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436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docx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董进宇博士

教育子女的根本规律

家长的责任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家长的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做人。

用我们现在语言叫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

至于孩子学习,学得好与坏,那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事情。

在旧社会是私塾的事情,先生的事情。

而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他的主要责任。

在今天,教会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上升为家长的第二责任。

家长的第一大责任是塑造孩子的精神人格,第二大责任就是教会孩子学习即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

着名教育家董进宇博士认为: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约等于他的生存能力。

所以,一个人学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学多少也不重要,但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比学知识重要一百倍。

如果各位想做一个真正有智慧聪明的家长,想要你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后,他真正能在这个高度发达、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的社会,能够求得生存的话,你必须教给他学习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率低?

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大学生们很需要工作,但很多大学生却不是工作所需要的人。

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又缺乏学习的能力,难以和用人单位对接。

所以,教会孩子学习,比教会孩子学习什么知识要重要一百倍。

另外,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现在开学了,我们有八个东西是相同的。

相同的学校、相同的老师、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大脑、相同的智商、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课堂、相同的试卷。

3个月后,同班同学的差距出来了,这是为什么?

很多家长把这种差异看作是老师的问题,看作是学生的问题,都不对。

真正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下面我用四个公式解释一下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规律:

不同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同的学习习惯:

不同的学习习惯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方法产生不同的基础知识;

不同的基础知识决定不同的学习成绩。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要高度重视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家长责任的转变。

真知与符号的关系

要教会孩子学习,家长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内部规律。

这就是了解真知与符号的关系。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来说,你必须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符号,以及知识和符号的关系。

究竟什么叫知识?

我们教科书上的那些个文字、公式叫不叫知识?

你问一百个中国人,至少有九十五个说叫知识。

因为在我们传统教育体系中,从来就没有分清真知与符号。

那么,我们教科书上的文字,我们的那些公式,比如说中学课本里的sina2+cosa2=1,y=f(x)的函数表达式,各种各样的符号,这叫特殊符号。

而我们大家写的字,我们教科书上的文字等普通文字,叫普通符号。

特殊符号和普通符号,统称都叫符号,它不是知识。

它是干吗用的呢?

它是用于记录、表述、传承知识的工具。

那么究竟什么叫知识?

知识,就是人类探索自然科学所获得的基本经验。

我们的祖先,在探索我们周遭的自然环境,我们生存的世界,所获到的基本经验,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自然科学。

由于这类基本经验太庞杂了。

怎么把上一代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人呢?

于是,就对它进行分类,这是人的基本思维模式。

我们把对探索物理变化的这一类经验,叫物理学;把探索物质生成与分解这一类的基本经验,叫做化学;把探讨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的基本经验,叫数学。

也就是说,把探索自然界所获得这些基本经验,为了传承和表述的方便,把它抽象出来,然后分门别类。

就相当我们把这些基本经验开始装筐,这一筐叫物理,这一筐叫化学,这一筐叫数学,这一筐叫生物,这是基本经验。

由于这些经过抽象的经验还是过于庞大,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再对它进行概念化,把这个基本概念再抽象后,进行基本概念的表述,先定义再进行逻辑体系编排,然后,就创立了符号。

把它表述下来写到纸上,中国人是纸张的发明故乡,写到纸上,让前一个发现者死后,后续人能知道他当年到底看到了什么,探索到了什么。

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这就是我们在探索自然界中所获得的基本经验,通过分门别类抽象,再通过符号表述,变成了我们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等。

我们把它统称为自然科学。

人类把探索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时所获得的基本经验,叫做社会科学。

像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我们把它混合统称叫做社会科学。

同样的道理,也是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抽象化,概念化,再用符号表述。

把探索人的自身,人的心灵世界所获得的基本经验,叫做人文科学。

比如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

现在大家听明白了,我们把庞大的知识体系分成了三个大的分类:

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所有的这些基本经验,通过抽象,概念化,然后用符号表述出来。

现在大家已经明白了什么叫知识吧?

