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综合知识.docx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防灾综合知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防灾综合知识
城市灾害:
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
建筑灾害:
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
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
灾害分类:
①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
②人为灾害:
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
①城市自然灾害:
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②城市人为灾害:
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
城市灾害特点:
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
①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
生的次数和频率②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
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
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
城市防灾的手段:
工程防灾、规划防灾和管理防灾。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
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①防灾工作②防灾机构:
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③防灾工程:
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
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
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体系:
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
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
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
①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
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②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
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
③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
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
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
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
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
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重大危险源:
分为牛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牛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
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
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
合防灾规划。
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
评估与损失预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城市公共设施与基
础设施的防灾规划、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等。
城市用地安全与适宜性评价的内容:
城市地震地质背景、场地环境、地震灾害效应、城市
地质灾害影响、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
防灾生活圈解决的主要问题:
改善居住环境、形成阻燃带、提升防灾意识。
避难场所主要包括:
公园、广场、操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体育场馆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设防等级高的建筑。
避难场所的分类:
1)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应急疏散场地和避难安置场地2)避难建筑:
大型避难场所、中型避难场所、小型避难场所
避难场所规划原则:
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避难场所选址:
避开地质活动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与规划区人口密度相适应、改建与新建相结合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类型包括: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防灾空间
与设施规划设计
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包括疏散通道详细规划、避难场所详细规划、防灾公园规划设计、防灾安全街区规划、防灾社区规划等类型。
疏散通道评估包括:
安全性评估、有效性评估、可达性评估、效率性评估、功能性评估城市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
1)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2)综合设置多种类型的疏散通道
3)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4)平灾结合
防灾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
避难;减轻灾害影响;情报的收集及传达;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避难及支持临时避难生活;支持防疫、清扫活动;支持救灾的输运
防灾公园的空间与设施配置要点:
防火植栽、水资源相关设施、紧急厕所、信息相关设施、
能源照明相关设施、储备仓库、管理中心
防灾街区的功能:
防灾安全功能、公共服务功能、避难疏散功能、生活稳定功能、市民交流功能
我国防灾救灾史: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王安石――青苗法、鼓励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洪亮吉把人口和灾荒问题联系起来
城市选址总原则是:
实事求是、保证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远近结合、立足迁建、兼顾发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
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
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
对策3)特殊人群聚集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
外国人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集聚区、外来人流集散地段
灾害:
指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他们源于天体、地球、生物
圈等方面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形成超于本地区防救力量的大量伤亡和物质损毁。
城市灾害的概念:
就是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人口和建筑
物高度聚集,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下,极其容易成为发生灾害的地方,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自然灾害:
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人为灾害:
也称技术灾害,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行为,打破了人与自
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
防灾:
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
防灾实
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火、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减灾:
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
减少灾害是指减少可以避免的灾害,但是对
于有些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就要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抗灾:
是指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人们为了抵御、控制、减轻、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措施,包括:
抗洪、抗旱、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
救灾:
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减少灾害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工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活动。
灾后重建:
包括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是指在遭受毁灭性的灾害后进行的重新建设。
恢复生产是指灾后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活动,为减轻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生活
