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超重点.docx
《医学心理学超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心理学超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心理学超重点
第一章医学心理学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定义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归属: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学科性质:
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密切联系
2.基础学科:
为整个医学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
3.应用学科:
应用于医学各领域
三、医学心理学的健康与疾病的理论观点:
整体观、心身统一观、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第一部分:
认知过程
感觉:
(一)定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冷热痛)
(眼)(耳)(鼻)(舌)(皮肤)
2内部感觉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
身体姿势的感觉
机体觉:
内脏感觉
(三)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感觉器官因受连续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变化规律:
受强烈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下降
受微弱刺激持续作用时,感受性提高
举例:
视觉感受适应:
明适应暗适应
嗅觉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互相作用
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发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后像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5感觉能力的习惯性
感觉性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可提高
知觉:
(一)定义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二)基本特征
1.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做出清晰的反映。
2.理解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诠释它;而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
3.整体性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在感知它时不会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恒常性
知觉事物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反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记忆:
一、定义:
头脑中积累和保持的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记忆过程
1、识记
2、保持
将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储存和保持的阶段
保持的相反过程——遗忘
遗忘定义:
识记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表现:
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的原因:
四大原因
遗忘的进程:
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再认与回忆
将储存于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使之再现于意识之中的过程
三、记忆的基本类型
根据记忆时程的长短:
分为四大类
思维:
一、定义
人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征
1.概括性
人类对同一类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词来实现的。
2.间接性
人类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或其属性。
三、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分析: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区分开来
综合:
在思想上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比较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事物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异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操作活动
3、抽象和概括
抽象:
头脑中把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并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概括:
把各类事物的一般共性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的一切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
4、具体化和系统化
具体化:
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应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系统化:
头脑中把事物或知识的要素分门别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的、整体的、系统的思维过程
四、思维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
1、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思维具有直观的形式,要在实际的动作中产生
2、具体形象思维
借助于个体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种分类:
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定义重点)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第三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心理决定论原则(因果原则)
(2)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
(二)心理结构理论:
•意识:
个体所能清晰感知到、注意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
个体无法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
介于两者之间的、目前未被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三)人格理论:
•本我:
享乐原则自我:
现实原则超我:
至善原则
(四)性心理发展理论:
1、Libido是个体所有行为的动力
2、性心理发展的五个时期
口欲期
肛欲期
性蕾期
潜伏期
两性期
二、行为学习理论
(一)创始人:
华生(美国)
(二)行为学习理论的内容:
1、经典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蜂鸣器声---------唾液分泌(强化)
蜂鸣器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几个重要现象:
2、操作条件反射
(1)创立人:
斯金纳
(2)实验过程:
“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
斯金纳箱:
+
压杠杆(R)-----------食物奖励(S)
饥饿(S’)---------------嘶叫(R1)
乱咬(R2)
+
回避(R)--------------撤消电击(S)
电击(S’)------------------嘶叫(R1)
停止活动(R2)
(3)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
a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R→S积极↑→R促进)
b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R→S消极↓→R促进)
c消退:
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
(R→S积极↓→R减弱)
d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R→S消极↑→R减弱)
