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晳老掠菁.docx
《仿佛晳老掠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佛晳老掠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仿佛晳老掠菁
仿佛皙老掠菁
出版说明
1999年1月11日至19日,仿佛先生于广西柳州,应诸学者要求,讲解老子《道德经》。
此次讲经,仿佛先生先对《道德经》的经名、大旨、背景、集录、以及老子诸方面的情况均作了基本讲解;随后,又精摘经中关键句条,与诸学者剖辨、解析、参究,最后有所总结。
缘因本次讲经,乃紧随之于仿佛先生所开设之太极学三皙之参研班后,亦为专对参研太极三皙哲理之学者们所讲,故讲解中特以太极三皙之哲理,与老子《道德经》之句条,相与融照,互为砥磨,交参共析。
一为反证老子经奥,二为佐究三皙玄旨,与过去之讲老,截然不同。
故本次讲经,殊具特色,读者诸君,当先知此。
为使广大读者能有感其境,编者依录音整理成书之时,已尽量保持现场论述景况,即保留叙讲,保留问答,保留争论。
为此,故本书成文,可分别为二:
一是仿佛先生叙讲部分;
二是众人参究讨论部分。
......
仿佛先生本次讲经,不依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之固有顺序而讲,亦不逐其全文皆讲。
只择其中关键之句而讲,集中精力,专论哲义,以求诸学者能于实际颖悟中透达老子之思想之颖慧内涵,希望学者能于如是上裨有进益。
众所周知,老子此书,不同凡响,义贯入世出世之道;学赅生命生存之理。
以故通解全书,诚不如实入一句。
故编撰者以为,凡于老子之学确有兴趣者,果能于其一句有所透破颖悟,则胜于通篇读诵圆解多多。
仿佛先生尝言:
凡能圆解老子全书而头头是道者,以皆自落俗见世解故,不能真解老子矣。
书中所列如“老子化生规”、“老子对待观”、“老子流行律”等诸讲,皆以太极三皙之哲理,而格析老子之经句者;反之,亦以老子之道言经语,来合参三皙之哲见。
中华太极学,本即上祖老子之道德奥义发展而来,千百年间,承传不断,大哲巨擘,增益不止,始乃完备而成今之太极学哲义。
今以今会古,指流证源,却是别有一番意趣。
故此次讲经,乃为源流聚汇,古今相映,以彰显中华大道之端倪云。
古人云:
神龙见首不见尾。
夫大道无形,大哲无象,而于玄机幽显之际,犹能警觉知者,方为真解老子者!
惟愿读者诸君能审心默照,而察微知着焉。
——道德之名实:
道之为名,不得已之强名,万物以容;
道之为实,因人见而指言,万物以应。
德之为名,借道行而立名,万物以生;
德之为实,成道行而立实,万物以成。
道之名,有三层深义:
第一、首走为道。
第二、人行为道。
太极学认为,道常无为,悟常有为。
第三、道无重复。
行道如摸黑上山。
故老子乃曰:
道常无为!
为凡诸有为,皆不能入道故。
仿佛有云:
道本无师!
老子最智慧的道见,即此强名二字而已!
强字者何?
道也!
夫道本无象,自宜强名,以此喻彼,如是如是!
道非生命知见,却又应是知见本身。
故:
人不见道,道不见人;人若见道,道自见人!
道得人见,人乃合道!
道得物见,物乃合道!
天地人物,宇宙长穹。
一体皆具,一体皆道!
生命本道,故不能见知;道本生命,故可以返悟!
道,如是而已。
道是所有规律的规律,所以道没有规律。
动静互根,静为动本
老子讲:
反者道之动。
这个反,是道的动力。
反怎么会是动力呢?
——对,反,这里面有道。
一般人讲动,都是讲的推动。
可是,如果动是起于动,那么第一动是哪里来的呢?
现代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宇宙的第一推动力,但是他们找不到。
他们也不可能找到。
为什么?
就因为他们是从“推动力”这三个字去找的。
推是动,动是动,力也是动,这三个都是动;推是有,动是有,力也是有。
他们从这三个动有之中怎么可能找到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呢?
你在动中找动的根本,又怎么可能找到呢?
