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5431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理22考试题型.docx

马原理22考试题型

马哲考试题型: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5、可知论的代表是:

旬子,不可知论的代表是:

休谟和康德。

6、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7、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8、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9、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科学范畴的是运动。

10、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而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1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3、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4、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1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7、矛盾的情形: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8、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

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和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9、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1、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客体。

2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23、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24、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2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6、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27、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8、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0、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3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4、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35、根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

36、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7、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38、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39、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0、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前者是基础。

41、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44、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45、货币具有五种功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6、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47、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48、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9、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5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最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1、资本的有机构成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5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考试重点:

1.哲学作为世界观,回答了关于世界的什么问题?

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和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意义:

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其存在形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

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①内部联系:

每一具体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外部联系:

每一事物都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体联系: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环。

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观点“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5.矛盾同一性含义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6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7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8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9.规律及其特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实践。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社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只要具备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受主客观条件的相互制约,具有历史性。

10.认识论上的几个基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11.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命题的基本含义与意义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反对认识落后于实际的右的错误,也要反对认识超越实践的“左”的错误。

12.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真理是具体的,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

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13.真理的相对性及其启示意义

真理的相对性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之下,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总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

这也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阶段、一个局部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近似的。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达到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14.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哲学依据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15.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革命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5.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这具体表现在它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进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上,具有增长知识、改善思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社会功能。

具体地来说:

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

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16.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③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

②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如何实现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1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成为基本矛盾的理由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一无所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其构成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的支出费用三部分。

另外,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受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制约。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够创造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20.剩余价值与利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

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因为从表面上看问题,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21.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及其理由

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由:

货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呢?

它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过程是商品买卖过程,只能引起价值形成的变化。

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只是价值的再分配,而不会使价值增值,整个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

但是,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不能使价值增值。

只有当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劳动力这一商品,劳动者才能在生产中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来。

由于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的买和卖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变为资本的前提。

22.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

这表现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

商品流通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资本流通形式是:

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

二者的形式、内容和目的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前者从形式上看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

23.区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意义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并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不发生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不仅创造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实现价值增殖。

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4.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也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5.经济危机及其根源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产品显得过剩。

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26.用历史发展动力理论分析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客观依据之上的科学结论,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使生产日益社会化。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自发地要求人们承认它的社会性质,并把它作为全社会的生产力来对待。

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不可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这一客观要求。

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规律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产生、发展和进一步激化,推动着资本主义社会一步步前进。

在前进中,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突破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对生产力的束缚.

27.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与局限及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康帕内拉。

②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摩莱里和马布利。

③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局限性: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①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②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③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