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6440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docx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灾害地理学》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气候灾害:

由大气圈物质的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就是气候灾害。

2•大气污染:

由于大气成分的改变,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显得非常严重。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了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是大气污染。

3.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4.热岛效应:

城市屮由燃料产生的CO2和人为热源等原因造成的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称为热岛效应。

5.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屮,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百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

其屮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6.台风:

台风是指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破坏性很大。

7.梅雨

梅雨是初夏时节,从我国长江屮下游(指湖北宜昌以东的26°N〜3

4°N范围内的地带)到FI本东南部区域内,每年在春末气象气候灾害与对策夏初时节(6〜7月),岀现的降水量多、降水次数频繁、阴南连绵的天气,这时正直我国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

8.干热风

干热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热害,或是高温、低湿与一定风力组合而成的综合性农业气象灾害。

右的地方称为:

“火风”、“旱风”、“热干风”等。

9.寒潮

寒潮是9川至次年5川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它是积聚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在有利的大气环流演变时,大规模的强冷空气迅速侵入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冷冻等的灾害过程,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巨大破坏。

10.黑灾

黑灾是指降雪过少,干旱无水所产生的灾害。

我国牧区有大量无水冬牧场。

在牧草生长季节因无水饮用而无法利用牧草。

到了冬季形成稳定积雪后才能利用。

所以无积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这里放牧就会遭到灾害,这就是黑灾。

11・白灾

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畜牧业地区,由于降雪过多,积雪过厚,雪层维持时间氏,积雪掩埋牧物,影响家畜放牧采食或不能采食,造成饿冻或因而染病,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的灾害,称为牧区雪害,这种灾害乂俗称为“白灾”。

12.冻害

冬作物和果树林木在越冬期间因遇到0°C以下(甚至在一20°C以下)或剧烈变温引起植株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力,造成植株死亡或部分死亡的现象,称为冻害。

13.霜冻害

霜冻害是指农作物、果树、林木生长季节里,当地面温度降到0°C以下,植株体内水分发生冻结而受害,称为霜冻害。

14.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乂称为污染潜势,仅从气象学角度岀发,是对未来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聚集和清除能力的预测。

15.倒春寒

冷害、台风及其他灾害气,称为春季低温冷害或低温连阴雨,乂称“倒春寒”。

16.干旱

干旱是指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过分干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地表径

9

流和地下水量减少的现象,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

17.城市气候: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改变了该地区原有的区域气候状况,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即与城巾周围不同的局地气候称为城市气候。

二、简答题

1.气候变化有什么特征?

(1)气候变化的相关性。

如气候变化的适宜期、新冰期、温暖期、现代小冰期和近代变暖期,这儿个气候期,不仅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致,而且与H本、欧洲等地的气候变化状况也大休是接近的。

(2)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区域气候变化的周期是存在的,大尺度的气候变化也有周期性。

如近百年的气候研究表明,降水具有20〜30a循环周期。

(3)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4)气候的突变性。

所谓气候突变是指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稳定状态的现象。

2.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索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大致归纳为六种:

(1)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旱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2)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旱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4)各种大气参数对干罕影响。

如大气的湿度及风速制约气温的高低等。

(5)人类活动及社会因素对干旱影响。

人类的过度放牧、农垦、毁林开荒助长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这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超越了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助长了自然原因的影响,加速了荒漠化和干旱化的进程以及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

(6)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对大范围干旱有重要影响。

3.暴雨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暴雨的形成除需要有凝结核,还需要充沛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久的作用时间及有利的地形等条件。

(1)充沛的水汽供应。

大气屮水汽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通常要求在外围(面积至少比暴南区大10倍)有大范围的水汽辐合,即有水汽的输送和累积,并集屮到较小范围的暴雨区,以供应暴雨形成所需要的水汽。

(2)强烈的上升运动。

低层的水汽必须上升到空中才能凝结成云雨。

大气中与暴雨形成有关的垂直运动大致有4种:

锋面抬升作用引起斜压性上升运动、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引起的大范围动力性上升运动(台风的形成即是靠这种运动)、屮尺度系统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和地形引起的上升运动。

(3)持久的作用时间。

即降雨天气系统启动缓慢、静止不动和多次重复出现降雨系统,使作用时间持久,雨量明显增大。

(4)有利的地形。

暖湿气流遇到山脉和丘陵被迫抬升,构成暴南形成的有利条件。

最大雨量往往出现在500〜1000m高度的迎风坡上。

4.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干旱灾害强度的因素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大致归纳为六种:

(1)降水量偏少的程度是决定各类干罕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索。

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也影响着各种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2)不同作物和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作物品种或生育期的不同水分的需要量不同,受罕程度就有较大差异。

