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807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docx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专项训练

整理人:

张天天2012年5月10日

 

一、说明文阅读(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09南宁)二、5..D6。

A7.B

藏羚羊的悲歌

①藏羚羊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历经数百年的优化筛选,淘汰了许多弱者,成为“精选”而成的杰出代表。

许多动物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不要说跑,就连挪动一步也要喘息不已,而藏羚羊在这一高度上,可以60千米的时速连续奔跑二三千米使其它猛兽望尘莫及。

藏羚羊具有特别优良的器官辐射能,它们而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而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所表现出的高强抵抗能力也已超出人类对它们的估计,它们身上所包含的优秀动物基因,囊括了陆上哺乳动物的精华。

②由于生存环境过于艰苦,藏羚羊的个体寿命是大型哺乳类动物中最短的,在正常情况下,雄性藏羚羊寿命仅有7-8岁,雌性寿命最长不超过12岁,因此藏羚羊种群虽然庞大,但是非常脆弱,一旦濒危就很难恢复。

③不知是谁最先发现了藏羚羊身上的羊绒特别优质:

质柔软、保暖好、弹性强。

渐渐地,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身价,成为举世闻名的“软黄金”。

目前1千克藏羚羊生绒的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价格可高达5千—3万美元。

据介绍,一只藏羚羊只能剪取羊绒100—200克。

由于藏羚羊奔跑迅疾,难以活捉,因此盗猎者均采取简单残暴的屠猎方式,杀羚取绒。

据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一条长2米、宽1米、重100克的“沙图什”要以3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

④巨额利润刺激着贪婪的盗猎分子的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用于大肆屠杀藏羚羊。

1992年,藏羚羊绒加工量高达2吨左右,相当于1.3万只藏羚羊的羊绒量。

据估计最近几年每年被盗猎分子猎杀的藏羚羊有2万只。

这些藏羚羊的皮毛被利欲熏心的偷猎分子沿着充满血腥和罪恶之路运往域外。

克什米尔地区是全球加工“沙图什”最早和最大的地区。

⑤藏羚羊有着顽强而自尊的品格。

它们能够战胜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它们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

当它们中出现“伤员”时,大队藏羚羊就会减慢前进的速度来照顾,以防止猛兽吃掉负伤者。

正是这个习性被盗猎分子所利用。

每当夜晚,盗猎者开着汽车,朝即将临产的雌性藏羚羊群横冲直撞,同时疯狂地开枪扫射。

一旦群体中出现伤者,整个群体谁也不愿独自逃生,宁肯同归于尽。

在盗猎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

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⑥为了掩盖血淋淋的事实,使披戴“沙图什”的人们更加心安理得,不法分子还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

“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藏北高原,生活着一种名叫藏羚羊的野生动物。

每年的换毛季节,一缕缕轻柔细软的羚羊绒从藏羚羊身上脱落下来,当地人历尽艰辛把它们收集起来,制造成华贵而美丽的披肩。

⑦据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介绍,藏羚羊在每年夏季自然更换一次绒毛,但由于自然更换的绒毛是零星掉落,藏羚羊又是野生动物,因此换掉的绒毛随风飘散。

目前还无人尝试收集自然更换的绒毛。

(选自《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有删节)

5.下列说法与选文信息不一致的一项是()

A.藏羚羊具有特别优良的器官功能,他们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B.藏羚羊身上的羊绒质柔软、保暖好、弹性强,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身价,目前1千克藏羚羊生绒的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

C.藏羚羊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这往往被盗猎者所利用。

在盗猎现场常可看到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D.藏羚羊每年夏季自然更换一次绒毛,一缕缕轻柔细软的羚羊绒从藏羚羊身上脱落下来,当地人历尽艰辛把它们收集起来,制造成华贵而美丽的披肩。

6.对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作比较B.列数字打比方C.列数字作诠释D.列数字下定义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在正常情况下,雄性藏羚羊寿命仅有7-8岁,雌性寿命最长不超过12岁。

B.藏羚羊绒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身价,成为举世闻名的“软黄金”。

C.克什米尔地区是全球加工“沙图什”最早和最大的地区;·

D.据估计最近几年每年被盗猎分子猎杀的藏羚羊有两万只。

二、现代文阅读

(一)(6分)(贺州市2011年)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

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他发现自己一个字也不认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

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他痛苦地告诉父亲,他看不懂。

已读小学五年级的他怎么连天气预报也看不懂呢?

