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536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300问251300.docx

药剂学300问251300

药剂学300问(251~300)

251简介环孢素A的新制剂。

1.环孢素A微乳剂

环孢素A制成微乳剂有望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环孢素A纳米粒

,①环包素乳酸-羟乙酸共聚物纳米粒;②环包素A聚己酸丙酯纳米粒;③环孢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己酯纳米囊;④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⑤环孢素A硬脂酸纳米球。

纳米粒的作用特点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体内靶向性,还可改善药物的药动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药物的生物膜穿透能力。

3.环孢素A脂质体

作用特点是改变环孢素A的体内药动学和靶向性,促进环孢素A透皮转运,制成气雾剂可呼吸系统给药。

4.环孢素A栓剂.环孢素A栓剂直肠给药,可避免胃肠吸收环境的影响和肝脏的首过效应。

5.环孢素A滴眼剂

用于眼部给药可有效提高生物利用度。

第84页

共101页

252简介水凝胶控释脉冲释药系统。

1.控时脉冲释药系统

①新型胶囊用于结肠部位的控时脉冲释药;②S型释药系统作为新型的口服控时脉冲释药系统;③脂质体改良的控时脉冲释药系统;④肽类药物的控时脉冲释药装置。

2.诱导脉冲释放系统

温度敏感的诱导控时脉冲释放系统:

热敏性水凝胶系统和热敏性聚合物胶束系统;②化学诱导的脉冲释放系统:

有葡萄糖敏感的胰岛素释放技术、炎症物质诱导的脉冲释放系统、抗体浓度敏感的智能凝胶中的药物释放;③电刺激敏感的脉冲释放;④其它用于脉冲释药的理化刺激技术:

如超声波和磁场介导的脉冲释药刺激技术。

253简介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1.高压乳匀法将脂质材料加热熔化后加入药物形成地熔融液分散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中,然后通过高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即得。

或将脂质材料和药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除去有机溶剂,加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制成初乳,然后再通过高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制成。

对于水溶性药物,为了减少药物从熔融脂质分配到水相而造成的药物损失,可以选用冷乳匀技术。

2.乳化沉淀法将药物或药物与脂质材料的混合物溶于适当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到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乳化,然后蒸去有机溶剂即得。

3.微乳法通常先将脂质载体加热熔化后加入药物、乳化剂、辅助乳化剂和温水制成外观透明、热力学稳定的O/W型微乳,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将微乳分散于2℃~3℃冷水中即可形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分散体系。

254试述纳米载体药物主要种类。

1.运载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纳米控释系统 纳米控释系统可以较好的克服多肽和蛋白类药物固有的缺点。

2.运载核苷酸的纳米控释系统 能保护核苷酸而不被降解。

能够靶向输送核苷酸,有助于核苷酸转染细胞并可起到定位作用。

3.输送免疫调节剂、抗肿瘤药和抗病毒药的纳米控释系统 其中作为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输送系统是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

4.输送抗寄生虫药和抗菌药的纳米控释系统 能提高药物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的抗病活性。

5.输送抗原或疫苗的纳米控释系统纳米控释系统有用于输送抗原或疫苗的前景。

6.磁性纳米粒子靶向药

是纳米技术在载体药物中的另外一个被关注的领域。

7.眼科用载药纳米粒子

制成胶体悬液滴眼后能使药物经角膜的吸收增加、作用增强或延长、非角膜的吸收减少、副作用减少。

第85页

共101页

255根据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大小、比重及作用机制简介胃内滞留型制剂。

1.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

主要指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的、能够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的系统。

①非泡腾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

该系统利用药物制剂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于胃液中呈漂浮状态;②泡腾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利用药物制剂中的泡腾成分遇到胃酸释放气体或使液体基质气化产生一种向上的运动而保持漂浮状态。

2.生物粘附型胃内滞留系统借助于某些高分子材料对生物粘膜产生的特殊的粘合力而粘附于粘膜上皮部位,从而延长了药物在重点部位的停留和释放时间。

3.漂浮型和生物粘附型协同胃内滞留系统

两者相互结合形成协同系统能达到较好的滞留效果。

4.高密度型胃内滞留系统

在配方中添加密度大的惰性材料制备成高密度的缓控释系统可延长制剂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5.阻塞型胃内滞留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避免药物被胃幽门排出而延长在胃的滞留时间。

