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0981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docx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

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

结课作业

论文题目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

学院

经管学院

专业名称

旅游管理

学号

姓名

2019.12.31

一、理论背景1

1.1民俗的含义1

1.2民俗的类型1

1.3民俗文化规划1

二、南花村的没落2

2.1南花村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3

2.2旅游业与社区发展的现实之困5

2.2.1旅游业发展乏力5

2.2.2社区发展疲软7

三、南花村复兴建议7

3.1梳理民族资源,还原文化本色。

7

3.2民族文化教育从自在走向自为。

8

3.3“农家乐”回归休闲与放松。

8

3.4加强节日游的打造与整合。

8

3.5定位于研究型、科考型旅游。

9

南花村民俗旅游开发策划

一、理论背景

1.1民俗的含义

对于民俗文化来说,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然形成并长久承袭下来的风俗。

1.2民俗的类型

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将民俗划分为四大类型:

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民俗等;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末节日民俗及民间娱乐民俗等;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等。

1.3民俗文化规划

关于民俗文化规划,应体现当地村落的文化特色,及村落地域特点。

地域特点主要以山野水志为核心,围绕人与自然抗争到和谐相处的共生局面,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之间的调和魅力凸显,使之成为地域特色;而文化特色便是社会形态及行为模式的体现,是

村落有序发展,经历多辈衍生而出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左右着人与人相处的姿态,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来体现文化的魅力。

规划着眼原始村落民俗的构成要素,及现代元素的迭代更新,使原始与现代,古韵与时尚,朝相辉映。

挖掘民俗特色,从原始及现代元素中择选要素演绎,让原始村落能够通过规划,重新散发古韵魅力。

且通过文化的着力点,定位不同相关人群,以使旅游及生活共同促进发展,构成循环生态,推进民俗文化的衍生,促进乡村人群增收和地域发展。

当然,从物质层面来讲,村落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也体现着村庄的民俗特点,可能由于空间的延伸,而构成广场式的宗教活动或是其他活动,由此而来的规划应充分体现当地民俗特点。

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山水结构,与聚落形成完美构图,视为因地制宜。

规划依据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体现不同民俗主题,有完整的游览路线,能够体会真正的民俗文化范畴,民俗功能应体现在山水之间,使山水悠悠,人乐乐。

、南花村的没落

旅游作为所谓“朝阳产业”、“无烟产业”一度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是整个时代的时尚和潮流,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民族社区旅游的过度开发致使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一系列困境和难题,人为对旅游符号的操弄为当地的文化生态带来灾难性破坏已经逐渐显现。

贵州省黔东南州南花村在“旅游带动社区发展”思路带领下,15个春秋内历经大起大落,如今社区发展黯然失色,民族旅游走入困境,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表现形式也出现诸多异象。

2.1南花村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

南花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巴拉河畔。

南花,苗语称“Nangli-ifib”,意为“欧花河下方”。

全村181户,8l1人,100%苗族。

南花村苗族属“长裙苗”的一支,这里妇女们的服饰以长裙为特色。

南花村是个山多田少的民族自然村寨。

1995年前,南花村不通桥、不通电,人均粮食不到30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500元。

虽然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但南花村却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传统的民族节日就有二月二“姊妹节”、五月“粽粑节”、七月“吃新节”和十月的“苗年节”等。

民族歌舞有敬酒歌、芦笙芒筒舞、锦鸡舞、讨花带、踩鼓舞、芦笙合奏、木鼓舞等。

村里现有一座教堂。

村民信教始于1896年外国传教士到南花进行传教。

现在,村中教徒有120多人,所用圣经是平假名编写的苗文经书。

为了实现旅游拉动社区发展,1995年,凯里市人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60万元,修通了长70多米的跨河大桥,相继又完成了村寨的输电照明、进寨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

1996年6月,南花村第一次组织了100多人的芦笙表演队,接待了来自西南七省市区在凯里召开的中小城市协作会,与会代表多达300多名,表演受到了高度赞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1月至l1月,该村接待游客共10.4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共计891.65万元。

在旅游总体收入中,农家乐接待收入298万元,歌舞表演收入196万元,旅游工艺品收入186万元,其他收入211万元。

2009年,南花村仅凭每场收费800元的表演费,十一黄金周的门票收入就达15.2万元。

2004年7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南花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全村改修沼气、改厕、改圈的农户逐年增加,节柴改灶的农户达100%。

至2011年123户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100%的农户有了电视机和VCD,农民拥有手机达到324部,20户用上了电冰箱和消毒柜,2户人家购买了电脑,南花的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

2.2旅游业与社区发展的现实之困

南花村在黔东南州旅游开发最早,并且作为示范性民族旅游村寨而打造,而今却陷入困境。

2.2.1旅游业发展乏力

1.“农家乐”不乐。

“农家乐”是相对于都市旅游而产生的以生态、自然为理念的乡村旅游概念,“农家乐”的旅游应当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

