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模板.docx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模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模板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_模板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课题
眼睛和眼镜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杨玉波
教学方式
讲授、
实验探究
学习方式
创新、合作
单位
一汽九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
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
3.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
近视、远视的矫正
难点
近视、远视矫正的探究过程。
手段
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
教具
透镜组(若干)、光具座(若干)、蜡烛(或电灯)、白纸板(做成光屏状)和近视眼镜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眼睛是怎样看见
物体的
微机显示眼睛结构的图片,提出问题:
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介绍眼睛的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观察
结合眼睛的构造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眼睛的调节作用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的距离会不同,而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
认真听、仔细思考
用讲述的方法引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眼睛的调节作用看似矛盾,其实有必然的联系,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
介绍正常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的调节并在黑板上画图
观察、思考、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意识
介绍近视眼并画图,引导学生模拟矫正近视的实验,要求学生说出心得、体会
思考矫正近视的方法并积极回答观察积极发言
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介绍远视眼并画图,要求学生自己实验矫正远视
小组讨论设计并演示进行实验组内总结
培养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
眼镜的度数
要求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
同学之间比较不同度数的眼镜镜片的不同
学生阅读后小组互相交流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精神
德育
如何保护眼睛
1.不要边走边读
2.不要躺在床上阅读
3.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
4.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
给你一个老花镜,要求测出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请说出所需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图。
小结
学生归纳
作业
课后上网查阅有关弱视、散光的资料
板书
3-5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的调节作用
二、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板画)
三、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板画)
“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 徐沼兴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
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
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
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
多媒体或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
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
如: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
摄氏度(℃)
②SI单位:
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
T=273+t
教师讲述:
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
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
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
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
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
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
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
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
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
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
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
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
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1] [2] 下一页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
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
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
参考值:
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20℃~110C;寒暑表:
-20℃~50℃;体温计:
35℃~42℃;固态汞熔点:
-39℃;液态汞沸点:
357℃;固态煤油熔点:
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
150℃;固态酒精熔点:
-117℃;液态酒精沸点:
78℃。
)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
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
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
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
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量程:
35℃~42℃分度值:
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
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
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
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
(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
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
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
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
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学生实验:
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讲述: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下面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温度计。
数字式温度计:
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
感温元件将所测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数字电路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双金属片温度计:
双金属温度计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牢固结合的金属作为感温组件的温度计。
感温组件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其自由端带动指针旋转,从而测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并直接通过表盘显示。
彩色温度表:
根据高温物体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用对照的方法估测出物体的温度。
告诉学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温度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
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
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
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
[1] [2] 下一页
“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纪宪华
电流和电路的教学,教师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力图从“新”这个角度浅谈第五章教材的各种功能以及对课程实施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教材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一节开始用一个小实验迈入电学门槛,编者用了贴近生活的三种用电器──灯泡、电机、门铃,让学生“想想做做”,目的在于感知、领略电的美妙之处(一按开关,灯亮了,电机转了,门铃响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求知欲。
从而引入下文──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泡。
学习电流方向后,教材简介了二极管的单向导电,以及发光二极管。
这个知识的安插,是因为它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求学生了解,无需详细学习。
再如电池一节,编者用彩色照片出示了学生常见的锌银电池、充电电池、手机电池等。
此类的知识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上网学习、调查研究、查询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要转变观念:
“不是课本上的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中学,也不是只有讲过的内容才算学过”。
2.教材中体现了两个“渗透”。
(1)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渗透于教材之中,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空气开关,光敏、声敏电阻的应用,生物电,漏电保护器。
对于这类的知识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重点讲述。
完全可以利用课前、课后五分钟或黑板报中的物理园地,课外小组的活动,由有专长的学生开办讲座、发表小论文,以发挥他们的特长,还可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
(2)物理概念的渗透。
新教材第一节短短的六行字中便出现了“电流”“导线导电”“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过去需两三节课才能讲清楚的知识。
在电路一节中提到“电能”,这些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教材也打破常规,采用了渗透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教师只要做到“无需言传,只求意会”的教学境界即可。
教材在初二第一学期最后一章安排了“电流和电路”的学习,本身也体现了“教材本身不过分强调学科的逻辑特点”,而注重基于学以致用的兴趣,从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和探究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后,接着安排了第五节“家庭电路”,分明是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上述宗旨体现得更为明显。
3.注重探究,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1)本教材有两个探究: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这两个探究旨在:
A.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
B.鼓励学生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C.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处理信息的能力;
D.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
这两个探究的特点:
A.是经历了7个探究后的又两次探究。
B.是最完整,最规范、难易程度最理想的探究过程。
C.无论探究过程的提示,还是探究过程的难度,都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具体到独立的循序渐进原则。
D.必须有电流知识、电流表的使用做铺垫才能达成的探究。
E.课程内容、目标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没做任何要求,因此是个典型的以知识为载体,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
F.明显提出评估和交流合作的探究。
G.是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于一体的载体。
因此这两个探究是本章的两个重点。
了解上述探究宗旨和特点,抓住机会,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飞跃。
(2)这里建议增加两个课外探究。
一是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能:
利用电流表或者小灯泡、两个小碳棒、电池、导线、开关,检测铅笔盒中的尺、铅芯、圆规、纽扣、布、厨房中的盐水、醋、水、油等物质的导电性能。
并写出实验报告,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是调查了解人体上的生物电:
请教老中医,查询资料,注意电视节目的有关内容、医疗器材的原理,了解人体的脉络、人体电流、脉络能量等生物电知识。
注意各学科间的渗透。
(3)课本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栏目,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小资料”“科学世界”,目的是提倡多种方式学物理。
非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可采用各种活泼的教学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科学世界”,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举行小博士解读活动。
对于“动手动脑学物理”,则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动手做实验、开辩论会、进行小论文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学习。
这些非标准的知识不再是我们教学中的绊脚石,反而成为我们向学生传授“方法”的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知识的传播是一种渗透过程,犹如我们在孩子渴望的心田里投下一块海绵,要他们自己去吸收更多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兴趣、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另外,新课程标准以更明确的形式告诉我们,教材如同参考书,只要我们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可以不受教材束缚,形成一个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研究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
二、引发兴趣的笔墨重,且绚丽多彩
第五章的开篇语是“功勋卓越的电与磁”,这是学生经历了“有趣的声”“色彩斑澜的
[1] [2] 下一页
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4章学习后,更进一步感受到: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有用到“电和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功勋。
它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荣誉”?
