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4791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龙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六大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旋律/琴弦醇厚/谆谆告诫埋怨/隐姓埋名

B.箴言/斟酌拜谒/殚精竭虑折本/大打折扣

C.覆辙/掣肘寒暄/喧宾夺主传记/传奇小说

D.包庇/媲美谙熟/万马齐喑忖度/度德量力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升学考试的问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追问愈演愈烈。

日前,民众千呼万唤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终于出炉,1200多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终于可以参加异地高考。

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引下,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原则上将由省级政府在年内制定出台。

A.愈演愈烈B.千呼万唤C.出炉D.因地制宜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要真正给予违规者以严惩,让违规者对制度与法律心存敬畏,市场才能越来越规范,法律的尊严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B.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C.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孩子写一手漂亮字不仅能受用终身,而且能在考试中受益。

D.中国年的全部的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林冲的枪,武松的棒,杨志的大刀,鲁智深的禅杖,都是应了自己的身手才能耍得开,让他们换换家伙儿,可能就不是英雄了。

①李逵不会

②花荣的神箭

③人的职业能力是生存行为,不是生命的天才

④都在“梁山泊”造反起义的一百零八将个个的武艺高强,可都与他们的天赋有关

⑤矮脚虎不会

⑥鼓上蚤的本事

A.③⑥⑤②①④ B.③④⑥①②⑤ 

C.⑥①②⑤③④ D.⑥⑤①②③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作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

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5、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大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6、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

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

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三、本大题7小题,共4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8-12小题。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

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

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

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

“此儿当成吾宅相。

”弱冠举秀才,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梁国子祭酒萧子云,褒之姑夫也,特善草隶。

褒少□姻戚,去来其家,遂相仿之,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

武帝嘉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女妻之。

及侯景陷建邺,褒辑宁所部,见称于时。

梁元帝嗣位,褒有旧,如拜吏部尚书、右仆射。

褒既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共推挹,故位望隆重,宠遇日甚,而愈自谦损,不以地位矜物,时论称之。

初,元帝平侯景及禽武陵王纪后,以建邺凋残,时江陵殷盛,便欲安之。

又其政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鄢郢①。

尝如群臣议之。

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瑴等曰:

“建邺王气已尽,又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迁徙非宜。

”元帝深以为然。

褒性谨慎,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及魏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

栅破,从元帝入金城。

俄而元帝出降,褒遂□从俱出,见柱国②于谨,甚礼之。

明帝即位,笃好文学,时褒与庚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

帝每游宴,命褒赋诗谈论,恒在左右。

寻加开府仪同三司。

武帝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

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

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并书□。

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节选自《北史·王褒传》)

【注】①鄢郢:

泛指今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②柱国:

柱国大将军省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位望隆重             望:

名声

B.及侯景陷建邺陷:

攻陷

C.皆令褒具草      具草:

起草

D.及让兄弘正自陈来聘            聘:

聘请

9.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褒少□姻戚,去来其家

②褒遂□从俱出

③褒赠弘让诗并书□

A.以与焉   B.以而之   C.因而焉    D.因与之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B.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C.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D.知元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后因清闲/密誎言辞甚切/元帝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竟不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他的祖父王骞、父亲王规一起著写了《南史》。

B.元帝平乱之后,想迁都到殷实强盛的江陵一带,且朝中许多官员是楚人,他们也愿意迁都江陵一带。

然而王褒不敢直言迁都之事,元都最终迁至建邺。

C.梁武帝嘉奖王褒的才华技艺,就把弟弟萧恢的女儿嫁给王褒。

D.明帝特别喜欢文学,对当时才华声名最高的王褒与庚信特加亲宠。

每次游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后来又命令王褒为自己写的《象经》作注。

12.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遂相仿之,而名亚子云,并见重于时。

(3分)

(2)而愈自谦损,不以地位矜物,时论称之。

(3分)

(3)寻出为宜州刺史,卒于位。

(3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1)请解释“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的意思。

(2分)

(2)这首诗写法上虚实结合,写了两个想象情景。

请概述其中一个。

(2分)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陆鸿渐:

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3)请解释“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的意思。

(2分)

(4)诗歌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陆鸿渐的形象?