(4)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
重视行为反应的结果对行为本身的影响
解释人类行为和指导行为治疗
3、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1)创始人:
米勒(美)
(2)内脏学习实验:
内脏反应也可以通过操
作性学习而改变
(3)脏操作条件反射的意义:
为生物反馈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4、社会学习理论:
(示范作用)
(1)创立人:
班杜拉
(2)理论精髓:
人可以通过对一个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3)会学习理论的意义:
①解释了社会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形成的
②为示范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心理生理学理论
(一)代表人物
坎农(躯体内稳态理论)
塞里(应激学说)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精髓:
心-身(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生理因素)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人本主义理论
(一)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二)理论精髓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三)主要理论
•自我实现论
•需要层次理论
•询者中心理论
五、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创立人:
西蒙
奈瑟:
1967年出版《认识心理学》
(二)理论精髓:
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对情绪、动机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章心理评估
第一部分:
心理评估的概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
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多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心理测验:
心理评估的方法之一
●心理诊断:
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际,以评定人们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的一类方法
二、心理评估的技术
●调查法:
历史、现状;直接、间接;访谈、座谈、问卷调查
●观察法:
直接、间接;自然法、控制法
●会谈法:
自由式、结构式
●作品分析法:
书信、日记、作品
●测验法:
评定量表、问卷等
三、对评估者的要求
●专业知识:
心理学、心理评估测量学、心理病理学(精神病学)
●心理素质:
观察力、智力、自我认知力、沟通能力
四、心理评估的过程
●准备阶段
●信息输入
●信息加工
●信息输出
第二部分:
心理测验的概述
一、心理测验的概念
●测量:
用数字对客观资料进行描述,即数量化
●心理测量:
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
●心理测验:
心理测量的工具,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化的手段
对人类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二、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感知觉进行了测试
●1884年高尔顿在英国国际博览会上建立了第一个人类学测量实验室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发表了《心理测验程序》,首先使用了“心理测验”的概念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共同编制了心理测验史上第一个心理测验:
智力量表
三、心理测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测验的功用分类:
●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艾森克人格测验(EPQ)
卡特尔16个性因素人格测验(16PF)
洛夏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TAT)
●症状评定量表:
90项症状量表(SCL-90)
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2、按测验的材料分类:
●文字测验
●操作测验(非文字测验)瑞文渐进测验
3、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类:
●客观测验
测验所呈现的语句、图形意义明确,被试能直接理解并作出判断,不需发挥想象和猜测等
●投射测验
投射:
人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态度、动机、内心冲突、情绪、需要和
价值观等表现于行为活动中的过程
4、按测验的方式分类:
●个体测验
●团体测验
四、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信度:
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可反映测验工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效度:
指所测量出来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即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3、常模:
指测验的参照分数,是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五、使用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使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
●测验实施过程标准化
●对测试环境的要求
●对主试的要求
●对被试的要求
第三部分:
常见的心理测验
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概念
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过程
二、智力单位
三、智力的等级分布表
IQ>130超常智力(非常优秀)
IQ120~129优秀
IQ110~119中上(聪明)
IQ90~109中等(平常)
IQ80~89中下(迟钝)
IQ70~79临界状态(边缘)
IQ50~69轻度智能低下
IQ35~49中度智能低下
IQ20~34重度智能低下
IQ<20极重度智能低下
四、常用的智力测验工具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韦氏智力量表
1、成人量表(WAIS)16Y以上
2、儿童量表(WISC)6Y6M~16Y11M
3、学前及初学儿童(WPPSI)4~6Y9M
●瑞文渐进测验
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1)各分量表中采用了许多精神病学的术语,所以该量表在测量个性及精神病临床上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共有14个分量表,包括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共566道题目
2、艾森克人格测验(EPQ)
●E量表(外向-内向)
●N量表神经质(情绪稳定-不稳定)
●P量表精神质(倔强性)
●L量表(测慌)
艾森克人格测验(陈仲庚修订版本)
对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标准分(T分)来进行:
T:
40~60----中间型
T:
30~40或60~70----倾向型
T:
30以下或70以上-----典型型
分量表
得 分 题 号
计(项)
共计(项)
E
答“是”得分
1,5,9,13,16,22,29,32,35,40,43,46,
49,53,56,61,72,76,85
19
21
答“否”得分
26,37
2
N
答“是”得分
3,6,11,14,18,20,24,28,30,34,36,42,
47,51,54,59,63,66,67,70,74,78,82,84
24
24
答“否”得分
0
P
答“是”得分
19,23,27,38,41,44,57,58,65,69,73,77
12
20
答“否”得分
2,8,10,17,33,50,62,80
8
L
答“是”得分
12,31,48,68,79,81
6
20
答“否”得分
4,7,15,21,25,39,45,52,55,60,64,71,
75,83
14
3、卡特尔16个性因素人格测验(16PF)
●根据16项根源特质编制而成
(高分特征、低分特征)
●共187道题目,答案分三个级别
(是、不一定、否)
4、洛夏测验(Rorschachtest)
●运用投射技术的原理,材料采用10张墨迹图
●操作复杂,专业性强
5、主题统觉测验(TAT)
●采用30张人物和风景的黑白图片和1张空白图片,要求被试根据呈现的图片编造故事
●被试在编造故事过程中通常会不自觉地把隐藏在内心的冲突和欲望穿插在故事情节中
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1、90项症状量表(SCL-90)
该量表分为10个因子,共90道题目,采用5级评分制,被试根据最近一周的情况自评处于哪个级别
