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2471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书法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书法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书法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书法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教学.docx

《书法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教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教学.docx

书法教学

中国书法史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汉字起源甚早,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

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

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

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

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

如:

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

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

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

《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

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

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

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

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

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篆书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

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用笔、结构、章法等。

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据文献记载。

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

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由于是官书。

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

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

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

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

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隶书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

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

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

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

石刻与简牍。

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

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

直至清朝。

汉隶才得以复苏。

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

北朝书法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

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

与南方的秀丽典雅。

双峰对峙。

楷书鼎盛时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风格之变。

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

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

凡此三变。

形成唐楷之大貌。

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

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

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

楷书的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

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

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

行书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

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中国汉字的演变大致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总体趋势是简化,但是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其中“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演变主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

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

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小篆

也叫“秦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

“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毛笔书法基础知识大全

怎样学习书法?

怎样才能学好书法?

古今优秀的书法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借鉴。

这里跟同学们谈谈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要循序渐进

就字体来说,一般先学楷书(也有从隶体入手的),再学行书及其它字体。

楷书点画分明,结构平稳,用笔方法齐备,便于学习。

因此,先学楷书是符合学习规律的。

当然,先学楷书,并不是说,等到楷书学好了,才能学行、草。

一般地说,楷书基本笔法和结构方法较为熟练后,即可学习行、草书。

楷书与行、草书交替学习,还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就某一字体来说,先学笔画,再学笔顺、偏旁、部首及结构。

以楷书为例,笔画是楷书的基本部分,犹如“机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组装“机器”;掌握或基本掌握楷书的笔画后,才能再按笔画顺序组合偏旁部首,以至完整的独体或合体结构的汉字。

当然,先学笔画,并不是说,等到笔画学好了再学写字。

一般地说,从笔画入手,更符合学习规律;而在学习偏旁部首和结体的过程中,又可进一步掌握笔画的写法。

就字的大小来说,先学写大楷,后学写小楷。

先学写大楷,好处有三:

1、大楷笔画较粗、较长,书写时,起笔、行笔、收笔的步骤比较明显,便于理解,宜于练习,如有病笔也显露得较清楚,易于纠正。

2、先学写大楷,有利于锻炼腕力和臂力。

3、先学写结构开张的大楷,待结体基本法则掌握后,再缩小就不难了。

若先写小楷,则容易养成拘谨的习气,放大写反而写不好。

就专与博的关系来说,先专学一体,后博学多家。

先从一体入手,集中精力,把运笔和结构特点掌握好,领悟精神,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再学同一字体的其它风格或别的字体也就不难了。

初学就想“博”,必定贪多嚼不烂;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今天学“柳”,明天学“颜”,也必定欲速而不达。

博学多家,要以专学一体,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为前提。

古今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在专学的基础上再集众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要持之以恒。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不是短时间就能学好的。

书法的基本功,包括动手能力、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能不能长期坚持勤学苦练,是决定每个学书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刻苦磨砺,是决不会有什么“妙手”和“神来之笔”的。

被尊为“书圣”的晋代王羲之,以至唐宋各名家,哪一个不是持之以恒苦练数十年才成功的呢?

“墨池”“笔冢(zhǒng)”等等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说明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苦练和有恒。

在当代,像古人那样勤学苦练而卓有成就的也不乏其人。

我国第一个书法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尉天池就是其中之一。

他六岁受家教而开始学习书法,50年代初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练习书法自觉而刻苦,后来进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后执教书法期间,他先后师承著名书法家沈子善先生、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至今数十年如一日,博习精研篆、隶、草、楷、行诸体,尤其擅长行、草书,自成“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前人和今人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学习书法,就要以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

只要方法对头,日复一日,年复一日,苦练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要在字外下功夫。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学习书法,除需要循序渐进地勤学苦练外,还要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也就是说,学书法还要在字外下功夫。

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说明读书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

书法表现的是汉字,书法创作又与文学紧密结合,因此,学习书法,要读一些文学书、文字书,如古典诗词、名篇散文、文学著作等,提高文学、美学和艺术修养;读一些书法理论著作,了解书法的原理,掌握书法艺术内在的规律,更直接有助于书法水平的提高。

学习书法,要加强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书法艺术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等。

它与绘画、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都有相同或相通之处。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狂草艺术,据说是因为看到公孙大娘舞剑,得到启示而成功的。

书法与绘画更有内在的联系。

有人说:

“书画同源,各艺同辙。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书法作品必定具有线条美、墨韵美、空间美、意境美。

高明的书法家还善于捕捉和提炼社会生活或自然界中美的现象,把它溶入书法艺术的创造之中。

据说王羲之为了研究执笔和运笔,曾仔细地观察鹅在池中浮游的神态,从中悟出写字的道理。

唐代书法家怀素,夏日观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间静听嘉陵江的涛声,从中激发起书法创作的灵感。

今天,我们学习书法,在加强多方面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生活,善于把生活中的美巧妙地引用到书法艺术中来。

学习书法,还要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

常言说:

“书为心画”,“书如其人”。

书法作为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必然要渗入书法家一定的情思、气质、个性、审美情趣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句名言:

“心正则笔正。

”说明加强道德情操修养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二、书写工具

毛笔书法工具,主要有笔、墨、纸、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

了解各种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懂得如何选择、使用和保养,是学好毛笔书法的重要条件。