知识,就是前人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的心灵所获得基本经验。

大家都还记得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他会符号,他没有真知。

所以他一生过得很失败,贫穷破落,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所以对我们家长来说,想要教会孩子学习,你必须了解真知与符号的关系。

我们人类只能通过符号来表述、记录、传承真知,这是人类知识传承的基本手段。

所以,符号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文字,叫普通符号;那些公式叫特殊符号。

要想学习前人的经验知识,就必借助书籍、或者其他手段,来了解真知。

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关系,你很可能就会走进把符号当成真知的误区。

你真的想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有真正能力的人,你必须了解符号与真知的关系。

沟通的天条

沟通的天条就是:

当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会出现。

如果接收者没有准备好,给予者无论怎么讲,接收者都不会接收到。

做为家长,我们每天要对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准备接收你的观点时,那么,你就是说的天花乱坠、遍地生金,直至累死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有效果的话,那也就只有一个:

反作用。

曾经有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说:

“人应该相信奇迹。

”有一个学生对老师说:

“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奇迹。

”这个老师很生气,他对这个学生说:

“假如一个人从四楼上掉下来没有摔死,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个学生想了想说:

“这是偶然。

”这个老师看了看他又说:

“假如这个人第二次从四楼上掉下来又没摔死。

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个学生说:

“还是偶然啊。

”这个老师更生气了,他非常生气地说:

“那么,这个人第三次从四楼上掉下来又没有死,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个学生说:

“老师呀,那就是他习惯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在“接收者准备好了,给予者才能给予”的基础上的。

改变的天条

这个规律是说,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别人,而只能影响别人做事的动机。

所以,做为家长要想改变孩子,你必须先改变自己。

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老托尔斯泰,他在他的作品中说: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想去改变别人,很少有人想去改变自己。

”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你无法改变任何人,你所能改变的惟一一个人是你自己。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学习好的话,作为家长你不学习,然后你硬逼着他去学习,他是断然不可能学习好的。

因为孩子他在他的经验系统中,发现学习并不重要。

因为如果那么重要你为啥不学习?

在孩子的感性经验中间,如果你给他讲了很多大道理,可是在他的感性经验中学习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是好事的话那你为啥不学习呀?

那你为啥逼着我学习呀?

所以,我们很多家长干巴巴给孩子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

孔子说“身教胜于言教”。

就是说家长的行为举止,远远胜于你对孩子讲的道理。

这就是榜样作用。

要想孩子学习好的话,家长首先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人,你首先要有强烈的学习意愿,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你要有基本的学习智慧。

如果你没有具备学习的智慧,你不具备学习能力,你怎么能探讨教导孩子学习?

我们都知道“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所谓名师就是我必须在这里边我是专家,我才能去教导别人。

如果你自己不学习,你自己也不会学习,也没有学习的智慧,也没有学习的能力,然后你天天打骂孩子,这等于缘木求鱼,根本没有办法把孩子教育好。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如果你真要是成为一个教育孩子学习的专家,想要真的把你孩子学习搞好的话,你自己必须先是一个学习的人。

第三,你要成为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人。

要真的具备学习能力的话,你要把握学习规律,并且做到有智慧的学习:

第一大智慧叫听清——符号(词汇概念)?

要听清老师到底在说什么。

听清是指听符号,比如听清楚老师说的到底是那个词、或者公式定义等。

比如,权利和权力、经历和精力、学历和学力、意义和异议等同音不同义,意思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大智慧叫理解——意思(知识内涵)。

理解说的是对符号所含意思,也就是真知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记录知识的文字是符号,而符号所表示的内容才是真知,比如,表示“学校”的符号很多,因为文字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写法,但不管怎么写,它所特指的学校意义不会有别,这就是真知。

所以学习一定要在听清楚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含义。

第三个智慧是体会与想象——还原生活?

要想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就必须通过体会和想象。

什么叫体会?

