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黔江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
中期报告
(2009年1月---2010年12月)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8年5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获得立项审批,并被黔江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黔江区区级重点课题”,2008年12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仪式。
在开题论证仪式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市场经济时代变化万千,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课题的选题针对性强,无论从大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困难性,都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明显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细致,价值性强,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方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较为准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设计科学合理;研究中重点探索的几个问题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区教科所以及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白校长曾多次亲临第一线,认真指导工作,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也很高,课题组活动时,能按较好地完成课题组的相关任务。
第一、二阶段的目标初步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
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现将我们在前期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完成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提出人员变更申请,成立中心课题组,调整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策略。
本课题初期由我校小学高级教师费春华负责,李祖锦、刘永素、张兴琼、李光禄、李达明、汪平安、李成科等参研。
2010年课题负责人费春华由于工作需要调至黔江区水市小学后,他随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课题人员变更的申请并获得批准。
我校于2010年9月6日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该课题由白海川负责,由张宗寿、钟仕君、吴元清、李祖锦、刘永素、徐梅、李光禄、李达明、汪平安、李成科、李奎等13人共同进行研究。
变更申请获批后,课题负责人在濯水镇蒲花明德小学成立了以学校部门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以及学校教学骨干为主体的中心课题组。
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目标,并结合蒲花明德小学学区的现实,将原来的研究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蒲花明德小学学区以农村普通居民为主,家庭文化的结构和品质较差,而蒲花明德小学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也与中心学校有差异,蒲花明德小学在城区属于比较薄弱的学校。
因此,课题组面对实际,调整了研究目标,加强了“学习型家庭”创建在课题研究中的分量,用以提高本学区内家庭文化的品质,促进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同时课题组经过研究,确定了适合蒲花明德小学发展实际的研究策略:
1.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与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整合,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2、将学校教育与创建“学习研究型家庭”整合,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让家庭教育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核心作用。
3、将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三结合,研究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丰富学校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学校还聘请相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者,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构建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耳濡目染。
催人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腐败颓废的环境,能诱使人腐化、甚至堕落。
因此,教育环境历来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作用。
学校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
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对于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在本课题实验的起始阶段,就着手改造或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的蒲花明德小学校园文化气息浓厚,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场所,彰显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三)坚持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功能。
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抓好德育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功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一方面积极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
成立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章制度,按月召开班主任例会,每学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研讨会,引导班主任把德育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根据学校课题组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按时开展课题组活动,探讨、交流活动进展,提升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
2、注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对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认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肩负的责任,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校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以《若干意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根据新形势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团队活动,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坚持每天“七项行为规范”评比,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注重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自课题研究立项以来,学校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多次组织研讨、培训活动。
要求课题组成员一方面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精神文明思想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课题实验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实践,深入社区了解社区情况,加强宣传活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如协助社区布置策划宣传长廊、组织“小手牵大手,环保向前走”的公益活动,组织团员、青少年走上社区街头,清理环境,组织学生到古镇旅游区当好一日导游等,通过社区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社区居民在被学生的爱心行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将会不同程度地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更加自觉地遵守市民道德规范,所有这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是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优势也在不断增强,但社区居民的家庭组成情况比较复杂(外来人口的增长),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参差不齐,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教育误区,如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应试教育理念还在深深影响家长们等,为此,学校在指导社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活动,指导家庭教育。