他父亲不相信,带他去看医生。

不料,医生经过测试,证实这是真的,并说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类的语言行为。

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伤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

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

“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

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的左半球,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可能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

但是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语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

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基本的,却是最一个简单的事实: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认记字音字义,右半球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难夫妻“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为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试验:

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讯症”的

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念出来了,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地就把英语句子健康情况出来了。

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试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6.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B.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C.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

”中的冒号可改为破折号,作用不变。

D.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扒断应改为“只有……才……”。

B.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明中国儿童年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收理学家的这次试验刚有效果,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8.这篇文章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B.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6.B(“失语症”的双

引号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唤醒”的双引号作用是表示有特殊含义。

7.A(根据上文“传统的看法是”推论,下文应选表示充分条件的关联词语“只要……就……”。

8.D(文章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以美国少年的例子以及中国和日本为例子都属于举例子说明,中国人、日本人与欧美人进行对比属于作比较说明。

三、说明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北海市2011年)

用什么点亮黑夜

陈怡嘉

①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科技新闻:

有人在健身房的地板下装上特殊的装置,收集人们跳健美操时蹦跶的能量,用来供应健身房本身的照明需要。

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

身上多余的热量成了脂肪,成了健康的负担,而我们同时又一直在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可惜,似乎这样的创新发明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离我们的生活仍然很远。

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在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中,37%是由电力生产所产生的。

家中雪白干净的插座,那一头连接的却是大量能源损耗、极高的碳排放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②火力发电的缺点人产早已知晓,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同时会排放出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并且发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浪费非常严重。

③水力发电曾经被视为获取清洁绿色能源的有效途径,大江大河被视作取之不尽的能源宝库。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逐渐深入,“水电是否算得上真正的绿色能源”开始成了存在着巨大争议的问题。

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建坝发电、控水灌溉的眼前利益晃得埃及人兴奋不已,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从法老时代开始就靠尼罗河泛滥吃饭的日子,待到他们兴师动众地转移了坝区里的若干历史文物遗址、筑坝蓄水之后,却发现得不偿失:

没有尼罗河泛滥带来的淤泥,下游农地很快贫瘠下去,尼罗河入海口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鱼类不再集在河口觅食,坝区在若干年后即将被泥沙淤积,蓄水量和发电量开始下降,血吸虫病也开始流行。

而当地区局势不稳、有战争隐忧之时,大规模蓄水的阿斯旺水坝又会成为惹眼的目标,一旦被袭击,大片土地将成泽国……这水坝建得闹心,成了烫手的山芋。

1998年,一篇《水坝与发展》报告,尖锐地提出了“水坝对环境破坏严重”的观点,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④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可能会对全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欧美大部分发达国家,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如今已基本上停建核电站或提前关闭了核电站。

但在碳排放成为关注热点的时候,核能又开始受到青睐——日趋严重的气候变化促使国际知名环保人士挑战禁忌,他们认为,石油、煤等常规燃料对环境的威胁比核能更大,与其完全拒绝核能,不如思考如何解决核能的经济与安全等问题。

⑤火、水、核能都不是理想的发电能源,而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当科技精英仍在上下求索之时,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脏脑袋”的电。

(选自《人与自然》2011年第3期有删改)

8.下列有关能源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火力发电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发电过程中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能量的损耗浪费严重。

B.水电作为真正的绿色能源,清洁无污染,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C.核能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其在安全方面存在隐患。

D.太阳能和风能可算是理想的发电能源,但其发电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9.下面对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好像一只只尾巴干净灵动,却顶着一脑袋脏泥巴的蝌蚪。

——打比方,形象说明我们一头使用着清洁的电,别一头却在污染破坏着生态环境。

B.“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大致为1公斤煤产生3度电。

——列数字,准确说明火力发电对煤等常规燃料的消耗大。

C.“埃及阿斯旺水坝的故事说来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举例子,具体说明水力发电也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

D.“与水力发电一样,核能也备受争议,核能发电仅有50多年的历史,但1959—1995年间,全球就发生了18次重大核事故。

——作比较、列数字,说明核能利用一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则新闻材料,既引出了说明的对象,又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不由感叹现代人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

”“怪圈”的意思是我们从自然界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成为脂肪,成了负担,忙着“减负”,而我们还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能源。

C.“在解决能源紧张与破坏生态环境之间,水电究竟更靠近哪一端?