正常化。
城市防灾的概念:
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
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的定义:
两层含义:
1)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政策;2)要针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项避灾、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种情况,采取配套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人类社会为了消除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
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等组织体系与防灾
工程、技术设施体系。
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
城市防灾学的概念:
一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灾害进行评估、预报、预防以及早期警
报、监测和综合性研究,并提出使城市灾害产生的影响减到最小的对策,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
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
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即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是在单灾种城市防灾规划的基础上
编制的,是一种覆盖不同灾种、不同防灾阶段、不同防灾手段的防灾规划形式。
侧重于灾中
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重大防救空间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平台的建立、智慧系统和管理体制的整合等。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土地使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防灾工程、空间与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防火间距是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致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
安全疏散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行动特点、火灾危
险性大小、容纳人数、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交通疏散设施,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
线。
疏散安全分区:
为了保障人员疏散安全,理想状况是疏散路线上各个空间的防烟、防火性能
逐步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达到最高。
为此,需要把疏散路线上的各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
允许疏散时间:
建筑物发牛火灾时,人员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
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灾害区划:
区域灾害划分的等级系统,主要目的为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
律,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强度、造成的损失等,是防灾规划的基础。
防灾分区指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灾害分布特征、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空间中的防救灾空间和减灾设施进行科学配置,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
防灾单元。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
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
源两种。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
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疏散通道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承担救灾与疏散避难等功能的各类通道网络,包括城市道
路交通系统、铁路系统、水路航运系统、航空运输系统等。
城市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依照相关程序联络消防、治安、医疗等单位,统筹指挥各级救灾力量,同时进行灾情信息收集、信息发布等工作的机构体系。
应急医疗设施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救治伤员、并进行卫生防疫的机构设施。
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灾害发生及其可能对生命、财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冲击与损害的分
析评估过程。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
防灾安全街区:
在每个防灾分区内,设置一个容纳防灾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将这些
设施所集中于的街坊。
防灾环境轴、基本安全轴:
是指道路和其他防灾公共设施及岩土阻燃建筑物形成一体化的、
有阻燃功能和课作为避难通道的城市空间,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
一般又不同类型的
防灾空间组成。
防灾生活圈是通过圈域内的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各街区的防灾性能和对地区灾害的应对能力。
在我国,多表现为防灾分区的形式。
城市总体防灾分区:
是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规划区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若干分区,各分区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结构形式
紧急疏散人口:
在地址活动明显加剧或主震发生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此时需要疏散的人
口
固定疏散人口:
在震情尚不明确的时候,需要在笃定避难场所临时避难的人口
短期安置人口:
在地震基本结束后,需要在笃定疏散场所短期安置的因房屋损毁导致的无家可归者
中长期安置人口四类:
确定没有灾情后,房屋遭到严重破坏的无家可归者
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
疏散通道详细规划是指详细分析规划地段内的道路、航道、铁路等通道空间的类型、等级、
有效宽度、安全性能和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找出其灾害隐患和防灾方面的不足,通过采取
适当措施,优化网络组织和通道形式,提高其整体防灾能力。
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
公园。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是专门针对公园这一重要的综合性防灾空间,分析规划区内现有公园的现
状用地条件、功能构成等要素,通过选择和布局防灾公园,配置适当的防灾设施,进行公园
防灾性能优化设计,提出规划地段的防灾公园建设方案。
防灾安全街区规划是指针对老旧见着物众多、安全隐患较大、防救灾能力偏低的密集型街区,采取综合性防灾策略,进行防灾性能优化设计,配置必要的防灾空间与设施,促进该地区防灾能力的提升。
防灾社区是基于地方特性,强调以社区民众为主体,简历社区组织,通过对社区民众的动员,对灾害及其防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凝聚社区共识与力量,并通过改善、整建居住环境,推
动减灾和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降低灾害的损失,并能迅速推动复原和重建的社区。
防灾社区规划是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采取动员社区民众,学习与训练灾害防救知识,编制社区防灾应急预案等策略,提升安全性。
城市灾害的特点:
1、高频度与群发性:
“事故”型灾害:
交通事故、火灾、煤气中毒等,发生频度高,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突发性大灾:
地震、洪灾等,群发性特点明显,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危害时间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关联。
2、强连锁
性和高扩张性:
灾害链:
一种灾害发生常诱发出一连串的灾害现象;“多米诺骨牌”效应:
地震+火灾;地震+滑坡+堰塞+洪水;火灾+建筑物倒塌+管线破坏。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
城市化,人口聚集,财富集中;资源分配不均,资源不再生,环境不可逆。
4、强区域性:
城市灾害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多个城市同受同一灾害影响,城市联防;城市灾害的影
响突破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灾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城市防灾目标:
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
城市防灾任务: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预报能力建设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4)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
能力建设5)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6)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7)加强城乡社区
减灾能力建设8)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9)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问题:
①基本上以单位防灾为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各自为政,造