主要内容有: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科学育人水平;帮助家长了解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主要任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帮助家长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孩子,如在家庭教育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等;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地辅导学生学习等等。
2、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
每学期我校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均要召开1—2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议,进一步沟通家庭与教师的联系。
3、以“家长论坛”“家长辩论”为纽带,推进家校合作
通过举办“家长论坛”,“家长辩论”围绕一个主题,家长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经验及教训等,共同分享教育的酸甜苦辣,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搭建平台。
通过活动,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同时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4、开展“爱心家访”活动。
2009年初,学校倡导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开展“爱心家访”活动,家访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子女、特困家庭、残疾学生、行为偏差和学习后进生等,教师在家访中向这些学生家庭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受访家庭备受感动,对老师的人格和工作十分钦佩。
同时学校要求教师要与上述爱心家访的几类学生建立“代理家长”的助学服务,虽然老师工作十分忙碌,却能够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帮助的学生辅导功课、交流思想,在社区居民和学生中深受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这些方法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校对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提高了整个社区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教育间的良性循环。
(五)开放学校教育资源,辐射社区。
1、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学校为了支持社区开展各项有益文体活动,在不影响学校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积极向社区居民提供操场、篮球场、电化专用教室等教育硬件设施,解决了社区场地缺乏、设施简陋等困难,为社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请进来,开放校园文化
聘任校外辅导员,每学期请他们来校作各种教育讲座。
如请濯水镇派出所教导员作“法制教育”讲座,请司法所所长作“青少年维权”讲座,请退休教师周老师作“前途理想”和“希望工程”教育等。
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园开放日,邀请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来校参观学生设计的黑板报、科学创意板报展、橱窗和画廊等,观看学生文艺演出,参加主题班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感受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并参加教学评议。
使他们在对学校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中得到教育和熏陶。
每学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以增强全体科研成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
3、走出去,传播精神文明
为了使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落实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目标,我们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序地设计和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家乡先贤历史人物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开展“走进古镇,爱我家乡”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如:
定期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白贞瑞烈士墓举行清明祭扫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技实践基地蒲花果园参加协助摘果子活动,到敬老爱老传统教育基地蒲花敬老院献爱心活动。
在学校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互动关系中,同社区相比,学校具有办学优势、文化优势、文明辐射优势、空间优势等。
这多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校组织学生利用纪念日或双休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宣传活动。
如:
利用双休日协助社区布置策划宣传长廊;环保日,组织学生进行保护“地球村”、加强居民环保意识的宣传活动;“三八”妇女节,是我校学生的“爱母亲活动日”,为母亲做一件好事,献一份礼物的活动也将在社区家庭中悄悄进行;同时还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社区内的孤老和离退休干部;利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为社区内家庭贫困生捐款等活动。
通过这样的宣传强化,对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师资优势,定期对社区居民开办各种培训班。
如提供远程教育资源电脑房开办电脑学习班、古镇旅游导游的培训等,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也达到了让居民终身学习的目的,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了实绩。
(六)挖掘千年古镇的人文资源,丰富校本教材。
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往往首先是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而热爱家乡是以“知家乡”为前提的。
因此,我们在课题前期的研究过程中,除了利用原有的校本教材《重庆社会》,又挖掘利用了濯水镇小学德育乡土教材《古镇之声》、作为校本教材。
实验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指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观看音像教材,发掘学生资源,交流讨论。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先贤人文资源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前期研究的初步成效
自课题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变化。
研究实践使教师认识到现代教育实际上就是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走大教育之路。
教师们学习教科研理论,提高认识,集思广益,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1.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课题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加关心社区、热爱社区。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各个德育基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地育人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2008到2011年度,参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各种读书、征文、演讲、绘画大赛,有六十多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2.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教师的知识得以丰富,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科研能力逐步提高,全校有百分之七十的教师通过实践研究,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论文。
其中吴元清老师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一文,从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家庭的主体作用,到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三点一线”的教育网络,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在重庆市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徐梅老师的《浅谈家校联合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一文则以大量的数据分析说明目前社区网络坏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成因,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应采取的对策,分析透彻,措施得力,在2010年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刘永素、李祖锦老师的《家校结合把关爱留守儿童落在实处》、李奎的《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李达明的《新课改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李成科的《挖掘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获市级三等奖;另外,还有多篇论文在市县的论文比赛中分别获奖并发表。