”这“哪一端”指的是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D.“脏脑袋”的电既指火力、水力发的电,也指核能发的电。

8.B

9.D

10.C

四、(2010年梧州市)

电网“蓄水池”

①就像江河中奔腾的流水,电流通过电网奔向千家万户时,也会不时掀起“波涛”,冲击用电设备,甚至引起事故。

最近,上海科学家成功组装了一套聪明的电能“蓄水池”,它能像水库蓄洪一样,将过多、过猛的电流储存起来,当电网需要的时候,再平稳地释放出来。

②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电力公司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完成了大容量城网储能钠硫电池的中试研发,并建成了一条2兆瓦的中试生产示范线和一套10千瓦的储能系统示范装置。

③在上硅所的嘉定中试园区,一个个直径9.4厘米、高53厘米的不锈钢圆筒整齐地竖立在80厘米见方的不锈钢箱子里——这就是用来为电网“蓄洪”的钠硫电池。

打开这些不锈钢圆筒,特制的氧化铝陶瓷薄膜将作为正极的硫与作为负极的钠隔开——当电流通过时,钠与硫就会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储存起来,当电网需要更多电能时,它又会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释放出去。

④钠硫电池储能电站的“蓄洪”性能非常优异,即使输入的电流突然超过额定功率5—10倍,它也能泰然承受,再以稳定的功率释放到国家电网中——这对于大型城市电网的平稳运行尤其有用。

⑤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虽然洁净,但发电功率很不稳定。

这会给整个电网带来不期而至的“洪峰”。

储能电站会将这些“绿电”先照单全收,再根据电网需求输出。

它更大的作用还在于为整个电网“削峰填谷”。

⑥众所周知,电网必须按照满足最大用电负荷来修建。

2008年,上海最高用电负荷持续小时数只有104.5小时,而为满足这短暂的高峰负荷,却需要投资200亿元。

⑦专家们算过这样一笔账:

1千瓦功率的储能电池可节省电网投资1.3万元,通过“削峰填谷”,可使每吨标准煤所发的电多利用100度,可带来经济效益480元。

预计到2015年,上海电网峰谷差可达16000兆瓦,即使只将20%的“谷电”存储起来,用于高峰时段,其经济效益就超过70亿元——而建设储能电站的投资,仅需20亿元左右。

⑧在研发大容量电力储能系统的同时,科研人员还同步研发了生产线等关键设备100多台,积累了多项专利。

目前,他们已建成2兆瓦中试生产线,每月可生产钠硫电池200—250个。

下一步,他们将联合更多企业力量,探索更大规模生产的工艺。

据估算,仅上海一地可预见的市场规模就可达400亿元。

(节选自《文汇报》许琦敏/文有删改)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电网“蓄水池”又叫钠硫电池。

这种电池能将电能储存起来,当电网需要电能时,它就能将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释放出去。

B.这篇事理说明文,采用时间说明顺序,生动地介绍了电网“蓄水池”。

C.“储能电站会将这些‘绿电’先照单全收”一句中的“绿电”,是指供给人们生活所用的电。

D.“仅需20亿元左右”中的“左右”一词,表明“20亿”在文中是一个概数,并不是确切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18.按方框下面划分的段落层次,仿照第一方框示例,概括各层主要内容,并分别填写到相应的空框内。

(每框6字以内)(3分)

       

(③段)(④—⑤段)(⑥—⑦段)(⑧段)

19.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分)

20.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根据上文,请说说科学家为什么要研发电网“蓄水池”?

(2分)

(2)为了给电网“削峰填谷”,有人主张在用电低谷时多用电。

对此,你有什么

看法?

(2分)

(二)(12分)

17.(2分)D

18.(3分)电站作用→效益可观(节省投资)→前景广阔

19.(3分)说明方法:

打比方(1分)

作用: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通过电网时的情形直观地、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2分)

20.(4分)

(1)(2分)原因:

(1)过猛的电流会冲击用电设备,引起事故;

(2)电网需要平稳运行;(3)新能源发电功率不稳定,会给电网带来不期而至的“洪峰”;

(4)节省投资,经济效益可观。

(答出两点给1分)

(2)(2分)(理由1分,表述1分)示例一:

我赞同这个主张。

因为在用电低谷时多用电,是对电能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帮助电网平稳运行。

示例二:

我不赞同这个主张。

因为现在资源匮乏,所以在用电低谷时也不应多用电,以免造成电能资源的浪费。

五、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

你的体重,它们决定(2010南宁)

①如果你曾经与肥胖斗争过,你应该很清楚这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

节食、锻炼、遗传基因。

道理很简单,你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你就会越胖。

在这个方程式上,个人的基因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第四个重要的因素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尽管发现它们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你的肠内细菌。

②它们的学名是:

肠道微生物群落。

这群微小细菌以上千亿兆的数量居住在人类的肠道中,它们很大部分的成员是厌氧菌——可以在缺氧的情况下存活。

③这群微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储脂肪,换言之,它们能够调节人的体重。

研究人员发现:

这些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平衡与否,是决定人体肥胖或苗条的关键。

因此,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④通过对老鼠的研究表明,体型肥大者和体型消瘦者的肠道内细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

肥胖老鼠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

在体重正常的老鼠体内,情况则正好相反。

人体内的菌群虽然种类繁多,但是90%都属于两大类菌群——厚壁菌类群和拟杆菌。

其中,厚壁菌类群能够导致肥胖,而拟杆菌能够分解人体本身无法消化的多糖如纤维素等,它们在向人体提供营养的同时也为自己和肠道中的其他细菌获得食物。

⑤人类的日常食谱是如何影响肠道菌类的数量和种类的?