2、焦虑自评量表(SAS)
20道题目,四级评定
3、抑郁自评量表(SDS)
20道题目,四级评定
4、A型行为评定量表
25道题目(TH)时间紧迫感,做事快
25道题目(CH)好胜心强、急躁、怀有敌意和戒心
10(L)测慌
第六章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与方法,改善被治疗者的心理条件与行为,调整与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心理治疗的目的
1、医学层面
2、心理学层面
总目标:
改善心理与行为达到平衡状态
三、心理治疗的特点
1、自主性
2、学习性
3、实效性
四、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
1、治疗师方面:
专业素质、心理素质
2、被治疗者方面:
具备正常自知力,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人
3、治疗过程:
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4、治疗环境:
独立、安静、舒适
五、心理治疗的简史及发展趋势
(一)简史
《黄帝内经》: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
古希腊:
麦斯麦催眠术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精神分析疗法
✶20世纪50年代行为疗法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疗法
✶20世纪70年代认知疗法
(二)发展趋势
1、整合性
2、专业性
3、实用性
六、心理治疗的原则
1、和谐性:
病人、医生、治疗方法之间的和谐
医患关系的特点:
单向性
系统性
正式性
时限性
环境与整个治疗之间的和谐
2、针对性:
根据病情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方法
3、计划性:
有计划地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4、综合性:
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
5、保密性:
尊重病人的隐私,替病人保守秘密
6、灵活性:
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采用和调整治疗方法
7、中立性:
在治疗中保持中立、审慎、客观的态度
8、回避性
七、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
1、综合性医院有关的病人
2、精神科及相关的病人
3、各类人格、行为问题者
4、社会适应不良者
5、希望改善人格、行为模式、认知模式者
八、心理治疗的原理
1、心身统一原理
2、心理学原理
3、产生疗效的机制
九、心理治疗的分类
1、按理解分类:
广义、狭义
2、按对象分类:
个体、集体
3、按场所分类:
家庭、社会
4、按患者的意识范围分类:
觉醒治疗催眠治疗
5、按理论学派分类:
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
十、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1、筛选与准备阶段
2、问题探索与判别阶段
3、分析认识阶段
4、治疗行动阶段
5、疗效评价阶段
6、结束巩固阶段
第七章医学心理咨询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平等、尊重的信任关系基础上,以来访者的问题为核心,咨询师借助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语言、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与来访者共同磋商,协助来访者提高认识、增强自信、发掘自身资源,达到心理成长与成熟,有力量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深层心理互动过程。
二、心理咨询的意义
1、解除现代生活压力的手段
2、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全面健康
3、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心理咨询的模式
1、知识获取型(健康心理咨询)
2、治疗康复型(康复心理咨询)
3、交流互动型(交流、倾诉)
四、心理咨询的种类
1、门诊心理咨询
2、信函心理咨询
3、电话心理咨询
4、专题心理咨询
5、现场心理咨询
五、心理咨询的任务
1、各种躯体疾病的心身障碍
2、各种情绪障碍
3、排除重症精神病
4、性心理障碍
5、健康者的心理卫生咨询
六、心理咨询的发展特点
整合的发展趋势
七、心理咨询的条件
(1)对心理咨询者的要求
✶高尚的职业道德
✶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优秀的心理品质
(2)对心理咨询来访者的要求(自知力)
(3)对环境的要求(独立、安静、舒适)
八、心理咨询的程序
1、探索问题:
了解病史,收集材料,必要时做心理评估
2、分析问题:
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探讨,使来访者正确认识问题
3、实施治疗:
提出各种解题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后果作出预测和评价,让来访者
自己作出选择
九、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
1、正确处理与来访者的关系
2、正确认识咨询者与来访者的作用
3、严守秘密
4、把握咨询时间
5、言语简练、应答审慎
6、兼容并蓄、以人为本
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
✶两者无本质上的差异,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基本相同
✶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必要时可同时使用
第九章病人心理
一、病人角色
病人:
指患有疾病,有求医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
1、角色的确认:
在确认病人时,不仅有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有复杂的心理问题。
个人的心理
倾向突出地表现在病人角色的适应中。
2、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及心理原因
3、病人的权利
(1)受到社会尊重、理解的权利(性病、艾滋病及精神病等病人)
(2)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
(3)免除或部分免除健康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权利
(4)保守个人秘密的权利
4、病人的义务
(1)及时就医,早日康复的义务
(2)寻求有效医疗,认真遵循医嘱的义务
(3)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
二、疾患行为
疾患行为是从一个人自认为或被他人认为有病开始,直至脱离病人角色的全过程里所有行为的总和
(一)求医行为
指个体感到不适,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
为
1、求医行为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
(2)被动求医型
(3)强制求医型
2、异常求医行为的类型
(1)不求医
⏹精神失常而失去自我判断能力
⏹平时意志坚强,忍耐性强
⏹个性乐观,对疾病未来估计过好
⏹其他活动动机强于保健动机
⏹认为疾病是耻辱
⏹认为疾病是对自己的惩罚
⏹不愿改变原来的习惯
⏹以往求医活动中留下痛苦或心理创伤
⏹过度节俭
⏹侥幸心理
⏹对健康的冷漠或听天由命心理
⏹因恐惧而产生否认和回避心理
(2)过度求医:
病人角色强化的结果
(3)求药、求病人身份:
通常表现为不遵医
(二)遵医行为
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医学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也叫病人的依从性
1、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
(1)医患关系
(2)认知偏差
(3)疗效不佳
(4)以往的治疗经验
(5)经济原因
(6)继发获益
2、提高遵医率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耐心解释医嘱
(3)减缓病人的经济压力
(4)获取病人家属的协助
三、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病人的心理需要
1、生存需要(呼吸、进食、饮水、排泄、睡眠、交换体位等)
2、安全与早日康复的需要
3、交往与爱、归属的需要(被认识和接纳)
4、尊重的需要(被关心和体贴)
5、表现自我与实现自我的需要
6、接受信息刺激的需要
(二)病人的心理反应
(1)焦虑与恐惧(7)悲观抑郁
(2)主观感觉敏感(8)否认与习惯
(3)自尊心增强(9)羞耻与罪恶感
(4)依赖性增强(10)心理性"休克"
(5)猜疑心加重(11)反常言行
(6)害怕孤独(12)其他心理负担
(三)几种特殊病人的心理问题
四、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医患关系是临床医疗活动中医、护、患三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医患关系模式
1、主动-被动型(昏迷、病危、婴幼儿)
2、指导-合作型(最为常见)
3、共同参与型(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