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355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4百丈山记.docx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4百丈山记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

百丈山记

朱 熹

泛  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赏析:

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磴(dènɡ)    淙淙(zōnɡ)

鸟瞰(kàn)清澈(cè)

B.潺潺(chán)峭壁(qiào)

璀璨(cuǐcàn)殚数(dān)

C.博闻强识(shí)数说(shǔ)

瀵涌(fèn)庵庙(ān)

D.罅隙(xià)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沟壑(hè)

解析:

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

C项,“识”读“zhì”。

D项,“昧”读“mèi”。

答案:

B

 

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      控:

B.然前瞰涧水瞰:

俯视

C.水旱祷焉焉:

语气词

D.不可殚数殚:

解析:

C项,焉:

兼词,在这里。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

解析: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临:

面对/到达,动词;A项均为“尽头,穷尽”;B项均为“更加”;D项均为“通过”。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12题。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一)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磴:

石台阶

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

顺着

C.阁据其上流据:

拥有

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

狭小

解析:

C项,据:

占据,位居。

答案:

C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B项均为“助词,的”。

A项,乃:

副词,才/副词,是,表判断。

C项,而:

连词,表修饰/表顺承。

D项,虽:

连词,虽然,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即使。

答案:

B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2段以“涧”为中心,贯穿着水的描写,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作者认为山庵,壁其后不足观,游人不必前往。

D.山门伴水,枕席卧闻水韵,但时间长了更加悲伤,不过终究是可爱之景。

解析:

C项文中作者认为没有什么可看的,但并未说游人可不必前往。

答案:

C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夜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二)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林薄间东南望    薄:

迫近

B.日光烛之烛:

照耀

C.不可殚数殚: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胜:

胜景

解析:

A项,薄:

密林。

答案:

A

 

10.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③④⑤D.④⑤⑥

解析: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1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

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

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

D项“它们”错误,应为“可观者”。

答案:

D

12.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太阳迫近西山,在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朱  熹

张 栻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

“天也。

”熹问曰:

“天之上何物?

”松异之。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

“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评职名。

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

“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

五年,依所请。

明年卒,年七十一。

(有删节)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

终了,完毕

B.为《学规》俾守之俾:

并且

C.单车屏徒从屏:

使……退避

D.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

诋毁,指摘

解析:

B项,俾:

使。

答案:

B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

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

B项,介词,对,向/介词,跟,同;A项均为“介词,用”;C项均为“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项均为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答案:

B

15.以下六句话中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项是(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评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

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答案:

C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

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

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

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

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继祖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继祖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解析:

D项,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答案:

D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他父亲朱松,字乔年。

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

“这就是天。

”朱熹问道:

“天的上面是什么?

”父亲觉得十分惊奇。

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

“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

”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

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

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

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

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

他一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

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赴任。

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

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

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

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

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

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

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

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

“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

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四、能力迁移

18.(得)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得到,获得)

B.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希望)

C.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行并序》)(实现,成功)

D.此言得之(《六国论》)(适宜、得当)

E.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副词,必须,应该)

解析:

B项,得:

能够,可以。

答案:

B

19.(乃)对下列各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若事之济,此乃天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 ④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⑤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A.①④相同,⑥⑦不同

B.①②④相同,⑥⑦不同

C.①④⑤相同,②⑦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解析:

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是;③代词,你的;④副词,于是;⑤副词,才;⑥副词,竟;⑦副词,只,仅仅。

答案:

A

20.(句式类型)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C

2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是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22.(语言运用)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

不超过15字。

本报讯 昨日,福建省同安县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拆除旧房时,在地基下无意发现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

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cm,宽约60cm,厚约11cm,正面可见碑刻“天下第一泉——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辨认。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

他表示,“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

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辨别是不是朱熹所题了。

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则没有记载。

发现“天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县志》里记载为“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

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30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福建同安发现疑似朱熹碑刻真迹。

不要自欺欺人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

“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评析: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

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