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30613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9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docx

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五十七

Ø第1题【单选题】

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在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A、赵某:

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B、李某:

南方比较安定

C、张某:

为了躲避战乱

D、王某:

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

【解析】:

Ø第2题【单选题】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答案】:

【解析】:

Ø第3题【单选题】

读图说史:

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Ø第4题【单选题】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其表现有()

①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②纺织业上蜀锦全国有名

③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⑤建康人口达到百万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Ø第5题【单选题】

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

【答案】:

【解析】:

Ø第6题【单选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齐、宋、梁、陈

B、陈、齐、梁、宋

C、梁、宋、陈、齐

D、宋、齐、梁、陈

【答案】:

【解析】:

Ø第7题【单选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

【解析】:

Ø第8题【单选题】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答案】:

【解析】:

Ø第9题【单选题】

下列政权中,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

【解析】:

Ø第10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方多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利于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D、江南战乱少,社会秩序比北方安定

【答案】:

【解析】:

Ø第11题【填空题】

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______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答案】:

【解析】:

Ø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解析】:

Ø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译自《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辛苦劳作,一年的丰收可以解决很多地方的粮食问题。

……江南生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译自《宋书》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状况?

材料二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第三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北方民众的南下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一谈你对如何发展经济的感想。

【答案】:

【解析】:

Ø第14题【材料分析题】

截止2016年底,“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

回顾历史,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

请问它兴起于哪些地区?

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什么?

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哪场变法运动?

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并重视“以德化民”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

三国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是三国中的哪个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在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请写出该书的名称。

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答案】:

【解析】:

Ø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一改姓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按: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

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