256简介新型结肠靶向给药剂型的种类。

1.肠压控制型结肠释药胶囊

依靠结肠蠕动压力而释放药物。

2.CODESTM技术

是一种独特的结肠靶向给药技术,在设计上利用了一些多糖只能被结肠内的细菌降解的特点,同时采用pH敏感性聚合物包衣,增强了结肠给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果胶和半乳甘露聚糖包衣的结肠给药系统是由传统的片剂和胶囊包上果胶和半乳甘露聚糖衣层构成的。

4.偶氮水性凝胶

其在结肠特异性释药是由于结构中存在pH敏感性单体和偶氮交联成分。

在消化道转运过程中,水性凝胶的膨胀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pH值7.4左右达到最大。

进入结肠后水性凝胶的膨胀程度足以让偶氮降解酶和其它介质达到偶氮交联区,随着偶氮交联键的裂解水性凝胶网络结构逐步消失,活性成分随之释放出来。

257简介促使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在肿瘤部位快速释药的方法。

1.热敏免疫脂质体

当温度在脂质体脂质相转变温度附近时,脂质体双分子层通透性大大增加,包封药物快速释放,药物疗效增加。

2.pH敏感脂质体核内体低pH值条件可促发脂质体变不稳定而使包封药物释放入胞。

3.加入可裂解聚乙二醇(PEG)-脂质复合物

用可裂解PEG-脂质复合物作为稳定因素,脂质体到达肿瘤组织后漫漫脱去PEG衣层,可使脂质体快速释药。

4.加入可酶解肽-脂质复合物

设计酶底物肽与脂质体相连,

到达靶位经酶解后脂质体融合性增加,达到快速释药。

5.加入膜活性肽膜活性肽是两亲性短肽其疏水氨基酸序列随周围环境如pH值改变或细胞膜存在而折叠成特殊结构,从而与膜相互作用而促使快速释药。

258简述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1.原有靶点开发的新药

烷化剂苯达莫斯汀,抗代谢嘧啶类卡培他滨,

抗雌激素药夫维司群,铂类药物奥沙利铂等。

2.新型酶抑制剂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芳香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3.抗血管新生药

又称肿瘤血管抑制剂,有天然抑制剂血管抑素、干扰素、白介素-12、血小板因子-4,合成药物有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抗,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4.基因疗法

采用基因治疗癌症呈上升趋势,药物有福米韦生、利妥昔单抗、重组人腺病毒P53基因注射液等。

5.其它双膦酸盐第一代的依体膦酸钠,第二代的帕米膦酸钠,第三代的利塞膦酸钠等。

259简述肝癌靶向治疗的给药方法研究现状。

肝癌的靶向治疗是肝癌化疗的新途径,主要有受体介导、载体介导和免疫介导三方面:

1.受体介导的靶向途径 ①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系统:

利用半乳糖酰化的大分子载体可以模拟去唾液酸糖蛋白,达到靶向目的。

该系统肝细胞亲和力高,吸收迅速;②甘露糖受体介导系统:

用α-D-甘露糖修饰脂质体,给药后脂质体的非实质细胞的放射性高于实质细胞。

2.载体介导的靶向途径

①脂质体:

对肝脏亲和力强,主要分布在网状内皮系统,能将药物靶向肝脏;②微球:

广泛用做药物载体,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大、有靶向性和缓慢释药的特点。

3.免疫分子介导的靶向途径利用抗体的高度特异性将药物导向肿瘤细胞,是一种理想的途径。

260简述注射用凝胶缓释埋植剂的原理及优点。

选用不溶于水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溶解在合适的生物相容的溶剂中,形成流动性好的凝胶,再将药物溶解或混悬于凝胶中,用注射器注射到皮下或其它部位,当含药凝胶遇到水时就会凝结、固化、沉淀,形成凝胶骨架,药物随着聚合物的不断降解、溶释而缓慢释放并且遵循药物从聚合物凝胶骨架中扩散、溶解的一般规律。

最初的埋植剂必须先把药物和聚合物混合制成某一特定形状、如膜状、管状、碟状等,然后通过手术切口植入体内,待药物释放完全后必须再切一小口把不能生物降解的骨架取出。

注射可生物降解的埋植剂可免除这些手术痛苦,无需手术切开,仅需将凝胶注射到体内即可形成固体埋植剂,并可随着药物的完全释放聚合物也降解完全,因此对机体无毒、损伤性小,更易为患者接受。

261试举例说明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与制剂设计的关系。

某些药物口服时,在消化道被吸收后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到药酶代谢效应的影响。

由于药酶的活性和量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在一定药物量时药酶被饱和称作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