要知道,动的根本,就一定不在动上,而在动的对立面或相与同一的原本上。
所以,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智慧的问题。
你们看,老子早就讲了:
“反者道之动”。
动是从它的反面产生的,亦即是从静来的。
所以,静为动之有本。
中国的先哲们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早就有了“静极生动”的说法。
中国的智慧和哲学,可谓博大精深,几千年前发现的哲理,今天的西方科学还没有发现,还认识不了,甚至还认为这不科学。
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动的能量含在静中,它的源头在静中。
所以静之极必然生动,动之极又必然归静。
而动与静又源缘一体,所以这个世界才动静不止,循环不止。
不然“第一推动力”从何来呢?
其实,真要有了第一推动力,那可就糟了,因为能量消耗,费退趋静,再大的能量都会用竭,宇宙岂不早已成了死寂灭寞,一无生机存在了?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还有一些问题:
物质的推动力在物质吗?
精神的推动力在精神吗?
气的推动力在气吗?
我们大家都可以来参一参这些问题。
说到动,现在有句流行的话,叫生命在于运动。
所以人们都喜欢动,还认为人是动物。
仿佛先生有一次应约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叫《生命在于运动》,演绎现代医学科学关于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人们看了很赞赏,觉得道理讲得很合理,论证也很充分,但是觉得无多新见,不合乎他的一惯情理。
第二篇文章,不出所料,反过来了,题目一展,叫做《生机在于静止》。
他们一看,吓了一跳:
这......怎么可以静止呢?
静止不就死了吗?
所以他们似乎不能接受。
但是看完了文章以后,他们就明白了,人的真正生机,其实就在这相对静止上,这才是生生的本来——生命的动能,生机的起复,乃至生生的奥妙,也正在这一静之中。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人的修炼一定要进入静定的状态,那你才能够真正地进入道行的境界。
———————————————————————————
道是自然本来之行,德是使然人为之行。
德为道之基,道为德之主,道体而德用,两者相因互果,一体两用。
老子讲的道德,是先天本来之德,生命之德;
孔子讲的道德,是后天当来之德,生存之德。
——万物生死,皆道行之德:
道德之行,大哉生死!
人生省生,故皆恋生;人生昧死,故皆恶死。
死亡寂灭,如同逾越处境,当其时,不会感到害怕。
似乎是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只有将去未去,由此而未达彼者,才会感到害怕!
生,是永恒的;命,是短暂的。
故曰: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方方,方方无尽。
生命像水一样,不论怎么被兼并组合,它永远还都是水。
它永远存在!
物质精神的存在规律——物质精神必相与而一体存在;物资必藉精神能动而存在,精神必凭物质基础而存在。
精神物质,一体两用。
——生命的排泄物,也是生命。
生命不在外象内设,生命不在人见界定,生命是一种自我的自在存在!
在生命的转换轮回中,生命的生与死,不是现有的人见界定,不是人见界定的种种说法。
在这里,生死,似乎只是外在形式的某种转换而已。
无论它如何转换,它的生命,都是永恒的。
而这个永恒,也就是道!
——道德之象数:
道之为象,无可为象,接物成象;
道之为数,无可为数,生其一数。
德之为象,应于生利,养益万有;
德之为数,应一二三,三为其数。
象数之理,是象生在前,数生在后。
故曰:
数无象不立;象无数不用。
哲理——定而不定,不定而定
凡是定的东西都不能再定了,不定的东西则可以再定。
水和气是不定的,所以它们可以随便再定;而石头与钢铁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它们便不能再随便定。
此哲理告诉我们:
所有事物的变化是因为它本身不定,如果它本身是定的,就不能再变了。
太极学关于有界流行的规律又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不定的,都是要变化的。
由于它必须要变化,所以这个流行的哲理规律才能被定下来。
一之存在,见不到;凡见到的,都是三。
太极学称为“一见落三”。
一切感知,离不开对待。
比如,黑暗与光明成一对待,天生盲人看不到光明,也就没有黑暗的认知条件,所以也就没有这个知解概念。
而且,对待体一旦不能同立,那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立!
所以,光明与黑暗,这两个对立的存在,天盲者都不会知道。
那么这个“三”是什么呢?
