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5090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docx

最新审定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九册第3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峥嵘岁月祖国新貌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

本组教材就是以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这段峥嵘岁月为专题来编排的。

《飞夺泸定桥》向我们展示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壮举;《黄河颂》的作者写的是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的赞美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颂歌;《采蒲台的苇》则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机智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开国大典》生动地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场景;《林海》则在描绘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表达对祖国建设者的崇敬之意。

通过一篇篇不同时、不同场景的课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

记住历史,展望未来,读完课文,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中国诞生的来之不易,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叙事、诗歌、报道、写景类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特点和方式;三是积累描写山峰、声音、颜色等词语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四是拓展交流平台的同时激发拓展学习兴趣。

综合训练除复习基础知识外,结合课堂语言学习方法独立阅读《微山湖上的干娘》,品悟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悟文章主旨,领悟主题的基础上深化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同时,利用讲故事、演课本剧、表演唱等不同形式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进一步感悟新中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掌握字词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拓展识字若干个,复习巩固有关的字词。

2.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运用圈划和批注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在理解重点字句基础上,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重点积累的语段:

《飞夺泸定桥》:

熟记战士们英勇奋战的语句;《黄河颂》:

背诵全文;《开国大典》:

背诵课文第7、8节;《林海》:

熟记第3—6小节。

三、单元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运用圈划和批注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序号

类型

内容

教时

1

课文

《飞夺泸定桥》

2

《黄河颂》

1

《采蒲台的苇》

1

《开国大典》

2

《林海》

1

2

古诗

《乡思》、《中秋月》

1

3

作文

《菊花》

1

4

综合练习

1

5

单元梳理

1

五、单元教学建议

1.凸显语文课的本质特色。

本单元课文思想教育性较强,教学中应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

即通过精心默读、诵读课文、品词析句等方法体会课文的中心,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情感发展,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重视简要概括内容能力的训练。

高年级学生的读文概括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本单元的课文故事情节性较强,教学中应根据文本内容适时训练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能力。

3.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本单元的《飞夺泸定桥》、《采蒲台的苇》、《林海》几篇课文的题目很传神、妥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内容来体会选材与题目、题目与表现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将机械的理解词义、句式训练转化为鲜活的语言实践活动。

4.不能忽视生字新词的教学。

为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高年级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生字新词的教学,要有必要的指导,注意拼音的回生现象,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郁锦香老师校对

11.飞夺泸定桥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本篇课文记叙了1935年5月28日早上的短短20多个小时里,红军战士与敌人的增援部队抢时间,争速度,急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并与守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终于夺下了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

歌颂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文可分成两大部分——“飞”、“夺”。

1-3节交代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原因,4-6节具体描写了红军是怎样“飞”的,7-8节生动再现了红军勇“夺”泸定桥的激战场面。

题目中“飞”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红军要在20多个小时里,步行120公里的路程,需要极快的速度,好像在“飞行”;二是大渡河上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而现在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铁链,根本无法在上面行走,红军似乎是在“飞越”大渡河。

课文的第6节具体描绘了泸定桥“惊险”,大渡河水“湍急”,对岸守城敌人“疯狂”,从而更凸显了红军要夺下泸定桥困难重重,从侧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勇往无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课文的语言丰富,“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天险”等词语的运用等能让人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

本课是本单元“峥嵘岁月、祖国新貌”这一主题的第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课文学习的重点应是红军战士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怎么能如此快地飞到泸定桥,面对众多的凶恶的敌人又怎么能夺下泸定桥,这么险的泸定桥怎么能飞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正是学生感悟红军战士品质的关键所在。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渡河水流急、水势浩大,水声极响,形成了一道天然险要屏障,突出了夺取泸定桥的艰难。

②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几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地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用一系列数据说明唯一一座过河的桥也是极险极险的,人在这样的桥上走,随时可能掉进湍急的大渡河中被激流冲走。

突出了夺取泸定桥的艰难。

③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让人感受到红军夺取泸定桥战斗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2)对词语的理解。

诡计:

狡诈的计策。

击溃:

打垮,打散。

心惊胆战:

形容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钧一发:

千万斤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端危急。

奋不顾身: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等带点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学习比较简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文中关键词语的圈划品读中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3.熟读具体描绘泸定桥“惊险”、大渡河水“湍急”的语句,并能学习用具体的数字介绍自己熟悉的一样物品。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预习要求】

1.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说说最喜欢(感动)的课文及原因。

2.重点学习《飞夺泸定桥》。

(1)借助字典,将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读通课文并标好小节。

(2)查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千钧一发等。

(3)写出近义词:

索性()妄想()增援()分明()

(4)填空:

课文按顺序,围绕题眼“飞夺”写了。

课文的小节交待了飞夺泸定桥的,小节讲述了,小节描述了。

歌颂了。

(5)思考:

如果将课题改为“夺取泸定桥”好吗?