讲人生哲学方面,你把一个东西放在你的生活中,把你的生活和哲学观点联系起来,这叫体会。

想象说的是对于没法体会的事,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根本没法体会,比如国王。

对此,我们只能通过大脑想象,把作者,讲演者说的事情放到那个特定的背景中充分想象去事情是什么意思。

这是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学习者达到这个层次才算掌握了真知。

联系你过去所学到的知识,跟你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看看你能不能领会,这才具备了学习的第三大智慧。

比如说学习靠刻苦,对吗?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靠刻苦是学不出出来的。

学习的真正原因是感到快乐,如果暂时感受不到快乐,那你就想象学成以后的那种快乐,你才有动力坚持学习下去,直到成功。

第四个智慧叫实践与观察——验证真伪。

把学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体会(无法体会通过想象),再回头去做,去验证真伪,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这就是观察与实践。

这个社会上伪知识太多了,大多数人无法透过这个迷障。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才能鉴别有些知识是假的,有些知识是真的。

正如邓小平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有些没法去实践的,就只能观察。

通过观察也能辨识和验证真伪,当然做到此要看你对以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情况了,一句话就是你是否真正进入了真知系统,还是停留在符号层面上。

第五个智慧叫反省与总结——创造新知。

剔除伪知识获得真知识,同时可能发现真的知识。

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学习五大智慧是听清符号、理解真知、体会与想象、实践与观察、反省与总结。

缺乏学习基本智慧的人可能会越学越傻,最后就成了书呆子。

比如要知道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真理就可能成为谬误了。

那么作为家长来说,你要把这五个基本步骤,基本智慧,变成你的口头语。

你想成为教育孩子学习的专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你就依序问他五个问题:

第一,听清楚没有?

第二,理解了没有?

第三,你体会是不是这么回事,你想象的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四,你去实际做没有,实践与观察了吗?

你观察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

第五,你反思总结了吗?

学任何东西,只要你按照这五个步骤,做到基本熟练,把它变成每天学习的日常习惯,实际上是把它烙印到你神经系统中去了。

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你俩就形成一个共识。

这样的话,孩子从初始化的过程中就进入到真知系统。

长大了才有望成为一个有真知的人。

也就是说是一个既具备学习能力又具备真才实学的人。

所以我们家长,要想事情变好,你自己必须先变好,你自己变成一个学习的人,变成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人,你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否则的话,你在那干讲大道理,对孩子来说,约等于没有用。

1997大连中学生将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起诉理由是:

父母不能辅导他学习,要求通过法律的手段,更换一对父母。

孩子的内心是个神秘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所不了解的世界。

我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按规律办事,要把事情做对。

我不了解的,我不知道的,都是错误的,这是原始部落人的观念。

鲁迅说:

“西人把孩子当做成年人的预备队,中人把孩子当做小大人,两者都是不对的。

孩子的世界是个神秘的世界,是我们成年人所不了解的世界。

”我们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完全是按照成年人的对事物的感受去推断孩子的内心感受。

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或者“准大人”都是错误的。

刚出生的小生命不是人,是小动物,是我们成年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化,也就是人化的过程,才把他培育成人的(狼孩猪孩的故事都证明了教育教化的作用)。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是不了解的,他的感觉是恐惧、茫然、无助、孤独和好奇。