对待立,这第三者也就是具有感观认知功能的观察者。
现在,我写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黑暗
——观察者
光明
如果有一个观察者,他只见过黑暗,而没有看到过光明,他会有黑暗的概念吗?
不会。
他不会知道什么叫黑暗。
所以,观察者亦必须法落对待,方能实施知解观感。
故而,光明、黑暗和知感这三个因素,不论是只有哪两个,都成不了事,必须三个和谐地结合起来,不然就无法知解。
——道德之理义
道之为理,本来之理,自然之理;
道之为义,如是之义,本知之义。
德之为理,体道之理,体道合理;
德之为义,行道之义,行道合义。
何为物情事理?
人之生存,是必应世。
以故:
生存世行,待人接物,颐养谋生,物需生焉!
惟因有物,得失生焉,利害牵心,情感生焉!
情生于中,言发乎外,相与辩驳,理由生焉!
理生争生,争起斗萌,输赢得失,事端生焉!
事之与理,相反相成,相因互果,人见生焉!
人类之争吵,名之曰讲理!
讲理相对对抗,亦必合乎哲理!
此哲理为何?
亦不外三皙而已!
故曰:
理辩之对,反成对待,欲操胜券,在立标杆!
本无无理,末有有理。
道本无理,何理可说?
返求本来,本来没理。
大道无理,因世有理;本来无理,当来有理!
三理之成,人事之生
本来之理、自然之理、使然之理。
三理之中,本来为道之原,自然为道之体,使然为道之用。
由是而本原体用齐备,道之为理,毕矣。
道即本来,即如是。
如是者,如其之是,如行其是,故能如如之是,无往而不是,是为如是。
人类见解与五阶思维
什么是五阶思维?
人类思维,最初的思维可以称之为对应思维。
我们把它叫做对端。
也就是说,好坏、长短、光明、黑暗,等等,全分得清清楚楚,这是一性思维。
有了这种对端的对应性思维以后,又会逐渐明白,这一端与那一端的统一性与共应性,思维到了这个阶段,于是就进入二性思维。
进入二性思维也就表明已进入了第三端思维。
然后思维再发展,再由第三端进入第四端、五端的思维。
一旦进入五端思维,也就等于进入了三界五性思维。
图示如下:
0
(无——+——有)道
有无
当我们看到有的时候,就会发现前面的无;在有和无之间,又会发现有无;而有无的前面还有一个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那么有、无、以及有无又从哪里来呢?
所以这个东西就在有、无和有无的上面,这就达到了四性思维。
那么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整个规律的外面,还有一个,这个叫什么?
叫“道”。
人类已经发现了道,而我们把这个发现过程的阶段性思维境界,叫做五性思维,或曰五阶思维。
我们所说的“道”,要到思维的第五阶才能发现,一性、二性思维,发现不了道。
当我们讲理义的时候,就能发现:
我们所要讲的这个理,必须在思维上进到这个对应的阶,才能真正明白。
这就是思维的境界性所决定的。
那么我们所讲的这些五阶思维的理,在生活中有没有价值呢?
可以说没有价值。
因为对一般人而言,他只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买鸡蛋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就行了。
他要五性思维干什么?
知道甚至熟悉这些日常生活,甚至加上某些工作或技术工艺,都只要一性思维就足够应付的了。
再多一点,也是浪费。
无怪医学科学家们说:
常人对自己脑组织及脑细胞的应用,尚不足百分之五!
所以人在生活中,一性思维就足以应付;有二性思维就已经是很聪明的人了;如果接近三性思维,那他就可能是搞哲学探究的,或者是搞某些方面的专门研究发明的,不然他不需要这样的上乘思维。
而要想真正进入这个三性思维的智慧境界,进而进入三性思维以上的境界,就需要有特别的锻炼与修炼,甚至悟证。
那么老子能提出这个“道”,它属于几性思维呢?
——对,五性或五性以上。
如果还是五性以下,他提不出五性。
所以老子的思维一定在五性或五性以上。
不然的话,他没法说出这类五性思维的话来。
五性以上,这可不是一个容易臻达的境界!