(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作答,多答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

(1)____,不能十步;____,功在不舍。

(荀况《劝学》)

(2)或取诸怀抱,__;或因寄所托,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___,___。

(李商隐《锦瑟》)

(4)重湖叠巘清嘉,______,______。

(柳永《望海潮》)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0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

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

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

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去。

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

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

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

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

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

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

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

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

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

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

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

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

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

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萧乾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5.“――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分)

16.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6分)

17.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6分)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

生遗体等有关情况。

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

(1)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

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2分)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①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②,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2)仿写填空。

(4分)要求:

内容恰当,句式一致。

我骄傲,我是平凡中的一员。

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深沉俯视我,即便我仰视什么,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无需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是的,我平凡,但却无需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晨曦的灿烂。

20.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组排比句。

(6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和培育、

描画和渲染。

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六、作文,本大题共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现在,有些学校从社会上请来清洁工,代替学生打扫校园卫生。

对此,有的家长

表示肯定,也有的家长表示反对。

那么,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龙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A(A.xuán/xián,chún/zhūn,mán/mái; B.zhēn,yè/jié,shé/zhé;C.zhé/chè,xuān,zhuàn/chuán;  D.bì/pì,ān/yīn,duó。

2.A(A.愈演愈烈:

事情、情况等变得越来越严重。

“追问”不能“愈演愈烈”,故错误;B.千呼万唤:

一再呼唤,多次催促;C.出炉:

比喻新产生出来;D.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D(A.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B.句式杂糅,将“有……”与“……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杂糅在一起了;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与“而且”领起的句子调换位置。

4.B(句③是观点性的句子,适合放在段首。

句④开始举例,应排在句③之后。

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

5.C【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

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6.A【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

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7.D【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析】原文第三

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方法点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原文,将题中选项与原文一一对照,找出异同点再作出判断。

8.D(聘:

互通友好)

9.A

10.C

11.C(A.“并《南史》有传”的意思是“都在《南史》中有传”;B.根据文意,元帝最终听从了胡僧祐等人迁都江陵一带的建议,选项中“元都最终迁都建邺”的说法错误;D.《象经》是武帝写的。

12.

(1)王褒就模仿他的书法练习,而名声仅次于萧子云,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

(“相仿”、“亚”、“见重于时”各1分。

(2)他却越发自谦自逊,不因地位高居人上而自骄于人,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每句1分)

(3)不久,调出任宜州刺史,在任上去世。

(“寻”1分,“于位”能前置1分,句意1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

祖父王骞、父亲王规,都在《南史》中有传。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心怀沉静之志,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

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

“这个孩子将来应该成为我们家的宰相。

”二十岁就被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

   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

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模仿他的书法练习,而名声仅次于萧子云,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

梁武帝嘉奖他的才华技艺,就把弟弟鄱阳王萧恢的女儿嫁给王褒。

到了侯景攻陷建业,王褒收集安抚自己的部下,受到当时人的称道。

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情,召见拜为吏部尚书、右仆射。

王褒既是名家,文学作品优异丰赡,当时人都很推崇他,所以他的地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他却越发自谦自逊,不因地位高居人上而自骄于人,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殘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把都城安置在那里。

又因为朝中的官员僚属都是楚人,都希望迁都鄢郢(建邺)。

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这件事。

镇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丞刘瑴等人说:

“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

”元帝认为他们说得很对。

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明迁都的不妥。

后来因为皇帝清静闲暇,秘密劝谏,言辞非常恳切。

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

等到西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

栅栏被攻破后,王褒从元帝进入金城。

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

  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庚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

明帝每次游宴,都命王褒写诗为文,一直在身边。

不久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武帝作《象经》,命王褒为之作注,他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

王褒有器量,特别明了政事,既然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皇帝也就因此而看重他。

建德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有大的诏令文册,都让王褒执笔撰写。

当初,王褒和梁朝居士汝南人周弘让相友善,到了弘让的兄长弘正从陈国来通好,武帝允许王褒等人和亲戚朋友通音信,王褒赠给周弘让诗和书信。

不久,调出任宜州刺史,在任上去世。

13、

(1)我想渡过黄河水,但是河水深而广。

(河、梁各1分)

(2)第一个情景:

回忆中风雪中友人从眼前这条路上离去的情景。

第二个情景:

想象与友人化为两只黄鹄飞回故乡的情景。

(2分)

(3)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离开时就向西邻打听情况。

(扣、去各1分)

(4)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高洁不俗(2分);最后两句通过邻居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自由(2分)。

14、(6分)

(1)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2)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每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字的,该横线不得分。

15.“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2分)

16.三个事例。

(1)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讯先生;

(2)“我”瞻仰“民国编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3)“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6分)

17.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

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6分)

18.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6分)

19.(6分)

(1)(2分)①如果②因此

(2)(4分)答案举例:

要听的也不是你空洞的大话,而是林涛的喧响大海的呼喊。

【①应填内容:

根据“聆听”一词,应填听觉感知事物;根据“不是”一句,第一空填令人憎恶的声音;根据“而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