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2402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九下备课.docx

文言文九下备课

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

义乌市廿三里初中陈丽琴

 

一、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单元说明

(一)编者意图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这套教材的阅读部分的编排,外在线索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阅读能力的发展。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则贯穿全套书始终。

可以看出,这部分在内在线索上,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

九年级(下)文言文是以集中编排的形式出现,与八年级上下册及九年级上册保持了一致,但它的要求显然又高于前几册。

1、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

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

编者这样编选,应该出于两个考虑:

其一,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要加强学生古代文化修养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册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往往要求中小学生“读经”(主要是读《论语》《孟子》),相应的,其他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们国家中小学生读的多。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锻造国民性格和精神。

九年级下册设先秦诸子散文这个单元,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为学生开启一扇窗户,埋下一颗种子,对先秦论著感兴趣或将来有志于从事文史研究的学生可以从这里起步。

2、第六单元

本单元是本学段最后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选择的文章也是先秦时期的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包括叙事散文和古代诗歌,学习这类文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从文言文阅读教学角度看,它又旨在让学生通过这单元的更系统的学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对教学的一些建议

第五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各篇课文表达的重要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源头,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单元的课文选自《墨子》《孟子》《庄子》,它们表达的思想都比较明白易懂,并且都从某一个点或一个方面反映了它们各自所属派别的思想精髓,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阅读积累少以及理解力还不够强。

因此,教学时在解释和阐发课文的内涵时要点到为止,不必系统地介绍有关派别的思想。

此外,这些课文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点,如都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都喜欢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这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体会。

(见教参)

1、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和感受语言美、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我们以为教学本单元时尤其要加强朗读的训练。

《公输》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通过朗读,有助于更确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研讨与练习”中有朗读方面的练习,老师要注意落实,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都选自《孟子》,这两篇文章气势磅礴,句式整齐且有变化。

《<孟子>两章》课后有划分节奏的练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做练习,让学生体会句子结构的整齐。

划分完节奏后,再让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

让学生体会句式“有变化”,可以举出一些语段来说明。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后接七字句:

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几句结构相同,而前四个短句是四字结构,后一个是六字结构。

总之,通过读,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鉴赏课文美点,甚至背诵精彩段章。

读宜以诵读,吟诵为主,伴以一般朗读、对读、唱读、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猜读、译读等,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手足舞蹈,如痴如醉,教学中还可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朗读方式。

2、诸子散文语言一般并不艰深,学生基本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读懂的问题,所以老师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文言文的诠释式教学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并归纳疏通文意和积累词汇的技巧和规律。

3、积极引导学生和古代大思想家进行对话,走进文本情境,走进这些思想家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与大思想家产生激烈碰撞,在碰撞中有所感悟和启迪,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4、组织多种多样的古典文化的积累活动,帮助和推动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启迪,得到收获。

彻底改变和消除机械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见教案)

(是否要写上每篇教学建议?

试教04、12-13的15页)

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1、把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作为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当然,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也是文言文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

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

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

2、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下面以第19课《鱼我所欲也》作为例子作一个具体阐释。

1、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觉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有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

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3、据此,我确定了3个学习目标,3条学习方法,并让学生作好课前准备。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

1、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WWW

http:

//Chinese.sngs.sch.edu.sg

孟子简介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

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4、本文的学习难点在于:

①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

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②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

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5、我认为可以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过程:

第1步激趣导入:

1、小故事:

如“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2、孟子名言:

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成语:

如:

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文中涉及孟子的名言是哪句?

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第2步整体感知:

首先是读读时教师应作适当指导,要让学生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在读过程中,解决难解字词句,对于词语的解释,不妨用成语积累的方法,做到古今沟通。

例如:

欲(欲盖弥彰)兼(德才兼备)(风雨兼程)

患(后患无穷)丧(丧尽天良)屑(不屑一顾)

与(与人为善)已(死而后已)舍生取义(出自课文)……

然后,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第3步,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深入体会作者的论述风格。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板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及论证方法。

19、鱼我所欲也。

第一段: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提出论点:

舍生取义

①设喻:

所欲→鱼、熊掌→取熊掌

②引出:

生、义→取义

(2)分析论证:

对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①辩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辟患

②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辟患→不为→甚于死者

③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客观层进法:

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第二段(4)举例论证正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反“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人人应保持“本心”

