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博士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2412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博士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工程博士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工程博士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工程博士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工程博士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博士方案.docx

《工程博士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博士方案.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博士方案.docx

工程博士方案

能源环境工程专业(代码:

0807Z1)19

一、硕士生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学院动力工程领域(代码:

085206)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

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热能工程及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模块

1.新能源及先进能源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替代燃料;氢能制备与利用;生物质高效燃烧;生物质气化及液化制取清洁燃料;煤或生物质的制氢;热化学方法制氢;近零排放与低碳先进能源系统;高效催化剂;分级综合利用系统;热电联产与节能;风力发电

2.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

洁净煤技术;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大型电站锅炉设计与优化运行;以发电为主的煤分级转化、多级利用与近零排放;液体及气体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代用燃料高效清洁利用;流化床燃烧、气化理论;流化床锅炉设计与优化运行

3.低品位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循环经济学;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高效利用;废弃物热处置理论与技术;电子垃圾回收与处置;余热综合利用;低品质矿产资源品位提升;废渣含钒、铝、硅等有价元素的提取与资源化,低温余热利用,

4.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生成、迁移、测量及控制

能源环境一体化;能源利用过程污染物控制;微量有毒有害物质生成和迁移规律;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理论与技术;污染物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温室气体回收与控制

5.先进测量理论与方法

先进燃烧测量诊断理论与技术;场参数激光测量;反应流动燃烧测量与控制;反应过程参数测量与优化控制;汽液、气固两相流测量

6.多相复杂反应系统中的理论模拟和数值试验

基于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的过程优化设计运行;多相复杂反应系统湍流运动的直接数值模拟;大型并行计算程序设计与应用

7.能源经济政策与战略

可持续能源;能源经济政策;能源规划与战略;能源经济管理;系统过程节能;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评估

8.动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理论与技术

旋转机械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轮机转子寿命管理;汽轮机、燃气轮机状态维修

9.强化传热理论与技术

微电子冷却系统;低温差大热流换热理论与技术;先进换热元件和装置设计与应用理论;流动与传热数学建模与计算;可再生能源基础研究

10.动力装备的数字化设计

动力装备的结构强度研究,大型汽轮机设计与运行优化;工业汽轮机数字化快速设计技术,叶轮机械的计算流体力学研究与性能优化

11.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控制策略

发电厂热力过程的优化控制理论、技术与控制策略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模块

1.建筑节能

冷(热)源系统与节能;载冷(热)系统与节能;末端系统与节能;制冷与空调系统中的能量回收、利用和控制;制冷空调节能技术;蓄能空调技术;除湿空调技术;余热综合利用;可再生(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地热能、水热能与空气能的高效分级综合利用;能源环境一体化技术;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评估

2.新能源与制冷系统

太阳能制冷及相关复合式制冷技术;太阳能及地源热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能、核能系统中相关冷却技术;城乡规模化沼气回收技术;煤层气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天然气回收技术;液化天然气、液氢高效储存和输运;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相关政策研究等

3.高效制冷循环和新工质

纯工质与混合工质压缩制冷循环;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混合工质吸收制冷循环;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吸附式制冷循环;蒸汽喷射式制冷;热电制冷;复合制冷循环;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热泵;混合工质热泵;热泵热水器;自然工质和低GWP混合工质开发;新吸收工质对的开发;新吸附工质对的开发;绿色环保制冷与低温工质热物性的研究。

温室气体回收与控制;

4.现代低温技术及应用

交变流动高效热功转换机理;高效回热机理研究;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在低温制冷技术中的应用;大科学工程中低温制冷技术;低温系统集成技术;超高真空技术;超导应用技术;低温系统小型化、微型化技术;液氦温区低温制冷技术;热声发动机与热声制冷机技术;长寿命高效线性压缩机技术等

