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0771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docx

儿科疾病健康宣教

先儿科疾病健康宣教

(目录)

一、先天性心脏病

二、小儿扁桃体炎

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四、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五、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六、小儿麻疹

七、小儿贫血

八、小儿手足口病

九、小儿水痘

十、小儿糖尿病

十一、小儿支气管肺炎

十二、小儿支气管哮喘

十三、婴儿肝炎综合症

 

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约占各种先天畸形的28%,指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情形。

病因一般认为妊娠早期(5~8周)是胎儿心脏发育最重要的时期,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原因很多,遗传因素仅占8%左右,而占92%的绝大多数则为环境因素造成,如妇女妊娠时服用药物、感染病毒、环境污染、射线辐射等都会使胎儿心脏发育异常。

尤其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会使孩子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急剧增加。

临床表现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畸形的大小和复杂程度。

复杂而严重的畸形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简单的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但疾病仍然会潜在地发展加重,需要及时诊治,以免失去手术机会。

主要症状有:

1.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患肺炎。

2.生长发育差、消瘦、多汗。

3.吃奶时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平时呼吸急促。

4.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差。

5.口唇、指甲青紫或者哭闹或活动后青紫,杵状指趾(甲床如锤子一样隆起)。

6.喜欢蹲踞、晕厥、咯血。

7.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

护理措施:

1.制定适合患儿活动量的生活制度根据患儿的病情不同区别对待。

轻型无症状者应与正常儿童一样生活;有症状患儿应限制活动,避免情绪激动和剧哭,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重型患儿应卧床休息,给予妥善的生活照顾。

2.预防感染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自我保护,防止感染的知识,应避免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

病室要空气新鲜,穿着衣服冷热要适中,防止受凉。

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3.供给营养需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体质。

适当限制食盐摄入,还要给予适量的蔬菜类粗纤维食品,以保证大便通畅,重型患儿喂养困难,应特别细心、耐心、少食多餐,以免导致呛咳、气促、呼吸困难等,必要时从静脉补充营养。

4.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发生。

(l)注意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及心杂音变化,必要时使用监护仪监测。

(2)防止法洛四联症患儿因哭闹、进食、活动排便等引起缺氧发作,一旦发生可立即置于膝胸卧位,吸氧,通知医师,并做好普萘洛尔、吗啡应用和纠正酸中毒等准备。

(3)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血液粘稠度高,暑天、发热、多汗、吐泻时体液量减少,加重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造成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此应注意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

(4)合并贫血者,可加重缺氧,导致心力衰竭,须及时纠正,饮食中宜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

(5)合并心力衰竭做好心力衰竭护理。

5.做好心理护理关心患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诊疗计划、检查过程、病室环境,消除恐惧心理,说服家长和患儿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使诊疗工作顺利进行。

预防

1.适龄婚育医学已经证明,35岁以上的孕妇发生胎儿基因异常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最好在35岁以前生育。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建议高龄孕妇必须接受严格的围产期医学观察与保健。

2.准备要孩子前要做好心理、生理状态的调节,如果准妈妈有吸烟、饮酒等习惯,最好至少在怀孕前半年就要停止。

3.加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

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孕期尽量少接触射线、电磁辐射等不良环境因素。

5.孕期避免去高海拔地区旅游因为已经发现高海拔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可能与缺氧有关。

出院健康宣教

指导患儿及家长根据病情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活动量,维持营养,增强抵抗力,防止各种感染,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知识。

行扁桃体摘除术与拔牙时,给足量的抗生素。

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功能较好者可按时预防接种。

定期到医院就诊检查,使患儿能安全达到适合手术的年龄。

小儿扁桃体炎

小儿扁桃腺炎是小儿疾病当中的一种。

一般来说,嘴巴里面有悬垂体,其两旁还有两个球状物,即为扁桃腺,它具有免疫功能,在人体中起到一个把大门的作用。

但是扁桃体的表面还有一些隐窝,一直通到扁桃腺的中心,平常这里就藏有细菌,一般的情况下不发病,但当孩子抵抗力下降,或是着凉,或是疲劳,细菌就会大量繁殖,这时就出现了急性扁桃腺炎。

