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5348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docx

江苏海门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

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东汉左雄为尚书令,乃奏请举吏皆先试之公府,又复试之于端门。

左雄所创立的这一复试制度虽遭顽固派反对,但基本固定下来。

材料中的制度

A.可防止选官中营私舞弊B.表明察举制度名存实亡

C.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D.说明了科举制的进步性

2.宋明理学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表明宋明理学

A.有利于我国民族精神的塑造B.推动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

C.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D.主张自我修养与物质生活结合

3.右图是德化窑出产的观音像。

明朝陈凤鸣有诗云:

“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

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

”上述两则材料同时用来研究古代瓷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清代德化观音像

A.瓷器观音像与诗歌可以互证B.诗歌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C.历史研究需要学会辨析史料D.文学作品不能用来研究历史

4.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

A.改变了皇权的核心地位B.推动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

C.是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D.保障了地方的自主决策权

5.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赵孟瓶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材料强调的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

C.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6.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

这些状况主要说明中国近代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B.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7.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

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1908年,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

材料说明清朝的立法行为

A.是为了限制民用工商业的发展B.一定程度顺应了经济发展新趋势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加快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

8.《中东战纪本末》是戊戌变法期间最畅销的书籍。

其中写道“迨观日报所述,始知华军中虽有充数之卒伍,绝无拒敌之心情,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偶有枪炮之声起于华垒,亦全不以命中为意。

”材料描述的该战争

A.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

C.将战火从东北扩大到了京津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9.“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0.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该战

A.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B.是八路军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

C.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

11.右图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节选。

该著作的内容

A.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创造性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思想D.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2.学者汪辉评论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该制度

A.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B.莫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

C.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3.“雅典的法律制度也使得许多公民能够直接体验法律的程序,如果他们自己卷入了诉讼,他们就要处理自己的案件,或者担任控诉人,或者作为答辩人。

陪审员都是通过抽签选出的。

”材料表明雅典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程度较高

C.民主政治弊端严重D.已经实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14.王觉非在《近代英国史》中指出:

“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这说明光荣革命

A.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B.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C.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15.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该法案的颁布

A.反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B.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是为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D.导致美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16.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

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17.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18.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示意图。

该图可说明

A.经济全球化呈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B.18世纪中期以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一帆风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形成

19.“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材料所述的美国政策

A.揭开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序幕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使欧洲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20.有人把它理解为十九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

有人认为“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

”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下列作品符合材料中“它”的风格是

A.《巴黎圣母院》B.《大卫·科波菲尔》

C.《老人与海》D.《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其中21、24题各12分,22、23题各13分,25题1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

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

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丝与棉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推动了明清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

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

震泽镇及其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丝绸之利”。

市镇犹如遍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粱,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纺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链接起来,同时也使镇市的商业获得新的膨胀。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完成下列要求:

(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表现。

分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5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

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

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

烧去!

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

”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

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

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分)

(3)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

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2分)

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

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

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

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

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

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

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4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

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一一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

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

《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

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一一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

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

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4分)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5分)

2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

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

——麦迪逊《辩论:

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两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佛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材料三宪法既然是妥协的产物,就不是完美无缺的。

“制宪会议”的代表多数是社会上层精英,就在这次会议的前一年,马萨诸塞州发生了“谢司起义”,实际上是一场农民暴动。

所以如果说当年反英的骨干们重点是争取民权,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动乱。

与会者更注意各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而对保障民众的权利相对说来关心得不那么具体。

这正是少数人对最后通过的宪法不满意之处。

——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精英阶层认为“这个政府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国会建设方案的分歧反映制宪会议上存在着怎样的矛盾。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

(3分)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原因。

概括少数制宪会议代表对“宪法不满意之处”。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产生的借鉴价值。

(2分)

 

江苏省海门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5

6

7

8

9

1、焚烧处理垃圾的优缺点是什么?

10

答:

优点:

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

答案

7、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的环境?

A

24、目前,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也已经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

A

C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C

5、在咀嚼米饭过程中,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了什么?

D

C

答:

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

B

B

A

B

3、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题号

4、如何借助大熊座找到北极星?

(P58)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A

A

B

C

A

D

B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其中21、24题各12分,22、23题各13分,25题10分。

21.(12分)

(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市民阶层群体的成长;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3分)

(2)新现象:

草市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

(2分)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

(2分)

(3)表现:

市镇的专业化发展;工商两业并举;市镇与乡村的经济联系增强。

(任答其中两点,2分)

影响:

使得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分)

22.(12分)

(1)因素: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晚清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

(2分)

说明: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答维新派的主张也可)。

(2分)

(2)原因:

是封建礼教秩序的精神支柱;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分)

表现:

提倡白话文。

(1分)

(3)背景: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分)

贡献:

推动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进程;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分)

(4)启示:

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2分)

23.(13分)

(1)原因: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分)

意义:

揭开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1分)

(2)弊端: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3分)

解决:

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分)

(3)新举措:

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分)

特点:

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2分)

24.(13分)

(1)表现:

强调个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2分)

因素: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1分)

(2)背景:

天主教会从德意志掠夺了大量财富;天主教会政治上对德意志的压迫。

(2分)

进步:

“信仰得救”理论是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带有民族自由意识。

(2分)

(3)观点:

自由是启蒙的前提;自由受到了专制(权威)的束缚。

(2分)

作用:

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分)

25.(10分)

(1)原则:

联邦制(中央集权),权力制约和平衡。

(2分)

(2)矛盾:

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1分)

解决:

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

(2分)

(3)原因:

邦联制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美国资产阶级主张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2分)

不满意:

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没有写进1787年宪法。

(1分)

(4)价值: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结合;采用和平方式;斗争基础上的妥协。

(任答其中两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