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4.docx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4.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解析(4)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陌上无穷树
李修文
① 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在住进同一间病房之前,两人互不相识。
②我只知道:
他们一个是一所矿山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那所学校已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都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从三岁起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问药,于他来说,医院就是学校,而真正的学校,他一天都没有踏足过。
③在病房里,两个不相识的病人竟然变作了老师和学生。
岳老师虽说才四十多岁,但早已被疾病带来的伤痛、争吵、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苍白的脸容.上竟然现出了一丝红晕;每一天,只要两个人的输液结束了,一刻也不能等,她马上就要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为了教好小病号,她甚至让她妹妹看她时带了一堆书来。
④中午,病人和陪护者挤满了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中最神采奕奕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她就要拎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什么都考。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感觉稍好一点,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所以,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句古诗词,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⑤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她罚他背.上百遍。
也是奇怪,无论背多少遍,那句诗在小病号的身体里就像打了个结,每次岳老师提问,他死活就背不出来。
最后连他自己都愤怒了,他愤怒地问岳老师:
“医生都说了,我反正再活几年就要死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⑥前前后后,我目睹过岳老师的两次哭泣,都是因为小病号。
这天中午,小病号愤怒地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出了走廊,就号啕大哭。
说是号啕,其实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了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面,她没进去,而是扑倒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⑦哭泣的结果,不是罢手,反倒是要教他更多。
从那以后,她经常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的后面,喂给他饭吃,递给他水喝,陪他去院子里,边走边问着诗词,还采了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可是,小病号的病更重了,他的父母决定转院带他去北京,闻听这个消息后,她辗转难眠。
⑧深夜,岳老师悄悄离开了病房,借着走廊上的微光,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跟我说,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个教材.上什么内容都要有,古诗词、加减乘除、英文单词……
⑨这一晚,当我看见微光映照下的她,心头涌起了剧烈的哽咽之感: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一生为弃儿,对,人人都是弃儿,在被开除工作时是生计的弃儿,在终年蛰居的病房是身体的弃儿。
同为弃儿,或相遇或分散,就在你我聚散之间,背了单词,再背诗词,采了花朵,又编教材,这丝丝缕缕,不光有点滴的生趣,更是真真切切的反抗。
⑩其实,是反抗将你我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世上走过一遭,你至少而且必须留下过反抗的痕迹。
就像此刻,黯淡的灯光反抗漆黑的后半夜,岳老师用写写画画反抗着黯淡的灯光。
她要编一本教材,让它充当线绳,一头放在小病号的手中,一头往外伸展,伸展到哪里算哪里,最终,总会有人握住它,到了那时候,疾病,别离,死亡,不过都是自取其辱。
11后半夜,岳老师坐着睡着了。
天亮时分,骨病发作,她在疼痛中醒来。
醒来伴着突然的离别:
小病号的父母接到转院通知,要他们赶紧去北京。
九点钟,小病号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只差了一点点就要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了小病号的行李中,捏了捏他的脸,挥了挥手,如此,道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12岳老师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几分钟后,楼下似乎传来小病号的叫喊声,呆坐的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这样,全病房的人都听到了小病号的叫喊,那竟然是一句诗,正在被他扯着嗓子叫喊出来: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是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喊了遍,又喊一遍: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
13小病号终于背出了那句诗,岳老师号啕大哭,她用嘴巴紧紧咬住了袖子,没有哭出声来。
除了隐约而号啕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没有人上前劝说,听凭她哭下去,大家都知道:
此时此刻,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1) 第7段与第9段画线句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加以赏析。
(2) 作品描写了岳老师前后两次哭泣,试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3) 评析作品塑造的岳老师形象。
(4)标题“长安陌上无穷树”出现在第4和第12段,赏析这一构思之妙。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老了
罗星航
①故乡没老,年轻着呢!