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黄浦江畔,看浦江两岸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望地面四通八达的高架大桥、赏滨江大道喜笑颜开的男女老少时,你们是否想过,我们祖国的今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昨天,我们认真阅读了第三单元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了解我们的祖国母亲曾经度过的那些峥嵘岁月,了解了祖国母亲的今天的容颜。

在这些感人肺腑的文章中,你最受感动、最喜欢的是哪一篇?

简要说说理由。

2.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

1935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支红军队伍在极其艰苦的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突破乌江、飞越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奏响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表现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揭示课题)。

3.齐读课题,注意“泸”的书写。

【设计意图】

在初学单元课文之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单元学习重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这是激发学习潜能的前提,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

同桌互查预习生字的情况,自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

2.如果将课题改为“夺取泸定桥”好吗?

为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赶到泸定桥

3.交流并小结板书:

飞一样地 

夺取泸定桥

【设计意图】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读通课文,有利于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对课文题目的讨论既是对课文“题眼”的审视,又是对写作方法的初步感悟,更是对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按顺序,围绕题眼“飞夺”写了。

课文的小节交待了飞夺泸定桥的,小节讲述了,小节描述了。

歌颂了。

2.联系课文理解课题。

红军是怎样“飞”到泸定桥的?

又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

快速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子。

“飞”:

1935年5月28日早上到29日早上的短短20多个小时里,红军战士与敌人的增援部队抢时间,争速度,急行军120公里抢先赶到泸定桥。

“夺”:

红军战士与守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终于夺下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3.把两部分内容连起来,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完成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红军战士形象。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重点,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四、拓展延伸

1.红军战士是如何“飞”、“夺”泸定桥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基础题:

(1)抄写课文中的词语(自选),不少于15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遍。

提高题:

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红军在“飞”过泸定桥的过程中碰到了()、()和()等困难,他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敌人抛在了后面。

【设计意图】在课文中间结束之时留有思考的问题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留有填空形式的题目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也有利于预习效果的检查。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郁锦香老师校对

教学反思与重构

 

第二课时

一、学习1-5节。

1.复习课文题眼。

理解课文围绕“飞”、“夺”写了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里的“飞”指的是“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飞一样”地夺取泸定桥的。

2.为什么说红军是以飞一样速度赶到泸定桥的?

引读1-5节(关注列举的一些数字)。

3.为什么红军要以飞行速度赶到泸定桥呢?

自读1-3节,想想原因。

交流并小结:

红军战士只有抢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赶到泸定桥,才能有望夺取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

所以,他们必须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

(板书:

抢时间争速度)

4.默读4、5节,思考:

红军战士是怎样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

按句式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敌人,红军(也、却)。

提示:

理解在时间紧、路程长,再加上路难行、敌人阻拦、敌人增援、饥饿等因素,敌人赶到泸定桥简直是在“飞行”。

5.从课题中的“飞”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简直是困难重重,但他们毫不畏惧(引读句子)。

敌人不能做到的,红军战士做到了。

在敌人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红军战士也做到了。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

从红军战士与敌人抢时间、争速度的语言感悟中学习数字运用的作用,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感悟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真正感悟到红军战士是“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为学习“飞一样”地夺取泸定桥奠定基础。

二、学习6-8节。

1.当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抢先到达泸定桥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又是什么呢?

自读第6节,选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圈划关键词句说说体会。

2.互动交流、朗读体会。

(1)桥险——几十丈、十三根、两根、九根。

(2)水流湍急——心惊胆战、像瀑布一样、倾泻、冲、飞溅、震耳欲聋。

理解词语:

水流湍急、高山峻岭等。

(大渡河水流急、水势浩大,水声极响,这样“水流湍急”的河流,就像一道天然形成的险要屏障。

因此,人们把大渡河称为——天险)

(3)敌狂——筑好工事、疯狂喊叫、飞。

(敌人讽刺红军肯定冲不过天险大渡河,然而,红军战士凭借着英勇与顽强夺取了泸定桥,“飞越”了大渡河,使得敌人当初想把红军消灭在桥头的打算成为痴心妄想)

3.用上“摇摇晃晃、心惊胆战、震耳欲聋”等词语说说夺取泸定桥的艰险。

4.面对桥险、水急、敌狂,红军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

(1)小组学习7、8节,运用朗读比赛。

(2)不看书,完成填空。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3)齐读填空,注意读好这些动词,从中体会红军的勇猛。

5.(引读最后两节)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大声地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呢?

