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2篇.docx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2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2篇
2022初中物理实验报告(集合12篇)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1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
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安排与设计方案:
试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试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觉像仍旧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似乎被点燃了。
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登记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
发觉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试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
做该试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当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试验者要仔细细致的操作,运用刻度尺时要仔细测量。
五、沟通与应用:
通过该试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
我们还可以说明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
安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2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
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安排与设计方案:
试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试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觉像仍旧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似乎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登记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觉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试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试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
误差方面应当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试验者要仔细细致的操作,运用刻度尺时要仔细测量。
6.沟通与应用。
通过该试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
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说明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安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3
一、将一饮料瓶底部扎几个细孔,再往饮料瓶中到入适量的水,此时会发觉瓶底处有水流出,可以印证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接着快速把饮料瓶中灌满水,然后拧紧瓶盖,这时可视察到饮料瓶底部并没有水流出。
假如再拧松瓶盖,又发觉水流了出来。
这说明是大气压作用形成的这一现象。
二、另取一空饮料瓶灌满水后拧紧平盖,然后用酒精灯加热一钢针。
轻轻的在饮料瓶下部侧壁烫一细孔(留意烫孔时不要用力挤按饮料瓶)。
当扎完小孔后会发觉并没有水流出,在第一个孔的相同高度处,随意位置再烫一个细孔后发觉依旧没有水流出来。
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并且证明白大气压是各个方向都存在的,与液体压强特点形成对比。
之后在前两个细孔的上方再烫一细孔后,发觉下面的细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细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气从今处进入饮料瓶内上方。
假如拧开饮料瓶的瓶盖会发觉三孔都会流水。
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喷的越远。
三、再取一饮料瓶灌满水并拧紧瓶盖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够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盖拧下来,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发觉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
(可以换更高的饮料瓶做“对比试验”,为托里拆利试验的引入打好基础。
)还可以在此试验的基础上,在瓶底打孔,立即发觉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
缘由是瓶子内、外均有大气压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还可以选用易拉罐,拉盖不要全部拉开,开口尽量小一些。
倒净饮料后用电吹风对罐体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把拉口处用橡皮泥封好,确保不漏气。
再用冷水浇在易拉罐上,一会听到易拉罐被压变形的声音,同时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压瘪。
说明气体热胀冷缩、也证明白大气压的存在。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4
光学中探讨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
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动身,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而在赫兹用试验证明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汲取,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肯定胜利。
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说明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放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
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探讨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试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
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因为通过其次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肯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
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定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
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
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
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
试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
P0点处的中心条纹是明条纹。
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试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
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
另外,假如用白光作试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心条纹是白色的。
在中心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5
物理探究试验: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打算
技能打算: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学问打算:
1.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摇摆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个条件缺一不行。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由力的三要素可知:
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变更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变更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变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更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变更接触面积。
物理试验报告·化学试验报告·生物试验报告·试验报告格式·试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
2.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8N
3.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1.2N
4.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1.1N
5.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
6.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0.7N
探究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6
1.在易拉罐中分别装入不同体积的水,依次用金属棒敲击听声,可用来探讨音调的凹凸与空气柱长短有没有关系。
2.将两个易拉罐用棉线相连做成一个“土电话”,用来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3.将三个易拉罐装入质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别测出其质量,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来探讨物体的质量与所受重力的关系。
4.将易拉罐放在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分别滑下和滚下,视察两种状况下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怜悯况下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5.用铁钉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装水后比较其喷射的距离。
探讨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6.将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却后能听到声音且看到罐变瘪了。
