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1629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1 大小:23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1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

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一、导入

1、导语: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谈谈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

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探究学习: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解说:

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

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

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

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

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

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

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

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

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幻想”?

*“痴想”“幻想”可以互换吗?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

为什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

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5、怎么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话?

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

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

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

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

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

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2、比较阅读《山民》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

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    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教学反思:

 

2、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一个小故事引入:

(本文前传)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2、回答问题:

*上尉接到任务时,觉得任务怎么样?

*上尉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成功地完成任务的?

*概括一下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上尉说成为孤胆英雄是受什么启发?

3、正音、解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2、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提示复述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三)研读和赏析

1、根据复述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

(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学探诊”第二课1-10题

3、读课文,思考本课与《在山的那边》在主旨上有何异同?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

“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5﹚、“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

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

 

(五)多角度思考:

 *评价杰利——说说当“我”陷入困境,而杰利跟随其他孩子离开时杰利的心理活动。

*假如“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伙伴,你会怎么做?

板书: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走 一(小)步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再 走 一 步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成 功 下 崖

巨大成就感

课后反思:

 

 

短文两篇《蝉》《贝壳》

课型:

自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诗人王家新通过一首《在山的那一篇》把自己在亲身经历中的人生感悟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小思和席慕容对人生有哪些感悟呢?

他们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

一篇是小思的《蝉》,一篇是席慕容的《贝壳》。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小思和席慕容。

三、正课

(一)、作者介绍

1、《蝉》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

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

“席慕容旋风”。

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

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二)、下面,大家先把课文读一下。

在读的过程,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语的意思。

1、读一读,写一写

收敛聒聒宽恕

短暂卑微上苍

把玩

一丝不苟

字词

收敛(liǎn):

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

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颤(chàn)动

一丝不苟:

(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

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

上天。

把玩:

拿在手中玩赏。

2、朗读(3分钟)

过渡:

下面我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吐字清晰,融入感情,同学们仔细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个学生读《蝉》{配乐}。

一个学生读《贝壳》,配乐。

全班齐读。

过渡:

在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对蝉的感情有没有变化?

有什么变化?

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

在读《贝壳》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评价:

声音优美,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二)讲析课文

1、把握两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比较清晰的。

文中是一条非常鲜明的线索就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作者对蝉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目光首先停留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首先作者表达了对蝉的一种什么感受?

一个字来概括。

对是“烦”。

烦它什么呢?

它的“知知不休的叫声”。

就在我们记忆中涌现知知不休的叫声出现的时候,并试图带着这种感觉读到结尾时,却发现作者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蝉的情是什么呢?

用一个词概括,对了,是宽恕。

从哪里能看出来呢?

“忘却恼人的聒聒”。

为什么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呢?

(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知知不休的叫声抑

↓烦

蝉特殊的生命经历

↓思考

忘却恼人的聒聒

↓宽恕扬

在对蝉的独特的生命经历的思考,似乎让我们看清了作者要讲述道理,能够看出文章的主旨,那么《蝉》主旨是什么呢?

大家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句子。

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大家读完《贝壳》了,贝壳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贝壳》。

作者刚刚拿到手上的时候,觉得贝壳是什么?

然后作者由贝壳联想到了什么?

由贝壳里的生命又想到了什么?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整理出下面的板书)

     艺术品、宝贝            喜爱 贝壳

     脆弱卑微的生命           赞叹

贝壳   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我”自己

     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立志 人生

 

第二课时

(接上节课)2、总结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感情的方法。

(1)《蝉》

总结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过渡:

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示了其感情变化,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

先抑后扬往往使文章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曾写过《三千里江山》、《雪浪花》的杨朔,其散文就多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称作杨朔式散文。

如在《荔枝蜜》中先表达不喜欢蜜蜂,但后来当他通过老王之口知道,“蜂王可以活三年,一只工蜂最多能活六个月。

”,对蜜蜂的感情就发生了变化。

黑夜,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由此也可见,讴歌生命一类题材的散文往往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从而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2)《贝壳》

席慕容对贝壳是种怎样的感情?

她在表达这种感情的时候是不是像《蝉》的作者小思那样先抑后扬呢?

3、短文两篇的总结对比

过度:

我们发现两篇文章在表达感情上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并且两篇文章所写的对象也不同,那为什么要把两篇小的文章放到一课中?

他们有什么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对比阅读一下,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同:

 

(1)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异:

(1)两篇文章虽都是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但是感悟点不同。

《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贝壳》直入主题。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语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短文两篇的两位作者也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寻到了人生的感悟,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五)课后题

1、如何理解《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2、《贝壳》—“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

此句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用反问句表达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3、《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

(六)扩展阅读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蝉(节选)

法布尔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未成长爬到地面上来以前,地下生活经过了许多时间而已,它的地下生活大概是四年。

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

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七)感悟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

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

这两篇短文都给我们很好的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请写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