②只身在外的人总是思念故乡,那无尽的乡情,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中。
有人说背着故乡走天涯,也有人说故乡永远在前方。
③记忆中的故乡依旧那么青春,那么富有朝气。
第一次回故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二十岁,在湖北出生长大,总是勾画着老家的模样,似北国的莽野森林,像苏杭的小桥流水,还似南方的椰林遍地,抑或靑藏的雪域高原。
于是我带着小弟,在春暖花开之时,从武汉乘火车去祖籍——一个三省交界的边陲小镇。
那时火车还没完全连通,需在怀化住上一晚。
几十人挤在一起,睡的是大统铺,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小弟吵着要出去玩,行李怎么办?
旁边的旅客听说我们要到湘西,连忙回答,不要紧,帮忙看着,都是老乡。
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上街了,回来后,那位叔叔一直坐在我们的行李边守着,还给我们湖南的零食吃。
④第二天中午到达乾州,下车一看,天空蔚蓝,云朵漂浮,菜花描着金黄,桃花白里透红,万溶江银波闪烁,参天大树郁葱翠绿。
许多年轻的妇女腰缠五颜六色的布裙,正在江边浣洗衣裳,苗族姑娘头上银饰的摆动声,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水花四溅,晶莹耀眼,怡人的风景迷倒了众多游客。
两横四竖的石板铺成主要道路,街旁的商铺大都木制结构,灰瓦屋顶,尽管很有些年月,但都保护得相当完整-----原来沈从文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确实惊艳。
⑤走过一段石板路,来到了老家,这是一幢三进的木制房屋,八根立天的木柱支撑着屋脊,四周的原木面板苍劲中透着黝黑,四道门槛经百十年进出磕碰,早已磨损得凹凸不平。
我望着祖居,想象着先辈们埋锅造瓦,搬木立檩的情景,想象着成家立业,族人相拥的场面,想象着逃避战火,薪火相传的艰辛,心头不免掠过丝丝冷寂。
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没做过什么,哪怕挑过一担土,种过一颗树,也心无遗憾。
真是愧对故乡,愧对家人。
爷爷早已过世,奶奶还很硬朗,叔叔才三十出头,力壮如牛,充满活力,那双手长满老茧,青筋外露,他长年在外开山砸石,干的都是重体力活。
吃第一餐饭,他们就给我夹鱼头,其实我是不喜欢吃的,听说这里的鱼头专给最珍贵的客人,我很感动。
晚上,露天草场有当地的戏曲表演,甩着长袖,拖着长腔,尽管下着毛毛细雨,观众还是很多,乡亲们看得也很专注,我却不知就里。
反正,故乡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洋溢着靑草的芳香,听得见河水的哗哗,还有亲人间的温馨。
故乡就是这样极具诱惑,极具感染力。
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婶婶拿出一双布鞋送给我,这几天她一直在熬夜纳鞋,不知道是专门为我赶工,我还想推辞,一双鞋有什么意义,接过时也不是很情愿。
若干年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叔叔婶婶也许是让我行走千里,不忘故乡,脚踏实地,心系故乡,那针针线线连接着家乡的情怀,浓缩着亲人的嘱托。
⑦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真想他们哪。
照说应该很容易,一张车票不就到了么,其实没那么简单,拖儿带女,也不太方便,再说还有工作,这都是借口。
是淡忘了故乡,淡忘了浓浓的乡愁?
有时梦里回故乡,走在荒芜的草地上,天空灰蒙蒙,不见人影,不见河流,像迷失的羊羔,惊慌,忐忑,急躁,想家。
醒来泪水早已浸湿枕边。
⑧前年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在故乡停留了五小时。
这是三十多年后第二次回故乡。
时值清明,那天下雨了,小巷有些幽深,湿漉漉的,路边的木制建筑显得破旧,残缺。
商铺里几乎没什么人,街上连叫卖声都没有,静静的。
唉,万溶江怎么这么窄,这么短,当年的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呢?
故乡老了。
⑨奶奶去世了,叔叔已过六十,不见了那时的伟岸,脊背略显弯曲。
老屋有点苍老,斑驳的木板门已现沧桑,右边的墙壁被风钻了个洞,好像有雨点肆意飘进来。
微风吹过,墙角的靑苔左右摇晃。
周围的小伙伴们也都五十多了,他们坐在街心的石墩上打发时日。
真的变化这么大?