消化道粘膜中的代谢酶较易被饱和,故增大给药量或利用某种技术,造成代谢部位局部药物高浓度,使药酶饱和,来降低药物代谢速度,增加药物的吸收量,左旋多巴胶囊改为肠溶左旋多巴泡腾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多巴胺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首选药物,但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故制成前体药物左旋多巴,

使转运到脑内被脑内脱羧酶脱去羧基转变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但左旋多巴也可被消化道、肝脏中存在的脱羧酶脱羧转变。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减轻副作用,利用十二指肠脱羧酶有饱和现象制成左旋多巴的肠溶性泡腾片。

肠衣层在pH6以上时能迅速崩解,发泡剂产生作用使片剂全部崩解,药物在十二指肠部位迅速释放,加速左旋多巴的吸收、减少脱羧作用。

262简述环孢菌素A(CSA)的肝脏毒性作用的产生及防治研究现状。

自环孢菌素A(CsA)应用于临床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器官移植的存活率,

同时其各种毒副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

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证实,

肝、肾是CsA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

其毒性作用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内钙离子的增加,CsA结合蛋白以及脂溶性胆盐蓄积增加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还有众多的影响因素,如给药方式、剂量、血药浓度等。

肝脏毒性作用的发生率一般为20%~40%。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CsA的肝脏毒性作用机制和探索防治策略和方法。

已有的研究如用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促使线粒体释放Ca2+,拮抗CsA造成的钙潴留;又如牛磺熊果酸脱氧胆盐(TVDC)具有利胆功能,且疏水侧可与生物膜结合构成亲水保护层,动物实验证明TVDC在不影响CsA疗效下可降低其肝毒性等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

263阿司匹林(ASA)药物的临床新用途。

1.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 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再次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

2.对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防治。

3.冠脉搭桥手术后的应用

可改变旁路的通畅性,降低致死率和缺血并发症。

4.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血栓作用 ASA加双嘧达莫可减少或阻止术后血小板沉积于瓣膜上。

5.抗肿瘤作用 早期经常服用ASA,可通过增强肌体免疫功能辅助防治癌症。

6.防治糖尿病并发症ASA能预防或减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264环孢菌素A(CsA)的临床新用途。

1.用于血液系统疾病 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通过阻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及抑制造血负调控因子达到治疗效果;还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用于泌尿系统疾病 CsA能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使其产生的淋巴因子受到抑制,从而保护肾小球滤过膜不受破坏,减少尿蛋白漏出,从而治疗各类肾病。

265简述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生产耐药机制涉及以下四个途径: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产生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开环失活,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2.改变抗菌药物与其结合蛋白的亲和力 改变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蛋白酶的分子结构,

从而降低它们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亲和性。

3.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 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菌体内,引起细菌内药物摄取量减少而使细菌体内药物浓度低下。

4.主动外排 细菌的能量依赖性主动转运机制,能将已经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物泵出体外;降低了抗菌药物吸收速率或改变了转运途径,也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266简述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现状。

1.

新型结构与新作用机制的抗菌新药研究研究开发具有新型化学结构与新作用机制的新抗生素与新抗菌药是克服细菌耐药性的重要途径,如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耐药有较强作用的新抗生素研究。

2.抗生素与抗菌药的结构修饰研究

在原研究成就的指导下,修饰现有抗生素与抗菌药的化学结构,是获得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的另一重要途径,如链阳菌素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

3.增强与保护抗菌药抗菌性能的物质研究 通过对抗菌增强剂、抗生素酶抑制剂、增强药物膜渗透性及外排泵抑制剂等研究,有效地控制革兰氏阳性耐药菌。

267影响药效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因素有哪些?

药效动力学是指一种药物对受体的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改变。

影响因素有:

1.对受体的竞争

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在受体部位竞争与受体作用。

如果一种药物是受体阻断剂,竞争结果使药理效应减弱,而如两种药物同时为兴奋剂作用可能增强。

2.作用在不同受体上

一些拟胆碱药,如毛果芸香碱作用在M受体,直接兴奋M受体,与毒扁豆碱合用,毒扁豆碱为抑制胆碱酯酶药,作用部位不同,但效应相同有协同作用,合用时会引起中毒。

3.改变作用的其它成分

可发生在阻断特殊作用的酶。

4.其它

在不同部位具有相同生理反应的相同系统或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

268简述新型抗抑郁药的分类及作用特点。

第2代抗抑郁药即为新型抗抑郁药,按照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能系统的作用分类如下:

1.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

2.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摄取双重抑制剂(SNRI);3.NA能与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4.其它如噻奈普丁等。

作用特点:

作用谱更广,包括能快速缓解自杀企图,对焦虑症状与焦虑谱系障碍有效,对难治性抑郁及精神病性抑郁有效,改善睡眠障碍;起效快,T1/2长;减少了抗胆碱作用、心脏毒性、癫痫发作、5-HT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了在特殊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

适用于各种类型抑郁症,已成为抑郁治疗的一线用药,特别适合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269简述抗抑郁药物研究新进展270简述吗啡给药途径研究进展。

1.硬膜外给药及鞘内给药

对重度疼痛的患者可从神经轴输注吗啡。

膜外给药及鞘内给药都是有效、无创和安全的。

缺点是因多次注射,增加了患者感染机会。

2.直肠给药

是指药物经肛门进入肠管后,借助直肠粘膜的吸收迅速进入大循环,从而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式。

3.口腔给药

选用生物粘附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卡波姆作为主要附加剂,加入药物压制成控释片后粘帖于口腔粘膜,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避免首关效应。

4.经皮给药

通过吗啡皮下药物释放新型系统给药,吸收迅速,用量小且操作方便,具有临床可行性。

5.肺部给药 WardME等成功研制了一种新的单剂量吗啡液体喷雾系统,其生物利用度与静脉输注制剂一样,而前者给药更方便快捷。

6.其它给药途径 一种新的、以壳聚糖为基质的吗啡鼻腔给药系统,对羊实验,生物利用度是常规吗啡溶液的6倍~7倍;RaneyJP研制了植入装置实现吗啡经脑室给药。

271简述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完全根除是不可能的,现用于治疗HBV的药物主要有免疫调节剂和核苷类似物。

1.免疫调节剂 ①α干扰素:

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促进肝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从而促进受HBV感染的肝细胞被清除;②α1胸腺肽:

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③疫苗:

实验表明,HBV治疗性疫苗能激发人或实验动物体内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降低血清HBVDNA水平,缩短病程。

2.核苷类似物

主要作用于HBVDNA的聚合物,抑制病毒DNA合成。

主要药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地酯、恩替卡韦和L-脱氧胸腺嘧啶,拉米夫定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HBV的第一个核苷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抑制病毒复制能力,但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性。

272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进展。

1.溶栓药物

临床使用的主要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PL),PL再降解血栓中纤维蛋白,形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从而使血栓溶解。

2.抗血小板药物

主要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和氯匹格雷等,现正在开发更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药,临床应用的有单克隆抗体、肽类和小分子物质。

这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

3.神经细胞保护剂

有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和氟桂嗪等;另有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一氧化氮减毒剂、自由基清除剂、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和具有稳定细胞膜作用的药物,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第91页

共101页

273简述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靶向药物研究动向。

靶向治疗就是指针对疾病的某一靶点,采用有效的药物或方法,阻断或抑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血液系统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的基本要求是药物在肿瘤部位能有相对较高的浓度,存留较长时间,对肿瘤靶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同时具有体内分布的特异性和对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

治疗药物的靶点可以是血液系统肿瘤中致病因数、病理变化或发病机制中的某一环节。

治疗药物研究方向: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3.蛋白酶体抑制剂;4.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5.抗bcl-2反义寡苷酸;6.单克隆抗体;7.砷剂及全反式维甲酸等。

274简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

1.常规抗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药物

常规剂量的氨苄西林可有效治疗VRE感染,合用庆大霉素可提高抗菌活性。

2.糖肽类

替考拉宁对肠球菌具有较持久的活性,应用糖肽可预防VRE重复感染。

3.氯霉素对肠球菌有抑菌活性,但不是首选。

有报道用氯霉素、氯霉素加利福平治疗因器官移植、白细胞减少症和肾病等合并感染有效。

4.其他抗菌药物研究显示四环素、强力霉素、新生霉素与环丙沙星或强力霉素对VRE感染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5.新的抗VRE感染药物

两种新的抗菌药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和利奈唑烷已在美国和欧洲获准用于治疗VRE感染。

6.正在研究的抗菌药物

正在研究并已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的抗菌药物有达托霉素、LY-333328,还有甘氨酰环素、GAR-936研究表明对VRE和其他革兰阳性菌及许多革兰阴性菌都有抗菌活性。