5.低温生物与医疗器械

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与复苏;生物材料中的热质传递机理,生物材料的冷冻干燥保存;低温治疗器械;低温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文物等珍贵物品的冷冻干燥保存;冷冻干燥法纳米材料制备

6.食品冷链技术

先进食品品质冷藏、冻藏技术;先进食品冷却、冷冻以及冷冻干燥技术;先进食品品质冷冻改善技术;食品冷链中关键数据实时采集与监控技术;食品冷链的管理体系建设及其优化与集成。

7.气体液化与分离

超大型空分流程;高精度混合工质热物性;天然气/石油气液化流程;煤层气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低温液体储运系统;低温绝热技术;LNG冷能回收及其梯级利用;低温传热强化技术;低温泵阀技术等

8.制冷与的低温先进测量与自动化

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控制;工质成分检测与控制;无损监测技术;极端环境测量方法;文物保存等微环境控制技术;

9.分布式能源系统

余热驱动制冷/热泵技术,蓄冷/蓄热技术,热电冷三联供经济分析与系统优化,多能源互补系统集成

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模块

1.车用动力能源清洁利用与多元化

LPG缸内直喷燃烧技术;车用氢燃料发动机技术;CNG-柴油/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技术;CNG发动机燃烧优化控制技术;小型CNG/LPG发电机组技术;低温发动机和气动汽车技术。

2.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

内燃机燃烧激励特性和燃烧噪声特性的研究;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源识别技术;汽车与发动机结构动态响应及表面辐射噪声特性;汽车与发动机振动隔离和噪声屏蔽理论与策略;汽车与发动机振动噪声主动控制理论与策略。

3.发动机及车辆零部件可靠性设计理论与试验方法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零部件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基于统计学分析的零部件疲劳寿命试验方法研究和试验系统开发;结构与材料热冲击与热疲劳问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零部件疲劳失效预警机制研究。

4.内燃机传热及车辆热管理

发动机流固耦合传热问题的数值仿真研究;

发动机热平衡试验方法及测试系统研究;车用热交换器流动传热问题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车辆冷却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匹配技术研究;车用智能冷却系统开发;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制与车用技术研究。

5.汽车及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发动机管理系统开发;基于模型的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汽油机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高压共轨柴油机控制技术研究;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开发。

6.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基于CAX技术的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数字化样机柔性建模与系统参数识别技术;数字化样机摩擦副分析与设计理论;数字化样机材料和结构阻尼特性的研究;产品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

化工过程机械研究所模块

1.极端承压设备

极端环境(高压、深冷、爆炸等)下服役的承压设备的全寿命数字化设计技术、轻量化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测控技术、抗震技术、防腐技术、性能预测技术、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信息化技术。

2.能源装备及其安全技术

大型石油储罐;油气输送管道;城市燃气管道;氢能储输技术和装备;氢能基础设施;氢安全;核电装备;煤的清洁利用装备;新能源装备;事故虚拟仿真技术;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检测和评估技术;失效和预防技术。

3.材料环境服役行为与结构寿命预测技术

先进材料的多尺度力学行为与微结构;结构寿命预测技术;微试样材料性能测试技术;损伤早期检测技术;极端环境使用的新材料。

4.流体机械的数字化技术

多级泵湿转子动力学;流体机械的瞬态过程特性及应用研究;大型离心泵、特种泵、水泵水轮机及泵系统的优化设计;流体动密封技术;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寿命安全研究;高速旋转机械设计及应用;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轻质风扇系统;高速转子的结构及其强度研究。

5.高速旋转机械

流体机械流动噪声预测与控制技术;管道故障诊断及振动监测控制;航空发动机包容性;封严涂层及对偶件相容性;高速动平衡技术。

6.过程装备节能环保技术

高效节能单元设备的创新开发与优化设计;绿色资源化过程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结构与传热、传质、反应及能耗等的协同分析与评价;过程装备集成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基于能量系统优化的高效节能技术。