我不敢相信自己,摸摸下巴,也是胡须满脸。
岁月催人啊。
⑩回头仰望故乡,烟雨朦胧,淅淅沥沥,她老了,三十年不见就真的老了。
房屋矮小,河流窄小,道路狭小。
早知如此,我该多回来几次,即使不能拉住故乡变老的缰绳,也可以和着家乡演变的节奏,一同走过来。
记得故乡清澈的流水,记得故乡草木的余香,记得故乡烧酒的味道,记得故乡亲人的教导。
那个鱼头我怎么就没吃呢,那双布鞋我还舍不得穿呢。
转眼间,故乡就抖落了昔日的色彩。
⑪故乡其实没老,依旧那样。
日出东方的时候,她开始一天的忙碌,机器轰鸣,书声朗朗;夕阳西下的时候,她车水马龙,炊烟四起,;华灯初上的时候,她婀娜多姿,流光溢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枕戈达旦,蓄势待发。
⑫故乡没老,真的。
⑬是我们慢慢变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将三十年前的风味小镇、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三十年后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昔日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中,“想象……想象着……”运用虚写手法,突显了先辈们生活的艰辛和他们的勤苦、坚忍,表达了对先辈人生的感喟与敬重。
C.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写出“我"看似淡忘了故乡,内心深处仍眷念着故乡。
D.这篇散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以“故乡老了”为线索,联系现实,无论是欣喜还是失望,是期盼还是祝福,都渗透了浓浓的思乡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标题为“故乡老了”,但正文的首尾却说“故乡没老”,是否矛盾?
请结合原文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斗智
罗广斌 杨益言
刑讯室冰冷的水泥磨石地面上,横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
鲜红的血水,正从那一动也不动的肉体上往水泥地面滴落……
惨白的灯光下,徐鹏飞用烟头指了指地上的肉体:
“看吧!
你过去的交通员,厂长成岗!
”
啊,成岗?
成岗被捕了?
许云峰扑上前去,从血泊中把血肉模糊的成岗紧紧抱在怀里。
一阵心如刀割的绞痛,顿时使他热泪盈眶……他擦去成岗脸上涌流的鲜血,愤然抬起头来,瞪着这群卑劣的野兽。
可是,瞧着徐鹏飞那挑战的神气,他立刻又冷静下来。
他怎能用廉价的感情冲动,来代替斗争?
于是他逼视着徐鹏飞,却一言不发。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不考虑自己,也要及早救救你的同志的生命!
你太冷酷了,为着自己的名誉,不惜断送无数下级的生命。
”
听到这里,许云峰的激怒之情,渐渐转为轻蔑的冷笑。
徐鹏飞愣了一下,突然把手上的烟一丢:
“你笑什么?
”
“我笑你们……”许云峰紧紧抱住昏厥中的成岗,“我要告诉你:
人民革命的胜利,是要千百万人的牺牲去换取的!
为了胜利而承担这种牺牲,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骄傲和愉快!
”
“啊?
”徐鹏飞不由得后退一步。
徐鹏飞突然沉默下来,不知如何应付。
许云峰一点也不犹豫,傲然地宣布:
“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除了看见你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外,什么也得不到!
”怀里的成岗似乎动了一下,许云峰立刻低下头,摇了摇正在苏醒的战友。
“成岗……成岗!
”
徐鹏飞像在绝望中猛然得计似的,扔掉刚点燃的另一支烟,冲着逐渐苏醒的成岗,猛然问道:
“说!
谁是你领导?
”
“党中央!
”成岗突然震耳地喊,“毛主席!
”
许云峰把成岗抱得更紧,眼睛流露出炽热的光:
“党中央!
毛主席!
回答得好!
”
徐鹏飞打断许云峰,咆哮起来:
“说!
说你的直接领导!
”
“我的领导,你抓不着,永远抓不着!
”成岗一只拳头微微挥动着。
“成岗,成岗,你醒醒。
”许云峰呼唤着。
谁的声音,这么熟……像李敬原?
不,不是,这声音是……怎么像是老许?