1、笔

我国的毛笔,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毛笔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也越来越精细。

毛笔的种类很多,按笔锋的软硬性能分,有硬毫、软毫、兼毫三种。

硬毫笔,用刚性的兽毛制作。

常用的有狼毫笔(用黄鼠狼毛制)、紫毫笔(用兔箭毛制)、鼠须笔(用鼠须制)、鬃毫笔(用猪鬃制)等。

硬毫笔的特点是锐利劲健而富有弹性。

软毫笔,用弹性较弱的动物毛制作。

常用的有羊毫笔(用羊毛制)、鸡毫笔(用鸡绒毛制)等。

软毫笔特点是柔软圆润,容易濡墨。

兼毫笔,用软毫和硬毫按比例配制而成。

常见的有紫羊毛笔(兔毛与山羊毛各用一半配制而成的叫“五紫五羊”。

七成兔毛与三成山羊毛配制而成的叫“七紫三羊”)、紫狼毫笔(山兔毛与黄鼠狼毛合制而成,又称“乌龙水”)、白云笔(黄鼠狼毛与山羊毛配制)。

兼毫笔的特点是刚柔兼济,软硬适中。

按笔毫(位于锥形笔头中心的一簇毛称主毫,周围的一层毛叫副毫)的长度分,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三种。

长锋笔的笔锋长,蓄墨多;短锋笔的笔锋较短、较钝,蓄墨较少;中锋笔介于二者之间。

按笔头的大小分,有大楷、中楷、小楷,还有写对联、屏条用的屏笔、联笔,写匾额、招牌用的提斗笔,写特大字用的揸笔,写特小字用的圭guī)笔等(如图)。

毛笔的种类

据用料和加工的情况,毛笔杆上往往标有“极品”、“精制”、“加料”等字样,并有“净”、“纯”、“宿”之分,有的还刻印品名。

毛笔产地很多,以浙江省吴兴县(湖州)善琏镇所产的“湖笔”最为有名。

此外,湖南产的“湘笔”,安徽(huī)宣城等地产的毛笔也很有名。

怎样选用毛笔?

首先,要注意毛笔本身的质量。

毛笔质量如何,决定于笔头部分。

质量好的笔头,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硬圆润,刚健有力,即“尖、齐、圆、健”。

“尖”,指笔锋尖锐如锥,蘸墨书写时,无论轻提重按,还是圆转方折,笔锋都能收聚不散;“齐”,指把锋润开捏扁平展时,笔毛整齐,有利于书写时做到“万毫齐力”;“圆”,指笔头腹部圆浑饱满,呈圆锥形,这样的毛笔吸墨量大,运笔时不散锋、书写的点画力感强;“健”,指笔锋富有弹性,劲健有力,笔毛铺开弯曲后收拢,能挺直而不变形。

用这种笔书写时,有助于写出有筋骨的笔画。

质量好的毛笔,还具备笔头端正,笔毛匀纯,笔颖不老(泛黄色)不嫩(泛绿色)等特点。

笔杆也是毛笔的重要部分,要求圆而直,长短粗细适中。

其次,要根据书写需要以及使用的纸张确定。

一般来说,写大字用大笔,用柔性的笔;写小字用小笔,用刚性的笔。

写棱角分明、刚劲挺拔的字,宜用硬毫;写丰满圆润、质朴浑厚的字,宜用软毫;写规矩峻厉的字,宜用短毫;写奔放流畅的行草,宜用长锋。

用软性纸(如宣纸、毛边纸、元书纸等)写字,宜用硬毫或兼毫;用硬性纸(如有光纸等)书写,则宜用软毫。

这样才能收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当然,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只要基本功扎实,功力深厚,用较大的笔照样能写好较小的字;无论用软毫、硬毫、兼毫,都能在任何一种纸上,得心应手地写出好字来。

初学书法,对毛笔的质量不必苛求,基本符合书写要求就行。

平时练字,不宜用硬毫笔,一般使用长锋羊毫大楷笔,书写3-5厘米见方的字为好。

由于用软毫笔运笔书写难度较大,运笔中的病笔也容易暴露。

因此,坚持用长锋羊毫练字,从难要求,并注意纠正运笔中的错误,有利于掌握运笔方法,有利于练出笔力。

新笔的使用,要懂得开笔和蘸墨的方法。

开笔,就是把新笔浸在清水里(温水或冷水),让笔头上的胶质溶化,待笔毛泡开后,洗净胶质,挤干笔头中的水分,再蘸墨使用。

新笔蘸墨时,要注意挤干水分,将笔尖“点”入砚池,墨从笔尖吸入,这样能使“笔酣而墨饱”,书写时墨从笔尖自然流出。

写字时,还需要掭(tiàn)笔,以根据写字大小及所写书体而控制笔头的含墨量。

毛笔保养得好,才能经久耐用。

平时写完字,要洗净毛笔。

洗时要慢慢在水里摇动,洗净后要挤掉水分,把笔尖捋(lǚ)直,并套上笔套,或笔头朝下挂在笔架上。

新毛笔和不常用的毛笔,要放在盒内。

盒内还可放一些卫生丸,以防虫蛀。

2、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