——道德之体用:
道之为体,天道为体,自然为体;
道之为用,地道为用,使然为用。
德之为体,体道为体,体以合道;
德之为用,行道为用,用以合道。
太极学术语——胜境决定优长。
智慧悟证。
——道德之玄微
道之为玄,大而无外,博而无垠;
道之为微,小而无内,约而无尽。
德之为玄,形而难舍,象而难限;
德之为微,气而难约,神而难归。
——道德之结语
道无德有,道性德灵,道体德用,道名德实;
道变德常,道应德合,道奇德偶,道阳德阴;
道吞德吐,道内德外,道隐德显,道和德争;
道统德分,道约德博......
——解老三难
一、版本不定,易解于伪。
二、用字避讹,易析于误。
三、章句排乱,易袭于定。
参究老子,意根求食
大家知道,生命都需要吃生命,这才能维持生命。
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我们人类的六根都要吃东西。
除了嘴吃食,鼻吸气外,眼视光,耳听声,鼻嗅味,身受觉,其实这都是吃。
我们的意根呢?
它也要吃东西。
它吃什么呢?
吃知识。
现在大家听课,就是意根在“吃饭”,吃得好,那也是一种享受。
读老子,参老子,这就是我们意根上最好的美味佳肴,为什么?
因为这是智慧性的知识。
昔孔夫子讲过:
食、色,性也。
——我读到这时,当即感到应该再加一个“知”字。
为什么要加知呢?
因为知是人类意根的食粮。
其实,只要大家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有时人为了知欲的满足、渴求,竟可置食、色于不顾!
甚至连亲情也可以割舍。
有的人为了求知、求证而探险,竟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古人嗜读嗜学,常有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之喻,可见学知识、求知解,或未知探索,也是人类本欲中之一大天性。
所以我要说:
食、色、知,性也。
由是可知,知、也是性。
求知欲,也是人生之大欲。
但是我们在求知的时候,也和饮食一样,不能吃得太多。
吃得太多,肠胃不好,那要消化不良,反而吸收少。
像之老子这样的课程,尤其要精嚼细咽,慢慢品味,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
老子这样的美味,比较难以消化,如果你当时真的消化领会了,你当时就听懂了,一触就通了,那就永远都通了;如果这句话当时你只是吞下去,你没有听懂,就是没有消化,那可就白费了。
因为没有消化听懂,那么可以说,这是囫囵吞枣,只需一会儿,你的意根就把它排泄掉了。
所以,能当时听懂是很重要的。
听懂了,你就有这个感觉了,然后你再去看老子,你就会找到更好的感觉。
不然的话,你消化不了,还是没用。
为此,我的讲学,也不能讲得太深,更不能讲得太快。
——老子的化生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5章
道常无名(而无不名)~32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7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机生——形生——知生
老子棒喝千古之处
我们通过老子生见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这句话来看老子哲理,老子哲观,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确实很伟大。
首先,他提出了万事万物是从无到有的。
这一点,他也就解决了人类对生命本身所固有的深深困惑。
人类的困惑,最大的问题,就是执在这个“有”上。
因为人们总是认为一切的有,都是有生的,人们根本想不到那第一个有,是无生的。
所以,不管人类怎么想,他都不会从有想到无去。
就因为这点,老子在当年便能够提出“道生一”这句话,就足以棒喝千古。
可以这么说,直到今天,也还没有人能超过他的这一生命、生物、生殖的生生、生化思想。
我们太极门学理,便是通过继承老子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西方人由于文化传统的原因,更是由于思想总是落物质定式的原因,理见大都落诸有相困惑,即过于执着实体实质。
他们看问题,往往是直观的、执着的、定式的,所以他们往往认为:
无,就是没有。
所以我在西方讲无生有,他们就很难理解,你要给他们不断举例,解释半天,他们方始似懂非懂。
他们实在不能理解,无为什么能生出有来。
现在我问大家,什么是无?
——对,无言以对。
那要说还没有说出来,言在大家心里,这个阶段就叫无。
或者叫有无也行。
没关系,这个只是个理。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就知道,什么叫“无”。
这个无,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你用六根感官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则就叫“无”。
所以老子的“无”,它的哲理的本义,就是不显。
故而,未显之象,谓之“无”。
对待观的六大界定告诉我们:
凡言落端,立言必偏!
