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化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029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蚕化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蚕化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蚕化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蚕化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蚕化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蚕化蝶.docx

《春蚕化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蚕化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蚕化蝶.docx

春蚕化蝶

春蚕化蝶在二期课改中蜕变

——卢教院附校二期课改工作汇报

引言: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卢湾区最南端,濒临黄浦江畔。

学校占地面积1万5千平方米,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完善,是卢浦大桥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校以“实践教育”为办学特色,伴随着二期课改的脚步,学校获得了新生和发展,完成了一次从“春蚕”到“蝴蝶”的——“蜕变”。

斑驳的校舍、砂石的操场、陈旧的桌椅,这就是2003年以前学校留给我们的印象,中山的老师们把它称之为老中山。

在教学环境相对落后的老中山,老师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有诗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把中山的老师们比喻成“春蚕”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教学手段的简单,教学方法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学校教学质量却始终上不去。

老中山成为一所薄弱学校,学校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2002年,正逢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开始,我校成为了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学校,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2003年,我校在卢湾区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新校舍建成交付使用,为学校开展二期课改实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山燃起了新的希望,老师们踌躇满志,期待着学校在二期课改中获得新生与发展。

如何立足本校实际,切实推进二期课改?

这个问题成为学校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校是卢湾区劳技教育基地之一,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形成了本校特有的文化。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劳技教育这一特色的形成是多年来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必须要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同时还必须创新,提升内涵。

于是我校确立了以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实践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学校主课题,以科研为引领带动学校二期课改的推进。

如果说这时的中山是“万事俱备”,那么还欠缺的就是“二期课改理念”这股东风吹进教师的心田。

师资问题是我校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二期课改实验的水平。

为此,我校确立了以锻炼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核心,以课程建设和小班化教学试验为抓手的工作思路。

一、教师的“蜕变”——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

序言:

2002年,我校一线教师为51人,其中50岁以上占25%,30岁以下占35%。

老教师一期课改的老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手段落后,年轻教师欠缺经验和教学技能。

2002年,全校没有一个区级以上课题,学校仅有2篇教师论文在区级以上评比中获奖。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比中,从未有一人获得过区级及以上奖项。

我校以老、青为主的师资队伍,问题多多。

针对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我校采取了三项措施,即校本培训、专业引领、课题研究。

以培养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2006年,我校一线教师为94人,其中50岁以上占19%,30岁以下占31%。

目前,我校拥有学科带头人1名,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区级骨干教师6名,校骨干教师12名。

同时,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区教学公开课比赛上佳绩频传,有4位老师分别获得卢湾区十四届、十六届、十七届教学百花奖一等奖;7位老师获得市级一、二、三等奖;4位老师教学录像课被选为上海市教师网上培训材料;1位老师录像课载入2006年上海市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光盘。

(一)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丰富培训形式,注重体验与实践,构建以能力导向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模式

我校把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二期课改工作的核心。

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就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性项目,进行了细致地规划、确定了发展性指标。

一方面,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三年自培计划,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觉醒;另一方面,学校构建了以能力导向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学习交流平台。

推动二期课改首先在于改变教师观念。

我校先后邀请了市教委毛放副处长,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所长、董蓓菲副教授,市教科院普教所胡兴宏所长等专家为教师做专题报告,为教师讲理念、理思路,引领教师踏入二期课改的大门。

学校大力创建以备课组、教研组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在全校形成一种人人投入二期课改的良好氛围。

“教学研讨周”、“暑期教育教学研讨会”、“说课比赛”、“教师论坛”、“案例分析评比”等一系列培训活动给了教师们实践、交流的平台,二期课改的理念和学校的办学思想逐渐内化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

注重体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大培训:

在2006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862节观摩、展示课的录制过程中,我校有四名教师入选。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体验优质课,从中获得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增长,我校决定通过教研组团队协作的方式让同学科的老师都参与到录像课开设的全过程中去。

