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345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_精品文档.doc

5.12四川特大地震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

重庆市心理学会心理卫生与危机干预专委会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

心理咨询、治疗专业人员

倡议书

各位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的拳拳之心。

面对自然灾害,全国人员与灾区人民团结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救灾工作。

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我们对这场灾害对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理上伤害感到非常痛心,我们也非常希望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为灾区人民奉献我们的力量。

很多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积极请缨,希望奔赴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我们为此非常感动!

面对当前情况,中国心理学会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灾区人员的心理救援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将在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周密的组织下,在灾后的不同阶段,根据灾区人民的需要,积极组织有关专业力量奔赴灾区,科学而有效地参与心理救援工作。

我们注意到:

目前有很多专业人员面对灾情非常揪心,希望在第一时间奔赴救援,这种热情和愿望是非常好的,我们非常感动。

但是,国内外和台湾省的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

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救援的重点不同,地震后头一周救人是重点、头三个月内救灾、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后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在特别的节日,如中秋、过年、清明、周年祭等,自杀的机率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目前,中国心理学会将重点支援四川的心理专业人员在灾区成立心理救援站,并对有关工作人员做专业培训,内容包括了解灾民心理、PTSD、干预策略和方法(包括各种可能的治疗)、对救援人员,如军人、医护人员、社会救援人士和大众进行心理教育,预防可能产生的替代性创伤。

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的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派遣相关专家积极投入救援工作。

面对灾害,中国心理学会号召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人员做出以下职业承诺:

1)科学、冷静、有组织和计划地进行有关心理救援工作,杜绝鲁莽地心理救助行为;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遵从科学的规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积极参加有关灾难心理救助的相关培训或继续教育,做到有准备地去进行救助工作,在职业伦理和科学指引下,不盲目、有头脑、不逞一时之勇。

3)在进行心理援助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救助、科学地避免和减少替代性创伤,用最大的热情做好长期救助工作的准备。

各位专业同道,面对灾害,我们在正视和积极处理我们的悲哀和伤痛的同时,一定要冷静、有序、有组织、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有关心理救援工作!

我们意识到科学地做好为灾区人员心理创伤救助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进一步积极获取有关资源,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更科学的知识、更有效的技术、冷静的做好长期心理救援工作的准备!

让我们团结起来,在科学的引导和有序的组织下,为灾区人民的心理援救工作做出自己最大、最长期的贡献!

中国心理学会

2008-5-14

目录

前言: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倡议书 1

第一节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5

第二节灾后心理援助:

如何与幸存者交谈 12

第三节受地震影响群众心理互助要点 19

第四节受地震影响群众心理自我调适要点 21

第五节灾难过后的常见心理冲击 22

第六节是否应该寻求专业帮助的自我评判 23

第七节救援人员心理救援和自我身心调试要点 24

第八节如何识破各种地震谣言 26

第九节抗震救灾自助手册:

避险救助 27

第十节5.12四川特大地震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课程及专家简介…..32

第一节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心理危机干预》

要点卫生部发布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

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

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

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

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

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

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

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

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

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

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

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

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五)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确定干预技术:

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

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七)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

倾听与理解。

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3)稳定情绪

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

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

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

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

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

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

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

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

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

,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

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

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

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

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

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

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

您目前有何感受?

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描述期:

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

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

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

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