成岗挣扎着,猛然睁大眼睛,一个熟悉的面影在眼前闪了一下,但他不敢相信。
他聚集起力量,凝视着,啊,他看见了老许脸上亲切的微笑。
真的是他。
“成岗!
看清楚了吗?
我是许云峰。
”
“老许!
”
一阵泉涌似的泪水,流出成岗的眼眶。
老许也被捕了?
不,他不能被捕!
宁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老许的自由。
成岗的双手紧抱着许云峰,一阵激动,又昏过去了。
徐鹏飞多疑的目光,反复观察着面前这场早经安排的“重逢”。
他忽然意识到,成岗的话已经泄漏了秘密。
一认出许云峰,他立刻激动得失去知觉!
这就是明证:
许云峰可能继续领导着成岗。
“我已经完全掌握了你们的组织关系,而且有实物作证,许先生!
”
“实物?
”许云峰知道,从成岗那儿能抄到的,只有《挺进报》。
他的愤怒和信心交织在一起,大声说:
“《挺进报》是破坏不了的,不出三天,你们看吧!
”
“《挺进报》?
”徐鹏飞喜出望外。
许云峰对《挺进报》和成岗的关系,知道得这样清楚,除非《挺进报》正是许云峰在领导。
这样看来,判断完全正确。
徐鹏飞感到,这是今晩审讯最大的收获,许云峰正是成岗的上级,《挺进报》的领导人。
徐鹏飞看看许云峰,又看看成岗。
“你说,他是谁领导的?
”
“谁领导?
”为了掩护党的组织和保护李敬原的安全,许云峰决定不露声色地引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我是地下党市委委员,工运书记……”
“老许!
你?
”
刚刚醒来的成岗,突然喊了一声。
许云峰低下头来对成岗解释了一句,“叛徒早已告诉敌人了。
”接着,他对准徐鹏飞狡猾的眼睛,沉着地说下去,“我是《挺进报》的负责人。
”
成岗明白,老许早就不再领导他了。
《挺进报》过去是江姐,现在是李敬原直接领导。
可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更多的秘密,老许有意把敌人的全部注意力引向自己,保护着组织,也保护着同志。
“老许!
”成岗热情地呼唤着,把火热的胸膛紧贴着他。
(节选自《红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愣”“后退”“沉默”等语表明,徐鹏飞审讯许云峰的过程是艰难的,徐鹏飞后来“喜出望外”,以为自己有了重大收获。
B.小说塑造成岗这一人物形象有诸多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与许云峰对比,突出许云峰的形象;刻画革命者群像;突出小说主旨;等。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描写心理活动,细腻地表现了成岗苏醒时意识方面的状况。
D.小说叙述革命者与敌人斗智的一段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凸显了共产主义者的革命精神,唱响了一曲革命英雄的赞歌。
(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句话分别蕴含着成岗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3)小说表现了许云峰这位革命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末日抉择
申平
狼、虎、豹、猿、鹰……所有的动物倾巢而出,一批批冲向那群不速之客——强大无比的人类,扑、咬、撕、抓,尽管这些高等动物有激光枪、离子炮等先进武器,尽管动物死伤惨重,但是它们依然拼死相搏。
每一轮攻击过后,人的数量也在锐减。
山外,不断有巨大的爆炸声传来,火光映红了天际。
显然人类已经没有退路继续前进,似乎也只有死路一条,这些人好像真的陷入了绝境。
这是公元3080年的一天,世界核战爆发,人类的高度文明社会被摧毁,幸存者在雷哥的带领下逃往深山,没想到却遇到了动物们的顽强抵抗。
又是一轮血腥厮杀过后,雷哥清点了下人数,惊骇地发现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了。
绝望,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雷哥叹了口气,山顶之上,那只体型巨大的虎王跳跃吼叫,调动着部队,准备新一轮攻击。
最后的时刻到了!