新颖的开篇语不仅使学生对物理的认识迈上一个台阶,并且激励学生主动开启这个既普及又神奇的科学殿堂。
他们一旦步入电学殿堂,就会亲身体会到“电与磁”功不可没。
第五章是整个电学的开篇,这就奠定了它的关键地位,赋予它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又是成功的敲门砖。
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从语言的叙述还是到版面的设计及各种栏目的设置,都非常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让人眼花缭乱线路板的彩照,引人入胜的开头语,那么多的为什么,精巧设计的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栏目……甚至电路元件照片与其电路符号的对应,都独具匠心地用大小两个圆呈现给学生使人感到活泼且生动;触电、急救的卡通彩图……更有“三线插头”“试电笔”“空气开关”……这些基于“学以致用”的知识的安插,给我们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提供了素材。
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这方面的功能,利用它们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其浓厚的学习兴趣顺水推舟地保持下去,这样,关键的第五章就能顺利通过。
(三)本章的知识网络
本章的主线是电流,教材紧紧抓住这个主线,将知识编织成串:
从开始“灯泡亮了,因为有电流通过”“灯泡中的电流靠电流维护”“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强弱及测量”“电流可否同时流入两个灯泡,流出后再汇合”(引入串并联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清晰的主线又分出了电路的支线,其目的在于:
1.使学生了解电路概念的建立是今后学习的需要;2.使学生了解电路是电流路径。
第一节课电流、电路内容齐头并进,显得知识跳跃、杂乱。
但仔细分析,它体现了电流、电路的辩证关系,下面就是本章的知识网络。
教师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是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能量的转化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能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事例。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及安全用电意识。
2.技能目标。
(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会使用电流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前面已谈过,不再重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见新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目标与旧大纲相比要求普遍降低,知识点减少,这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宽阔的教学天地,不必担心讲不完怎么办,学不会怎么办。
对于不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学习。
这些知识是铺垫,是载体,是拓宽,是在学习中获得学法的过程,是渗透的过程。
四、教学建议
1.用好51-4的彩图实验,这个实验虽很简单,但它的作用却很大。
(1)它得出了只有电路闭合才有电流的结论。
(2)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电路中不接入电源是不会有电流的,从而引入本节第二个环节:
电源和用电器。
2.电流的形成可以用拟人类比的方法展现给学生:
在某马路两端挤满准备越野赛的同学,在没有任何命令前提下,他们杂乱无章地动,发令枪一响,恰似一个无形的推力施加于每一个可以移动的同学,于是他们都朝一个方向定向移动,马路上各处同时出现人流。
这样再类比到自由电子的事定向移动,用这些拟人类比再配上卡通片、投影片,学生可在轻松的环境中领会电流的形成。
3.第三节常见的电流小数据,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学生应了解常用用电器的大致电流。
例如,液晶显示器中的电流,手电筒中的电流,家用电路中的电流,以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
4.关于两个探究,在课程目标中谈了许多。
我认为下列问题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1)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首先在探索前应设置一定的情景,促使学生质疑。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可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对教学的成败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起重要作用。
例如,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特点,不妨将两个电阻不一样的小灯泡串入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一样,教师充当错误者,造成假象。
也可用类比水流、高速路上的车流展开讨论。
讨论时最好树立对立面。
学生要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正确,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不管质疑的水平高低,教师都不能当灭火器,都要坚持的原则是:
重过程,轻结果。
只要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探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而气馁,合作不利而失去信心,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方案时必须考虑周全,抓住任何一个学生探求的闪光点进行激励,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2)学生积极思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
初中生由于生理及心理特点,他们往往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探究的目的和对象。
不善于动脑思维,这是探究成功的最大阻力。
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