讲有无相生,当三义齐出
本来,无和有,是一个哲理,只是人的一个分别性知见。
什么是有?
什么是无?
这本是靠人的见解把它分开的,太极学称之为界别观。
对于人来说,人的这个见解,在生活中是必须的。
你要是没有这个观念,那你的生活就要成问题,你就没法适应这个物质纷繁的世界。
但是,你注意了:
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所以你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
这也是对待。
为什么?
因为事物的有无,本来是一体的,一体,所以能应境而变用,而两用。
当我们的化生进到先后天的那个契交境界的时候,在有和无紧密相连的那个一瞬念间,那个时空中,有和无是一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这句话,因此而有三个含义——注意了,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而是三个:
有无相生:
有无共生;
有无互生;
有无变生。
我们太极学在说“有无相生”的时候,那是三义齐出,即一体三义的。
第一个,是有无共生。
有无共生,就是有无一体,一体而生。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真正理解无生有。
我们人见界定的无,和我们知解界定的有,是我们人见的观念上无和有,并非客在那些个事实上的有和无。
因为,从道上讲,有和无原是一体,甚至本来一体。
所以,老子在讲无生有、有无相生的时候,它们是一体的化生。
注意了,这是第一义。
如果没有这个第一义,那么后面的“一”就没法生出来。
你想,如果没有这个第一义,那么连这个“有”都没有,哪还会说到无生有、有无相生呢?
生的问题也就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物也都无法萌生出来。
因为有无一体,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所以无生就是有生,有生也就是无生,所以无才能生有,有才能生无,无有才能共生、相生。
其实,这也就是无有共生有无!
所以说,这是有无相生的第一义。
第二个,有无互生。
有可以生无,无也可以生有。
我们平时讲这个的时候,都是一言带过,因为不是专门要讲这个问题,现在我要把它专门讲一讲。
注意,说有无互生,它的根据就在这儿——共生。
共生说告诉我们,无有共生有无。
但是,无、有、又能生生,无能生有,有亦生无。
就因为有无是一体,所以才能够共生而复互生;如果是两体,那怎么生呢?
因为是一体共生,所以无从有来,有从无来,若阴阳之相生然。
这里,若是从有与无的分别来说,那么有从无生,无从有生,它们是互生的。
第三个,有无交变而生。
这个有无交变,也就是先后天的交通演化。
有了有无共生,有无互生以后,有无就因分别而交变,而成新的生化了。
到了这个时候,无有相交,而生无生有,那么所有的生也都展示出来了。
这也就叫交生活变生。
这样,“有无相生”从哲理上来说就完整了。
如果不是太极学化生规的三义齐出,那么只要问你一句:
无怎么生有?
有无怎么相生?
那你就傻了,你没法回答。
六根界定,不落端见
有和有相生,人们好像都能理解,因为他能够看见。
那么为什么说“有无相生”就难以理解了呢?
因为常人在界定了有无观念以后,就把这个界线立死了:
这边是有,那边是无,不能丝毫混淆。
这也情有可原,像那数钱一样,不把这个界线立死,得失不分,他也没法生活。
在如常生活中,这个杯子里有水就是有水,没水就是没水,不可能既有水又没水。
所以,任何概念的执着,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对待世界中所形成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界定,这是为了让我们适应日常生活的种种需要。
但是,人们不知道,所谓的这种确定的界定,都是在那不确定中产生的。
大家听懂没有?
如果没有不确定的概念在前面,确定的概念也就不会产生。
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就反过来:
因为有了确定的概念,才有不确定的概念;因为有了不确定的概念,才有确定的概念。
这叫什么?
对了!
——这叫“有无相生”。
如果你说,我有确定的概念,就是没有不确定的概念。
那你就错了。
如果你说,有了这个,就一定生那个,那也错了。
因为在哲理上,这叫“落入端见”。
所以,认为一定是有生有,那叫端见;一定是无生有,那也叫端见;认为有无混着生,那也叫端见。
而只有把这三个合在一起来解释“有无相生”,那你才能够不落端见,你的哲理观念才可以说是比较完整了。
那么我要问大家,我们的根据是什么呢?
