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9316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docx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建设具体措施和成效

(第一部分)

突出特色,打造生态蒙阴

一、特色经济促发展

(一)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开发与治理并重,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蒙阴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有花岗石、金刚石、黄金、麦饭石、陶土、石灰石、钾长石、钠长石、煤、铁等22种矿藏。

以“齐鲁红”为代表的花岗石分布广泛,储量达百亿立方米,质地优、光泽好、色差小、易开采加工。

目前全县年生产各种优质板材百万平方米、异型材20多万件。

蒙阴县依托优势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建材企业,引进建设了新华石材、金恒宇建材、鑫亿达陶瓷、中信钙业、200万吨水泥粉磨站等一批矿产资源加工类项目。

其中,金恒宇建材生产能力达到1亿标砖,成为全市生产规模较大、工艺设备先进的大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

矿泉水质好量大,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利用麦饭石矿泉水和蒙山金银花配制的“银麦”啤酒,被指定为“人民大会堂宴会用酒”,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获国家方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标志,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蒙阴县的主导产品之一。

新银麦啤酒公司正在实施三年再扩三十万吨工程,把产能扩展到七十万吨,2010年上半年实现产销量19.9万吨,销售收入4.9亿元,利税1.2亿元,同比增长27%。

近年来,蒙阴县以加快“工业跨越发展年”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紧扣膨胀总量、提升质量这一主题,加大投入,狠抓提速增效、项目推进、节能降耗等重点工作,在做强产业、调整结构上狠下功夫,2010年,蒙阴县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4亿元,利税7.76亿元,工业总产值增幅为38.5%,利税增幅为40.2%,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69%和60%,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二)立足山水,主打生态牌,发展特色农业。

一是绿色果业。

绿色生态是蒙阴县农村发展的优势,蒙阴县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典型示范,滚动发展。

先后建立了野店苹果、垛庄板栗,高都苹果,岱崮蜜桃,坦埠生姜等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初步形成了以高都、野店、桃墟等乡镇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以岱崮、野店、旧寨等乡镇为主的蜜桃生产基地。

全省高效特色农业现场会查看了蒙阴县桃产业现场,清华大学在高都镇设立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目前,全县优质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全国果品综合强县和中国蜜桃之都,30多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的产品打入高端市场。

我县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2.2万亩,其中蜜桃基地19万亩、苹果基地10万亩、瓜菜基地2万亩;建成了16处市级果树精品示范园区和20处标准化养殖场;果园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果品23亿斤。

旧寨乡杏山子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生产重点示范村”。

高都镇上温村,总面积7841亩,山地丘陵占98%。

他们立足山区优势,发展苹果、板栗、大樱桃等绿色无公害果品,户均7亩果园,形成了“山顶松柏笼罩,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全村果园达到3800亩,富硒苹果打进了高端销售市场。

去年全村仅果品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

二是特色养殖。

蒙阴县立足山广、草丰、秸秆多的优势,结合科学的养殖技术,走出了一条家家搞养殖的致富之路。

目前,全县长毛兔存养量已达350多万只,兔毛年产量达2000多吨,世界上90%的兔毛交易来自中国,蒙阴县的兔毛产量就占全国兔毛产量的15%左右,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被誉为“长毛兔之乡”。

八达峪村党支部书记李长俊颇为自豪地说:

“一只长毛兔一年可以剪4次毛,最多可产出4斤左右的兔毛,最少也能产出2-3斤,而每斤兔毛可卖到80-120元。

户均饲养长毛兔300只左右。

”我县还办起了中外合资的兔毛纺织厂,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

另外,该县蒙山牛、蒙山羊、蒙山全蝎等的养殖也已初具规模,蒙山牛出口到美国、保加利亚等国。

三是特色加工。

依托传统的手工艺和食品工艺,加以传承和改进,蒙阴县的特色加工业蓬勃发展。

蒙阴的“六姐妹”、“孟良崮”、“沂蒙乡亲”等多个煎饼品牌,积极将资源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县规模较大的煎饼加工厂有5家,煎饼加工专业村120多个,加工专业户2100户,年产煎饼5000多吨。