雷哥一抖精神,用嘶哑的声音说:
“兄弟姐妹们,现在只能拼死一搏了。
听我命令,接下来五人一组,各自突围,能活几人算几人吧。
”
话音未落,人群里响起了男人的哀叹和女人的哭声。
这时候,一个身材消瘦、戴着眼镜的男人走到雷哥面前,雷哥奇怪他的手里竟然没拿武器。
只听见他说:
“雷哥,不能硬拼了。
我们换一种方式,也许还有活路”。
雷哥疑惑地望着他,所有人都疑惑地望着他:
“换一种方式。
”
“对,”这个男人说,“我叫郑大槐,是动物学家我粗通某些动物的语言,可以去试着沟通一下,或许……”
“你懂老虎的话吗?
”雷哥不客气地打断他。
“这个我不懂,我只能和猿类简单对话。
”郑大槐说,似乎有点渐愧。
“别抱幻想了,准备战斗吧。
”雷哥说着丢给他一支激光枪。
郑大槐把枪扔了,说:
“到了这个地步,你怎么还相信武力呢!
动物们奋起保卫家园,并没有错。
我们是入侵者,就不会说声‘对不起’吗?
”
郑大槐说着,三下两下脱下了衣服,又在泥水、血水里滚了一下,然后跃出掩体,四肢着地向前爬去,嘴里发出稀奇古怪的叫声。
世界一下变得死寂,不管是这边的人还是那边的动物,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郑大槐身上,直到雷哥狂喊一声:
“准备掩护!
”寂静才被打破。
山上的虎王也长啸一声,立刻,成千上万只动物朝郑大槐扑来,将他团团围在中间。
郑大槐司匍匐在地,一动不动,只是嘴里仍在发出古怪的叫声。
世界再次沉寂下来,山上山下的空气,似乎燃个火星就能爆炸。
转机是一只老猿的出现,它好像是受了虎王的指派,缓慢地从山上下来,走到郑大槐面前,郑大槐看见它,像看见了救星。
他们两个连说带比画,很快,郑大槐被老猿带到了虎王面前,郑大槐匍匐在地,由老猿当翻译,开始和虎王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对话。
老虎愤怒地问:
“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要闯进山里来?
你们杀了我那么多孩子,我要把你们统统杀死,吃掉!
”
郑大槐连连作揖,口称:
“对不起,对不起!
”他说,“我们人类已经没有家园了,到山里来是为了避难逃命,希望虎大王能给我们一个安身之地”。
虎王冷笑道:
“哼哼,让你们安身,我们就无处安身了。
”
郑大槐急忙说:
“虎王您难道就没有感觉到吗?
人类一直在大力提倡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这样动物才得以繁衍生息啊!
如今人类有难,还请虎王高抬贵手吧。
”
虎王听了似有所动,良久,厉声说:
“要想活命,就让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爬出来我会考虑给几个山头让你们生活。
”
郑大槐连连点头,急忙下山通知。
没想到雷哥却坚决不同意。
“我们是人!
是人啊!
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
但是大多数人扔掉了武器,相继爬出掩体。
最后只剩下了雷哥,他全副武装、威风凛凛地跳出掩体,冲着山上的虎王放声大笑,高声喊道:
“有种下山来跟老子单挑,一决雌雄吗?
”
回答他的,是惊天动地的怒吼。
接着,所有的动物铺天盖地般扑向雷哥,雷哥猛地拉响了身上的超级炸弹。
一声巨响,他和许多动物同归于尽。
天地一片混沌,剩下的人都呆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公元3080年的一天,世界核战爆发”,文中这句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也暗含了人类和动物发生激战的缘由。
B.小说把郑大槐的出场置于男人哀叹、女人悲泣、大家深感绝望之际,有利于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凸现郑大槐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C.雷哥劝说郑大槐“别抱幻想”,并给郑大槐一支激光枪;郑大槐把枪扔了,和动物进行谈判,这展现了他们对待动物的不同态度。
D.小说最后描写了雷哥和众多动物同归于尽的场景,体现了人类与动物斗争的悲壮,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雷哥和动物的双重同情。
(2)郑大槐具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述。
(3)小说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试从各方面矛盾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锐,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我与地坛》)
乙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1)两个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哪句?
(2)对地坛和贾府的描写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
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
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
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
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
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热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
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
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
“不要命呀!
”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
“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
“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
“活着还有仪式?
”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
”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
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
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
“你丫散步哪?
!
”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
“生活,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