他需要成年人的呵护,通过人的教育他知道了裸体不好,他穿上了衣服;他知道随地大小便丢人,他学会了上厕所。

所以说三岁之前的孩子都是天才,教啥会啥,这原于家长的鼓励。

孩子会从他第一次会叫“爸、妈”时你脸上的惊喜中得到肯定;会从走第一步路时你的欢呼声中受到鼓舞。

渐渐地他有了上进心、自尊心、羞耻心。

你要学会赏识你孩子的微小成功。

一个四岁的孩子在隔壁房间大哭。

母亲闻声进来,问孩子为什么哭,孩子说,刚才爸爸在墙上钉钉子把手给砸了。

母亲高兴的说,看我儿子太懂事了,太有同情心了,太有孝心了,爸爸把手砸了,就心疼的哭成这样。

妈妈真为你高兴,别哭了,快,笑一笑,笑一笑。

孩子说,刚才就是我笑,爸爸才把我打哭了。

一个母亲为了培养她五岁孩子的音乐能力,把孩子领去听音乐会。

前半场是交响乐,孩子根本没听进去,满地乱跑,可把母亲气坏了。

后半场是美声唱法,孩子被指挥棒和那个女高音吸引住了,整整40分钟,孩子一动不动,一会儿看看指挥,一会儿看看女高音。

母亲高兴极了,认为孩子现在可是听懂了。

散场后,母亲说,儿子,怎么样是不是太精彩了?

儿子说,妈妈,为什么那个叔叔一直拿着个棍子,把那个阿姨吓唬的大哭呢?

妈妈说,不对,那是指挥在用指挥棒指挥阿姨唱歌呢。

儿子说,妈妈,你怎么没有看到,明明是那个叔叔一直用那个棍子指着阿姨,把阿姨吓得嗷嗷大叫啊。

一个没有任何音乐背景知识的孩子,怎么能听懂美声唱法呢?

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知道呢?

一个花钱无度的12岁女孩,母亲为了培养她节俭的品质。

花了400元人民币和她女儿去看歌剧《白毛女》,看完后,母亲问女儿的感想,女儿说,妈妈,那个杨白劳也太不讲信用了,借人家钱怎么不还呢?

老师都说了,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他怎么耍赖呢?

母亲气急,再问,怎么看待喜儿?

女儿说,那个喜儿呀,也真是个傻瓜,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呢,他不就是大了点嘛,可他有钱啊,是个成人士。

母亲差点晕倒。

家长不要高高在上,要尊重孩子,要给他们发言权。

一天傍晚,风雨大作,妈妈对楼上的儿子喊:

“阳台的门关了没有?

”“没有,妈妈,可是—”“赶快关上!

”“可是,妈妈—”“闭嘴!

立刻!

马上——关门!

”儿子关上了通往阳台的门。

晚饭时,妈妈环视左右问“怎么不见你爸爸?

”“是这样,”儿子吞吞吐吐地说:

“爸爸在阳台上—”

5岁的小男孩早晨起床发现妈妈穿着背心、短裤,就说:

“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妈妈着急地说:

“等一会!

等一会!

”然后带儿子去超市。

到了超市儿子说:

“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妈妈忙着和相遇的熟人打招呼,对孩子说:

“等一会!

等一会!

”然后购物往回走,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又说:

“妈妈,我要和你说句话…….”妈妈说:

“等一会!

等一会!

”终于回到了家,妈妈说:

“好了,这回你说吧!

”儿子说:

“妈妈,你短裤前边的拉链没拉上!

”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耐心去听孩子说话!

我们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理睬,根本不听孩子的理由。

人的理解能力依赖于背景知识的大小。

背景知识不一样理解力就不一样。

我们对一个事物能否理解,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关于这个事物相关的背景知识。

而孩子的背景知识约等于零。

孩子的话和大人虽然说着同样的的话,但意思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以人的理解是相对的误解是绝对的。

所以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

沟通的前提是具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和相同的经验经历阅历,还有相同的价值观等等。

一个四岁的女童,对她妈说,妈,我爱上了我们班上的李冬冬了,我要嫁给他。

她34岁的妈妈一听吓得不得了,认为孩子早恋。

请问一个四岁的女孩说我爱上李冬冬要嫁给他,和一个34岁的女人说我爱上李冬冬要嫁给他,那意思能是一样的吗?

两个四岁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快乐。

男孩子突然对女孩子说,我们俩这么好,你嫁给我吧。

女孩说,那不行。

男孩问,为什么?

女孩回答说,我们家没有这个习惯。

我们家都是自己家人嫁给自己家人的。

你看,我奶奶嫁给我爷爷,我妈妈嫁给我爸爸,我婶婶嫁给我叔叔……我们家人从来不外嫁。

孩子说着同样的话但意思和我们大人的完全不一样,这是背景知识不同而造成的。

前年春节我去一个亲戚家串门,70多岁的老太太跟我说,她三岁的外孙女去给她的婆婆上坟烧纸钱,回来后却对她说,外婆,我刚才给你烧纸钱了,你怎么不去捡呢?

