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升级扩建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x
《服装厂升级扩建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厂升级扩建项目可行性谋划书.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装厂升级扩建项目可行性谋划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担单位
项目名称:
全面技术升级扩建改造
项目承担单位:
***服装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
***
项目经济负责人:
***
项目承担单位联系电话:
******************
项目承担单位传真:
*****************
项目建设地址: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
**************************
1.2可行性研究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2)《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3)《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4)《陕西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
(5)国家及地区的有关政策、法令和法规。
1.2.2编制原则
(1)充分依托项目建设地区现有的公用设施,以节约建设资金,提高经济效益。
(2)工厂生产要遵守环境保护法,生产中少量废渣需予以处理,以符合规定的有关标准。
(3)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本项目投产后符合职工安全卫生的要求,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4)本项目符合国家编制的服装行业“十一五”规划。
(5)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采用集中设置,投资分摊的原则。
1.3研究工作概况
1.3.1项目简述
服装计算机数字控制自动裁剪系统,是利用服装CAD系统的衣片设计与排料的数字化信息直接与自动生产制造系统联机作业,制成NC加工指令,控制自动生产制造系统.通过引入CAD/CAM系统,服装行业能在最短时间内设计出新颖的、流行的、多品种的服装款式,而且能提高服装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GERBER公司率先将CAD技术应用于服装加工领域,服装CAD/CAM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推广采用CAD/CAM系统;开发生态、环保、功能性服装,争创国际名牌;同时支持、鼓励服装企业走服装集成自动化、服装结构数字化的产业道路。
服装CAD/CAM已成为服装现代企业的必备工具,它是保证产品质量、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因而某某服装有限公司进行服装CAD/CAM及配套改造是必要、迫切的。
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范围包括:
项目总论、项目提出背景与改造必要性、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建设条件与厂址简况、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
1.5研究结果概述
通过对产品市场、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等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对本项目产品市场需求的分析及预测,认为本项目的产品是有市场的。
2.根据对本项目生产工艺技术的分析。
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3.根据对本项目资金来源的分析,认为本项目的资金来源落实。
4.本项目所需的水电等公用工程落实,且供应量充足。
5.本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质量有保证,可以显著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和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改造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纺织、服装生产技术正在向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实现了小批量、高质量、多品种、短周期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
但我国目前纺织、服装的生产技术还相对滞后,仍未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存在许多困难,服装的生产质量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持续加速加之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又迫使企业想方设法改变生产现状、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产品花色、品种,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服装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的追求。
因而,服装生产企业只有紧随国际市场和技术潮流,加大设计力度,增加服装企业的技术改造,培养国际化的设计和工艺人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使企业迅速腾飞。
2.2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某某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设计、生产和销售高档西装、衬衫、职业服及劳动保护服系列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
公司首创于2008年,法定地址:
某某县某某镇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宝中线(汽车客运站对面),注册资本:
103万元。
法人代表:
***。
公司占地面积10005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余平方米,现有员工16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人;拥有各类现代化的生产设备112台/套;年产西装7.5万套其他服装12万套的能力。
某某服装有限公司公司秉承“诚信为本,务实创新”的经营理念,“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物超所值”的品牌质量,竭诚为广大客户服务。
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实行“责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自创办以来,产、销、利、税不断增长,市场营销网络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为更好地发挥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某某服装有限公司积极组织专业设计人员,分析国内、外市场情况,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全面技术升级扩建改造,拟引进CAD/CAM系统及配套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带动地方经济,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
2.3投资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服装行业进入了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因而服装行业的发展必须转变到依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变到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变到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上来才有出路。
2006年7月国家经贸委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更指出;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
鼓励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纺织产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现有的生产工艺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也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产品开发周期长,产品花样、款式较少,品种数量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布料浪费,产品成本高,能耗大。
(3)设备、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差距大、产品质量不稳定。
(4)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无法大批量生产。
实施“全面技术升级扩建改造”项目,通过引进CAD电脑设计排版系统、CAM自动裁床、无张力打卷验布机、定型机、压领机等设备,可达以下目的:
1.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利用服装CAD系统,产品设计周期可以缩短几十倍,而产品生产周期可以缩短30%-80%。
这样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幅度缩短,劳动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提高了企业的自身竞争能力,同时也满足了现代服装流行快、周期短的消费特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节省人力、物力、空间和时间,从而降低了成本。
服装业属于加工企业,在生产成本中,原料的消耗和人工费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运用服装CAD/CAM系统对产品设计、制板、放码、排料简便快捷,并且时间快、精度高,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