成防灾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配置,资源浪费;②忽视城市整体防灾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及生命线系统的防护等重要环节,现有城市防灾系统难以快速、高效地防抗多样化、突发性的
城市灾害;③缺乏综合利用防灾设施的观念、规划和措施,难以充分发挥城市防灾设施的效
能,未能形成城市防灾设施投资、使用、维护的良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防灾系统在灾时
的正常运作。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lS要求:
树立现代城市综合防灾的情报意识;确立各类城
市灾害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形成保存城市灾害历史记录的责任观念;保障城市规划、建设、
决策等用户利用现有数据库的权利;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形成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信息可
靠性支撑条件;解决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的投资经费来源问题;健全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管
理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lS包括:
1、建立城市灾害信息与评估系统2、编制城市灾害风险图谱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4、建立救灾指挥系统5、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的先导工作6、城市灾害监测
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
灾害、城市灾害,城市防灾、城市减灾等范畴的定义或概念:
城市各类灾害产生的途径、灾害信息的监测与管理;城市灾害链、灾害区划、易损性分析、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城市灾害特点研究;城市灾害性质及危害程度、防御标准及体系、模式、对策研究;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行程要素、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灾害模型研究;城市防灾工程决策与防灾规划对策、模式分析;城市防灾减灾总体构想及学科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工程
技术;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综合评估体系与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城市灾害保险政策、减灾基金
制度;城市灾害社会学相关内容;城市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关系及其防灾机制
目前城市防灾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1、针对单一灾种的研究较多,相对简单,便于把握2、
项目中,对于灾害的"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防”则相对较少3、部分项目过于注重防
灾的技术实现,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4、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避难、人员疏散研究相对较
多,但是对于灾害产生的诱因尤其是城市形态方面带来的影响较少考虑5、研究城市安全形
态的几乎没有。
传统的综合防灾存在问题:
主要是针对城市灾害的灾种不同,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灾害分析
和各防灾专项间的协调、综合应对之上,而在防灾和空间结构联系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
传
统的城市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结构形态,在城市发生灾害时
也多是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我国城市防灾所面临的问题:
1、人口密度过大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差3、城市设防
标准低4、居民防灾观念薄弱5、规划与实施脱节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
①灾前防治:
建立全市性灾害防治基本对策;实施
防灾演练与提升防灾意识;建立各类主要灾害数据库;建立灾害预测研究体系;建立救灾运
输网络系统;建立化学灾害应变体系;建立整合式综合防灾安全预警系统。
②灾中应急救援
工作:
成立灾害防救委员会;成立灾害应变中心;成立紧急救难队。
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规定如下:
(1)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
风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
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5)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
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6)疏散楼梯最小宽度为1.1m。
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宽度可不小于1m(7)楼梯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
可将对外出口设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封闭楼梯间的设计注意问题:
①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
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②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③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
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
开启。
④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室外疏散楼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
应小于0.9m;②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③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可燃材料制作。
楼梯段和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④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
启。
⑤除疏散门外,楼梯四周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
①目标范围:
在总体目标和长远目
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的安全。
在阶段性、区域性的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
②对策实施范围:
从对策角度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对策类型包括空间型对策、管理型对策、法律型对策、经济金融保险型对策、宣传教育型对策、工程技术型对策等。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制定空间性防灾对策。
③资源整合范围:
城市规
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空间层面进行整合防救灾资源;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是从管理层面整合防救灾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工程技术层面解决防灾问题。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
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工作交叉点体现在防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基本标准、重要设施
的布局、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计划、资金、救灾物资等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
总体目标与防灾标准
一致,覆盖范围不同。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灾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这也正是和其它各单项防灾规划交叉的地方。
单项防灾规划中有关空间性的内容和措施,必须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
各单项防
灾规划的部分成果也是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础依据。
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原则:
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
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刚发占、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
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尽可能低提高抗震防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损失。
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防御目标:
①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
不发生破坏②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
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
复生产或运营③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系统和重要
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总体抗震要求;建设用地评价与要
求;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