病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少数病例由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此外,腺病毒、鼻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也较多见。

近几年还发现有厌氧菌感染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上述病原体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及扁桃体内而不会致病,当某些因素使全身(营养不良、佝偻病、消化不良)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或此时因为原有细菌大量繁殖也可致病。

而受凉、潮湿、疲劳过度、吸入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等均可为诱因。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常放射至耳部,婴幼儿表现为流口水。

部分患儿出现下颌角淋巴结肿大触痛,及口咽部肿胀所致的说话声弱。

炎症波及咽鼓管时则出现耳闷、耳鸣、耳痛甚至听力下降。

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

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便秘等。

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婴幼儿可因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而出现腹痛、腹泻。

慢性者发作间歇期可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症状。

若扁桃体隐窝内滞留干酪样腐败物或有厌氧菌感染,则可出现口臭。

有些患儿由于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出现睡眠打鼾、呼吸不畅、吞咽或言语共鸣障碍。

由于扁桃体隐窝内脓栓排出被咽下,刺激胃肠道,或由于隐窝内细菌毒素等被吸收,可导致消化不良或头痛、乏力、低热等全身反应。

护理措施:

1、当扁桃体炎发病时,应多注意卧床休息,多喝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以避免细菌感染后在体内产生毒素等其他情况。

2、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口腔卫生,应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患者可用淡盐水含漱,每日多次。

3、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时,如果患者有仍持续高热,应及时向医生说明,以能及时得到处理,以尽量缩短治疗周期。

如果小孩体温过高,应物理降温,如用冰袋敷头颈部,也可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擦拭头颈、腋下、四肢、帮助散热、防止病儿发生惊厥。

4、急性扁桃体炎不是一种单纯的局部疾病,当细菌或病毒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关节炎等;此外,临近器官也可并发颈淋巴炎、中耳炎等。

因此,在急性扁桃体炎时,如果患者有特殊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应,以能及时得到处理。

5、为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注意做些力所能及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和增强抗病能力,以避免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等情况发生。

6、注意室内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出院指导:

1、指导饮食护理,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2、注意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3、避免到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玩耍,防再次感染。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指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颈淋巴结等邻近器官,如炎症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

婴儿表现为起病急,进食减少、腹泻、呕吐、发热。

高热时可引起高热惊厥,而咳嗽症状不明显,儿童表现为咳嗽、鼻塞等局部症状为主,如为链球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肾炎、风湿热等疾病。

本病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

1、发热。

2、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3、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儿童可诉头痛、腹痛、咽部不适。

4、咽部充血,有时扁桃体充血、肿大,颈淋巴结可肿大并压痛,肺部听诊多正常

护理措施

1、按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呼吸道刺激,注意呼吸道隔离患儿,避免飞沫传播。

室内定期空气消毒。

3、注意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外耳道等情况,防止高热惊厥及并发症发生。

如发生病情变话,及时通知医生。

4.急性期卧床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与睡眠,给予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

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并发症。

6、向患儿及家属说明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及时准确用药,以免因治疗不当引起并发症。

7、保持呼吸道通畅:

经常变更体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鼻塞严重者间断不如以利呼吸,增加舒适度。

健康指导

1、使家长了解增强抵抗力是预防上感的关键。

鼓励多做户外活动,但是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2、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避免上感。

3、集体儿童场所中如有上感流行趋势,室内应用食醋熏蒸消毒,注意室内通风良好,保持空气新鲜。

4、指导合理用药及家庭护理方法。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A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本节主要介绍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本病常因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多为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后。

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急性肾炎的发生和病变轻重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天左右)起病,潜伏期相当于致病抗原初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所需的时间,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

