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7495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docx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练习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选择题

1.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2.

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是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C.它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 

D.它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

3.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该作者旨在强调()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4.

下表信息反映出()

汉武帝时期

实行盐铁官营

唐宋时期

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

明清时期

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A.政府对民间商业控制越来越紧

B.政府专卖制度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

C.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向管理转变

D.政府专卖范围呈扩大趋势

5.

下列言论中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6.

《新全球史》载: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这项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7.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雨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

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

A.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

B.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

C.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D.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

8.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绝对禁止中外贸易

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0.

《吕氏春秋•上农》: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

11.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解释“重农抑商”,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时代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12.

西汉初的《二年律令·户律》记载:

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乡啬夫、田啬夫等主管小吏拖延不办则受罚。

材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迅速

B.政府保护土地买卖

C.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

D.土地法规比较健全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P16载: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4.

有学者撰文指出,16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制度,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

这主要说明16世纪前后的中国

A.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5.

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发展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

B.突出发展农业而禁止工商业

C.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工商业发展

D.强调以农为本而取消工商业

16.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C.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7.

《清朝文献通考》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说:

“百姓乐于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贸易、捕鱼。

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这表明康熙帝曾要

A.实行海禁

B.停止海禁

C.推行闭关

D.进行抗倭

18.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

“千年田土八百翁。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19.

《中国商帮:

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

“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

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

”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

A.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

C.海商崇尚武力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

20.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土地私有制

21.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非选择题

23.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明·汪道昆《太函集》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经济思想?

据材料说明其主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指出材料二中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据材料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出现的根本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

范文正以为不可:

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

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

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

弛禁非所当先也。

其议遂寝。

﹣﹣沈括《梦溪笔谈》

(1)请摘录材料一中能体现范文正经济思想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该经济思想。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

……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

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

1919年春,在15个城市居民面包消费量中,从黑市上购买的占60%.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

人们连续几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由于饥荒和营养不良,流行性疾病一度泛滥。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

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领导下,他们对凯恩斯的政策与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反对。

凯恩斯主义者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

﹣﹣[美]哈里•兰德雷斯和大卫•C•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货币学派的具体主张,并说明美国和英国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的执政者及其经济措施。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试卷答案

1.考点:

24: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需要掌握西周的井田制和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解题的关键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废井田,开阡陌”的分析理解.

解答:

依据题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井田制;依据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可知,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封建王权的强化,故AB两项错误.

题干涉及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处于生产力的范畴,故D项错误.

故选C.

2.

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

我国古代的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现象,不是偶然,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

A

本题考查明朝的海禁政策。

材料中“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反映了明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一方面导致东南沿海居民为生活所迫加入倭寇的行列,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阻碍了我国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剧沿海居民的生活困难,甚至威胁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安全和社会稳定,可见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我国的内忧外患,故选A。

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4.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见,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到唐宋时期政府“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再到明清时期国家只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均可自由经营,可见汉唐至明清时期出现了政府对工商业由官营到管理的转变趋势,故选C。

A、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反,故排除;B项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5.

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

分析选项中材料信息可见,A项突出了在社会经济中农、工、商各部门的主要作用,反映“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A。

B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抑商思想,C项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受压制、征收重税的主张,D项体现了重本抑末的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

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政策。

由材料“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土地兼并”、“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可知,此土地制度为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维持,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故选D。

7.

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内容“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见“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通商不畅,倭患愈演愈烈,C项符合题意,正确。

由材料文字“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海禁”是倭患的原因,A项表述因果颠倒,排除;倭寇的身份在题干中没有提及,B项排除;由“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可知D项概括不全面,没有体现“海禁”政策下倭患愈演愈烈的特点,排除。

8.

