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9009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docx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九上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杜甫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月夜忆舍弟》

(一)导入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再进洛阳。

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四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二)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了解大意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四)分析诗句

首联:

更断雁啼,浓重悲凉。

颔联:

清露盈盈,乡情依依。

颈联:

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尾联:

思亲忧国,无限深情。

(五)合作探究

1、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月亮是同样的月亮,只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包含这种感情,因此作者觉得家乡的月亮似乎都更亮了。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这首诗里,你除了体会到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处,你还体验到什么?

对离乱的感慨之情。

作者描写的既是自己,也是饱经战乱的百姓,这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1】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艺术特点:

A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思亲之情。

B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C感情悲怆深沉,风格沉郁顿挫。

(六)主题: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抒发了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之情。

二.学习《长沙过贾谊宅》

(一)作者及作品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

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他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

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

(二)写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三)了解诗意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四)分析诗歌

首联:

贾谊被贬,身世悲凉。

颔联:

情景交融,暗示时政。

颈联:

反语双关,无限愤懑。

尾联:

抑郁悲凉,痛苦无奈。

(五)合作探究

1.“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

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1】谪宦:

贾谊的身世。

栖迟:

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

楚客:

贾谊的客居身分。

三年:

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

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2】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3】悲:

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运用典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颔联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此联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作者那种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

同时“空见”和“日斜”具有象征意义。

3、颈联中“有道”和“无情”怎样理解?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4、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以悲景衬悲情。

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六)写法分析

在构思上:

以景衬情;在表现手法上:

情景交融、巧用典故。

在章法上:

以悲情衬悲情

首联:

暗喻;颔联:

渲染环境;颈联:

反语、双关;尾联:

象征

(七)主题: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第2课时

一.学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中。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

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刺史。

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三)了解大意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

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四)分析诗歌

首联:

直言进谏,获罪被贬。

颔联:

忠心国事,抑郁难平。

颈联:

忧国思亲,悲壮怨愤。

尾联:

话别侄孙,交代后事。

(五)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

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

2、开头两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蕴含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3、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性格。

4、体会五、六句,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这两句借景寄予情思。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抒发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本诗的特点: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六)主题:

本诗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

(七)理解性默写

1、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命运急剧变化,表达一腔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4、表白自己革除弊政的忠心和不惜残年的勇气的句子: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抒写被贬途中恶劣的环境和思念家系的情绪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二.学习《商山早行》

(一)了解羁旅诗的特点

1、意象:

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

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等。

3、手法: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二)作者及作品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被誉为“花间派”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三)写作背景:

诗人本是太原祁人,因在长安南(即“杜陵”)安了个家,在一些诗歌里,他把长安南郊说成故乡,本诗末句就把“杜陵”称为故乡。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

(四)了解诗歌大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

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嬉戏玩乐。

(五)分析诗歌

首联:

商队早行,心情悲凉。

颔联:

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颈联:

枳花怒放,天色微明。

尾联: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六)合作探究

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晚春

2、作者“悲”什么?

“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

不好。

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3、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颔联两句诗是最好的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你能体会出“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1】目前之景:

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霜初降。

【2】不尽之意:

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采用了“意象叠加法”组合在一起,生动形象地构成了一幅清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离开家乡后,在外颠沛流离的思乡的凄凉哀伤之情。

4、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运用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运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

(七)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训练,基本达成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

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不是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3课时

一.学习《咸阳城东楼》

(一)作者及作品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

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

一.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二)了解大意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

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江中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磻溪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

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苑汉宫,一片荒凉。

夕照下,鸟儿落入丛生的杂草之中,秋蝉在枯黄叶间鸣叫。

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追问秦、汉灭亡的往事,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三)诗文赏析

1.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蒹葭”,即芦荻,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

“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3.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给人无尽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行人”,过客。

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四)合作探究

1、《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从内容角度赏析。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还预示着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2、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

3、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二.学习《无题》

(一)作者及作品

1.作者: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是爱情朦胧诗的代表。

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

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终年四十六岁。

2.无题诗: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

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

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

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二)了解大意

相见本已艰难,离别更是令人难受,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谢,让人更加伤感.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早起对镜梳妆,担心鬓发变白容颜憔悴,忧虑年华易逝所爱之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苦吟吧!

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难以知道你的音讯。

希望有青鸟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传递消息。

(三)研读赏析

首联赏析

1.内容:

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机会难得;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难舍难分。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明分离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的效果;“残”字烘托了人物凄楚的心情。

首联:

抒发了与爱人分别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颔联赏析

1.内容:

爱情忠贞。

2.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内容方面赏析:

虽与爱人分别但相思无尽、挚爱不变,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从写法方面赏析:

“丝”与“思”谐音双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以两个生动的比喻句表达表现相思之深和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从现实意义的赏析:

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来形容奉献者的献身精神,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颈联赏析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

上了,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

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虚写。

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

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3.“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尾联赏析

1.尾联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典故,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2.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典故1:

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相见很难(可望而不可即)

典故2:

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体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

(四)艺术特色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

3.婉曲柔密的风格。

4.艺术风格。

(五)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

本诗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六)理解性默写

1.诗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李商隐在诗中写下的惜别名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4课时

一.学习《行香子》

(一)作者及作品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词人,他的词多写男女爱情和身世感伤,风格轻婉秀丽,受欧阳修、柳永影响,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二)创作背景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

唐、五代、北宋的词一般都是描写男女之情夫妇之爱,像这样用朴素的语言、轻快的格调描写农家风景的,可谓异类,与秦观的一贯词风也不大相同。

(三)读懂词意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四)赏析

1.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2.倚东风,豪兴徜徉。

此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名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3.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小结:

上片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4.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入遐想。

5.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

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6.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几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五)合作探究

1.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

动静结合。

示例二:

寓情于景。

示例三:

白描手法;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

②用词准确。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丑奴儿》

(一)作者及作品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有“词中之龙”的美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二)写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晚年闲居时,辛弃疾修建带湖新居和庄园,取名为“稼轩”。

他被弹劾去职、居住在带湖庄园里,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此词。

(三)了解大意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四)整体感知

词的上片,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