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及血清C3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重症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常可在数月内自愈。

1、尿异常几乎全部患者均有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常为起病首发症状和患者就诊原因。

可伴有轻、中度蛋白尿,少数患者(<20%)可呈肾病综合征范围的大量蛋白尿。

尿沉渣除红细胞外,早期尚可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稍增多,并可有颗粒管型和红细胞管型等。

2、水肿80%以上患者均有水肿,常为起病的初发表现,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可波及全身。

3、高血压约80%患者出现一过性轻、中度高血压,常与其钠水潴留有关,利尿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

4、肾功能异常患者起病早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钠水潴留而尿量减少(常在400~700ml/d),少数患者甚至少尿(<400ml/d)。

肾功能可一过性受损,表现为轻度氮质血症。

多于1~2周后尿量渐增,肾功能于利尿后数日可逐渐恢复正常。

仅有极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易与急进性肾炎相混淆。

5、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发生在急性肾炎综合征期,水钠严重潴留和高血压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患者可有颈静脉怒张,奔马律和肺水肿症状,常需紧急处理。

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可达40%),儿童患者少见(<5%)。

护理措施

1、休息1)起病2周内患儿应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肉眼血尿消失,方可轻微活动;2)病后1-2个月内活动量宜加限制,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尿内红细胞减少,血沉正常可上学,但应避免体育活动。

3)尿内红细胞正常后,恢复正常的生活。

2、饮食饮食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予以高糖、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低盐饮食,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恢复正常饮食,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1)发病初期患儿水肿、血压高、尿少,应选择无盐饮食,为了调剂口味,可加一些无盐酱油。

2)如水肿消退,可改为低盐饮食,就是一半是无盐菜,一半是正常咸味菜,两种合并在一起就是低盐菜了。

用碱做的发面馒头也属有盐食品,不要给患儿吃。

3)有水肿、尿少时还应限制饮水量。

4)尿少时,因身体内含氮的废物及钾不易排出体外,所以急性期要适当限制蛋白质和含钾食物,如橘子的含钾量较高,因此就不要吃或少吃。

3、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尿量、尿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留尿标本送检。

1)注意观察尿量、尿色:

患儿尿量增加,肉眼血尿消失,提示病情好转。

如尿量持续减少,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要警惕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病初1个月内,每周留尿标本作尿常规检查1-2次,留取每天晨起第一次尿较好。

2)观察血压变化,若血压出现突然增高、剧烈头痛、头晕眼花、呕吐等,提示并发了高血压脑病。

3)密切观察呼吸、心率或脉率等变化,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监测生命体征的改变,要警惕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的发生,并作透析前心理护理。

4.注意治疗效果和药后反应应用降压药利血平后可有鼻塞、面红、嗜睡等副作用。

应用降压药的患儿避免突然起立,以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

应用利尿剂后,要注意有无大量利尿,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5、健康教育:

1)向家长及患孩宣教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强调控制患儿活动是控制疾病进展的主要措施,尤其是前2周。

2)急性肾小球肾炎虽然90%以上能治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链球菌感染,是预防的关键,如患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疾患时要进行及时彻底的治疗。

3)定期门诊随诊,定期查尿Rt。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易于流行。

婴幼儿少发病,年长儿童可有并发症。

一般预后良好,患病后可获终生兔疫。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18日(14~25日)。

部分患儿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等前驱症状。

L~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oC。

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日又累及对侧,或双侧同时肿大。

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同时伴周围组织水肿,局部皮肤紧张发亮、具弹性、灼热和触痛。

腮腺管日早期常有红肿。

腮腺肿大2~3日达高峰,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

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同时受累。

儿童中有15%的病例发生脑膜炎、脑膜脑炎。

部分成年人可发生睾丸炎和卵巢炎等。

护理措施:

1、减轻疼痛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腮腺肿痛,影响吞咽,口腔内残留食物易致细菌繁殖,应经常用温盐水漱口,不会漱口的幼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做好饮食护理,患儿常因张口及咀嚼食物使局部疼痛加重,应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

不可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则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肿痛加剧。

腮腺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

2、降温保证休息,防止过劳。

发热伴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至热退。

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

监测体温,高热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

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3、病情观察脑膜脑炎多于腮腺肿大后l周左右发生,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

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

于以相应消减护理。

4、预防感染的传播对患儿应采取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止。

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

在流行期间应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

对易感儿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采用皮内、皮下接种或喷鼻、气雾法,90%可产生抗体。

健康指导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

患儿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曝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孩子的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

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

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小儿麻疹

小儿麻疹是由小儿麻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是影响到皮肤及呼吸道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

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是7-14天,小儿麻疹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很高,可并发肺炎。

小儿麻疹是冬末春初易发的一种传染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且又易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它由小儿麻疹病毒引起,其症状特征是上呼吸道炎症病变,口腔黏膜上出现小儿麻疹黏膜斑,发热,还有一个典型症状就是出疹。

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

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但体温稍有下降。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

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

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

皮肤颜色发暗。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治疗护理

1.高热的护理:

小儿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室内宜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避免患儿直接吹风以防受凉),保持室温于18-22C,湿度50%-60%.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被.监测体温,观察热型.高热患儿可用小量退热剂,忌用醇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皮肤粘膜的护理:

及时评估患儿透疹情况,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意臀部清洁,勤剪患儿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加强5官的护理.室内光线直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生理盐水或朵贝液含漱。

3.饮食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并做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喂开水及热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做好饮食护理,无需忌口。

4.病情观察:

小儿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如透疹不畅、疹色暗紫、持续高热、咳嗽加剧、鼻扇喘憋、发绀、肺部罗音增多,为并发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尚可致心力衰竭.患儿出现频咳、声嘶、甚至哮吼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3凹征,为并发喉炎表现.患儿出现嗜睡、惊厥、昏迷为脑炎表现.出现并发症时可导致原有结核病的恶化.应予以相应护理。

5.预防感染的传播:

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的患儿延至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病室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患儿衣被及玩具曝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暂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者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小儿麻疹的小儿可接种小儿麻疹疫苗.接种后12日血中出现抗体,1个月达高峰,故易感儿接触病人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肌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接触后5日内注射可免于发病,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有效免疫期3~8周。

6.高热护理:

尽量给患儿不用或少用“退热药”,可用温水擦澡,注意保暖,使体温降至左右,预防高热惊厥,温度降太低时可致循环不良,病情加重。

健康教育

1.指导家长了解本病性质,加强护理给患儿勤翻身和擦洗皮肤,注意清洁口鼻,如果眼眵过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轻轻擦洗。

2.对患儿采取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3.患儿衣被及玩具暴晒2小时,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预防继发感染

4.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

5.衣着冷暖适宜,饮食急性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多喝温开水及热汤,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小儿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

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

发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不少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病。

一.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

易感疲乏无力,易烦躁哭闹或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

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二.造血器官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常轻度肿大。

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则肝脾肿大愈明显,但肿大程度罕有超过中等度者,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韧不硬。

三.其他症状和体征由于上皮损害可出现反甲,口腔粘膜及肛门发炎,舌乳头萎缩等。

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异食癖,时有呕吐或腹泻。

呼吸,脉率加快,心前区往往可听到收缩期杂音。

贫血严重者可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预防小儿贫血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

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助食品(如自生后3个月因不能进食肉类,可加蛋黄),早防、早治消化、营养紊乱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及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元素铁0.8~1.5毫克/公斤/日),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等

护理措施:

1、注意休息,适量活动本病病程较长,贫血程度一般较轻,患儿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

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儿童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

因此,应让患儿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

勿需卧床。

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合理安排饮食①向家长及年长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会导致本病,帮助纠正不良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