特别放码排料功能,通过人机交互式,使放码排料快而准,并可节省面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3.提高了产品设计、生产的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中,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影响严重,在设计阶段就存在先天不足,产品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而服装CAD/CAM技术,不仅使产品设计精度得以提高,也使后续加工工序采用新技术得以实现。
利用工艺管理、生产管理等系统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深层强化作用。
项目的前后指标对比表:
指标
项目
技改前
技改后
CAD电脑设计、
排图系统
人工排图6套/人天
电脑排图、设计、自动化20套/人天
CAM自动裁剪
系统
人工操作10套/人天,自动化程度低
自动、机械化80套/人天
电脑、自动化提高300%
产品工艺、质量
松散、不均匀、线迹抗皱能力差、洗后易变形、收缩
平服、均匀、顺直、整洁、抗皱能力强,洗后不变形、不收缩、耐高温、耐潮湿
根据以上指标的对比,某某服装有限公司实施“全面技术升级扩建改造”项目,可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达到规模生产的目标,该项目的提出是必需及时的。
第三章市场需求预测与建设规模
3.1项目产品介绍
本项目产品:
西装、职业服及各类制服。
产品特点:
造型美观、挺括、各部位缝制平整,线路顺直、整齐、新颖、牢固、针迹均匀、位置端正、产品耐高温、耐潮湿,洗后不变形、不收缩。
3.2宏观环境分析
3.2.1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整体经济形势良好。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20世纪80—90年代的实际平均增长率10%,过渡到1998—2001年7—8%的事实,2000—2010年的实际增长率应该在7—8%之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8—10%之间。
9—10%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城乡居民在收入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成倍增长,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主体。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由1985年18.0%上升到2007年38.6%,货币收入率从1980年52.3%提高到2007年85.6%。
统计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48.5元,比1990年增长21.3倍
2008年,陕西全省经济总量达6851.32亿元,增长15.6%,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初步统计达1104.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
2008年,全省城市市场零售额增长25.6%,增幅同比加快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24.6%,加快10.4个百分点,与城市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6.4个百分点缩小为1个百分点。
2006年某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64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619美元。
财税总收入5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地方财政收入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1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40元,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2454元,增长1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3元,增长17.4%。
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977元,增长11%。
我国及本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促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居民的购买力加强,从而也将促进服装的销售。
本公司也将在此过程中受益。
3.2.2人口环境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末总人口由1978年的9625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人,年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下降了0.9个百分点,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为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36838万人,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1.85倍;城镇就业人数为29350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19836万人,城镇增加的就业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2.76倍。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1990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突破5000万人,2005年突破1亿人,2006年达到1.3亿人。
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就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
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非公有制单位成为就业增加的主体;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产业。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很突出。
主要表现在:
(1)城镇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495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
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
(3)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偏低。
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以上问题同时存在,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是其任何国家都未遇到过的。
本项目所需从业人员96%将从本地区招聘。
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增加就业岗位。
3.2.3政治法律环境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的迫切任务。
从《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可以看出,过实施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推进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
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
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
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这为做为纺织业中的上游企业服装制造行业中的某某服装有限公司实施本项目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并应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尽到我企业应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2.4我国服装制造业概况
二十世纪中国服装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近二十年,我国的服装业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在满足两大市场需求、出口创汇、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等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这一时期发展最快、出口创汇最多、参与国际竞争最具优势的一个产业。
3.3产量与行业经济效益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在消费品行业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从1994年始至今我国一直是位居世界第一的服装生产大国。
从2008年的财务指标来看,我国服装制造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其中资产保值率都达到120%左右,资产负债率不高,产值利税率在6%左右,资金利润率达到10%左右,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4%左右,人均销售率也在逐月增加。
3.3.1出口市场
1.服装出口状况
1994年至今我国一直是位居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我国服装在世界服装市场上占有五分之一的份额。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雄厚的服装生产加工能力。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生产,提高了服装生产的科技含量,使我国的服装生产不仅数量上骄人,质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各种服装生产品种齐全,产品生产制作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准。
从总体上看,我国服装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而产品档次、价值并不高。
我们的服装出口只是以量取胜,仍未能步入集约、效益型轨道,与服装贸易强国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服装出口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国际市场看,欧盟、美国、日本市场占全球服装进口的70%,在未来若干年内这部分市场增长并不大。