过程装备可靠性分析与安全评估。

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备与技术;液力透平能量回收技术;泵系统节能与智能控制技术。

7.塑料加工成型技术

塑料加工过程节能环保工艺;高效注射成型与挤出成型机械;微通道薄膜、微结构塑料制品加工技术;过程绿色化加工成型技术;CAD/CAM/CAE技术开发;虚拟现实/虚拟样机研发;逆向工程;模具CAD/CAM技术开发。

8.复合材料结构

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结构研究;大型风力发电叶轮和叶片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复合材料结构强度与寿命预测。

9.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器件优化设计和制造;微流控技术与微包裹工艺;液晶及其智能材料。

四、课程学习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26,其中公共学位课5,专业学位课≥10,公共素质类课程≥1,专业选修课≥8,读书报告2。

2.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上课

学期

备注

公共课

0500006

研究生英语水平测试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500007

研究生英语交流能力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42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4

秋或冬

学位课

332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6

秋或冬

学位课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选修1学分

1

任意

选修课

专业学位课

0821063

高等传热学

2

32

学位课

2741001

学科前沿选论

2

32

学位课

0821062

高等流体力学

2

32

至少选6学分

0821064

现代热物理测试理论与技术

2

32

0821065

动力工程数值计算

2

32

0821066

高等工程热力学

2

32

0821074

现代控制理论

2

32

0821079

内燃机测试理论与技术

2

32

0821084

制冷与低温系统计算机分析

2

32

2721001

能源环境系统的化学原理

2

32

专业选修课

0821067

高等燃烧学

2

32

热能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8学分

0823069

低污染燃烧理论与技术

2

32

0823071

煤粉燃烧

2

32

0823072

煤气化理论及综合利用技术

2

32

0823073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2

32

0823091

能源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2

32

0823093

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2

32

0823095

煤和生物质气化理论及综合利用技术

2

32

2723005

现代分析测试实验

2

32

2723002

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2

32

2723006

能源科学与技术展望

2

32

2723007

燃煤发电过程节能与低碳技术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2723015

智慧能源系统

2

32

0823070

余热利用基础

2

32

热工与动力系统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8学分

0823075

电厂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

2

32

0823076

大型汽轮机的优化运行

2

32

0823077

单片微机应用技术

2

32

0823092

太阳能热利用基础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2723015

智慧能源系统

2

32

0823085

传热过程的熵分析

2

32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8学分

0823087

最新低温制冷技术

2

32

0823088

低温传热学

2

32

0823089

制冷低温试验技术

2

32

0823090

室内空气品质及控制

2

32

2723010

输送现象建模

2

32

2723008

低品位热转换与利用

2

32

2723011

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

2

32

2723009

流体热物性推算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0823080

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分析

2

32

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模块

至少选8学分

0823081

发动机状态监测与分析

2

32

0823051

汽车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2

32

0823082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2

32

0821050

汽车及发动机控制工程学导论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0000998

选修相关学科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专业选修课)

秋冬春夏

专业选修课

0921011

弹塑性力学

2

32

化工过程机械研究所模块至少选8

学分

0921021

机械振动

2

32

0921019

计算机辅助工程

2

32

0921020

信号分析与实验测试技术

2

32

0923008

承压设备设计与安全

2

32

0923009

现代断裂理论

2

32

0923010

工业装备故障诊断技术

2

32

0923011

软件工程

2

32

秋、冬

0923019

转子动力学

2

32

0923012

流体机械结构创新设计

2

32

2823002

过程装备微纳米技术

2

32

0000998

专业选修课(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学位课程)

2

32

春、夏、秋、冬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

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

读书报告要求:

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

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

5.发表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内容可以是:

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6.毕业要求:

修完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各个培养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代码:

080204)

一级学科:

机械工程

一、培养目标: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较深入地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技术进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基本素质,成为汽车或相关领域知识面较广、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研究型或职业型或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学制:

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车辆现代制造技术2.车辆现代设计技术

3.车辆状态监测及分析诊断4.车用动力能源多元化

5.汽车电子与控制6.车辆热管理

7.车辆振动噪声控制

四、课程学习要求

(一)课程设置:

见附表。

(二)学分要求:

总学分≥26,其中公共学位课5,专业学位课≥10,公共素质类课程≥1,专业选修课≥8,读书报告2。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要求:

4篇以上,其中在本学科范围公开报告1次。

达到要求给予2学分

2.开题报告要求:

由学科统一组织公开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进行。

3.中期报告要求:

由学科统一组织公开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年中进行。

4.专业外语要求:

用外文撰写文献综述报告1篇,可计入读书报告数目。

5.发表论文要求:

按工学部论文发表要求。

6.毕业要求:

修完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各个培养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上课

学期

备注

公共课

0500006

研究生英语水平测试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500007

研究生英语交流能力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42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4

秋或冬

学位课

332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000999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选修1学分

秋冬春夏

限选

专业学位课

0822021

现代测试技术

2

32

秋或冬

0822022

现代控制理论

2

32

0821049

汽车动力学

2

32

0821050

汽车及发动机控制工程学导论

2

32

0000997

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学位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生专业学位课)

0

0

秋冬春夏

至少2学分

读书报告

2

具体要求见

培养环节1

专业选修课

0823051

汽车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2

32

选修6学分以上

0823052

车辆环境工程学

2

32

0823053

现代汽车安全技术

2

32

0823048

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2

32

2723012

商用车技术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0000998

选修相关学科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生专业选修课)

0

0

秋冬春夏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代码:

080703)

(一级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培养目标:

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较深入地了解相关研究方向的技术进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基本素质,成为动力机械及相关领域知识面较广、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研究型或职业型或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学制:

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发动机清洁燃烧和排放控制2.新能源动力3.发动机电子控制理论与技术

4.发动机测试理论与技术5.发动机热管理6.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7.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

四、课程学习要求

(一)课程设置:

见附表。

(二)学分要求:

总学分≥26,其中公共学位课5,专业选修课≥10,公共素质类课程≥1,专业选修课≥8,读书报告2。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要求:

4篇以上,其中在本学科范围公开报告1次。

达到要求给予2学分。

2.开题报告要求:

由学科统一组织公开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进行。

3.中期报告要求:

由学科统一组织公开报告,最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年中进行。

4.专业外语要求:

用外文撰写文献综述报告1篇,可计入读书报告数目。

5.发表论文要求:

按工学部论文发表要求。

6.毕业要求:

修完规定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各个培养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课程设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上课

学期

备注

公共课

0500006

研究生英语水平测试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500007

研究生英语交流能力

1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42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4

秋或冬

学位课

332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6

秋或冬

学位课

0000999

公共素质类课程至少选修1学分

0

0

任意

限选

专业学位课

0821063

高等传热学

2

32

学位课

0821078

燃烧理论

2

32

学位课

0821079

内燃机测试理论与技术

2

32

学位课

0821050

汽车及发动机控制工程学导论

2

32

学位课

0000997

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学位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专业学位课)

0

0

秋冬春夏

至少2学分

读书报告

2

具体要求见培养环节1.

0823081

发动机状态监测与分析

2

32

0823051

汽车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2

32

0823082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2

32

2723012

商用车技术

2

32

2723013

对流传热学

2

32

春、夏

0000998

选修相关学科课程(机械、电气、控制、热能等学科的硕士专业选修课)

0

0

秋冬春夏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代码:

080701)

(一级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程热物理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掌握工程热物理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工程热物理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学制:

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燃烧学2.大气污染防治3.多相流理论及计算

4.废弃物高效清洁资源化利用5.代油燃料6.热物理与热物性测试技术

7.强化传热传质8.热力学9.生物能源

四、课程学习要求

(一)课程设置:

见附表。

(二)学分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