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8910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docx

《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docx

教材

教师素质和班主任工作

已被浏览612次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

研究教师与学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教师与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的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而不是普通职业。

1986年我国也将教师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

(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师的职业特点

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师职业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其特点反映时代变迁对教师的职业要求。

当代的教师职业具有职业劳动的复杂性、职业绩效的模糊性、职业价值的迟效性和深远性等特点。

教师职业的属性除表现在性质和特点与其他职业不同外,还表现在职业角色的不同,即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这是教师职业的一个最大特点。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教育、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因而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随意性。

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二)授业、解惑者角色

敎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心加工和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三)示范者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是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人格,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

教师肩负传递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使命,其榜样作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认同和模仿的愿望。

教师作为学生榜样角色,对其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备相当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基础,堪称学生的榜样。

因而他不仅仅是对思想、品德规范的认识,而是要把这些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个性特征,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以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

(四)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五)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

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六)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劳动,其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政治观念,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

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的特殊性使教师劳动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

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换句话说,教师要为社会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是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还要有文化、守纪律,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等。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要求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学生不仅有看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他们各自不仅有认识上、情感上的特点,还有意志上和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不仅有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方面的特点,还有气质、性格和智能方面的特点。

仅从智能上讲,学生之间不仅存在智能水平的差异,还存在智能类型的差异。

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相同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未定型的、正在发展中的人,而教育的情景和条件又总是复杂多变。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子去造就每一个学生,也不能套用现成的公式去处理每个学生的问题。

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

第二,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教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教学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改进、出新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教学中没有万能的、可以适用于每一项教学内容或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

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

在教育过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时常发生。

教师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随机应变,因势利导,这是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

教师的劳动特点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有计划性、预见性,但不能循规蹈矩、迟钝僵化,情况在不断地变化,突发事件难于避免,因此教师的计划要留有余地。

这就要求教师遇事时要意志坚定、头脑冷静,应付自如,发挥“教育机智”。

(二)示范性

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首先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教育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去培养人的。

教师首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把教育内容融会贯通,把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世界观和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为学生所掌握。

这里,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经历了一个主体化的过程。

教育结果即是学生身上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等,也都包含在教师主体及其活动中,二者具有一致性。

所以,与其说教师是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生,不如说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去教学生,是用教师的人格去教学生。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心理的发展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具体的现实的事物最容易在心理中引起反映。

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形象、活动和激情表现知识内涵,能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内涵的把握,并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

青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性和易受暗示,他们都把教师看做知识的化身、高尚人格的代表,是天然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思想行为、求知精神、科学态度、思维方式都对学生起着模范作用。

(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学生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一天一换的,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连续性。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

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广延性。

(四)间接性和长周期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所有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揠苗助长’’更是错误的。

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起作用。

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解释。

再者,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正如前苏联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的。

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经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处于打基础的阶段。

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成就上。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

一般认为,一种劳动满足非我的需要时称为社会价值,而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时就称为个人价值。

因此,教师劳动的价值构成,除了有社会价值之外,同时还具有个人价值。

(一)社会价值

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

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教师的劳动不仅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来,社会文明每向前跨进一步,都无不包含着教师的劳动与功绩。

不过教师的这种社会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

(二)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

当然,教师的劳动的个人价值并不仅仅表现为奉献,同样也有个人所得。

这集中表现在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教师劳动所具有的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

但是不管现在人们对教师怎么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乐。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的政治素质包括:

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人民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首要内容。

主要表现为: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在工作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中,保证教学正确的思想方向,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影响、教育广大的学生。

2.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人民教师要以利国利民为己任,要有毫不动摇的科学信念,始终坚持真理,勇于捍卫真理。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教师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组织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思想武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有敬业精神,还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各门学科知识的内部规律,认真研究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具有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促进人的现代化。

为此,教师应具备现代人的价值取向。

在工作中要有民主意识、法律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守时惜时、讲求实效。

(二)教师的教育思想素质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表现在培养人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体系。

良好的教育思想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牢固树立振兴经济,教育先行的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科学的育人观