煎饼已由纯粮食型发展到水果型、蔬菜型等多个品种,由主食型向礼品型转变,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

“光棍鸡”、“红烧兔首”、“干煸肉丝”等蒙阴风味小吃,现在已发展成名吃、特吃,现在仅“光棍鸡”店全国就有600多家。

四是特种种植。

依靠发展林果、花卉、黄烟等特色产业,以产业为主导,以生态为优势,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合作、精品化经营为于段,推动生态村建设。

目前全县果业、花卉生态村达到160个、黄烟生态村43个。

界牌镇河头泉村种植桂花的历史悠久,育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4大系列26个品种,“齐鲁第一桂”.树龄已有200多年,是江北有名的桂花专业村。

该村传承桂花文化,成立蒙山桂花有限公司,建设300多亩的桂花繁育基地,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多万元。

同时,蒙阴县还在山岭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以蒙山、坦埠镇代家庄为龙头,生产的丹参、黄芪、桔梗、金银花等中药材成为安徽亳州、内蒙赤峰、河北安国等中药材市场的抢手货。

目前,全县中药材已发展到5万亩。

(三)“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的庄园经济模式---蒙阴特色循环经济。

蒙阴镇八达峪村总面积3000多亩,208户,林果面积1800多亩,农户分散在承包的果园里建房居住,每户4至6亩果园连片开发,形成了“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的庄园经济模式。

该村创造性地发展循环农业,将蜜桃生产、长毛兔饲养和沼气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被称为以农户为单元的“八达峪循环农业模式”,成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2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40多户。

在八达峪村带动下,周边刘家峪、万家沟、坪子、东大腰、山头、芦山等村都靠农户庄园开发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特色旅游打响生态蒙阴品牌

蒙阴县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绵延百里的蒙山,举世闻名的孟良崮,10万亩水面的全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沂蒙七十二崮中三十六崮在蒙阴,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县内拥有百万亩林果,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蒙阴县充分挖掘和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努力打造以红色为品牌形象,以绿色为产品支撑的红色旅游基地,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完善配套产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手工制造以及农业观光等产业的综合发育,红色文化正在转化为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

蒙阴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依托风景名胜,发掘人文历史,创新开发,找到了“一红”、“一绿”、“一蓝”、“一村”的旅游发展之路,特色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打响了生态蒙阴的品牌。

(一)红色旅游凸显价值。

巍巍蒙山魂,滔滔汶水情,这里是一片曾被革命先烈血染的土地,更是一片爱国拥军的红色热土。

红色政治文化是蒙阴县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历史都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围绕孟良崮这一红色文化优势,蒙阴县加大了建设力度,使其成为蒙阴的红色旅游品牌。

现在孟良崮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蒙阴县还以孟良崮为龙头,把将军洞、沂蒙六姐妹纪念地烟庄、南北岱崮保卫战遗址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百里长廊。

“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已基本完工,成为蒙阴县的又一大红色旅游景点。

随着孟良崮旅游的发展,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作为鲁南地区的“红色大课堂”,先后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山东省委党校、共青团省委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并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山东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为对外展示沂蒙山区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每年前来接受传统教育和旅游观光者近百万人次。

红色旅游辅以农家乐民俗旅游、田园山村采摘旅游、书法文化旅游,使蒙阴的红色旅游品牌越叫越响。

红色旅游激活了绿色产业,拉长了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孟良崮酱菜、孟良崮煎饼等土特产及小推车、根雕、鞋垫、背包等工艺产品,成为游客热购的特产。

此外,风景区及镇驻地形成的市场还吸引了2000多农民围绕旅游搞创收,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

旅游的发展每年可为全镇带来6000多万元的相关收入,人均增收1000多元。

目前,蒙阴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围绕“红色旅游”做起了大文章,吃上了“旅游饭”。