首先通过全组教师共同研讨的方式来为开课教师选课题。

在讨论中,不同的选题产生的矛盾冲突最终演变成对教材、对学生的全面分析。

经过这样的研讨,每一课的重点、难点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教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们感觉到经历研讨之后,对新教材的认识更深刻了。

完成选题后,开课教师进行备课后的试讲,由教研组长组织全组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

在评课中又是一次专业的碰撞。

周峰老师就是在数学教研组的帮助下选定了六年级新教材第二学期《长方体的再认识》章节的第一节课《长方体的元素》,作为开课课题。

然而在第一次听课后,老师们就对于课堂导入展开了讨论。

这堂课的导入过于简单直白:

老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学生回答,有……。

这样的导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也不太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

于是老师们各展其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经过共同研讨,原来的导入开始变得生动起来:

老师先请同学们展示各自带来的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于是同学们踊跃地举手展示(牙膏盒、橡皮……)。

老师接着说,刚才大家从视觉的角度初步感受了长方体,现在让我们从触觉的角度再次来感受长方体。

圣诞老人准备了很多礼物想送给同学。

教师手拿一只圣诞老人的袜子说道,请每一组派一位代表来摸出长方体,摸对了就是圣诞老人送给你们的礼物。

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大家都想摸出长方体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导入获得了成功。

听完课后,数学组的老师们都很高兴,经过大家的努力,课堂教学日趋完美。

在课后教研组评课时,老师们对这次导入的成功又进行了反思和理性总结。

就是这样在一次次评课中,大到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小到在提问中的语音语调等微小细节,老师们都各抒己见,提出不同想法。

在思想冲击和融合的激荡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得到了反复的推敲,课堂教学组织越来越趋于科学化、精致化。

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老师,都在亲身体验后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再是口号,而在实践中转化为了课堂教学技能。

老师们纷纷表示,获得这样一次“开课”的经历远胜于上一学期的课!

我校非常重视在培训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比如英语口语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教育局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我校开始聘请澳大利亚教育专家担任外籍校长。

外籍教育专家不仅为我校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更进一步促进了我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除此以外,在外籍校长的组织下每周教师英语口语培训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培训使老师们获益匪浅。

随着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水平,由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承担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针对老教师较多的情况,我们采取了老少结对的方式,让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计算机“五会”考核,全面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校本教研与培训的制度化,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在构建学校以能力导向为重点的校本培训模式的过程中,我校制定了校本培训制度,以制度保障校本培训的系统化、系列化。

我们制定了:

(1)暑期培训制度

考虑到教师的学习时间以及新教师的引进,每年暑期的8月中旬我校为每位教师精心设计、安排集中培训。

培训的内容有专家讲座、经验交流、说课比赛等活动。

专家讲座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发展、二期课改、小班化教育、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教学技能等方面,以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提升理论水平。

通过开展交流研讨、说课比赛等活动,以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2)专题研讨会制度

二期课改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教育教学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校制定各类专题研讨会制度。

这种问题会诊型的教研活动,内容有的是对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有的是对各年级薄弱班级教育教学专题的研讨;有的是对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研讨,目的是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摸索出一套二期课改的教学经验。

(3)公开课的展示制度

作为卢湾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脱岗培训班的试验基地,我们积极配合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作好公开课的展示工作,同时我们也做好学校的二期课改展示周的活动。

展示课首先从备课组开始推选,然后经层层选拔,最后确定参加学校展示的人选。

通过展示,教师既锻炼提升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讨的机会。

(4)案例展示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总结和反思,把平凡而普通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我校制定了学校案例展示制度。

考虑到教师缺乏案例写作经验的实际情况,我们聘请有教科研专家就案例的写作为全体教师作专题报告,然后通过教研组、年级组推荐优秀案例轮流在全校范围进行展示。

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换。

(5)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制度

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使课改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学校要求对每月的考试和质量监控都要做精心的质量分析。

首先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从学科角度针对试卷情况、学生考试情况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交流,然后由班主任从班级的角度进行针对性分析。

其次,由班主任召集自己班的任课老师开小会,分析到每一个学生,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通过教学质量分析交流会,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对策来解决问题。

