业关和资源观去看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培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

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基金投入、资源开发、景区建设、对外宣传、招商模式等各个环节。

在政策措施上,尚未出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无法吸引社会各方面对旅游开发的兴趣。

在旅游资源及配套设施的管理上缺乏正规的行业领导部门,难以全面、系统地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建设措施。

在开发上,旅游系统开发观念落后,导致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仍停留在低水平开发层面上,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资源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7、产品开发欠缺准确方法

罗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的形象设计,产品缺乏市场定位,导致目标市场泛化,特色不突出。

旅游项目没有具体的目标顾客群体,因而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这不仅造成了景区景点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致使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传统的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也缺乏对游客需求的理解与研究,这使得罗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规划与开发中完全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旅游者的需求。

规划重点往往是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规划出的景区景点光有资源,多是观光型项目,没有生气,缺乏游客的参与性。

8、促销力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罗城县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渠道不足,对特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多姿多彩、神秘美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很少为世人所知。

另外,罗城县的旅游促销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这些地区旅游业的理念和特点,需要鲜明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对外宣传由于体制、资金问题的制约处于低层次阶段,促销手段和措施薄弱,没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客源市场,无法着力影响前来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发展罗城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罗城已把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依托丰富的仫佬族特色文化、奇特的自然山水田园风光,高标准编制旅游规划,大手笔建设旅游景区,仫佬族凤凰古城、于成龙公园及仫佬族民俗风情村等一大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被纳入30周年县庆项目重点推进。

在实施“文化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罗城县委、县政府把旅游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重新用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旅游、研究旅游工作。

紧紧抓住罗城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这一特点,坚持“整合资源、突出特点、挖掘亮点、叫响品牌”,突出“生态特色、民族风情、文化风韵”三大特色,前瞻性地提出了“一山一城带两江”(“一山”指以青明山为代表的九万山森林资源旅游区域,“一城”指以凤凰古街、于成龙廉政文化为代表的仫佬族文化城---县城旅游区域,“两江”指以剑江、武阳江为代表的生态观光旅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新思路。

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主动将罗城旅游融入广西精品旅游圈,不断提升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把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最具有潜力与活力的产业,把我县打造成为广西旅游强县、全国仫佬族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加大对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

1、加大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力度。

以建设仫佬族凤凰古城为契机,保护、修复仫佬古道、古桥、古建,深入挖掘、发现、还原、保护罗城传统特色建筑;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仫佬族依饭文化)遗产地,深入挖掘整合仫佬族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快仫佬族博物馆迁建、仫佬族非遗传习中心、仫佬族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依饭节传习基地、仫佬族刺绣技艺传习基等文化项目建设,充分展现仫佬族依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提升民族文化品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培养传承人才,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2、深入挖掘与包装人文资源。

对仫佬族圣母白马娘娘、歌仙刘三姐、“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从罗城走出的文化名人周钢鸣、刘名涛、曾敏之等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仙人、名人的影响力,开展寻幽访古、感恩活动及文学笔会、书画笔会等活动。

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

在寺庙、城区歌坡和休闲广场、于成龙公园,分别立白马娘娘、刘三姐、于成龙雕像,包装仫佬族人文文化。

(二)传承发展十大文化,打造仫佬族文化精品工程。

1、非遗文化。

挖掘、整理、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制开发一系列非遗工艺品、旅游商品,引进民族文化工艺品生产技术和设备,扶持和引导群众开发红豆饰品、刺绣系列产品、草编、竹编、藤编系列产品、银器饰品、煤砂罐系列产品和仫佬族文化纪念品等项目,开展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在县城和旅游景点开设民族工艺品商店,大力推介仫佬族文化,征集仫佬族刺绣精品,组织举办纺纱大赛、优秀文化工艺的评选活动,把罗城打造成为仫佬族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城。

2、依饭文化。

坚持每两年或每三年组织举办一次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把仫佬族依饭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享誉中外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

全面调查了解依饭艺术传承人情况,建立各个依饭艺术传承人谱系,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资助,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

支持和鼓励民间举办依饭节,对依饭节作进一步的包装,不断拓宽仫佬族依饭节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

3、走坡文化。

“走坡节”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重大节日。

青年男女在“走坡”活动中,以歌传情,寻找恋爱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走坡”对歌已不仅限于谈情说爱,增添了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民族团结,歌颂仫佬山乡幸福生活等新内容。

通过定期举办“走坡节”、在旅游景区景点开展走坡体验、开展仫佬山歌传授、搭建歌台邀请各地歌手举行对歌比赛等活动,对走坡文化进行传承保护。

把走坡文化与红豆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仫佬族独特纯朴的婚恋习俗。

4、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是一种民间艺术,一种民族符号。

通过组织开展仫佬族服饰文化研究,设计、制作特色突出、方便穿着、群众认可的仫佬族服装,挖掘、组织生产仫佬族香包、绣花鞋、背带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在仫佬族古街及民俗展示中心、民族风情村展示并出售。

鼓励和支持群众穿戴民族服饰,在盛大节日,动员和要求仫佬族群众着民族服装参加。

5、饮食文化。

在挖掘、传承和弘扬仫佬族腊味食品(腊鸡、腊鸭、腊鱼、腊肉、腊肠等),酸辣食品(辣椒钵、酸坛等)、糯米食品(菜包、豆腐酿、粮棒、糍粑、粽粑、甜酒等)、特色食品(珍珠玉米粥、干切粉、牛肉条、野生毛葡萄酒等)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仫佬族菜谱和特色食品。

在凤凰城规划建设好仫佬族特色风味小吃一条街。

通过举办一些仫佬族菜肴烹饪比赛,挖掘、收集、包装仫佬族特色菜肴,出版一册仫佬族菜谱。

6、建筑文化。

发扬和传承仫佬族以墙壁彩绘、地铺石板、屋顶青瓦、四方天井为主要元素的民居文化。

研究提炼仫佬族建筑特色,建设仫佬族仿古一条街——凤凰城,将仫佬族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及民族风情等集中反映出来,成为展示仫佬族风情和文化的窗口。

在民族建筑的建设中处理好凤凰图腾图案和传统民族腰带菱形图案的使用,保护好民居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风貌,提高居民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努力把民族文化保存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古朴纯真的民族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7、人文文化。

对仫佬族圣母白马娘娘、歌仙刘三姐、“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从罗城走出的文化名人周钢鸣、刘名涛、曾敏之、包玉堂、潘琦、鬼子、常剑钧等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这些传说人物、历史名人和当代文人在社会民间及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寻幽访古、感恩活动及组织各类文学笔会、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

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

保护修复刘三姐出生地、于成龙古官道,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故居及名作家祖屋,宣传、包装仫佬族人文文化,进一步扩大仫佬族人文文化的影响。

8、乡土文化。

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篮球队和龙狮队,培训辅导农村文艺骨干。

开展文艺、图书、电影“三下乡”活动,抓好县、乡镇、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营和管理。

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活跃农村群众文化。

每年春节期间举办“春到仫佬乡”群众文艺会演,集中展示全县农村文化盛况。

9、精品文化。

通过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