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1006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docx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梅尧臣《苏幕遮·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

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①墅:

田庐、圃墅。

②杳:

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③萋萋:

形容草生长茂盛。

④庾郎,指南朝梁代时年少成名的文士庾信。

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⑤窣地:

拂地,拖地。

窣(sū),突然,出其不意。

⑥王孙:

贵族公子。

这里指草。

多年生,产于深山。

1.词中“老”与“嫩”两字遥相呼应,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嫩”突出了草色的嫩绿和生机勃勃,(1分)与袍色互相辉映,衬托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1分)“老”写出了晚烟迷蒙,残春迟暮的景象。

(1分)表现了词人伤春叹老,倦游思归的苦闷心情。

(1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①寓情于物:

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②对比:

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

③衬托:

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4分,答出2条即可。

其中手法确认、分析说明各2分)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D

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指拂地的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的风采。

C.作者用拟人手法写;草对王孙的埋怨,表达了自己对投身仕途的厌倦。

D.“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解析】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

4、这首词写草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上下阙各写出了草的什么特点?

(3分)

答:

①绘形绘色。

这首词用“平”“烟”“萋萋”,描写出草的形态;用“碧”“嫩”“翠”,描写出草的颜色。

②对比、衬托的手法。

词人在上下阙分别写草色的“碧”“嫩”和“翠色和烟老”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

答出其中一种手法即给1分,答出上下阕特点“碧”“嫩”和“萋迷”“翠色如烟老”各1分,共2分。

5、欧阳修认为梅尧臣的诗词在艺术上常常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六一诗话》)。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这一特点。

(4分)

答:

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时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情(能答出倦于宦游和春末思归其中一点的可得2分),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或说在上下阕景物的对比描写中,或说寓情于景,以草喻人、以草衬人的写法)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

(5分。

答出所含“不尽之意”给2分,手法1分,有简要分析给2分。

6.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草写得形神(外形特点和内蕴情感)俱备。

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对草之“形”“神”的理解。

(5分)

【答案要点】“形”写出“茂盛”和“绿”即可(每点1分)。

“神”写出初入仕途的春风得意1分,写出伤春之情1分,写出倦游思归1分。

【答案思路】作者在上片先写眼前的长堤绿草平展、闪烁,远处的别墅在烟霭中若隐若现,写出了春天绿草的美丽与可爱。

接着写雨后绿草生长的茂盛的景象,勾勒出了春天充满勃勃生机的画面。

最后由物及人,由景入意,以一个“嫩”字,与“春袍”相映衬,刻画了初入仕途,春风得意的离乡宦游的少年才子的形象。

词人在下片分别以“迷”“怨”“落”“老”四字,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

一个“老”字与上片的“嫩”字相呼应,即抒发了作者对绿草的情怀,也寄寓了词人伤春之意和倦游思归之感。

整首词形象鲜明,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二: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词人在词中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加以简要阐述。

(4分)

(4)在词中,词人主要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现其复杂的感情,请予以简要阐述。

(4分)

阅读答案:

(1)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2)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

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3)诗人绘春草之象,含春光易逝之意,寓伤春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2分);诗人借草伤己(人生),以草表达对仕途厌倦的苦闷情绪(2分)。

(4)咏物抒怀或寓情于物:

将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2分)

对比:

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

(2分)

(1)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语言外”,本词较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主张。

请作具体分析。

答:

作者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又用映衬手法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艳如花,历历在目。

词中书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情,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本词较好体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语言外”这一艺术主张。

(2)“落进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

“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此句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作者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1.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2分)

2.宋代沈义父在其所著《乐府指迷》中曾云:

“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

”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抒发了词人嗟老、倦游的心情。

(2分)

2.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词的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而路人苍凉之境。

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3分)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堪怨王孙”是谁存怨呢?

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手法,草在怨。

D.“翠色和烟老”写词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

E.“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

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AD(选对一项给2分,全对5分)

试题分析:

A.不妥,这首词是咏物抒怀词,春草和少年同为词中主要形象。

D不妥,“翠色和烟老”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的情怀”。

2.①爱春、伤春之情。

词人上片描写春草鲜嫩无边,春意蓬勃,深含爱恋。

下片却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伤春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

②倦游恩归之情。

词人上片写少年初入仕连的英姿勃发,下片写眷光将逝,草怨归迟,表述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注释

⑴墅:

田庐、圃墅。

杳:

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⑵萋萋:

形容草生长茂盛。

⑶窣地:

拂地,拖地。

窣:

拂,甩动。

窣地春袍:

青色的长袍,其长及地。

⑷长亭:

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

亭,留也。

⑸王孙:

贵族公子。

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

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

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赏析:

《苏幕遮·草》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词作。

此词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

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雨后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

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此词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

“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

“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

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

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之意。

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

“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

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全词结尾处的“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

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传写出草之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

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都非常含蓄,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于言外得之,因此这是一首较好地体现了作者自己的艺术主张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