(二)绿色生态旅游誉满天下。

被称为天然氧吧的蒙山,层峦叠嶂,峰奇石怪,春看山花烂漫,夏观飞瀑流云,秋见层林尽染,冬览雾凇雪山。

近年来,蒙山云蒙景区投资3亿多元,先后建设和改造了3处山门、3999米云蒙峰步游道、休闲观光道和停车广场等项目,新进了低碳旅游观光车,改造了星级厕所等配套工程,对景区环境卫生、旅游安全和资源保护进行了综合整治,提高了旅游综合服务质量。

假期新推出的“山水生态、绿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游人们或观瀑布、或坐漂流、或攀高峰,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2010年“十一”期间,蒙山云蒙旅游区平均每天都会吸引着一万多人前来参观旅游,是平日里的3倍,景区旅游收入突破600万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倍。

(三)以云蒙湖为代表的蓝色旅游。

云蒙湖,占地4200公顷,蓄水7.8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60公顷,为山东第二大人工湖。

如今的云蒙湖,春和景明,有静影沉壁之娇;风雷激荡,有惊涛折岸之奇。

朝曦暮霞,清风明月,波光粼粼;雨落雪飞,雾蔼云翳,天水一色。

驾扁舟,荡波于云蒙湖,成群的鲤鱼尾随追逐而过,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是绝佳的垂钓之地,各地钓友,三五成群,悠然自得的垂钓。

新建的云蒙湖漂流,全程3.6公里,水质清澈,四季常流,河水时而狭窄湍急,时而宽阔平稳,两岸花香鸟鸣,绿树成荫。

有激流勇进,水草迎宾,奇石胜景,河心鸟岛,天然芦苇荡,林海听涛,浅滩戏水,平湖荡桨时空隧道等众多自然景观。

现在,来云蒙湖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四)农家乐、乡村游初见成效。

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建设以旅游为产业特色的“乡村游”、农家乐,在蒙阴呈星火燎原之势。

目前全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达到33个。

蒙山风景区百泉峪村旅游资源丰富,景观众多,随处可见的甘甜清凉、长年流淌的泉水引人驻足。

通过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建设了投资2700多万元的养心园旅游度假项目,扶持村民兴办了千年夫妻槐、千年古井、花瓶石等20余处农家乐旅游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蒙山脚下的桃花源村,总面积7375亩,果园面积3850亩,其中桃园1500亩。

他们以桃为载体,大作桃文章,建设全国桃文化中心,增加桃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

他们综合利用生态林、果园、水库等资源,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旅游,走生态观光农业之路,发展集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打造沂蒙山区的“世外桃源”。

三、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

(一)红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蒙阴县历史上主要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注重儒家特别是曾子思想的“孝仁义”,民风淳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

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蒙阴人民,在革命时期,得到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洗礼,在革命战争中不怕牺牲、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爱党爱军,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在革命时期,为全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精神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蒙阴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入挖掘并丰富“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实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多种媒体,多层面宣传“沂蒙六姐妹”精神,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设专栏,并将“沂蒙六姐妹”的事迹改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快板等形式,全县200多支巾帼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就活跃在城镇和山村的大舞台,把红色故事演绎成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

“红嫂故乡军民亲,不尽双拥大潮来”,迟浩田将军的欣然题词,就是对革命老区蒙阴县“沂蒙六姐妹”精神永远传承的最好注脚!