(3)土壤种类、性质、结构、厚度,甚至耕作措施、施肥等都与土壤干旱的程度有关系。

(4)各种大气参数对干旱影响。

如大气的湿度及风速制约气温的高低等。

(5)人类活动及社会因索对干旱影响。

人类的过度放牧、农垦、毁林开荒助长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这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超越了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助t了自然原因的影响,加速了荒漠化和干旱化的进程以及干罕灾害的严重程度。

(6)大气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持续异常对大范围干旱有重要影响。

5.简述“绿色行政体系”的概念及内涵。

“绿色行政休系”即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行政管理体系。

主要包括绿色办公和绿色行政管理活动两方面内容。

绿色办公是指机关在办公活动屮如何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如何回收重复利用资源等。

绿色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对政府部门管理行为进行全过程的规范,尽量把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6.洪涝灾害防治工作有哪些?

在洪涝灾害防御屮,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1)提高暴雨的预报水平,同时加强汛期堤防、水库、通讯建设和管理,实现通讯、预报、报警网络化,争取防汛抗灾工作的主动权。

(2)进一步提高全民的防汛意识,把防汛准备和抢险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水利建设投入,改革投资体制。

(4)强化薄弱地带的防洪能力。

(5)加强防洪法制建设,建立执法休系。

(6)加强防洪灾害研究,调整防洪规划。

7.预防干旱有哪些措施?

(1)正确估计水资源量,充分利用水资源。

中国已拥有大量水文气象资料,可以对中国的降水量与水资源量分布做出比较准确的分析。

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当前的分析以及人们所获得的关于中国水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仍有一定缺陷。

只有正确估计水资源量才能更好地使用,减少水资源短缺,达到预防干旱的目的。

(2)开发新水源,加大灌溉用水。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开发新水资源,满足灌溉抗旱用水是减少干旱灾害的有利途径。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①修建蓄水工程,通过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坝,形成水库,可供给干旱期农业灌溉用水。

②跨流域调水工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已实施了7项跨流域调水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③人工增雨,开发空屮水资源。

④水资源与污水的利用。

尤其在国内外淡水资源缺乏而微咸水和咸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⑤截蓄雨水。

(3)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4)加强植被建设与水利工程。

植被建设与水利工程是人们预防干旱的重要生态方法,植被建设可以改变地表层的水土条件,它既能含蓄较多的水分,乂能防1上水土流失。

(5)因地制宜,发展水土保持农业。

从宏观来看,造成缺水原因右的属于资源缺水,有的属于污染缺水,由于管理不善,属于浪费性的缺水。

根据各地的缺水原因,在防治干旱方面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因地制宜。

全国各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果表明,各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一般可减少水土流失50%〜80%,可增产粮食20%〜50%。

水平梯田可减少水土流失90%以上,如果再加上培肥土壤、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可显著提高,大面积水平梯出单产可达到一般坡地的2〜5倍。

水土保持是抗旱的基本措施,只有在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再采取其他有效抗旱措施,才能取得抗旱的良好效果。

(6)采用综合措施发展旱地农业。

中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农作物从北向南依次由一年一熟到两熟、三熟。

同时,降水量的地区差异造成了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组合上的地区差别。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科学的间作套种,能使各种作物在各自比较适宜的季节内,使水分的季节变化与作物的需水规律尽可能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8.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预测有哪些方面?

综合各种气候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农业热量资源影响。

我国大于0°C活动积温等值线将向北推移200〜300cm。

(2)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各流域水流量将减少,潜在蒸散量增加3%〜8%。

(3)小麦、水稻气候生产力,在降水减少地区下降。

(4)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和种植制度。

(5)主要造林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的适生面积将缩小,至2030年可减少9%左右,草原干旱出现儿率增大,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面积减少。

(5)由于气候的突变引起的气象灾害可能增加。

9.梅雨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梅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梅雨时节正值江淮流域广大地区夏收夏种,适时适量的降水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早梅,正好出现在春耕夏播作物需水之时,但过多易涝,对油菜、小麦容易造成湿害和赤霉病害,过少乂易形成干旱。

梅雨来得过晚,影响夏种。

梅雨过长,降水量过多,往往造成洪涝灾害。

梅雨期过短,降水量少,甚至空梅,则会形成严重干旱灾害。

10・台风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

(1)暖洋面。

高速旋转的台风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高温、高湿、层结不稳定的空气不断上升,大量的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

(2)合适的地转参数。

离赤道3〜5纬距以外,地转参数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发生。

因此,台风都在离赤道5〜20纬距的热带洋面上形成。

(3)对流层风速切变小。

如果对流层铅直风速切变大,即高空风速很大,则热带洋面上积云对流产生的凝结潜热将被迅速输送出初始扰动区上空,不利于台风形成能量积聚。

只有当对流层铅直切变小时,对流层上下层空气的相对水平运动小,凝结释放的潜热始终在加热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同一气柱内。

(4)作为台风发生发展必需的环流场动力条件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强上升气流。

台风都是从一个原先已存在的低层低压扰动(即台风的胚胎)发展加强而形成的。

11.城市气象灾害有哪些特征?