(二)专业引领——指明教师前进方向

为积极贯彻课改精神,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进行了教育合作,成为了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基地学校。

借助专业研究机构力量,对我校各方面工作进行指导。

通过合作,我校在学校发展规划、教师理念转变、教育科研等领域都获得了专业支撑,使得学校的发展更科学和可持续,也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006年5月,我校正式更名成为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山学校。

我们进一步依托学院专业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院首先帮助我校对师资队伍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

学院派出了教研员队伍对我校全体教师进行了随堂听课。

通过诊断对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作出了分析,并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为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在明确了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专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校与学院合作制定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旨,从班主任专业技能、教师教学专业技能两方面开展培训,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在课改实施中,我校以科研引领学校二期课改工作,建立了以构建“实践教育”体系为研究方向的学校主课题,并围绕主课题形成了涉及各个领域的二期课改课题群。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将在课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科研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反思。

我校以案例研究作为突破口,来探索二期课改的内涵。

运用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典型事件、难以化解的问题、困惑不解的事实,进行剖析,促使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出深刻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调整,逐渐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课程的“蜕变”——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课程改革

序言:

我校原为上海市一期课改实验基地,主要以基础型课程为重点。

“实践教育”仅局限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特色课程多为小木工、缝纫等劳技课程。

进入二期课改后,学校对“实践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实践教育”的外延获得了拓展。

我校紧紧围绕“实践教育”特色建设了学校三类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实践资源,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而且促进学科领域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延伸与提升;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课程中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开设比重;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在原来探究课、拓展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系列综合实践课程和社团活动,创造学生体验感悟、自主学习的整体氛围。

通过实践,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以陶艺、科技创新等为特色的“实践型”校本课程,培养了一批艺术、航模、科技创新、无线电运动特长生。

并形成了以“英语艺术节”、“旅游节”为亮点、以红十字会工作为特色的“实践型”校本德育新模式。

(一)构建“实践型”校本德育新模式

结合学校“实践教育”主课题,通过有效整合学校以及本区教育资源,我校以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切入口,将学校德育工作系统化、课程化,构建了以自主实践为特色的校本德育新模式。

1、建立分层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校本德育模式

(1)德育实践目标分层化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校将学生分成小学阶段、预备年级、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五个阶段,提出了分层次的德育实践目标,以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依据德育实践分年级实施目标,明确各年级德育具体实践措施和活动类型,使德育工作系统化。

(2)德育实践内容课程化

德育实践内容课程化包括两个层面:

首先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寻找学科内容和德育活动的最佳结合点,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实践;其次将德育资源转化成为探究型、拓展型课程的课程资源,形成校本教材。

我校已编撰完成了《中学生礼仪》德育校本教材,并正着手编写《中国民族英雄故事选》、《民族精神古典诗词欣赏》等多套校本德育教材。

(3)德育实践活动系列化

我校德育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亲身体验,在参与体验中感染、感悟,着力构建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德育教育模式。

围绕民族精神培养、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塑中山形象等主题,我校举行了“在实践中成长做生活的小主人——六一实践活动”、“千万人帮千万家——大型慈善义卖活动”等全校性的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知识竞赛、板报展览、征文、演讲、才艺展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创新精神。

实施时间相对固定的重要节日、纪念日、一年一度的中山英语艺术节和中山旅游节等,已形成具有中山特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德育实践系列活动。

①学校特色活动——英语艺术节

中山英语艺术节至今已举办四届,在英语教研组和外籍校长的组织下,为期一周的英语艺术节已成为学生们期待的节日。

在这一周中,每节下课都会有经典的英语歌曲在校园里回荡,每天中午通过闭路电视同学们可以欣赏到一部精彩的英语原版动画片。

此外还有激烈的英语辩论赛和演讲比赛,参与者竞相展示自我风采,旁观者纷纷为本班同学加油喝彩。

英语艺术节在一台由学生自己编排的英语节目汇演中落幕,学生的艺术天赋和英语会话水平在表演中得到完美结合。

通过举办英语艺术节,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进而不断推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