用来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7.将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将其卷成一团下沉。
说明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纸和黑纸包住两个装满水的易拉罐,在太阳下晒相同时间,看谁的温度上升得多。
探讨相同条件下的白色物体和黑色物体的吸热实力是否相同。
9.用导线及导线夹将电源、开关、灯泡和易拉罐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看灯泡是否发光。
探讨易拉罐的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气球在物理演示试验中的妙用
(1)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
手机、气球、细线、水槽、水。
方法:
先将手机装入气球内,用一根长线密封好。
然后把它渐渐浸没于水槽中,并让手机的屏幕正对着学生。
用另外一个手机对其进行拨号,手机起先振铃。
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的亮光,又可以听到从手机发出的声音。
如图1所示。
这就证明白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水凸透镜
材料:
气球、细线、水。
方法:
用一个透亮的气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细线扎紧,让太阳光照耀气球,可以视察到在气球后面出现了一个很亮的光斑。
假如在气球后面较近的位置放一个物体,气球就变成了一个放大镜,通过气球视察,就可以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3)气体的性质试验
材料:
气球、广口瓶、双孔橡胶塞、两根玻璃管(一弯管,始终管)、两用气筒。
①验证玻意耳定律,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装置如图2所示,在直玻璃管的下端拴一个气球,把气球放入瓶中,并用塞子塞住广口瓶口。
先在气球内充入肯定质量的气体,封闭直管,通过弯管向瓶外抽气,发觉气球变大;向里打气时,气球又会变小。
表明肯定质量的气体在等温过程中,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体积减小,压强增大。
即定性地验证了玻意耳定律。
②验证盖·吕萨克定律,证明气体的热膨胀。
在气球内稍充气,并把直管封闭,然后把广口瓶放入热水中,使瓶内受热,就会发觉气球变大,从热水中取出后稍冷却,就发觉气球又渐渐地变小。
说明肯定质量的气体,在压强不变的状况下,温度上升,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减小。
说明:
玻璃管的封闭可外接一橡皮管,用止水夹封闭橡皮管就可以了。
(4)物体的沉浮条件
材料:
薄气球、水、酒精、盐水。
方法:
用一个薄气球,装入水,密封好,缓缓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物体在水中的悬出现象。
然后在气球中装入酒精,则可以看到物体在水中的漂移现象。
最终在气球中装入盐水,则会看到物体在水中的下沉现象。
这有效证明白液体中物体的沉浮与密度的关系。
(5)动量定理
材料:
大气球、砖块、锤子。
方法:
将充好气的气球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气球上面放置一砖块,这时用铁锤快速打击砖块,会发觉砖块被击碎,而气球完好无损。
本试验省去了海绵这一系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动量定理,也减去不少因海绵引起的怀疑。
留意事项:
气球充气要适量,要保持气球具有肯定的弹性,同时演示时要留意让学生远离,防止碎砖块击伤学生。
(6)反冲现象
材料:
气球、吸管、气筒、细线。
方法:
如图3,将吸管插入气球口,用细线把其扎紧,用气筒给气球打足气,用手堵住吸管,让吸管口朝下,然后放手,会发觉气球沿直线竖直上升。
试验能够很好地说明反冲运动。
在这里要留意选用吸管要稍长一些,有利于气球沿直线上升。
(7)电荷的相互作用
材料:
铁架台、丝线、气球。
方法:
如图4所示,气球充好气后,用干燥的丝线将气球悬挂起来。
用干燥的手擦气球的表面,使球带电(手最好先在火上烘干)。
用摩擦过气球的手去靠近气球,手会吸引气球,让用手摩擦过的另一个气球靠近它,两球会相互推斥。
这个试验说明白电荷的相互作用。
其实对于气球的应用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瓶吞鸡蛋这个证明大气压的试验中,假如把鸡蛋换成气球,将既经济,又可以循环运用,学生也能够亲身实践,增加学习的爱好。
所以我们说只有不断地去思索,去摸索,才能挖掘出更好的试验,提高物理试验课堂的效率。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7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试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试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试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试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试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试验原理)ρ=m/V。
五(试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运用规则调整天平平衡;
2.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登记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依据ρ=(m1-m2)/V,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为确保测量精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留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当心,不能溢出。
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8
试验目的:
视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试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试验装置图:
试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试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视察.(视察水的温度改变,水发出的声音改变,水中的气泡改变)
描述试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当水温达到90℃时起先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试验记录表:
时间(分)00.511.522.53…
温度(℃)
4、视察撤火后水是否还接着保持沸腾?
5、试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依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试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接着加热时,水中发生猛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裂开,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试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改变?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接着沸腾?
说明什么?
XXX
20xx年X月XX日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9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
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安排与设计方案:
试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试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觉像仍旧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似乎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登记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觉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试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试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当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试验者要仔细细致的操作,运用刻度尺时要仔细测量.
五、沟通与应用:
通过该试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说明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安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试验报告10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即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逝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逆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信任,因此做好浮力消逝的试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
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试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
(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视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状况。
)
[方法2]
器材:
透亮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
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心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
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
(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马上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行能肯定平滑这一事实,奇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
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心情高涨,跃跃欲试。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试验报告
一、试验目的':
驾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连接方式。
二、试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骤:
1.组成串联电路
A.按图1-1的电路图,先用铅笔将图1-2中的电路元件,按电路图中的依次连成实物电路图(要求元件位置不动,并且导线不能交叉)。
B.按图1-1的电路图接好电路,闭合和断开开关,视察开关是同时限制两个灯泡,还是只限制其中一个灯光泡.
视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把开关改接在L1和L2之间,重做试验B;再改接到L2和电池负极之间,再重做试验B.视察开关的限制作用是否变更了,并分别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电路图电路图
视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视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