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1115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单元综合检测

(一)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临近端午,许多人早早制订了游玩计划,购物、出行、访友……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原本无可厚非,可许多人似乎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了端午这个新定的“假”,或多或少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

端午不仅是“假”,更是“节”,我们过端午节时,更应该关注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端午节又叫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

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

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

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

包粽子、划龙舟等是主要内容。

我们过好端午传统文明节日,对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鲜活地体现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而端午文化应该更可以在传承中别开生面。

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端午提供新的载体、创制新的手段、赋予新的内涵。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

比如,立足对屈原的纪念,发掘“诗人节”传统,读诗诵诗赛诗,重塑“诗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比如,顺应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东亚国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

在这些方面,政府、企业、媒体、社会都可大有作为。

端午如是,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又何尝不是这样?

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习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有民俗专家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摘编自高帆《弘扬端午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光明网”2018年6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如何过端午来说,许多人重“假”轻“节”,未关注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B.端午节名称丰富,起源较早,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

C.四川凉山雷波县一带的彝族人的端午节叫都阳节,有挂艾叶、包粽子等节日内容。

D.新时代端午节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解析:

选B。

B项,“先秦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风俗”不正确。

由原文“到了汉代,已有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可知,合药、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是汉代出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们对端午节的看法入题,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

B.彝族都阳节例说明端午节非汉族独有,其习俗传承体现古今统一、时空交融。

C.文章对如何发扬端午文化问题进行横向阐发,从三方面为相关责任主体支招。

D.文章在论述端午传承的基础上,以专家建议作结,呼吁提升修养,创新方式。

解析:

选A。

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分析其表述正确与否。

A项,“介绍了其名称、由来、习俗、意义及传承”分析不正确。

由原文可知,文章在介绍端午节名称之后并没有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从而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

B.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都可为传承文化提供新载体、创制新手段、赋予新内涵。

C.对端午节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因为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端午节习俗包含了中国人对文化、对生活的选择,彰显着其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解析:

选B。

A项,“创建了端午的网络营销模式”未然改已然;原文说的是“比如,借鉴电商营销模式,网上摘粽叶、自助配香包,实现‘数字化’的端午”,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成为现实。

C项,无中生有。

文中既没有提到“传承必须规范其内涵”,也没有提到“传承文化是彰显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D项,偷换概念,“端午节习俗……”不正确。

由原文倒数第二段可知,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端午节习俗的传承过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

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章程。

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乘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销量,同年新能源汽车约4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摘编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3~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走势图

2013~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数据统计表(辆)

年度

销量

纯电动

插电式混合动力

合计

2013年

29579

12580

42159

2014年

41375

21416

62791

2015年

54604

33038

87642

2016年

259925

129715

389640

2017年

435318

249202

684520

(数据来源于汽车工业协会)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

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

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来源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

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氢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

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

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

”一位企业家说。

(摘编自2018年“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展快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决,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质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量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以框架图的方式考查,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本题中C项“广泛应用燃料电池”不正确,材料三原文是“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到“广泛应用燃料电池”。

故此题答案为C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依据行业发展的趋势,面向未来做出的选择。

B.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2013年到2017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增长幅度来看,前几年较缓慢,后两年则较迅猛。

D.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解析:

选B。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以及图表中相对应的信息,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及图表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最终确定答案。

B项,“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不正确,材料一原文为“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并不代表完全“取代传统汽车”且“只要……就……”的表述太绝对。

故此题答案为B项。

6.从材料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

                                    

                                    

解析: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

此题要求回答当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材料一“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材料三“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材料四“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发展快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等信息可概括出答题要点。

答案:

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②电池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或动力来源是否清洁,能否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③电池性能是否可靠;④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爷父子

肖建国

爷父子,捣蛋铺子。

这是地方俗语。

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老耿和小耿就是这样一对父子。

比如,大伙儿选小耿当村支部书记,老耿首先不同意。

老耿说:

这小子,没公心,不顾人,从我们一家人吃饭就看得出来。

饭菜一端吃得狼吞虎咽。

还得历练历练。

大伙儿先一愣,后哄笑,认为老耿幽默,欲擒故纵。

小耿在多数人的支持下当了书记。

前任书记——老耿,退下来,当了委员。

老耿是孤儿,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在丛林里出生入死,立过军功。

退伍后本来安排在国营单位当一把手,但老耿倔,偏要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心甘情愿地做了几十年的小小村干部。

轮到儿子从部队复员,老耿才感觉自己实实在在的老了。

看着依旧破落的村子,老耿对小耿说,留下吧,帮帮大伙儿。

没有乡亲们当年的施舍,我早就饿死了,也就没有你,更不会有我们今天这个家。

没想到,这次老耿竟然不同意他当书记。

小耿气,不理老耿。

老耿没事一样,瞅空就对小耿指点这指点那。

“学校的围墙裂了,娃们都是一群踩死蛤蟆踢死猴的主,要赶紧修修。

”“夏季就要到了,河堤要加固,万一有个闪失,损失就大了。

”“村东头老党员——也就是你贺大爷病了,已在床上躺了三天,你要去看看……”

小耿烦了,反问道:

“到底我是书记还是你是书记?

老耿也不示弱:

“你是书记,可我是你爹。

爹大书记大?

