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1579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安排的是一组“成长的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讲述了著名作家肖复兴通过1963年与叶圣陶先生的接触,明白了做人和作书的道理。

《乌塔》讲述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孤身一人在欧洲各国旅游的事,引发人们对于少儿教育的多方面的思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书信的形式,告诉了人们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因此要不断地找出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

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

通过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由课文的学习了解文中人物的诸多优秀品质,并产生仿效的意识。

引导学生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教法与学法:

1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想象画面等。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和近代中国历史资料

 

导入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是谁说的?

2、你了解周恩来吗?

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

3、交流课前搜集的周总理的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

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词,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振兴中华、铿锵有力

 (指名学生领读或开火车熟读)

 2、交流不理解词语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概括,师相机板书)

 三件

第一件事周恩来来到沈阳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看到不公平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第三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告诉大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按照这三件事可以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大家来分一分

第一件事1──5自然段

第二件事7──8自然段

第三件事9──16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为最后一部分。

 

小结

学生谈收获。

(自由谈)

 

板书

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感受——立志

作业

布置

1、抄写课文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

后记

 

课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预习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

 

导入

 一、复习导入,研究问题出示课题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所说的,那么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5课,齐读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抱负呢?

(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究之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来找出答案。

 

教学

过程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注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读出感情来。

2、找出第一部分中的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

注意思考:

(1)、周恩来的话应用该怎样的语气读?

伯父的话应用该怎样的语气读?

(无奈、沉重、愤怒应低沉)

周恩来的话应读出疑惑不解、追问中华不振

伯父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心情?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

从这部分中我们知道了伯父为什么不让周恩来去租界?

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板书:

中华不振)

过渡:

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呢?

让我们走近当时的中国---近代屈辱的中国

放映图片结合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侵略中国。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

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请同学们大声郎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

2、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这位妇女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

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

带着你此时的感受,把这段话再来读一读。

(出示: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3、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画出来和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①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疑惑)

(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逍遥、玩乐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做洋人的走狗。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

(同情)

从妇女的外貌和行为写出她的可怜、穷苦。

(当时,大多数中国的百姓都是衣衫褴褛的)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愤怒)

想象:

洋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

(洋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的过失而心存内疚或惊慌。

在他看来,轧死中国人是不需要负责的,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可悲)

(于情于理,巡警局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

可是,他们……

 这正验证伯父说的“没处说理去”。

)——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紧握着拳头——愤怒,不敢怎么样——无奈。

敢怒不敢言)

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

他究竟在想什么。

4、 师:

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读到这里,你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了吗?

“中华不振”就是:

繁华的地方却不属于自己;围观的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愤慨……

“中华不振”就是:

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

“中华不振”就是:

科技落后,任人宰割;百姓命如草芥,

“中华不振”就是:

中国巡警的狐假虎威,麻木不仁,奴颜媚骨,中国的巡警却不为自己人撑腰而当洋人走狗的可悲;

“中华不振”就是:

外国人可以在我们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为所欲为;租界里轧死中国人却得意洋洋的外国人的可恶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

衣衫褴褛的妇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的凄惨;

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6、指导朗读:

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

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3、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

明确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板书

设计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租界见闻

立志

作业

布置

 课本课后题

教学

后记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预习课文。

 

导入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过《爬山虎的脚》一课的作者是谁?

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作者是谁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3、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4、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5、板书课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6、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

过程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宇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3.预习检查、质疑问难。

生字中“删”是翘舌音、“篇”、“删”、“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沫”和“味”字形相近,注意区别,右半部是“末”,不是“未”,不要写错。

“荐”字下半部是“存”,不要错写成“在”。

“诀”与“决”字形、字义都不同,要分辨和正确使用。

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

4、汇报交流理解词语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2.谈谈其他收获。

3.练习朗读:

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

然后展示朗读。

 

小结

 

板书

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作业

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

后记

 

课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

通过读课文、抓重点句段、体会叶圣陶先生认真、质朴的,以及对学问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熟读课文。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写谁?

写了几件事?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教学

过程

 

 二、给课文分段,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1段(1~5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

第2段(6~9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

第3段(10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深入课文,学习修改作文。

1出示《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2提问:

这是什么?

3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修改作文的?

4默读第1段。

叶老是怎么修改作文的?

用了什么修改方法?

 有几条,请标在书上。

(生自说,师指导)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

(2)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如,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

‘冲啊,向几何进军!

’”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5.总结:

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6、看了叶老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想?

肖复兴呢?

(7)出示句子:

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①读句子

②你从句子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你是从那些词中看出来的?

③理解“春风拂面”

理解:

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④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四、学习应邀做客

过渡:

作者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暑假是,小作者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生说)我们一起去跟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

1、自由读6——9自然段

2、经过这次做客,你感受到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引入:

这三句话表面看是在写爬山虎,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让我们找出来细细品味。

 品读句子一: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1)、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美吗?

通过读体现美。

  

(2)、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心情如何?

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3)、“我”为什么这么高兴、激动?

  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中学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足可以看出叶老是一个平和、(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4)、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读出我的激动,读出叶老的平和。

  品读句子二:

“落日的余辉染红了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1)、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什么?

点出关键词:

沉郁、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气

  (让人感受到这一墙爬山虎充满了一种生机与活力。

  

(2)、爬山虎显得更加沉郁,更加有活动力,也仿佛看到我充满了信心和活力。

“我”为什么也会充满信心和活力?

  (3)从叶老和“我”的交谈中,又让我们体会到了叶老是一亲切、和蔼可亲的人。

  (4)通过朗读来体现叶老的人格魅力。

  小结:

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品读,不光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更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叶老亲切、平和的人格美。

  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夸夸叶老。

 品读句子三: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1)、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作家就是  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写的。

  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片美丽的、生气勃勃的爬山虎?

还是(叶老人格魅力的写照。

  总结:

  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了吗?

因为叶老()的人品和()的作品,这种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那样绿着。

所以课文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再读那三句话,并背诵这三句话。

 

小结

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品质,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他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步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板书

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

}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平易近人、平和、亲切

人品

作业

布置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边抄边想它的深刻含义。

2、试着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同学间互改一篇作文。

教学

后记

 

课题

27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查阅有关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导入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

最远到过哪儿?

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

齐读课题。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学

过程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及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重点句段,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欧洲吗?

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

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

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自然段的重点句,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

如:

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

如:

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

如: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

如: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

如:

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

如:

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

六、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

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乌塔,这时,你想对乌塔说什么呢?

 

板书

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

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作业

布置

 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教学

后记

 

课题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

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订栏

预习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导入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

给谁写信?

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

2、板书课题: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

 (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

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教学

过程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

同学们,这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有所收获。

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 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

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 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

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 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 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

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