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6035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docx

届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练习6

2010年高考复习中国近现代史第六单元练习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七七事变之所以成为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A.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B﹒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中国军队首次对日作战D﹒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团结抗日

2.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的目的是

A.占领上海战略要地B﹒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C﹒实现华北华东合围D﹒转移国际上对东北问题的注意力

3.汪道涵《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说:

“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

”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4.上世纪30年代有两首传遍全国的歌曲:

一是《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二是《卢沟桥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

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从《松花江上》到《卢沟桥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最准确的是

A.从东北沦陷到华北、华南沦陷B.国共从内战到走向联合抗战

C.从东北沦陷到中国人民奋起抗战D.国民党从不抵抗到奋起抗战

5.关于平型关战役属性的正确表述是

A.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B﹒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C﹒相持阶段配合正面战场的战役D﹒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战役

6.1938年,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八个月来,陆空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永远纪念他们。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八个月”之间的是

A.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凇沪会战B﹒八路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D﹒百团大战爆发,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胜利信心

7.1940年3月,出现了两个自称国民政府的政权,它们分别在

A.重庆、武汉B﹒南京、武汉C﹒广州、武汉D﹒重庆、南京

8.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改变了侵华战略方针,主要是因为

A.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与财力不足B﹒英美等国支援中国抗战

C﹒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出现动摇D﹒汪精卫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政权

9.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经济大肆掠夺的总方针是

A.把沦陷区经济变成日本附庸经济B﹒最大限度地获取巨额利润

C﹒千方百计地转嫁本国的经济危机D﹒为本国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

10.日本侵略者推行殖民奴化教育的目的是

A.灌输法西斯思想B﹒实现其同化政策

C﹒培训反共骨干力量D。

加强儒家思想的教育

11.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B﹒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C﹒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12.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

A.独占金融、一党专政、特务统治B﹒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C﹒独占金融、一党专政、保甲制度D﹒独占金融、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13.“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

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4.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为此,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有网友说:

宣扬赵国放弃对秦王的反抗就等于抗日战争时期宣扬对日本投降,秦始皇的天下观就是“大东亚共荣圈”。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战国诸雄都是华夏族的一员,彼此的征战是内乱而不是侵略

B.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是一个民族的大家庭

C.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D.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和平交往是两国的历史主流

15.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这是因为这次战役

A.促进了抗战形势好转B﹒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有利于克服投降危险D﹒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

16.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推行精兵简政政策B﹒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建立政治协商制度D﹒实行“三三制”原则

17.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意识和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汶川地震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的民族灾难,也曾一再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列哪一事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的作用最大

A.八国联军大举侵略中国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D.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18.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我国自清季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

我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

”讲话中说的“光荣记录”指的是

A.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B.废除英美等国在华治外法权

C.《开罗宣言》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D.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下列对中共七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20.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A.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B﹒朱德命令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C﹒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D﹒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21.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性命以求国家的生存,那时节再不允许我们中途妥协。

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全国国民最重要的是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

最后关头一到,我们便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这段话表明蒋介石认识到

A.在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才能求得国家的生存B.中途妥协的代价是巨大的

C.要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抗战D.一面抗战,一面幻想和平解决

22.某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一次“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图片展览”,最合适与百团大战同类陈列的图片是

A.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B.“凇沪会战”中的宝山保卫战

C.日军制造的无人区D.冀中回民支队抗击日军大扫荡

23.七七事变后,共产党的抗日通电和国民党的自卫宣言的相同之处是

A.呼吁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抵抗日本侵略,保卫领土主权完整

C.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D.指责日本破坏了国际公约

24.“祝捷的炮象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满山遍野是人浪!

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罗家伦在《凯歌》中描述了中国人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的狂欢景象。

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④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

A.是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击外来侵略者取得的首次完全胜利

B.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它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提高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威望

D.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

其中大都数是侵华战争。

材料二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

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

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

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据新华社2005年7月12日报道: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再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但是参拜的时间避开8月15日这一天,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参加和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中提到的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

对当今中日关系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中日两国持久和平友好关系的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布: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动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并待命出动,担任前线之职责。

——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二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所举诸项,均与国民党三中全会之宣言及决议案相合,在存亡危机之秋,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党彻底更始,为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

——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话

(1)指出材料一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否有矛盾?

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第一条为“三民主义”奋斗与中共当时的目标有无矛盾?

说明理由

 

(3)指出材料二中国民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4)对比材料一、二,简要评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

 

28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

材料一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

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

材料二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武汉,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府而已。

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

材料三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2)根据材料二,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

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

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29.阅读材料:

材料一1942年10月10日,美英通知中国,自动放弃在华特权。

次年元月11日,中国和美英分别签订了新约,随后又与其它有关国家签订了类似条约,百年来束缚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宣告废除……抗战时期废约得以实现,确非局限于抗战时期的孤立事件,追根朔源,应将它纳入中国争取废约的长期斗争。

——《中国是怎样得以在抗战时期实现废约的?

材料二北京政府之所以参加华盛顿会议,有自己的期望和目的。

一是希望实现关税自主、废除治外法权等,使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有所放松。

二是想解决山东问题和废除因“二十一条”而产生的1915年《中日条约》、换文两大悬案。

结果,前者没有获得具体的效果。

经过艰难的“会外交涉”缔结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外交上孤立的日本,在保住大量经济利益的条件下,答应退出山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与日本在华新角逐和日本侵华策略的演变》

材料三1926年11月6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发表《中比条约终止宣言》宣布1865年签订的《中比条约》失效。

……危在旦夕北京内阁竟有如此勇气开创中国外交史上的先例,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索、求解的问题。

——《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

材料四1928年6月15日南京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际应进一步而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

改订新约的内容只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1928年7月首先同美国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系之条约》,随后,陆续与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英国、日本、法国等缔结“友好通商条约”……这些条约都在原则上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但关于领事裁判权问题,英美等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一直未表示同意。

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废约得以实现”的原因。

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材料三说废除《中比条约》时的北京政府是“危在旦夕”?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历届中国政府为废除不平等条约所作的努力。

拒此,你认为在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思想原则是什么。

 

近年各地高考试题回眸

(一)选择题:

1.(06江苏)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

相同点是

A.政权组织原则B.土地政策C.军队性质D.主要地域分布

2.(06重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七届二中全会C.瓦窑堡会议D.洛川会议

3.(06广东单科)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

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

上述史实说明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

了历史性机遇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④中

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07广东单科)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07天津)《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

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

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07四川)“好男儿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

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大船扯的宽。

哪怕飞机丢站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A.19311936C.1938D.1939

7.(07海南)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8.(07重庆)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D.减轻封建剥削

9.(08全国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

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10.(08全国1)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1.(08天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报据地的阶级成份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12.(09山东)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

“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

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

囗。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3.(09广东理基)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

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14.(09安徽)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

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

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15.(09海南)“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

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1926年C.1927—1936年D.1937—1945年

(二)非选择题:

16.(0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

从纯粹的物质观点来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彼岸去进行最后的加工…………还是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会自动的帮助我们建设我们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定不但是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

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

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至于同样的地位。

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因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己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

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的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动。

材料二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必须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

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着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的水龙管子。

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的水龙管子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好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激。

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

”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园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话说,如果你借出一定数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是完好如初的——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贷款(单位:

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2月

1940年4月

1940年10月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质统计(单位:

百万美元)

时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一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

 

17.(08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

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

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

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8.(09天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

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