气的老太太大骂外孙女不孝顺她,大过年你的诅咒她死。

你说这能怪孩子吗?

三岁的孩子对死和活,对外婆和婆婆的概念还是不清楚的,能怪她吗?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里,看见他12岁上六年级的小男孩,把头发染的红里带黄,不伦不类。

我就问她的母亲,怎么把孩子的头发染的那么难看?

他母亲说,是他自己染的。

我就说那你怎么不管管?

母亲无奈地说,管不了,打了骂了拉都拉不到理发店去,无奈啊,孩子大了,不听话。

显出一脸的困惑。

接着对我说,听说你对教育孩子很在行,要不请你试试。

呵呵,皮球踢给我了,不能再踢回去吧?

我就把她儿子叫出来,下面是我和她儿子的对话:

呵呵,好帅啊,怎么把头发都染色了,还是红黄相间的?

好看呗!

呵呵,那这下你成为你同学的偶像了,你的班上有多少同学?

有多少同学也和你一样染发了?

70个同学。

有两个染了。

那怎么只有两个染了,其他同学怎么没染?

知道什么是原因吗?

不知道。

老师不让染。

既然好看,老师为什么不让染?

不知道。

那么你走在大街上是否很吸引人?

回头率是否比过去高了?

是的。

那你有没有发现人们看你的眼神有什么变化?

是很欣赏还是很不屑一顾?

不知道。

为什么不看看呢?

我才懒得管呢!

你妈说你很聪明,也很懂事,学习也好。

我问你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审美观?

一个是按人的肤色分中国人属于那种人种?

不知道啥是审美观。

知道中国人是黄种人。

好!

现在我告诉什么是审美观(略)。

我再问你,黄种人的头发本来是什么颜色?

黑色。

你马上要上初中了,我想和你讨论两个问题,一个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先举例予以说明);一个是数学方面的叫“合并同类项”(还以例子进行说明),现在你明白了这两个概念说明的道理了吗?

明白了。

(到此,孩子已经基本明白了我和他沟通的目的了,说话的底气显得不足,脸色也没有刚才那么神采飞扬了)

呵呵,其实你染发也没有什么,说明你和大家不一样,有个性,这很好(表扬他给他信心,以免形成沟通障碍),人是应该有个性的。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喜欢小猫小狗小动物吗?

家里养过吗?

喜欢。

养过不少,现在没了。

那我问你,你爱护小生命没错,那要是要你和它们一起生活,同吃同睡通玩同乐,你愿意吗?

那当然不愿意了!

为什么?

它们不讲卫生,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不睡床上。

是啊,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是有审美观的。

你想过没有,按照传统的审美观,我们黄种人就应该是黑头发(申明:

成年人阿姨染发除外),可你确实红黄相间的头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有“合并同类项”的原理,你的周围都是黑头发的小伙伴,他们怎么能与你和谐相处呢?

……(沉默不语)

如果你不想失去老师对你的爱,不想失去更多的朋友,不想把自己弄成异类,也不想走在大街上人们想躲异物一样的见你就闪或者鄙视你,那么你就应该和绝大多数黄种人一样,把头发弄成黑色的。

当然,作为人,你虽然是小孩子,但你和大人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应该受到大人的尊重。

你妈打你骂你是完全不对的。

但她心里是爱你的,是担心你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歧视,会因此失去朋友而孤独。

在这儿,我批评了你妈。

她今后不会再对你打骂了。

她应该尊重你的权利和选择。

同时,我还建议你,如果你现在还认为你染的发色好看,那么就去把它染成纯色的红,也许更好看一些,因为我发现你选的染发师也太差劲了,染的不伦不类很难看的吆。

是我自己染的。

然后他沉默了半分钟,伸出手给她妈说:

给我钱,我去理发。

看看,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后三分钟就解决了。

为什么孩子在小学阶段都很听话,而到了中学阶段开始变的不听话了呢?