因为,在一般产品领域的竞争已经较为充分,而在时装领域,我国产品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产业的信息化差距加大。
在全球继续深化、信息化加快的国际竞争中。
因此,单纯通过扩大出口规模和数量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在今后难以为继。
世界服装贸易竞争的焦点已日益体现在资金、技术、品牌文化内涵的竞争方面。
3.3.2国内市场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902元,比2002年增长了52.6%。
衣着消费成衣化倾向逐年增强,2006年服装支出647元,比2002年增长了55.5%。
2006年农村居民衣着消费168元,其中用于购买成衣的支出人均113元,比2002年增长85.0%,占衣着消费支出的67.1%,比200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
购买成衣人均2.3件,比2002年增长65.4%。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国内服装市场总体来讲体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消费日趋成熟,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突出了对个性化、服装文化含量的需求,中、高收入阶层对服装产品的需求已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讲究品位和流行。
第二,我国服装行业仍处在价格竞争阶段。
服装行业是充分市场化的行业,竞争激烈是其主要特点。
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竞争的方式有很大差异,质量和使用价值的竞争即较高层次的竞争。
主要靠满足消费者物质用途和美观需要,包括质量、功能和材料创新,从而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利润空间。
使用价值的竞争可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空间,同时使行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三,各类企业盈利差异很大。
服装属于最终消费品,品种复杂,类别繁多,按大类划分约有十几种。
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
各类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差距很大,产值利润率超过平均水平的有毛呢服装厂主要是西服厂、羽绒服装厂、综合性服装厂和衬衫专业厂。
第四,技术水平世界中等偏上。
目前,全国已有近1000多家服装企业装备了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系统。
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许多企业注重新型面料、原辅材料的开发应用,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使我国服装产品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综合而言,我国服装制造技术已处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
第五,服装销售渠道日趋多样化。
目前,大中小型零售商场、专卖店、特许经营店、批发市场、服装邮购公司、网上商场是服装销售的主要场所。
第六,标准升级,质量面临考验。
近几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技术优势铸造了新的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一生态纺织品服装的技术要求,并对进口服装产品实施环保认证。
为了使我国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要求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相适应。
服装行业标准化工作对服装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上游纺织品生产链的技术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我国服装行业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是中国服装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根据产业竞争理论,一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产业内部竞争状态、要素供给条件、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替代品的发展、新进入者的威胁共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达国家服装工业的发展历程也表明,劳动力成本在竞争中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
因此,判断中国服装工业在未来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有必要从以上五方面加以考察。
3.4.1产业内部竞争状态
依靠成本、价格进行激烈竞争是中国服装工业的现状,多数企业忽视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型人材的培养,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研发,重仿制轻独创,忽视设计、品牌和创新。
目前我国服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0.5%,这与我国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3.4.2要素供给条件
服装行业的要素供给主要包括作为主要原料的面料和劳动力供给。
面料加工能力处于世界前列,多年来国内面料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中低档面料已严重过剩,一般面料企业对服装企业不具有侃价实力,服装企业处于相对有利谈判地位。
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我国劳动力优势将为纺织业出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因此至少在未来十几年内,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我国服装业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3.4.3市场需求状况
服装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需求是稳步增长的。
这种增长不但来自人口数量的增长,今后更体现在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消费增长。
市场体系建设是影响市场流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缺乏成熟、高效的服装流通体系,诚信建设缺乏也是导致我国市场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企业间缺乏契约与诚信合作,造成交易成本高涨,商品流通阻滞。
3.4.4相关产业及替代品的发展
服装的相关产业主要有服饰产业和文化产业。
服饰产业主要包括鞋类、手袋、首饰、配饰、皮革品、化妆品等;文化产业中与服装相关的主要有广告传媒、流行色推广、时尚出版、模特、摄影、会展、设计等。
多年来这些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与服装行业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成熟。
3.4.5新进入者的威胁
由于服装行业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且投资少,见效快,进入壁垒低,在地方政府推动和利益的驱使下,20世纪80年代起社会投资不断向服装产业集中,造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特别是许多面料企业纷纷向服装下游的扩张。
随着竞争形式向品牌和设计阶段的过渡,未来服装行业的进入壁垒将不断提高。
从五种因素分析,我国服装行业在要素供给方面基本无约束;市场需求方面虽然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但国际市场的出口空间很大;相关产业和无替代品不构成对其威胁。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服装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行业内部低水平削价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又决定了行业利润率不会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3.5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
在八十年代,中国消费者缺乏对服装的认识,不顾个人的特点而盲目地跟随潮流;而今,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已经学会注重个性了。
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中国消费者再也不用受到物质短缺的束缚,消费者可以充分享受消费的乐趣。
同时,消费者也变得愈加成熟和挑剔。
而今,当消费者决定购买服装时,他们不仅考虑品牌、产地,而且考虑包装和是否物有所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服装消费市场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3.5.1消费趋于理性,市场两极分化
中国开放初期,消费模式为盲目性,倾向于一窝蜂式购物。
90年代起,消费者对服装需求和品味已日渐成熟,服装纺织行业也有极大发展,中国服装市场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因此,市场需求仍以中、低档服装为主。
中国是个消费大国,人口众多,再加上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来华的外国使节、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商务人士越来越多,所以高档品消费额可观,在全国零售总额中占相当比重。
3.5.2追崇时尚,日益重视品牌
随着服装市场的开放,我国消费者树立起品牌的消费意识,人们不是仅仅买衣服,而是要选购品牌服装。
品牌不仅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更是服装企业最终追求的目标。
如果没有可信的品牌作标准,消费者购物几乎无从入手,这在高、中档服装尤为明显。
3.6关键成功因素(KSFs)分析
关键成功因素(KSFs)是指影响行业中企业在市场上盈利性的能力的主要因素,如产品性能、竞争力能力、市场表现等。
占有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成功企业必须在所有K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