说话练习:

我想大声地对红军战士说,你们为了(),为了(),为了(),是那样的()、那样的()、那样的()。

【设计意图】

通过抓关键词句说体会的形式感悟红军战士在夺取泸定桥时面临的困难,在感悟语言的同时再次感悟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在填空练习的过程中感悟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真正在语言文字中真切体会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课外延伸。

1.齐读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二万万人们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的。

2.布置作业。

基本题:

用上“天险、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妄想、击溃、心惊胆战、震耳欲聋、千钧一发、激烈搏斗、狼狈逃跑、浩浩荡荡”等词语写一段话,复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选择题:

(1)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2)找有关资料了解红军在长征中还取得哪几次决定性的胜利,说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

以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是对长征故事的兴趣的激发,是学生新的学习内容的开始。

结合分层作业的布置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激发,又能巩固课内的学习内容。

附板书:

赶到泸定桥抢时间争速度

11、飞夺泸定桥——飞一样地

夺取泸定桥激烈英勇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蔡俊星老师提供郁锦香老师校对

教学反思与重构

 

*12.黄河颂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课文选自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章的第二节。

这是一首颂诗,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赞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课文所选的歌词层次分明。

首先,“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这“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最后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诗歌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雄健明快,节奏鲜明,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隔二三句押韵,声音洪亮,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营造壮丽的画面: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黄河颂》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通过《飞夺泸定桥》的学习,学生对当时那个年代的背景有所感悟,而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作者面对黄河,怀古思今。

他要通过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表现我们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光明胜利的信心。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交流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之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是读懂诗歌的必要条件。

整首诗通俗易懂,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和课外阅读过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对祖国的热爱,从简洁的语言中感悟中华儿女的英勇伟大。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篮”的原意是供婴儿睡的家具。

文中指黄河孕育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发源地。

②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臂膀”的原意是胳膊。

文中指黄河水域辽阔,水势浩大,在黄河两岸形成了无数的支流。

③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哺育”的意思是喂养。

文中指黄河流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炎黄子孙,培养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2)对词语的理解。

高山之巅:

高山的山顶。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浩浩荡荡:

形容广阔或壮大。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学习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摇篮”、“哺育”等词。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在圈划、品析、感悟中理解黄河精神便是一往无前、勇敢无畏、博大宽广、保卫祖国、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预习要求】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完成填空:

《黄河颂》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颂》是组诗()的第二章。

它作于()时期。

3.在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写上汉字:

澎pài()发yuán()体pò()

píng()障bì()膀bǚ()育

4.写出近义词:

坚强()滋长()发源()发扬()

5.辨字组词:

巅()癜()澎()膨()

魄()魂()哺()浦()

6.“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的“摇篮”的原意是(),文中指()。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中“哺育”的原意是(),文中指()。

7.从“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区域、长度”等方面了解黄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龙的子孙,是华夏的儿女,炎黄的子孙,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吗?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皇帝的部落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该是黄河两岸。

2.揭示课题: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出示课题)

3.介绍时代背景:

黄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

我们勤劳的祖先就在这黄河流域生活。

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但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这块土地。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积极抗日,保卫祖国。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谱写了以保卫黄河为主题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颂》是其中的一首歌词,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所写。

完成填空:

《黄河颂》的作者是(),原名()。

《黄河颂》是组诗()的第二章。

它作于()时期。

【设计意图】对黄河相关知识的交流,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综合运用,一方面激励学生拓展视野去学习课外的知识,一方面也为课文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与情感基础。

同时,对诗歌创作的背景的了解更是激发学生朗读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初读诗歌,激发情感。

1.听课文录音,说说听完后的感受。

2.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在不认识的生字上做记号。

3.交流:

黄河知识知多少。

出示要求:

(1)用一二句话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黄河的资料、图片(一个方面)。

(2)从“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区域、长度、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黄河。

(3)穿插对课文相关句子的理解。

4.带着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的基础是读通课文。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首先应读准字音。

而对黄河的知识交流为课文内容的理解作铺垫,也对黄河的伟大产生自豪之情。

三、深入体会,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节,交流感悟感受。

(1)作者站在高山之巅,他所望见的黄河是怎样的?

读第一节,说说你对黄河的印象。

(2)挑战朗读第一节。

2.学习第二节,理解感悟。

(1)《黄河颂》的关键在于“颂”,作者是如何歌颂黄河的呢?

自主阅读第二节,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给小节划分层次,想想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对不理解的地方交流理解。

理解带点的词语“摇篮”:

本意指什么?

在诗歌里是什么意思?

举例理解句子“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3)感情朗读:

提供《黄河大合唱》音乐,配乐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节,深化激情。

(1)朗读第三节,理解带点的词语“哺育”:

本来指什么?

在诗歌里是什么意思?

(2)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实际上,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3)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于对词语的理解,朗读情感的激发基于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感悟,朗读情感的表达也需要朗读技巧的表现。

因而朗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内容的感悟。

四、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1.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课外作业

基本题:

背诵并默写课文。

选做题: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

(3)写几句小诗,赞美一条江河或一座高山。

【设计意图】音乐的穿插愉悦了课堂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朗读激情的激发。

课外分层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附板书:

养育了中华民族

*12.黄河颂保卫着中华民族伟大坚强

孕育着民族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