275简述抗生素后效应(PAE)与合理用药的新观点。

PAE是近年来在抗生素化疗领域受到重视的新理论,并已将其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学的重要参数和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依据。

以往认为应用抗生素治疗需维持血药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

现用药的新观点认为由于许多抗生素在体内达峰浓度时,与细菌短暂接触后产生持续PAE,故不必始终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如氨基甙类抗生素,以往常1天3次或1天2次给药,目前主张1天1次给药,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一般半衰期短,体内很快消除,以往常采取连续缓慢静滴,因这类药物是快速杀菌剂,体内峰浓度较高,与致病菌短暂接触后可造成细菌非致死性损伤,当其在体内消除后可持续较长时间的抑菌作用,故目前主张采用快速静滴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碳素霉烯类药物等许多新品种PAE较长,可考虑1天1次给药的安全有效的方案。

第92页

共101页

276简述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现状。

277简述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质量标准的现实意义。

我国实施GAP是为扩大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份额和保护中药产品的国际声誉,商务部门对进出口标准的要求是从保证中药材综合质量出发,通过规范影响药材生产质量的各种因子:

环境、种植基源、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达到对中药材次生代谢产物水平可控的目的,从而保证在自然因素影响下不稳定的状况下,药材产品质量相对均一。

中药的有效成分实质上就是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反映。

中药材中生物合成的结果是有众多不确定的次生代谢产物,且都以很低的含量存在于植物体内。

故同样一个“方子”,一个“病症”原来显效,以后用处不大,除了药源性和病毒适应性变异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药方中的药材质量差异造成的效果不一致。

目前中药领域中使用的原材料的应用现实,在实施中药的生产质量控制时,必须遵循药材的道地性基础下实施种植的生态平衡、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278简述传统中药炮制学与现代药学的共同特性。

探讨传统中药炮制学与现代药学两者的共性特征,有助于将传统的制药技术用现代的观念表达出来,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

1.分离与纯化纯度是药物质量优劣的重要指针,关系到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及给药剂量,是中西药的共同认识。

2.分解与合成

现代药学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出先导化合物后,进行结构修饰,获得优化的活性结构。

传统炮制学认为中药有其固有的药性,但也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加以改造,通过炮制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专属性与特异性

现代药物构效关系明确,作用更接近病变部位,减轻或消除药物造成的副作用。

中药功效是多方面的,但仍强调其专属性,具有完善的经络、归经理论。

4.量效关系

现代药学经过毒理试验确定毒效和量效关系。

中药根据“理、法、方、药”的整体设计达到最佳的量效关系。

第93页

共101页

279何谓中医药药物动力学?

其研究内容有哪些?

以中医药(包括基础理论和具体药物)为研究对象,遵循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原理(如隔室模型、生理模型、统计矩原理等),借助数学公式定量化研究的药物动力学称作中医药药物动力学(TTPK)。

研究内容有:

1.经典药动学单一药物有关的各种药动学研究。

2.中药单味和中医传统复方不完全遵循经典药动学方法的定量化药动学研究,其内容作为中医药药动学学科的分支,更明确、更独立地发展,如药效学、毒效法的研究。

3.中医药药动学中所特有的研究内容,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应用药动学而开展的药证药动学、证治药动学等。

280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制定诊断标准方面

中医病名诊断不能缺少辨证分型,疾病诊断要有明确的病型、病情和病程。

2.制定排除标准方面

注意特殊人群如儿童或老年人、妊娠妇女(专门用药除外),以及有严重合并症和近期内的受试者。

3.对照药物的选择方面

关键是阳性药物的选择。

4.对照组的设立方面

随机分组的缺陷,各组病例数相差过大。

5.临床观测指针制定方面

检测指针过于简单或缺乏特异性,缺少必要的安全性检测项目。

6.疗程与疗效的关系方面

如疗程与病程不相宜。

7.疗效判断方面疗效标准不确切,适应症不明确。

8不良反应的观测和分析方面 观测内容不缺项。

9.新药评价方面 如组间的可比性检验、组间总疗效和单项观测项目等。

10.其它方面 如论理学,人员、单位,总结报告等方面。

281何谓循证医学?

简述其在中医中药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

概括的称为:

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

循证医学方法可对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在不增加支出的情况下提高疗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水平;完善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对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循证医学虽在我国尚属起步,也以对如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等的系列分析与评估。

当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在临床研究中前瞻性、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不多。

但随着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更广泛的运用,会很大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

282简介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其在药物新剂型研究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有哪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