我们所立的这个理,总要有足够的根据才行,否则这个理就立不起来。
那么这个理立在什么地方呢?
生:
立在三皙上。
生:
立在本上。
生:
立在自然上。
生:
立在一体上......
师:
脑袋再转转。
我们太极学无所立,这无所立也有所立,它就立在人见难逾之处。
我们这个“有无相生”的理,就立在人见难逾处。
那么它的根据,就立在人见难逾处。
所以只要你是人,我一说出来,你就得承认。
好!
你们说这个根据是什么?
生:
是六根。
师:
对!
确切地说,是六根界定——我们的术语叫“感观界定”。
没有六根,怎么立有无?
没有有无,还说什么?
立在六根上界定有无,只要你是人,你能反对吗?
这就叫人见难逾处。
看得见又看不见,看不见还看得见。
所以你就得承认。
如果你一开口,就说是立在本上,人家就会问:
什么叫本?
那你就麻烦了。
老子之道,有物混成
老子讲的这个“道”,居然能生“一”,大家说,老子的这个“道”指的是什么?
(众笑)
你们不要笑,我曾经问过我的老师,这个道到底是母的还是公的?
(众哄笑)
我那时才十一二岁。
大家说,道是母的还是公的?
......
啊?
公母一体?
(众笑)
其实老子这部书上说的道,真的还不分男女。
在《道德经》上你找,看看有没有男女之说?
没有。
老子只讲雌雄、牝牡,他不讲男女。
可见周代的时候,男女这个词汇还没有形成。
你看,随便问个问题,大家都懵住了。
可见要读《老子》还是很难的。
大家天天在说“道”,可是现在一问,不知“道”了。
刚才这个“无”,我要是不说出来的话,大家也要懵。
生:
老子的道是一个影子,有了“一”它就有了,没有“一”的时候,它就......
师:
没有“一”怎么样?
生:
没有“一”的时候还......还在,但是又......它,道本来不是“一”。
师:
对,道本来不是“一”,但是因“一”而有指了,这个“一”一指,道就显义了。
这......真是有点神奇啊。
你们感觉找到了,谁再来表达一下。
生:
是“有物混成”吧?
师:
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好,大家注意,道——“有物混成”。
所以,记住,“道生一”的“道”应该怎么解释呢?
“有物混成”、“恍兮惚兮”,都可以。
只要“有物混成”这话说了,其他的怎么说都可以。
注意了!
你千万不要说,“道”就是“无”。
为什么?
因为从哲理上,你自己的立论落端了,僵死了。
这是你的人见落着而反把这道僵死了——但这只是你死了,道没死——这是你的人见被见执僵死住了,不能怪道。
解扣与反扣,须破掉见碍
传说有一个居士供养一个老禅师。
有一次居士叫他的女儿去试他,老禅师坐在那儿纹丝不动。
居士火了:
你这个老秃驴,人性都没有,哪还有什么佛性,出去出去!
那老禅师也没话说,只好被赶出去了。
有人就问我,如果先生你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
我说我只要两句话,就让那个居士无话可说,请我上座。
他问:
哪两句话?
我说:
我反问那个居士,你供养我这么多年,是供佛还是供僧?
如果是供佛,佛本无心,你拿这个女孩子来试佛,这算是什么意思?
如果是供僧,那正是因为我没有成佛,所以你才供养我,那么你用色来试僧,也太下作,你这是起的什么心呢?
我这两句话一说,你说这个居士还怎么赶我走呢?
我举这个例子,是要给大家解扣。
你们看,历史上的各种经,不管是佛经还是道书,所讲的难题,我都可以给你们解扣,因为,他们都在对待观里。
那次与学生谈起庄子的一个禅机,也是这样:
庄子对惠施说:
你看那条鱼在水里游得多快乐啊!
惠施立即给他一棒子:
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马上回敬:
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呢?
惠施又对说:
既然我不能知道你,那你也不能知道鱼。
庄子说:
咱们还是回到这个问的本来吧,是你问我怎么知道的鱼很快乐,这就已经说明我知道鱼很快乐了,不是吗?
惠施就哑口无言了。
学生问我,如果我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