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7208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六年级下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内容:

比例的意义课时:

第一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习导学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

回忆比各部分的名称。

2、回忆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的数,()除外,比值不变。

3、求比值:

0.9:

3.6

:

9:

27

(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2-33的内容。

求出学校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

2.4:

1.6=教室里国旗的比值:

60:

40=

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等式,即2.4:

1.6=():

40或

=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

和8:

616:

4和72:

18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

书上32页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并写出两组以上的比例。

3、1、2、3、6可组成多少个比例?

4、小结: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四)达标检测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

10和9:

15

(2)20:

5和1:

4

2、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的性质课时:

第二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陶礼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4-35的内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2.4:

1.6=60:

40(标出内项和外项)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

=

2.4×40○1.6×60

我发现:

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填大于或等于)

2、归纳总结: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

3、小结: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12:

9比值是(),

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0.9:

1.2和8:

6

(2)

:

和6:

5

课后反思:

内容:

解比例课时:

第三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重点、难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第35页例2。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

原塔高度=1:

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   ):

320=1:

10

(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    )两内项320与1的积。

(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

解比例

=

*

=

  

 

*3、将4、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三)达标检测

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

2、解比例

0.8:

x=

:

0.25

=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练习课课时:

第四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内容:

36-38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能快速写出比值是规定的一个数的比例。

2、通过练习能过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练习能正确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熟练的解比例。

学习过程:

口算训练:

57.26-(5.26-1.5)1.5×9.9-1.5×1.1+1.5×1

106.125+3.85-2.125+3.87513.375+5.75+2.25+6.625

63.2×5.25+368×0.4752.1×5.3+5.7×2.1

一、知识链接:

1、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关系,是一个()。

2、在比例里,两个()的积等于两个()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求比例中的()叫做解比例。

4、利用比例的意义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

二、自主学习:

判断:

写出你的判断理由。

(1)8:

2=4是比例.()

(2)5x=6y,则x:

y=5:

6.()

(3)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

(4)x:

6=11:

4,求x的值叫做解比例。

()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的积的差是0.()

三、合作探究:

1、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3:

1.2 (4)15:

2和7.5∶1

2、把下面的四个数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3、请你用6、12、15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

4、一个比例的各项都是整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6,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小10,第四项是第二项的

,写出这个比例。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

,则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为什么?

6、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都是质数,他们的积是21,已知一个外项是

,这个比例可以写成()。

7、把3×6=2×9改写成比例是( ). 

四、展示提升:

围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部分进行展示,达到理解提升。

五、巩固拓展:

解比例

0.8:

x=

:

0.25

=

:

=

:

x

X:

15=44:

0.2

=

X:

0.75=81:

25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课后反思:

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课时:

第五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例1。

(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

(2)我发现:

=

=

=……=25(比值一定)

也就是体积与高度的()一定。

(3)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   ),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  )关系。

正比例关系表示为

=底面积(一定)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k()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例2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水有多高?

*思考: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三)达标检测

 1、完“做一做”成题目

2、 练习题   

课后反思:

 

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课时:

第六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

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例3后完成下面的题

知识点一:

反比例的意义

高度m

10

5

4

2

1

底面积m2

10

20

25

50

100

体积m3

(1)把相同体积的大米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粮仓中,完成表格。

(2)观察上表,探究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

(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用字母可以表示为()x()=k()。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反比例的量?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在速度、路程、时间三种量中,一种量一定,判断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三)达标检测

1、判断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2、完成做一做题目

课后反思:

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课时:

第七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知道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学习流程:

课前3分钟口算训练:

3.56+12.78=2.5×0.4=1÷0.2=0.65×0.2=12.4÷4=1.2÷0.6=0.75÷2.5=0÷0.5=

一、知识链接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l)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自学提示:

以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为例:

()×()=路程()÷()=速度

()÷()=时间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相同点:

都有()种量,其中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变化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还有一种量是()的量。