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材料文字“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项正确;宋代经济没有严重衰退,A项排除;坊市制度崩溃,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C项排除;宋代政府管理没有失控,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9.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设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

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广州为通商口岸,故不选A项;闭关锁国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故不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处理农商关系的政策,故不选C项。

故本题选D项。

10.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的意思是:

人民舍本逐末(不事农而从商),容易造成迁徙,成为国家的隐患。

民贵君轻思想是要君主注重人民的力量,以民为重,A项排除;材料认为人民舍本逐末会给国家带来危害,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核心,B项正确;“仁政”是儒家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材料中未体现此种思想,C项排除;“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间为明清时期,且题干论述的是国内关于农业与商业的所应采取的政策,并未提及“闭关锁国”或开放关口,D项排除。

11.A

试题分析:

做为经济基础一部份的经济政策是有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早起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因素,在材料中“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故B项错误;到明清之际,顺应历史潮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由商鞅提出,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2.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问题与工商业发展无关,A项排除;根据材料文字“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办理相关手续……拖延不办则受罚”可知,西汉的土地可以买卖且受到政府保护,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政府为土地买卖者办理相关手续,没有反映政府是鼓励或抑制土地兼并,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与土地法规的相关的信息,D项排除。

13.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识记问题的能力。

众人集体生产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时期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夏商周及以前,A项排除;地主田庄兴起于东汉,流行于魏晋,B项排除;北魏首创均田制,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C项正确;官府募民耕作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即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D项排除。

14.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材料“16世纪前后,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说明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因而中国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即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受到压制、剥夺。

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B项正确;A、C、D三项虽然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不能反映材料现象的根源,均排除。

15.A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故本题选A项。

16.D

本题主要考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于世界,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D项正确。

A、B两项只是从经济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故不选;C只是从政治方面分析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故不选C项;本题选D项。

17.B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外政策。

根据题干信息“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可知,康熙帝曾要停止海禁。

故本题选B项。

18.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文字“千年田土百翁”是说土地主人更换频繁,即土地自由买卖频繁,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D项正确;A、B、C三项与土地所有权变更无关,均排除。

19.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纳原因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

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整个明朝海商走私的主要原因,B项排除;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较小,D项排除。

20.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年田地转三家”反映的是土地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贵族;“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是指土地买卖的频繁,是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的体现。

因此材料中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的根源是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项正确;政府“不抑兼并”、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A、B、C三项均排除。

21.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均田制。

根据材料中“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说明其目的是限制贫富差距过大,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不可能抑制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D项是改革开放实行的土地制度,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22.B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材料文字“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项正确;宋代经济没有严重衰退,A项排除;坊市制度崩溃,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无关,C项排除;宋代政府管理没有失控,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3.

(1)思想:

重农抑商。

理由:

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使“游食之民”“甚众”。

根源: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2)变化:

对商业由轻视到重视。

原因:

经营工商业能发家致富。

(3)思想:

(农)工商皆本。

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4)因素:

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想:

依据材料中的“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可知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理由:

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使“游食之民”“甚众”。

结合所这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变化:

依据“吾乡(徽州)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可知,当时人们对商业由轻视到重视。

原因:

依据“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可知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经营工商业能发家致富。

(3)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思想:

依据“盖皆本也”可知黄宗羲主张(农)工商皆本。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4)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的产生其根源是经济基础。

所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的。

24.考点:

2X: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5G: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C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摘录材料中能体现范文正经济思想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该经济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括货币学派的具体主张,并说明美国和英国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的执政者及其经济措施.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解答:

(1)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一中摘录有关经济的思想即可;第二小问评价,从材料一“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可知该经济思想重视农业,其积极作用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增加国家收入,从“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可知,该经济思想的局限性是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第一小问问题,从材料二“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可知问题是粮食投机现象严重,从“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可知问题是城市消费品奇缺,城市的实际物价飞涨,从“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可知问题是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第二小问对策,结合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农业和商业措施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主张,从“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领导下,他们对凯恩斯的政策与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反对”,可知货币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凯恩斯主义者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可知货币学派的主张与之相反,即用货币和价格手段调节经济;第二小问执政者与措施,从材料三“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以及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出现,各国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史实,可知美国和英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理论的,故相应执政者分别是美国里根总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结合二人的主要政策主张分别回答其经济措施即可.

(4)概括三则材料的主旨,分别是宋代对农业商业的政策,苏俄对经济问题的调整,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两大经济理论,可归纳三则材料的主题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1)内容:

与其害农,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