书记再大,也得听爹的话。

小耿问得冲动,老耿回答得痛快。

小耿无言,起身就走。

气归气,老耿的话小耿还是照着做了。

学校砌围墙,他时不时都过去看看。

给工人一遍遍说要保证质量,孩子的事,不能闹着玩。

工人们拍着胸脯保证,这墙要是砌不牢,提头来见。

河堤加固,他第一个扛着铁锹到现场,这里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挖土方。

他一捋袖子,干。

工地上一片欢腾。

贺大爷病重,他率支部成员一起去探望,感动得贺大爷泪流满面。

春夏秋冬,一晃五年过去了,他赢得了群众极好的口碑。

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重用和提拔。

先是镇里公推一名副镇长,按票数,他第一,然而公布的结果不是他。

和退伍的战友们相聚,他最寒酸。

人家上了一瓶XO,他竟说这黄酒没有自家酿的好,辣乎乎的,没点甜味。

笑得满桌子人喷饭。

已是处级干部的泥鳅意味深长地拍拍他的肩,说,想当官,要会作秀。

这话,让他嚼了又嚼。

进入六月,暴雨连绵。

市里的头头亲自带队到各地巡视防洪工作。

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

老耿骂他乱花钱,杞人忧天。

“这河堤我天天都在观察,结实着呢。

”小耿只是笑笑,难得一次不顶嘴,只是交代村干部要让村民们进行自救演习。

老耿骂,“神经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半夜,河堤决了口,洪水铺天盖地涌进村子。

好在村民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

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

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

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

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

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

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

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

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

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语言直白、质朴,富有乡土气息。

文中人物的语言不雕琢,不华丽,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面貌和基层人物的特点。

B.小说中的处级干部“泥鳅”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言语触动了小耿,直接导致了小耿后来造假冒功的行为。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一个“亮”字,生动揭示了小耿内心邪念的滋长。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对比鲜明。

小耿为了一己之私丧失了原则、突破了底线,而老耿却一心为百姓,深明大义、不徇私情。

解析:

选B。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直接导致了小耿后来造假冒功的行为”分析不正确。

“泥鳅”的话触动了小耿,使小耿产生了造假作秀的想法,才有了后来的挖开河堤冒功事件,所以“泥鳅”的话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间接导致了小耿的造假行为。

故此题答案为B项。

8.文章开头说:

“爷父子,捣蛋铺子……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

”请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重点考查开头段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爷父子”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捣蛋铺子”“对着干”表明父子二人个性不同,待人处事的观念不同。

结合全文来看,“爷父子,捣蛋铺子”贯穿全文,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耿不同意小耿当书记,小耿生气,父子二人对着干,谁也不服谁;小耿当书记后虽然表面上烦老耿但仍按照老耿说的去做,干实事赢得好口碑,父子二人齐心为百姓谋福利;其后小耿为图政绩偷挖河堤,老耿揭发,父子“对着干”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从结构上来看,开头段既总领了下文,又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另外,小说标题是“爷父子”,开头段还有点题作用。

答案:

开篇点题,交代人物身份和关系,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揭示小说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既领起下文,又是行文线索,使小说情节紧凑。

9.有人说,小说结尾儿子造假冒功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6分) 

答:

                                    

                                    

解析: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小说的结尾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解答时可先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为什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指出儿子偷挖河堤的情节是意料之外的,但这一结局是与上文父亲评价儿子“没公心,不顾人”,父亲说河堤坚固,儿子安排备船、准备演习等细节相照应的,因此是在情理之中的。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发现真相的是父亲,父亲要揭发儿子,父子对比突出了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

从主题表达来看,父亲和儿子兢兢业业为民办事,没有得到提升,儿子因听了“泥鳅”的话,造假冒功却立刻被提拔,反映出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更反映出干部作风腐化的问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

①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小说到结尾处才交代决口处是小耿自己挖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耿劝小耿留下、反对准备木船等情节都为这一结尾做了铺垫。

这样的结局使小说情节发展有起伏,有波澜。

②突出人物形象。

儿子造假冒功,父亲揭发,表明父子二人同为军人、同为村干部却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在对比中突出了父亲的正直、有责任心,一心为民,不徇私情;也突出了儿子的自私和沽名钓誉。

③深化小说主题。

儿子造假冒功是为了获得上级领导赏识,被提升,而他也确实获得了成功,小说这一结局凸显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性的改变、干部作风的腐化,引人深思。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

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

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

帝大奇之,谓近臣曰:

“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

可置之翰林。

”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

帝曰:

“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

”钜夫顿首谢曰:

“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

”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

“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

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

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

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

钜夫入朝,上疏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

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

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

”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

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

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

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

“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

”钜夫建言:

“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

”命钜夫草诏行之。

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

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

居三年而卒,年七十。

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解析:

选B。

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代词较多,如“蒙古字”“帝”“汉字”“之”“事”“集贤学士”“行台”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初”指当初,时间副词,应断开;“书诏令”是指动作行为,做主语,“皆用蒙古字”是谓语,二者不能分开,排除A、D两项;“还朝”和“陈民间利病五事”是两件事,应分开,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至元,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

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

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

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

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解析:

选D。

D项,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戚、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

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

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

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

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

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

D.钜夫不恋官位,却得享殊荣。

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

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

解析:

选B。

B项,原句是“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

‘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由此可知,对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朝中并无非议,元帝也无“力排非议”之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5分)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