而实际上,南花村的农家饭菜的食物中90%来自凯里市

的批发市场,且菜式中,豆腐、豆芽、白菜、鸡、鱼、肉等农家菜式鲜见。

南花村的游客80%来自省内,其旅游类型主要为休闲游。

对游客来说,旅游的过程是体验和感受,游客希望通过与都市生活不一样的体验使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

如果都市和农村的文化体验异质性不强,旅游目的地自然也就缺乏吸引力。

2.民族标志失真。

南花村牯藏庙里供奉的是财神赵公明。

财神赵公明普遍为民间信仰所接受始于明末,远晚于苗族传说中先祖蚩尤的时代,且通常供奉于财神庙或家中,而不是牯藏庙。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载:

赵公明“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蚩尤柱是苗族的核心符号,但南花村牯藏庙里蚩尤柱上的图案却是借用华表上的云、龙等元素组合而成。

苗族传说中蚩尤的形象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述异记》中载:

“有蚩尤神,俗云:

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

所以,龙不是苗族的图腾符号,如果要有的话,也应该是与蚩尤有关的牛的图腾。

3.民族歌舞杂。

南花村的歌舞节目经常用其他民族或本民族其他支系的歌舞来替代,如锦鸡舞借用丹寨县苗族,而竹杆舞是黎族的。

4.旅游商品借。

南花一百多户村寨,除了饮食(农家乐)外,就有许多商业摊点,有的是打开自家的一楼做门面,有的是直接在巷道或操场上摆摊。

在众多旅游区商品中,本民族特色的商品较少,占所有品种的四分之一还不到,大多是从外地进来的。

2.2.2社区发展疲软

在利用市场导向发展社区方面,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民族社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本,但文化资本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则需要教育。

南花村在经济发展后,教育质量没有跟上。

村小学校址原来在村委会的所在位置,为了旅游开发和接待,搬迁到村寨的下方,原学校作为村委办公场地。

该校目前只有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有十多个学生,教职工四人,都不是本村人。

村小没有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只是按照国家课程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村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与教育没有什么关系。

从旅游开发到现在,该村一共出了三个大学生。

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同时,社区中民族文化传承也出现断层。

南花村中能熟练掌握传统工艺的人已经很少了。

在南花,银饰、芦笙制作已没有传人,30岁以下的女性很少有人懂得苗族服饰制作。

村中17至35岁的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而在本村旅游业经营者大部分是老人,其中年龄最大者高达70多岁。

三、南花村复兴建议

3.1梳理民族资源,还原文化本色。

就南花村而言,首先应对其民族及其支系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生产生活、宗教习俗、文化融合等进行全方位梳理,以其民族生境为切入点,定位于其本民族、本支系、本村寨的民族文化,并加以整理,形成面上的表演项目,提供与众不同的大众民族文化。

歌舞是民族文化中最精彩的旅游资源,在将其推广为旅游产品时需要注意保持其自身的特色。

3.2民族文化教育从自在走向自为。

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

他说: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南花村小学应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开设相应的民族文化课程,增加学生的民族知识,从而提升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南花村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依照民族文化传统规范各种活动,如节日祭祀、民族标志、民族服饰等。

3.3“农家乐”回归休闲与放松。

南花村应以本村为核心,幅射周边村寨,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应做到90%的食品来自自家生产的绿色食品。

游客可以参与食品的制作过程。

同时,根据村寨地理位置的不同特点,如村前、村后、山脚、山上等,开发不同类型的“农家乐”,如家庭体验型、情侣型、科考型、娱乐型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3.4加强节日游的打造与整合。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不仅凝聚了整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且以庆祝或祭祀的仪式强化着民族意识。

南花应以“平时游”和“节日游”两种形式来开发民族旅游。

“平时游”以考察、参观、体验为重点,“节日游”则以传统节日、祭祀为重点,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5定位于研究型、科考型旅游。

黔东南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扑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并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2002年秋到黔东南考察,称此行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黔东南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是为高素质人群准备的一桌丰盛的宴席”。

民族旅游要立足于“高素质人群”,要吸引高素质人群,就必须搭建相应的平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围绕黔东南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文化研究的世界性中心或基地。

如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不同类型的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考古学大会,把全国甚至世界各国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考古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和学生集中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从而形成世界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考古学田野考察和研究基地,以研究型、科考型为重点的民族旅游品牌。

每个民族都各自在其文化经验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表现为不同的主体性和价值取向,只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和主体性,深挖民族文化的内涵,并把这一内涵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承,达到“文化自觉”,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建立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机制,才能发挥每一个民族文化的潜在能力,并最终使民族旅游从“困”走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