②学校特色活动——旅游节

一年一度的中山旅游节如今已是第五个年头,由我校政史地教研组与学校德育处联手举办。

活动的目的旨在通过组织学生领略全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旅游节从刚开始的学生出黑板报介绍中国的一个省,到用PPT进行展示评比,如今我们已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

第五届旅游节,我校配合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举办了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旅游实践活动。

同学们通过自由组合,自行设定旅游路线,并预先制定活动计划书,利用“十·一”假期和双休日游览了上海市的红色旅游景点。

活动后,大家把门票、活动计划书、心得体会等制作成了板报,在全校进行了交流。

这样的亲身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并拓展了课堂中所学的地理、历史、政治学科知识,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2、以红会工作推进生命教育

我校红十字会成立于2000年,作为上海市红十字工作达标校,目前已拥有会员六百多名,有固定红十字会员活动场所和固定的经费支持。

我们以红十字会工作作为推进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注重宣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提高生命保护能力的红会工作:

为了发扬红会所推崇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我校特别为学生开设了主题为《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拓展课,普及国际人道法知识。

2005年12月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官员辛格先生,东亚地区代表处代表、市红会常务副会长等一行人专程来到我校现场视察“国际人道法探索”项目开展情况。

学生与辛格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给参观团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十字工作强调生存环境的安全、和谐和健康,这与生命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校以红会牵头组织了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教育等系列活动。

目前,我校是卢湾区交通安全先进校,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先进校,我校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录像实况被制成光盘,作为全市中小学食品安全教育工作的配套教材。

我校利用拓展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紧急救护技术的培训。

经过培训,学生的紧急救护技能得到了提高,还成立起了一支由学生组成的红十字救护队。

2006年2月,全国红十字总会的苏菊香副会长专程莅临我校观摩学生救护技术演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06年9月,我校代表卢湾区参加了上海市"纪念9.9世界急救日救护竞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学校三等奖。

在丰富多彩的红会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还得到了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学到了更多实践技能和经验。

在红十字会工作的配合下,我校德育工作日趋完善和丰富。

(二)构建学校“实践型”校本课程

1、“实践型”校本课程百花争艳

我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反思及总结,逐渐形成了学校系列“实践型”校本课程。

我校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及实验环境,激励教师广泛参与学校拓展型、探究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积极开发实践性强的拓展型课程,使实践活动类的拓展型课程达到拓展型课程总数的15%,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批学校特色课程。

初步形成了《乒乓球》、《欢乐腰鼓》、《小木工的制作》、《定向越野》、《业余电台》、《欢乐ABC英语》等校本教材。

并编撰并交付专业单位印刷了《校园英语三百句》、《陶艺实践制作》、《漆画》等特色校本教材。

2、依托创新实验室,形成学校“实践型”特色课程

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我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认知。

为此,学校以校舍全面重建为契机,重点强化了学生实验环境的建设。

目前我校已建成陶瓷艺术、科技创新、模型制作、业余电台、机器人实验室等五个创新实验室。

依托创新实验室,我校“实践型”特色课程逐渐形成。

(1)配备专业化的实验设施

为了更好地提升实验环境的综合能力和效益,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感悟创造条件,我校五个创新实验室全部按照专业要求予以配置。

如陶瓷艺术实验室不但配备了12台拉坯机,还拥有两座梭式气窑,可以分别烧制陶器和瓷器;模型实验室配备了两台激光数控雕刻机,由它雕刻制作出来的模型能达到商业水平;科技创新试验室中有完全仿真的小型车床、冲击钻和大量制作工具,能及时将学生的创意变为现实;业余电台则拥有144-146MHZ与433-436MHZ两个频率的收发设备,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接收到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声音。

(2)促进实验教学的正规化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验室活动效益,学校以课程为依托,设计了一批切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型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全面普及和个性培养相结合。

同时,我们还专门为试验环境配备了专业教师,如我校陶艺实验室就引进两名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老师,我校科技创新试验室聘请了向明中学发明创造教育特色教师,在根本上保证了创新试验环境的教学质量,我们还引导教师为较为成熟的项目编撰配套校本教材,进一步推动学校实验教学的正规化。