“沂蒙六姐妹”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她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品牌,同时也是蒙阴走向全国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红色文化助推蒙阴经济。

除了前面提到的红色旅游以外,一批红色品牌应运而生。

山东沂蒙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楠,首先开辟了历史的先河,积极进行了探索。

在邀请“沂蒙六姐妹”担任公司顾问的同时,成功创建了“六姐妹”食品公司,生产开发以煎饼为主的系列产品,还不断组织山区妇女将小煎饼做成大产业。

她是沂蒙老区历史上第一位在国家商标局以“六姐妹”品牌注册商标的女企业家。

目前,“六姐妹”商标的评估价值高达500余万元。

狠抓落实,保障生态蒙阴建设进程

一、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生态蒙阴建设的理论

保障

蒙阴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蒙阴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坚持贯彻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是生态蒙阴建设的政治保障

在生态蒙阴建设中,蒙阴县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政府统领生态蒙阴建设全局,并把生态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从组织上强有力的保障了生态蒙阴建设进程。

三、坚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是生态蒙阴建设的方法保障

蒙阴县在建设生态蒙阴过程中,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群策群力,有力的推动了生态蒙阴建设。

注重实效,彰显生态蒙阴价值

一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产业结构合理,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健康发展,“一村一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逐步形成,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蒙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14元。

二是乡风文明,社会和谐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封建迷信活动;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建有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和体育健身场所。

形势政策教育、科技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经常坚持;村办学校符合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卫生室设施条件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群众的预防、保健、常见病治疗需求。

三是环境改善,村容整洁

蒙阴县坚持生态立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展了以“清洁家园”为主题的整治环境、绿化家园、美化庭院、整改道路活动。

走在蒙阴县高都镇的乡间公路上,依山而建的山间公路路面平整,蜿蜒出没于青翠欲滴的群山之间。

远处是青山碧水,近处是绿树红瓦,鸟鸣于松涛声中,人劳于山间桃园。

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彩篇章。

四是管理民主,治安良好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落实,村干部依法行政,农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得到保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邻里关系和睦,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

山东蒙阴县新农村文化,教育,精神,生态文明,政府领导建设的具体方面

文化建设

  蒙阴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目前,这个县已有180多个村建成了高标准文化大院,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0%。

为了普及科普知识,推进文化建设,蒙阴县己建起各类科普活动站200余外,在460个行政村和社区建起科普宣传栏462处,在城区主要公共场所建科普宣传栏3处60米,建立科普示范基地37处,为全县科普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县主要依托乡村文化大院,人口学校,党校,活动室,远程教育接收站的设施,利用省财政厅,省科协的补助资金和县乡安排的专项经费,配齐了站内的声像器材,并实行了五个统一。

即:

统一制作“科普活动站”门牌,统一制作各种制度牌,统一张贴科普挂图,统一配备科普书橱,统一购置科普图书、光盘。

达到十有。

即:

有房屋、有桌椅、有音响设备、有科普书橱、有图书光盘、有门牌、有制度、有科普挂图、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

另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该县把文艺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了任务目标,各村结合实际,都成立了自己的秧歌队、龙灯队等文艺演出队或文艺演出小组。

  目前,该县有秧歌队、庄户剧团、书画社、锣鼓队、农民读书会、体育运动队等各类文化团体1000余个,文艺活动骨干5000余人。

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也由最初的唱歌、跳舞发展到文艺表演、读书看报、书法绘画、运动健身等多种形式。

  与此同时,这个县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文化产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

去年4月,这个县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桃花旅游节,提高了蒙阴果品的知名度,促进了全县蜜桃的销售,带动了经该县去年果品产量达15亿斤,产值1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近3000元

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成果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实施信息化建设。

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教学应用研究小组,统一协调工程组织实施;先后制定下发了《蒙阴县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蒙阴县2008—201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等5个专门文件,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措施,努力落实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为促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政策保障。

二、多方筹资,加快发展。

近年来,蒙阴县抢抓机遇,不失时机,用好上级政策,积极筹措资金,抓好信息化设备配备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累计达5000余万元,全县共配备教师用机2814台,微机室75口,微机共5380台,乡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各学校开足开齐了信息技术课,全县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

三、建立队伍,促进发展。

在教育信息化和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成立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的通知》,规定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人员数量2至5人,中心主任列为学校中层干部。