城市气象灾害具有如下特征:

(1)城帀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由于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城市气象灾害也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如热带气旋(台风)、暴雨、龙卷风和雷电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都发生在夏季,大雪、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都发生在冬季,春季和秋季灾害性天气相对比较少。

因此夏季是一年中城市防汛减灾最重要的时期。

(2)城市气象灾害具有连锁性。

城肚里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之间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发生气象灾害,损害其屮的某一个系统,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

(3)城市气象灾害损失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和经济集中,发生同等剧烈程度的气象灾害,损失要比周围地区大。

(4)城市气象灾害影响大。

城市通常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发生重大气

象灾害后,必然影响到周围村镇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2.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为了减轻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城市气彖灾害防御,应从以下方面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研究:

(1)城市气象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重点研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气象灾害(干旱、雨涝、雷电、大风、大雪、高温热浪、低能见度等)的时空演变规律,包括城由规模与热岛效应、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和强度演变的影响,城由灾害发生的气象要索阈值,城市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等。

(2)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包括城市发展规划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的气象风险评估技术以及重大城市建设工程的气象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探讨城市恶劣气象条件(致灾因子)与城市承灾休的统计关系,各种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气象灾害与城市保险业管理等关系。

(3)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和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包描人工增雨、防雷、消雾和高温防御新技术及其应用试验,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和防御效果客观评价方法、气象灾害应急对策及城市综合安全减灾管理技术研究。

13.按面积大小分沙尘暴的沙尘源类型?

沙尘暴的沙尘源,按其面积大小分为以下6种:

(1)主要来自植被覆盖率很低或地表覆盖浮沙的各种沙质草原与沙质荒漠;

(2)沙漠与沙地;

(3)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摇荒地与轮闲地;

(4)干涸的沙质湖泊、河床、河滩及向外扩张的活化半固定沙丘;

(5)各种因开挖植被、工程施工产生的裸土地;

(6)大量浮沙土堆积的荒地。

14.沙尘暴形成有哪些条件?

现在学术界认为,沙尘暴形成主要有三个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即地面上裸露的干燥、疏松的物质,如沙尘,沙漠和粉尘;第二是动力条件,即大风;第三是环境气候条件,如降温。

在这三个因索屮,大风是卷扬沙尘的动力,沙源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而不稳定的空气是将沙尘卷入高空的热力条件。

也就是说不稳定的空气产生强风,强风卷起地面上裸露的干燥、疏松的沙尘,便产生了沙尘暴。

可见,地表性质和气象条件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表性质表现为:

土质松软、干燥、无植被或草木生长及没有积雪。

天气条件包描强烈而持久的地面风、垂直不稳定的气象条件及没有降雨降雪天气现象。

15.城市气象灾害形成的有哪些主要原因?

城市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城市所具有的抗灾能力与灾害性天气的巨大口然能力不平衡造成灾害;

(2)城市的建筑布局不合理和抗风能力不强易造成风灾;(3)城市排水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易引起局部洪涝;(4)城市防雷设施薄弱,易造成雷电灾害。

16.暴雨的一般触发条件有哪些?

(1)锋面抬升。

如果一条冷锋前岀现一片位势不稳定区,并且冷锋的启动速度大于这片不稳定区的移动速度,那么冷锋一进入这片不稳定区以后,就可以促使强雷暴生成。

低空急流的抬升。

当低空急流增强时,在急流的左侧出现强辐合区,可以触发强对流天气。

(2)地形抬升作用。

在大尺度的上升运动区域内,如果有小的山丘存在,则这种山丘造成的地形上升运动可以加强大尺度的上升运动。

地形对上升运动的作用,除地形抬升外,还可以产生准定常的辐合区或背风波,均可对不稳定能量起触发作用。

(3)近地层加热的不均匀性。

近儿年的地球同步卫星云图指出,在早晨有雾或层云覆盖的地区内,午后不会有对流发生。

相反,在云区周围的边界地区,如在早晨是晴空的地区,则午后却出现积雨云和雷暴。

这是因为天气晴朗时,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剧烈增温,大气温度随着升高,就会出现空气上升运动,对流发展。

17.暴雨的标准?