科学的育人观就是按照教育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去看人发展的观念。

3.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与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学习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或多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习惯,发展智力,培训技能,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三)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研究表明,决定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是教师的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

其基本内容包括:

1.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态度的首要内容和崇高境界。

它集中反映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和社会主义的衷心爱戴,既是人民教师整体声誉的重要标志,又是每个教师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它不但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忠诚,而且可以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工作的高涨热情和浓厚兴趣。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中心内容。

它也是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和重要的教育手段。

教师热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1)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师爱是有原则的爱,是出于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不会因为爱而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

严格的要求就是要从细节上、从点滴的小事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个人性格、人际关系进行播种与耕耘。

(2)将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的,才能严格要求学生,有效地教育学生。

因此,教师爱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要相信学生都有上进心和发展潜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

(3)要全面关怀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这一点上,有的教师有误解,认为这些应是班主任的工作。

教师作为“园丁”的是培养人才的,所谓“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还要“育人”。

(4)要关爱全体学生。

师爱具有普遍性。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教师可以因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一些学生,但不能偏爱某些或某个学生。

(5)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来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积极情绪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而不能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3.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这是对一个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它既是教师形成威信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保证。

一个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举止,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首先,教师必须在外表上和行为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要恪时守信。

4.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培养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为此,要求教师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四)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所应具备的完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它是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做好本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1.教师的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中小学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专业知识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属于核心内容,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和专业有比较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全面掌握所教学科和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和学科专业体系,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业绩有所了解。

(2)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是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决不仅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而是渗透到学生活动的一切时空范围内。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的、相邻学科的以及一定的“文史哲”、“数理化”、“史地生”、“音体美”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如写作、计算、绘画、音乐、体育活动等)。

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才能使内容更充实,讲课更有吸引力。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教师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善于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学生自己会学习,善于“科学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性、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教育学生。

2.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分表明其教育职能是多样性的,因此,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

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语言能力的训练。

以使自己的语言达到下面几点要求。

第一,准确通俗。

这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上。

教师选用的词语应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既合乎语言规范,又通俗易懂。

第二,逻辑性强。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运用判断去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

教师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概念的体系、定律的体系和论证的体系,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

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必须是前后连贯的、符合逻辑规律要求的。

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必须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理和论证都有严密的逻辑性。

只有符合逻辑的论证,才能使人深信不疑。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板书)和书面语言“口头化”交替使用。

在描述对象、现象、叙述故事情节和进行解释时,最好用口语。

在讲述一些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如定义、定理、公式、结论等)时,就要一字不差地按照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讲(或板书)。

而在少数情节精彩的地方,用上几句事先准备好了的较为完美的富于逻辑力量的书面语言“口头化”,将会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第四,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同时使用,即要借助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手段来加强自己言语的表现力。

但非语言手段的运用必须是自然的、逼真的和恰到好处的。

(2)组织管理能力

作为教学过程和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于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思想教育工作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使他所在的班级成为纪律松弛的乌合之众,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组织管理能力集中表现为组织教学能力、组织班集体的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等。

①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织课教学、指导课外活动等方面。

如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要维持课堂秩序,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按照课的各个环节进行下去;他还要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全班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使课堂气氛既活跃而又有秩序。

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②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上。

教师面临的对象是作为一个集体的班级,要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教师必须首先组织学生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并有计划地组织班集体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还要善于选拔学生干部,促进积极分子核心的形成,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

还要通过活动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培养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还要善于灵活机动地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运用教育机智,使教育工作始终处于和谐的状态中。

(3)自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发展去获得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都要靠教师的自学才能解决。

在自学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制订详细的读书计划,善于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新知识,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跟上知识的发展。

科研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挑战,也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在当今,从教师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看,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责趋向于一致”。

科研能力也就成了现代教师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只有把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具有了解学生的能力、对教材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教师的身心素质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身心素质包括:

1.身体素质

无论是教学、搞科研攻关,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安排活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体力和精力,所以教师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难以胜任的。

2.心理素质

教师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每时每日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常常处于紧张的思索和剧烈的情绪变化之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保证,是难以应付的。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的人格特征是紧密相联的。

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