研究人员用不同种类的食谱喂养老鼠,其中一种是典型的西方食谱,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

“享用”西式大餐后的小老鼠们往往体重增加:

其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

而另一组喂食低脂低糖的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拟杆菌较多,这些小老鼠大多体重下降。

⑥目前还不能肯定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之间谁为因谁为果,但是上述研究的发现能够帮助我们判断你的体质是否容易肥胖。

实验表明,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改变肠道内细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更好地消化新食物从而改变体重。

以小老鼠为例,把长期食用低脂的小老鼠食谱变成高脂的西式饮食,那么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这些小老鼠肠道内的厚壁菌数量会大幅增加。

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厚壁菌对肠道吸收的影响往往被科研人员所忽视。

⑦这个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最终对菌类进行标示,从而撰写出影响身体肥瘦类型的肠道菌类食谱。

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所摄取的卡路里进行检测和控制。

(作者:

林恩,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8期,有改动)

9、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A、身体肥瘦类型B、遗传基因

C、肠道微生物群落D、日常食谱

10、对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分类别B、分类别作比较

C、列数字下定义D、作比较打比方

1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导致人体肥胖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遗传基因的影响下,吃得越多,动得越少,人就容易肥胖。

B、肠道微生物的种类趋于平衡状态时,人就容易肥胖。

C、人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高得多时,人就容易肥胖。

D、食物中的脂肪和糖含量较高,若长时间食用,人就容易肥胖。

12、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改变人的体重。

B、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作用就是调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的卡路里和存储脂肪。

C、实验表明,体重增加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少,而拟杆菌较多。

体重下降的小老鼠肠道中的厚壁菌类群较多,而拟杆菌较少。

D、研究结果已经能够肯定:

肠道中菌群的变化和体重的变化两者谁为因谁为果。

9、C10、A

11、B(肥胖者体内的厚壁菌类群数量比拟杆菌要高得多,并不平衡。

12、A(B项原文为“作用之一”,表述不严谨。

C项的内容颠倒了,导致结果错误。

D项原文为“目前还不能肯定”两者谁为因谁为果。

六、阅读理解(60分)(10高州市模拟)

(一)(15分)

话说地震

地震就是地壳的震动,引起地震的最大因素是地壳运动。

地球最上层的岩石圈并非紧密连成一片,而是几个坚硬而独立的单元在软流圈上漂,彼此似断非断,且有相对滑动,这就是“板块”。

如同国家边境最活跃的地点。

可以想象,板块间相对活动有三种:

彼此远离则拉扯,彼此靠近则挤压,或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在交接处发生扭曲。

与之相应的,地壳的反应便产生三种不同式样的断层:

正断层、负断层和平行断层。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扭曲变形,进而产生能量,这就如同心中郁积起怒火,正蓄势待发。

当地壳的“怒火”憋得越来越大,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使岩层断裂错动。

在板块交界处这种断裂错动最容易产生,而一个小断层扭曲了,旁边的也不得安宁,因而最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断层带”。

到一定的阶段,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大地猛烈地哆嗦开来,这就是地震。

一震起来,一传十,十传百,短时间内震动便很可能连成一片。

地震一般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在一个区域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后,为调整因地球不停运动而产生的内部力量,往往在某一时间内会发生多次余震,连续造成灾害。

比如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余震几次使修复的公路垮塌,加剧了灾情。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强烈的地震还往往引发一系列衍生性灾害。

由地震诱发的泥石流、海啸等灾害时常出现,造成更大的破坏。

2004

年南亚地区地震引起海啸,使几十万人失去生命。

地震冷面无情,因此,准确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十分重要。

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深入震区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研究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在地震预测和预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防震减灾还应以预防为主,走综合防御之路。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并加强监管力度,使房屋等建筑物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提高抗震能力。

俗话说:

“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地震灾害,学会“与灾相处”,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程度。

7、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

(4分)

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所指的

具体内容。

(3分)

与之相应的,地壳的反应便产生三种不同式样的断层。

当地壳的“怒火”憋得越来越大,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使岩层断裂错动。

9、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