那是因为孩子在小学阶段背景知识大约等于零,孩子还没有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家长的判断和老师的判断约等于孩子的判断,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神,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到了五六年级,孩子发现老师和家长说的也不全面,想反抗却没有能力。

上了中学以后,孩子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的生命我做主。

初中开始,孩子第一次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来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

而此时孩子的背景知识仍然很小,没有更多的人生历练,由于经验不够,所以就常常和成年人发生冲突,这就是“叛逆”(第二次断奶)的根本原因。

“对抗”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家长没有说清楚要孩子听话的道理,而是一味的强调孩子听话,当然是无效的了。

就是说家长还在以自己的判断来推断孩子的判断,以自己的想法来推断孩子的想法,那怎么可能不引起已经有了思想、有了一定判断力的孩子的叛逆呢?

这里我想请问各位家长,孩子叛逆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认为是好事de请举手?

认为是坏事de请举手?

我告诉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情况不同而因人而异。

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曾经很捣蛋很淘气的少年,成年后是不是往往很有出息?

什么原因?

大家想想树木结疤的地方为什么更加坚固?

为什么有“小时候不成精长大了没名声”这样的说法?

这里的“成精”就是“叛逆”。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有个性的孩子,想突出表现自己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待叛逆的孩子,你要说服他,要给他更多的理由和道理供他选择。

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得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一要察言观色,分析他说话的词汇,掌握他的内心世界;

二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改主管为客观;改习惯为科学。

要明白孩子成长的规律:

1至3岁,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时候,所以离不开家长的陪伴;4至6岁,是孩子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感知能力很强;7至13岁,小学阶段,是孩子的符号认知阶段;14至19岁,中学阶段,孩子才开始学会形式逻辑思维;20以后,上了大学,孩子才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力。

人生有两次断奶,第一次是3至4岁,身体反抗明显;第二次是14至17岁,心理和身体双重叛逆。

我们如果明白了这个原理,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扩大自己的背景知识,加强对他的人生历练,完成他各项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与储备。

那么就可以使孩子受到正确的教育。

所以要解决孩子的“叛逆”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孩子的背景知识,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

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座的女士都会蒸馒头吧?

蒸馒头要经过哪些过程?

农民都会做庄稼活儿吧?

一个种子下地是否要经过培土、施肥、浇水、除草等环节?

把馒头放在锅里没到30分钟能熟吗?

种庄稼不经过培土、施肥、浇水、除草等过程,能收获什么呢?

教育孩子和蒸馒头、种庄稼一样,需要过程,而且是更为漫长的过程。

所以教育子女需要耐心,要学会等待,耐心的等待。

因为:

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孩子的人格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25年);

孩子的价值观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30年);

孩子的知识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孩子的能力开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的才能开发需要三个步骤:

一是被激活,二是环境支持,三是系统训练。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同样的道理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

所以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世界上最悲惨的职业一是教师,教师天天拿班级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请问哪个孩子能同时具备几十个优点?

二是警察,常用管犯人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缓发性。

所以教育孩子要学会等待,要有耐心的等待,要等待过程的完成,要明白过程决定结果的道理。

母亲见女儿站在远处看别的小朋友滑滑梯,就上前问道:

“好玩吗?

”“好玩!

”“咱们走近些看好吗?

”走近看了一会,母亲说:

“你也滑一个好吗?

”女儿吓得后退。

母亲说:

“这样吧!

我抱着你滑好吗?

”女儿勉强同意了。

在母亲怀里女儿找到了安全感。

下来后,母亲又问:

“好玩吗?

”“好玩!

”“你害怕吗?

”“不害怕!

”“你真勇敢!

这回你自己玩,我在旁边保护你好吗?

”女儿终于敢自己滑了。

这位母亲做得非常好,她对女儿没有任何指责,也不是放弃不管,而是为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