中心的成立、人员的任命、队伍的建立,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设备有人管、资源有人整、培训有人抓、应用有人督、活动有人搞的良好局面。

四、狠抓培训,促进应用。

为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应有的效益,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县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培训方案和培训措施,明确了培训内容,统一了培训教材,建立了培训档案。

近年来,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320多人次,已举办全县教干培训班六期,培训800多人次;技术骨干、项目管理员培训班九期,培训760多人次;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四期,培训660多人次,校本培训达9600多人次。

通过培训,全县97%的教师学会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90%的教师学会了自己进行学科与农远资源的整合,85%的教师学会了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学,40%的教师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手。

为了使管理与应用工作落实到位,制定了《蒙阴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细则》和《教学应用评价体系》,依据考核细则和评价体系,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工程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力度,使管理与应用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教育成果

通过落实各种有效措施,蒙阴县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突出成绩。

在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建设模式三学校28所,模式二学校 25所,模式一学校83所。

2011年,该县有购买了1119台微机、389台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全县已有15所学校达到专任教师人手一机,398个教学班使用电子白板上课,全县教学设备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有1处学校获省电教示范学校,有19处学校获临沂市电教示范学校。

仅2011年该县师生在市级以上组织的各类活动中获一等奖50余人次,二等奖80余人次,三等奖100余人次,有5位同志获得省级优秀电教研究员,有12位同志获得市级电教教学成绩奖。

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蒙阴县按照上级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部署,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大局,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在全县广泛开展“三下乡”、送温暖献爱心、清洁家园、无偿献血、扶弱救残等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了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

目前,蒙阴县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百姓城管志愿服务队等10支志愿服务队,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长效开展。

一是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大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全县各级各部门,结合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强县等创建工作,拓展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了帮困扶弱志愿服务活动,各乡镇和各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小区、村镇、敬老院,以空巢老人、优抚对象、残疾人、下岗职工、特困学生、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志愿服务送温暖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开展了快捷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服务队组织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深入社区、小区、村镇,为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文化辅导、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电器维修、理发织补等便民利民服务活动。

开展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小区的道路、绿化地带、楼道等公共场所,整治脏乱差,实现洁齐美。

开展了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交通文明志愿者在县城重要交通路口、路段,开展志愿交通执勤活动,对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及时劝导和制止,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要自觉远离交通违法行为,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开展了“三下乡”活动,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组织科技、教育、卫生等有关单位,深入农村开展下乡活动,向农民捐赠科技书籍、科技光盘、技术明白纸,举办文艺演出,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是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展青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结合实际,围绕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中小学校突出抓了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全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开展了“清洁家园,青年争先”、“同栽同心树,共建共青林”我为家乡添新绿志愿植树等活动,向共青团员发放了倡议书,号召他们积极参加“清洁家园行动”,成立了多支“清洁家园”服务队,深入到学校、医院、居民区、工厂、街道,清理垃圾,植树绿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清洁家园活动,共动员各单位团员青年4万人次、青年志愿者2.2万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活动。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先后开展了“环保小卫士”、“环保志愿者”、中小学生暑假生态环境考察“绿叶行动”、“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法制宣传等一系列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工厂、垃圾处理厂、公园、广场等现场进行参观考察,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了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三是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活动。

蒙阴县积极探索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重点围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全县先后开展了“千名干部驻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三下、三问、三促进”、“万绿丛中党旗红”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全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了党的建设水平,形成了“干部带头、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的工作合力。

全县县直到村(社区)任职、帮扶干部和派出单位,通过资金捐助、物资援助、项目扶持、技能培训等途径,帮助任职帮扶村、社区向生态文明村、社区迈进;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开展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双联共建”活动,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建、活动阵地共建、生态村建设合力推进的工作目标。

通过党员示范带头,目前全县建成了312个生态新村,打造了50多万亩绿色种植基地,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3000多名党员致富标兵与5500多户农民结对帮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生态文明建设与成果

措施

1、总揽全局,制定规划。

县委县政府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