(3)形成“实践型”的特色课程

①陶艺特色课程——传承中国传统艺术

劳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为了进一步发扬学校特色,提升“实践教育”内涵,我校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艺术相结合,筹建了陶瓷艺术实验室。

在宁静的教室中,同学们用双手感悟“CHINA”的文化和历史:

在宽敞明亮的陶瓷艺术实验室中,靠墙摆放着错落有致的作品晾架,中间是四人一组的原木桌凳,十二台拉坯机呈折线式排开、网络设备和投影等一应俱全。

与陶艺教室一壁相连的是洋溢着现代人文气息的作品展厅,整个陶艺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为学生的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校陶艺的教学也已形成了科学体系:

从陶艺欣赏(认识和了解中国璀灿的陶瓷文化,了解国外的陶瓷艺术)→由简易到复杂的陶艺制作过渡练习(陶艺基本成型方法认知)→综合成型方法(融会贯通各类技法)→命题创作(在特定的主题下进行个性创作)→自由创作(以个人或团体合作的方式进行自由创作)。

经过教学,学生从捏塑成型入手,逐渐掌握了泥条成型、泥片成型、模具成型,拉坯成型等技法。

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创作中,分享灵感和成功的喜悦,不但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实践能力,更在个性张扬的同时,增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目前陶艺课程已成为我校六年级学生必修类拓展型课程,对陶艺教学进行普及,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校特色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我校通过设立陶艺综合实践活动课,对部分有兴趣并有较强能力的学生进行培养,让陶艺成为这类学生的特长。

经过多年的培养,我校学生人人会陶艺,个个有作品,优秀学生作品更是成为学校馈赠来访嘉宾的首选礼物。

2005年迄今我校先后有21名学生的陶艺作品获得全国乃至国际美术作品比赛大奖。

②科技特色课程——培养明日科技之星

  依托我校模型实验室,学校在四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开设了“模型制作”拓展型、探究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制作航空模型为主。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始走进“转圈的世界”:

我校在7年级开设了模型制作综合实践课,起初主要以一些简单的橡筋模型为主,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对航空模型知识的认知度。

但逐渐这些基础的东西对于同学们没有了吸引力,于是我们走进了“转圈的世界”—线操纵模型飞机。

在模型课上,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首先进行飞机的制作。

有的同学负责削螺旋桨,有的制作飞机的机翼,通过默契的配合,最终把制作的零部件拼合成一架完整的飞机。

接下来是试飞和操作水平训练的过程。

随着线操纵飞机在天空中优雅地画着弧线,操作者却在原地不断地转着圈。

头晕成为对学生们最大的折磨。

然而这些困难都在学生们的热情中烟消云散。

从起初只能原地转圈一分钟到可以转五分钟;从操纵飞机进行简单的起飞到进行空翻,同学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烈,技艺越来越纯熟。

2005年我校航模队代表卢湾区参加了上海市航空模型比赛获得了第四名。

在2006年的上海市航模比赛中,我校成绩更上一层楼,囊获了所有该项目的冠军。

并在当年的“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中,勇夺一枚金牌。

在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磨练出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拼搏精神和机智勇敢的良好品质。

依托学校科技创新实验室,我校通过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普及科技教育,培养创新型学生,逐步建立起学校科技特色课程。

除了自己培养科技专职教师外,我校还聘请了向明中学创造教育特色教师来校授课。

在一流设施和专职教师的优化组合下,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校学生开发了“水暖式书写垫板”,“微量杠杆弹簧秤”,“自动定时喂鱼器”,“门启式安全跨栏架”,“多用途搬重物用滚轮板”,“立体花盆”,“高效节能电烙铁”等多达十二项的科学小发明,其中“立体花盆”夺得了上海市“英特尔创新大赛”二等奖,其余项目在“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中获得多项奖项。

我校一名学生在2004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明日之星”和上海市第十九届“科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