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4626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州词》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凉州词》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凉州词》教案.docx

《《凉州词》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州词》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凉州词》教案.docx

《凉州词》教案

Thetempershouldneverbegreaterthantheability.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凉州词》教案

《凉州词》教案1

  一、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有:

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所谓边塞诗——即以描写军旅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首边塞诗——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其中“凉州词”是词牌名而非诗的题目,这是凉州歌的唱词也是盛唐时流传的曲调名,因为很多人为其填词所以很多人都写了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本环节让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四、点出本诗的重点词语:

孤城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

  五、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可从音量、语调、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指导,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进行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

  六、明确诗歌的主旨:

本诗已悲壮凄凉的笔调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无线思乡之情。

  七、完成学案作业。

《凉州词》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

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__,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

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凉州词》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

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

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

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

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

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凉州词》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

边塞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是王之涣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这话是不错的。

开元中、后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

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

(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

(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之涣

  相思

  离情

  孤城

  怨

  不度

《凉州词》教案5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

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

(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板书设计:

  鹿柴

  空山人语响寂静

  深林返景幽暗

《凉州词》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

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

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

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

“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

“饮”是饮什么?

琵琶声听过吗?

有什么感觉?

“醉”是因什么醉?

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

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

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

酒有哪些作用?

《凉州词》教案7

  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朗读)

  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读题、解题

  1、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

  3、师补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初读古诗

  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催”

  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

  出示:

①多读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③查工具书④结合注释

  2、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师巡视)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出示图画及一、二句)

  ①师:

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

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出示:

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

  变色

  ②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

  ③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

热烈)

  ④指名读一、二句,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出示音乐琵琶声,——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2、品三、四句

  ①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四句,引读

  ②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③是啊,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

(课件展示)

  ④这战场怎样板书:

残酷

  ⑤这次酒宴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

  ⑥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四句。

  ⑧师:

此刻,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

(板书:

豪迈)

  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是啊,这一醉,(板书:

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六、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共赴困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

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

齐读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

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

生提问:

凉州在哪儿?

词是什么意思?

题目什么意思?

为什么两首诗一样?

(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

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

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

唱词。

  3释题:

(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

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

师:

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

(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

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

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

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

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

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

(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

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

(自由抢答:

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

(孤)孤什么意思?

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

片的意思是什么?

师:

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

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

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

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

指名说或自由说。

(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

(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

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

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

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

想看看这片城么?

(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

(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

一片孤城万仞山。

);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

一片孤城万仞山。

);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

一片孤城万仞山。

)。

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一两个词说说。

(指名说,生:

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

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

悲,(板书悲)。

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

(师再评:

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

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

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

(预设:

谁怨谁?

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

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

(不必怨。

)谁不必怨谁?

(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

追问:

为什么不必怨呢?

(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

(师随机评:

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

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

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怎么读出这情怀?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

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

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

播放视频《凉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