(-)暴雨标准

为了区别不同的降雨强度,我国中央气象局规定,凡H降雨量小于1Omm称为小雨,10〜20mm为屮雨,25〜50mm为大雨,大于50mm为暴雨,为了实际应用,称日雨量10Omm以上的为大暴雨,200mm以上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造成了各地降雨频度和强度的悬殊,因此,不同地区还规定了适于本地区的暴雨标准。

如广东规定:

日降雨量大于或等于80mm者为暴雨;西北地区有的则把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0mm者定为暴雨。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气候变化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有利的方面,乂有对人类危害的方面,因此,人类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有被动适应和主动地采取措施。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主动适应是减少气候对人类健康及生活的不利影响及利用气候环境的过程,是为增强社会及经济活动的生命力,减少其对气候依赖及社会对气候系统的脆弱性而采取行为或经济结构全部调整的过程,因此,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应从以下儿方面行动。

气候变化研究是认识气候变化原因和可能后果,减轻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以及使人类社会适应不可避免后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气候变化是自然存在的,只不过有快慢过程,人类要发展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

由于农业、工业和消费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因此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仍有争论,但许多科学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一个真正的威胁,虽然它的范围、规模和时机仍是难以确定的,但存在着潜在的严重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广泛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人类认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从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开展广泛合作,对气候进行研究。

由于气候系统跨度的长期性、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不能马上恢复,使政策制定极不科学,面临如何对付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休带来的威胁。

气候变异及变化的脆弱性是气候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

脆弱度依赖于环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适应能力,一个对气候变化敏感但适应能力强的环境,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较小;相反,一个对气候变化敏感而适应能力弱的环境,则气候变化对其造成的损失较大。

因此分析总结发生过的气候事件,结合研究气候变化、变异及人类活动影响,不断探索变化环境屮正反方面适应过程的教训,对于提高认识水平,减少脆弱性和环境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开展气候综合评估,气候变化预测研究。

许多科学家提出了各种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模型中考虑了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各种关系和反馈过程,但有不确定之处。

因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影响是假定的气候情景,常使用综合气候情景,无区域差异和时间变化,参数化方案过于简单,因此预测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为人们认识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价值。

加大各种法律法规实施。

我国制定的与水有关的各种法律,如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气象法和城市防洪法直接或间接地与适应气候强迫有关。

这些法的实施是提高我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强迫的适应能力,减少脆弱性的重要保证。

2.试论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气候灾害的可能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灾害影响

在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屮,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对灾害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儿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灾害问题更突出时期。

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人口进一步增加,将对气象灾害形势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主要靠扩大投资和大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实现经济不断增氏。

在经济增长方面,虽然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学技术等途径,降低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但在儿十年里难以完全改变现有增长模式,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压力还会增加。

人口和社会财富的进一步增长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更加广泛,使气象灾害的危害对象空前增多,除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危害将会更加突出,气象灾害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都将持续增加。

屮小气象灾害的防治有效度将会明显提高,但大灾或巨灾引起的资源环境型灾害将进一步趋于严重,主要包描旱灾、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

在全国自然灾害活动普遍发生的背景下,地区差异仍然明显,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灾害可能会呈急剧发展态势。

这些压力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多种气候灾害活动趋于强烈,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减轻气候灾害的影响程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的工程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工程投入和科学技术投入将大幅度增加,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将逐渐提高,减灾效益将会大幅度提高。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这就有可能使气象灾害问题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全面减灾的信息时代。

当前,世界各国已经初步建成地球各大圈层的高空和地面监测网,能及时分析发现这些圈层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使人们逐步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做到开发资源与保护口然环境这两个目标协调统一,达到综合快速减轻气候灾害的目的。

(-)社会转型刺激全球气候变暖

作为发展屮国家,我国的首要任务仍是消除贫困、发展经济。

而要摆脱停滞或缓慢增长状态,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工业化来解决。

因为只有工业化才能为经济增t提供持久的动力。

我国已步入快速工业化阶段,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发展变迁到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

这种社会转型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二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社会转型带来的居住、就业、生活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涉及社会经济问题,也涉及资源和环境问题。

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力美元,全国人口15.6亿,其屮农村人口占35%,如果不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即以2000年城乡人口比例为基准,2050年的农村人口将高达11・4亿,这就意味着要考虑11.4亿人对能源以及相应的CO2排放需求的大幅增长带来的问题。

目前,城由届民与农村届民的用能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有很大差别。

城市用民的能源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并且清洁能源如电、气等占很大比重,而农村用民则主要以生物能和煤为主。

城市化进程将带动大批农村人来到城帀,也就转移了人口的能源消费行为,大大增加能源消费量。

此外,社会转型对留在农村的用民的能源消费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农村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使农民生活改善,必将带来对能源的更高要求。

经济的高速增氏,能源消耗会随之增加,工业化必然导致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温室气休排放量快速增长,引起大气中C02的浓度升高,由此可能会加剧全球变暖的步伐,及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

3.论述暴雨洪水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特大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