不同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

字母关系式()

反比例:

两中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

字母关系式()

三、展示提升;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部分。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圆的半径和()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比例。

(3)长方形的长一定,()和()成正比例。

(4)如果5m=n,(m,n≠0)那么m与n成()比例。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汽车行1千米的耗油量一定,汽车行的路程和总耗油量。

(2)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转数。

(3)长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

(4)每块地板砖的面积一定,铺地面积和需要的块数。

(5)工厂的人数一定,每人生产的产品数全体工人生产的产品总数。

(6)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一定,面积和高。

(7)完成一项工程,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相同,那么需要的人数和参加的天数。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8x=y,x和y成()比例。

(2)x÷9=y,x和y成()比例。

(3)

=

,x和y成()比例。

(4)

=y,x和y成()比例。

2、判断成什么比例。

(1)小明走一段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

 

(2)一堆煤运走的吨数和剩下的吨数。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尺课时:

第八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会计算比例尺.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

会计算比例尺.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比例尺的意义

1、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叫做这幅图的()。

2、主题图中比例尺=1:

100000000中,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厘米。

也表示图上距离是()的

实际距离是()的()倍。

温馨提示:

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3) 自学例1后,把下面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填空

(1)计算比例尺时,单位要(   )。

(填统一或不统一)

(2)0180360km是一个()比例尺,它表示图上(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    )km,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为(         )。

附加3、思考课本49页图中2:

1表示什么?

(四)达标检测

1、判断

(1)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

500米。

()

2、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10米的距离。

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尺的应用课时:

第九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例2后完成下题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分析:

根据

=比例尺,可以列方程为(),再把结果的单位厘米化成()

 

(二)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观察主题图:

地铁一号的实际线路长度为50千米,图上的比例尺为1:

500000。

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3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30厘米。

如果在另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则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三)达标检测

1、填表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4cm

1:

500000

1.5cm

600km

480km

1:

12000000

2、在比例尺是

的中国地图上,量得北京到杭州的距离是5厘米,那么北京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尺的应用课时:

第十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例3、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出平面图。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合适的()。

比例尺既可以选用()比例尺,也可以选用()比例尺。

我的比例尺为:

解:

(1)设图上长方形的长为

(2)设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画出例3的平面图

 

(四)达标检测

a)在1:

100的游泳池设计图上,量得游泳池的长为20厘米,宽为8.5厘米,请问这个游泳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量一量右图中从学校到小林家、电影院、商场、火车站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中的比例尺求出它们的实际距离

课后反思:

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时:

第十一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2、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

能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

1、自学例4、按2:

1画出课本第57页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1)理解“按2: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按2:

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倍。

如原来的长方形的长为6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为()格;原来的长方形的宽为3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为()格。

(2)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思考(3)“按1:

3缩小”就是把每个图形的格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如: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缩小为6x

=2(格),12x()=4(格)

(4)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

3缩小,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画画看

(三)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思考讨论:

放大获得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把一个长3cn,宽2cm的长方形的各边长缩小到原长度的

后,画出的新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达标检测

1、把下面左边的图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形状不变,并画在右边的方格纸中。

2、把一个长3cm,宽1cm的长方形的各边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面积和周长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后反思:

内容:

比例的整理与复习课时:

第十二课时时间:

主备人:

陈静审核人:

课型:

使用人:

学习内容:

教材第63页复习第1—2题。

学习要求:

1、使学生进—步知道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进—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

学习难点:

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

课前口算练习 

27÷3×73×6÷925÷5×8

45+8-2324-8+1335+24-12

一、知识链接:

1、什么是比?

什么叫做比例?

请举例说明。

2、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比表示两个量()关系,它有()项,即()和()。

比例表示两个比()的关系,有()项。

即两个()和两个()。

3、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自主学习:

(1)下面的比各表示什么意思?

(口答)

①白兔和黑兔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