第4步:

拓展探究

第2点中,联系当今现实,用今天的理念来理解文中的“义”。

特别是作为青少年该如何来行“义”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社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号召,各级政府机构和有关部门纷纷响应。

教育方面,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新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中删去了有关“对坏人坏事应挺身而出进行斗争”的条款。

应引导学生讨论明白:

作为还是青少年的我们,在同坏人作斗争时,还要善于保护自己,我们不能以牺牲自己生命作为代价来取义,而应既“取义”又不“舍生”,而且这里的“义”范围也是很广的,只要每个人都存有一颗“义”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

第5步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并以课文带动课外的读与写。

回头再次比较,明了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风格。

二、文言文考试复习策略

对于古诗文的考查,历年学业考试都是必考内容之一,近年来更有加重古诗文阅读和教学的趋势。

那么,文言文总复习该如何进行,怎样才算“适度”?

我认为,要把握文言文复习的“度”,就要依“纲”靠“本”。

所谓的依“纲”,就是要紧紧扣住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假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总复习的时候,不以“纲”为“纲,”就会陷入不应有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境地。

因此,教师在组织总复习工作之前,除了要吃透教材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认真、细致地学习有关教学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其要点。

这样从大处着眼,从宏观把握,往往可以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依据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即《新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11条要求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2条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依据二:

现行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

依据三:

《2005年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

《考试说明》中“考试目标”(四)文言文阅读要求: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其思想内容。

依据四:

《中考命题指导(语文)》(由教育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课题评价组和教育部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编写)。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段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

考查范围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作为基础,参照各地选用教材的情况确定,但不得缩小考查范围。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个“纲”,就不致于在如何进行总复习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无所适从,相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纲”可循,有的放矢。

此外,还要用心把握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生考试语文命题特征。

2004年开始国家级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单独的新的学业考试试卷,他们的经验和命题特征对作为第二批实验区的我们应该说是有前瞻性的导向作用的。

所以,我们不妨对全国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试卷作一番分析与总结归纳:

从这17个实验区的15份试卷分析看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情况。

1、15份试卷都考查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情况。

这部分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读懂文言文,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语句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

也有的试题要求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采用了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形式。

文言文的篇(段)数为1或2篇(段)的试卷有4份(占试卷总数的26.67%);1篇(段)的试卷有11份(占试卷总数的73.33%)。

阅读材料的字数在94——377字之间。

以200字左右居多。

题量在3—8道之间,所赋分值7—18分之间,占试卷总分的比例主要集中在10%左右。

(详见附表)

2、文言文试题的主要特点

①选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大部分选自教材篇目。

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马说》、《岳阳楼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

另外一些选自课外(课标外),出自《吕氏春秋》、《战国策》、《三国志》、《世说新语》,并加了相应注释。

总体上说,所选篇目基本上是浅易的、典范的文言文,适合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②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

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比较注重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力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试题运用划线断句的方式考查学生语感,用翻译或说出原文意思的方式考查对句段的理解。

例1比较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出师表》中的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略)

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7、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5题:

2分,

(1)受蒙蔽

(2)发扬光大(一词1分)6题:

2分,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所以,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关键词语(私、畏、美)理解正确,意思相同即可。

答对1—2个句子1分,答对3-4个句子2分。

7题:

1分,C。

(四省区联考试卷第5、6、7)

评析本题的三道小题,重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理解,突出了对实词的考查。

其中的第7题将对词义理解的考查与朗读的考查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的语感。

③注重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不少实验区的试题,注意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力图整体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2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2分)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深圳市南山区卷13题)

评析例2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把邹忌的进谏方式与现代口语交际相联系,考查了学生对口语交际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的把握。

例3你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

在新时代的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这一观点?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答案多元。

赞成不赞成都要说明理由,只要能列举出为了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以及正义事业而舍生忘死的人和事均可。

(海南省海口市卷第19题第

(2)小题)

评析:

例3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并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融入其中。

3、文言文基本考查点及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基本考点有:

⑴正确断句。

⑵正确解释常用的文言实词。

(3)能翻译文言语句。

(4)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或写作特色。

(5)背诵默写基本篇目的重点句段。

也可看出一些变化:

1、阅读材料采用课内外文段结合的形式,有的还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考查。

2、文言文测试:

“言”“文”并重,“言”即基本文言文知识与能力。

如解释词义、翻译句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

3、文言文增加了一些材料分析、评价、体验、反思题。

4、考查形式由单项考查转向综合测试。

由此可推断:

命题趋势———稳中有变,重心外移。

即命题的题点、题型、题量、分值等会大致保持稳定,不过命题取材的重心呈由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

先说“稳定”。

(1)、题点基本稳定。

从统计数据看,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语句的的翻译(或说出文言句子的意思)是各地必考的内容,占被统计数的100%;其次是“虚词的用法”和“重要语句的背默”占80%以上,再次是文段大意(或层意,或观点)的概括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价,或受到的启示)占近80%,即使排列最后的“句读(朗读节奏)也占被统计数的30%左右,而这些题点,恰恰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具体化。

所以,我们认为这些考点将会继续保持。

(2)、题型基本稳定。

从统计数据看,文言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和问答题等,不过选择题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选择题大多用来考查“实、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等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例如2004年南宁市中等学校招考试卷(课改实验区)中第6题,联系学过的课文,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吾与徐公孰美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孰为汝多知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身耳以请

因为这几种题型都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对文言语句的把握及对文意、作者观点、写作特色等的理解,所以也将会继续保持。

(3)题量和分值基本稳定。

(前面附录不再详讲)

再说“变化”

首先,从统计分析情况看,文言文阅读命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取材上,呈由课内向课外转移的趋势,且这种趋势相当明显。

取材于课外的试题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直接从课外选取一篇(或段)进行命题,如山东省潍坊区课改中考卷,还有一种是先选取一段课内的材料,然后再从课外选取一篇(或段)在内容上或写作上与之相关联或相类似的材料,或进行综合命题,(如2004年厦门课改区试题),或分别进行命题,(如2004年南宁市的试题)。

由于这种变化完全适应〈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文言文阅读取材于课外的做法会被更多的地区所采用。

其次,将在继续保持注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基础上,更加重视对文言文的阅读价值取向的考查,即前面所说第2点。

因为这类题目不仅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要“古为今用”的原则,而且也是新课标“三维目标”观的要求,所以也将有被更多的借鉴的可能。

所谓“靠本”,就是要以“本”为“本”,紧紧抓住课标规定的基本篇目不放,深入钻研每一篇课文,寻找其知识点,并以此作为依据向课外迁移,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大点

二、文言文总复习的策略——立足课内,重视积累,适当延伸,内外并举,突出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即针对考查点过好“五关”)

(1)过好背诵默写关。

(2)过好常用实词关;

(3)过好重点语句关;

(4)过好思想内容关;

(5)过好课外迁移关。

1、立足课内,注重积累。

虽说命题取材的重心将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转移,但是,即使阅读材料取之于课外,题点还是在课内。

对此,我们应该深信不疑。

如2004年无锡市中考卷《约不可失》(选自《魏文候书》)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魏文候与虞人期猎()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③公将焉之()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9、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不复出焉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乃往,身自罢之。

11、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2分)

第8题中“四个词都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到过的,“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有,译为“约定”,“岂”在多篇文中有,译为“难道哪里”,“雨”考查的是词类活用,译为“下雨”,“之”考查一词多义,作为动词用,译为“到、往、去”。

第9题考查虚词“焉”的用法,选项全是出自课内。

第10题翻译也是同学们力所能及的,其中最难的一个字“罢”文下有注释。

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必须牢固确立读通读懂文言课文,认认真真地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类积累工作,切不可舍本逐末。

具体做法:

(1)做好文言文名篇(段)的积累——过好背诵默写关。

我们的建议是:

对《新课标》规定背诵的诗文。

①化整为零,细水长流,分阶段巩固

假定我们中考前还有15周的时间可用于复习,那么,默写的复习至少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6周,第二阶段5周,第三阶段4周。

第一阶段主要应做到对每篇古文、每一首古诗理解无误,熟读背诵,准确默写。

每天一首诗,每二至三天一篇古文,篇幅较长的古文可以分成2或3部分,每天解决一部分。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的两轮强化巩固,力争做到背诵滚瓜烂熟,下笔毫不犹豫。

其中第三阶段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的任务,扫清前两个阶段中的缺点遗漏。

要使三阶段的复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给自己安排任务,每天背默,持之以恒,这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攻下了“堡垒。

②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