两年多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共撰写论文30篇,获奖15篇;调查报告1个,案例分析11个,开设课题实验课15节,其中刘永素老师的实验课获濯水镇一等奖。
3、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学校以社区为依托,以学校为基础,以家庭为主体,在全体学生中大力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形成全家共同学习的氛围,推动了“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同时社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养,居民的业余生活健康又丰富多彩,自我学习意识也大大增强,家庭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4、学校、社区、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实效显著。
2009年2月,我校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问卷调查。
我们采用选择式答题和问题简答相结合的形式,对我校的1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表现出我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应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愿意听从父母正确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部分家长、社区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如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未成年人的监护与管理等,同时发现社区对青少年教育也比较匮乏。
为此,学校在指导社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加大行动步伐,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现在我校每次召开家长会,家长出勤率都超过90%,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及时参加,第二天便到学校进行“补课”;班主任已养成经常与家长通过“家访校访”联系的习惯;通过指导、交流,增强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克服了家长心理上的矛盾,杜绝了以往家长粗暴的教育子女方式,减少了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同时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与家庭深入沟通,教育形成互动。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思考
1、学校德育目标的宗旨是: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但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要探索、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德育资源,或者延伸至我们学校取得卓越成就的校友事迹对学生的影响,并在学校教育中加以运用,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体现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德育模式。
3、社区实践的拓展丰富了学生课外教育活动,如何建立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学校文明辐射作用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为社区的贡献、服务要远远多于社区为学校所做的。
因此如何激发社区以及社区居民、家长参与管理的内动力和积极性是今后我们仍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5、学校和社区如何制定双方乐于参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运作机制,并为此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建立论证修正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后期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
后期研究工作重点和操作方法,主要针对本学期研究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首先,加强课题研究组与区教科所及课题领导小组的联系,做到集思广益,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争取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
2.其次,蒲花片区参研教师加强过程性资料的完善。
主要包括:
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专题性资料、过程性资料、实效性资料以及总结性资料,涉及到个人阶段性计划、个人阶段总结、论文、案例、调查研究、获奖证书等等。
3.每位课题组成员要有学习、实践、研究的热情,能够参与研究而就不要把研究当作负担。
要有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找出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合作的精神,能够为课题组研究的课题不断深入努力做贡献。
4.在课题方案的引领下,参研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关工作,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详细记录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结合在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补齐每学期应上交的相关研究资料。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进一步通过集体研究,整理前期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研究》、《学校、社区教育合力研究》等阶段成果,最终形成《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科研成果;进一步修订研究方案;明确后期研究重点和操作方法。
五、重要变更说明
由于课题组原负责人费春华校长已调走到了黔江区水市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将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
首先,修订研究方案,由于上一阶段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研究相关工作目标不明确,大部分成员还不了解自己应当完善哪些相应的资料,因此,本学期将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作如下调整。
1、课题负责人:
白海川
2、课题研究组:
组长:
白海川
学术秘书:
李祖锦
主研人员:
张宗寿、李成科、刘永素、吴元清、李奎
3、参研教师:
黔江区濯水镇中心小学校所有教师均参加本课题的研究。
4、课题研究组成员分工
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完成:
《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研究》《社区、学校教育合力研究》《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
白海川:
负责拟定开题报告、拟定实施方案。
统筹协调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李祖锦:
具体负责本课题的文秘工作、负责课题资料的管理、整理和汇总,指导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任务。
承担最终成果《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的撰写,协助完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相关研究。
刘永素、李奎:
承担《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及协助完成最终成果《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的撰写。
吴元清: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课题的实施,活动的组织,资源的整理和汇总,承担《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研究》,拟定阶段计划。
协助白海川拟定开题报告,协助完成《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相关实施工作。
李成科:
具体承担《社区、学校教育合力研究》,落实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协助拟定课题计划,协助完成《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和课题研究的相关实施工作。
张宗寿:
协助完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学校、社区、家庭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合力研究》和承担课题研究的相关实施工作。
第二,整理前期的研究成果,主要由各子课题组长进行,从各研究内容入手,注意数据资料的收集,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总之,课题研究一年多来,我们遇到的困难很多,我们的认识和收获是零碎和片面的,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在教科所等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集中精力,在专题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争取在下阶段研究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