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7956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 世界格局的变化 人教版.docx

精品备考高考历史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世界格局的变化人教版

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掌握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史实,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2.综合掌握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原因,了解地区冲突加剧的原因

3.世界经济的发展

3.掌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和表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应对策略

含义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实行政治多元化,这样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因

根本原因:

东欧各国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各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了许多问题和错误

外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各国党的改组;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

 

概况

波兰:

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的方针,大选中,团结工会获胜,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1990年,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为波兰共和国总统。

民主德国:

1989年,政局发生动荡,统一社会党承认反对派“新论坛”合法,实行多党制;1990年,“德国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推翻了齐奥塞斯库政权,以伊利埃斯库为代表的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共产党执政,实行多党制;1990年,救国阵线委员会在选举中获胜。

南斯拉夫:

1990年实行多党制,南斯拉夫分裂;1991~1992年,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4个共和国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苏联解体

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推动

概况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进行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结果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概况

苏联

解体

解体前的局势

(1)苏共放弃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2)经济大滑坡;(3)民族分离活动加剧;(4)苏共党内斗争尖锐和公开化

过程

1990年,立陶宛独立,俄罗斯等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8月,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八一九”事件,使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长,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签订明斯克协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12月26日,苏联正式停止存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怎样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的重大挫折?

(1)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都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造成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党和政府脱离群众;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政治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②从性质分析,都由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从后果分析,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2)认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运动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种困难,这是由于:

①从世界历史长河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还不够成熟。

②原有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匹敌或赶上它们,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③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来自资本主义国家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至颠覆。

④社会主义革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因而社会主义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困难得多,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例1】 (2009·广州)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解析】 由题干中“一样的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就可排除A、B两项;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能得出D项结论。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由多种因素造成,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是中国依据国情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结果。

故选C项。

【答案】 C

1.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基本

特点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世界

格局

的发

展趋

概况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

(1)世界各种力量新的分化组合:

俄罗斯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核大国,但面临着许多政治经济问题;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其霸权政策遭到多数国家反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积极努力,谋求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力图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发挥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2)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导致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2.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原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两极格局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随即爆发

特点

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比起“冷战”时期有所增加,在一些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

表现

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性冲突和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海湾地区的冲突等

3.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国际

裁军

的进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不和谐因素:

美国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8年春夏之交,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出现了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

地区

缓和

2000年6月13日至15日,朝韩两国领导人金正日与金大中进行历史性的首脑会晤,并签署了《北南共同宣言》,宣言对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20世纪两个大的国际格局的变动有何不同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新的国际格局的建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各集团、各组织的综合国力、实力的强弱。

而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所以,“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例2】 (2009·湖南)2008年11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在印度孟买至少发生8起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数百人伤亡。

而此前世界许多地区也出现过类似的恐怖主义事件,这表明(  )

A.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因素之一

B.恐怖主义是世界不太平的主要根源

C.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因恐怖主义的泛滥,国际战争威胁已经不存在

【解析】 此题为判断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恐怖主义”的理解。

世界不太平的主要根源是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在两极格局掩盖下的一些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战争威胁还存在,但世界总趋势是走向缓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故答案为A。

【答案】 A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二是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三是国际金融的发展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四是跨国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经济

全球

表现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评价

从根本上讲,它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

区域

表现

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评价

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在促进参加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两者

的关系

(1)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3)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对经济全球化有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归宿

2.知识经济的兴起

背景

“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概念

是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出现

特点

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

影响

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3.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生态

平衡

被破

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表现

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

解决途径

(1)发展观念的变化:

从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和生活质量;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把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其他问题

恐怖主义(21世纪的政治瘟疫)、国际性的毒品贩卖走私、艾滋病不断蔓延等

世界各国为什么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工业文明负效应的不断聚集,全球问题以更尖锐、更鲜明的形式冲击着人类,促使各国必须正视并设法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人口膨胀以及深层次的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这些问题危及到每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生存,所以应对这些问题必然成为21世纪人类的共同选择。

而应对问题的最佳方略与出路,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例3】 (2009·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高三3月联考)根据下表判断下列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

1990~1993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单位:

100亿美元)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世界

34200

34300

35300

35500

37600

37800

37500

37000

工业发

24500

25700

25000

25900

26500

27000

25600

25300

达国家

72%

75%

71%

73%

70%

71%

68%

68%

发展中

9700

8600

10300

9600

11100

10800

11900

11700

国家

28%

25%

29%

27%

30%

29%

32%

32%

A.国际贸易组织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C.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无足轻重

D.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解析】 分析图表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热点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线索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在60年代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激烈争霸。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结束。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2.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具体原因:

欧共体的成立和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解体,1967年欧共体的形成,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中苏关系恶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

(3)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

3.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的影响及评价

(1)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力量的对比暂时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

(2)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种趋势同时加强。

(3)评价

①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它只能暂时调整当时的国际关系。

②综合国力的较量决定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

③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考点链接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也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世界历史上几次世界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解体概况;美国在这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2)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中国在20世纪初和中期的两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中国作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样题】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格局怎样?

其格局是怎样被打破的?

当今的政治格局走向是怎样的?

我国在新的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应对策略是什么?

【解析】 第一问要求准确划分出“格局”,不仅要答出两个格局,而且应阐述其特点和概况;第二问要用史实说明格局被打破的概况,要从原因及过程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问要认清当今世界格局的走向即趋势;第四问要求回答我国在新格局中的地位及应对策略,要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

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以冷战为特征,美苏对峙形成两极格局。

(2)打破的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由于它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尤其是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为其日后复仇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一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矛盾,导致了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该体系被打破。

②雅尔塔体系是由于美苏争霸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国力,终于导致了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

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日本和欧共体的发展也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3)政治走向:

近期是一超多强,而其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4)我国的地位: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成为一超多强中的重要力量,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策略:

实施改革开放,立足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变式·预测

史学界普遍认为:

东欧剧变、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后,旧格局已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有四个特点:

和平过渡、动荡过渡、竞争过渡和长期过渡。

就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为什么说这次过渡具有“和平过渡”和“长期过渡”的特点。

【答案】 

(1)“和平过渡”特点:

与以前格局相比,这次世界格局变动不是世界大战的结果。

一战和二战结束后产生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是经过战胜国中大国的幕后密谋,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的讨价还价,签订有关条约,把战胜国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格局转换的。

而这次新旧格局过渡,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苏联解体,尽管西方国家施加了种种压力和影响,但它终究是通过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妥协来实现的。

因此,以和平方式改变格局是最根本特点。

(2)“长期过渡”特点:

新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

第一,这次格局过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新格局终归要通过世界主要力量之间长期较量、斗争、妥协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必然是一个渐变演化、曲折反复的过程。

第二,两极格局瓦解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建立新格局的过程必然是新旧势力反复较量的过程。

1.(2009·广东单科·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

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奈教授认为从军事上讲是美国单极世界,从经济上看是多极世界,说明C项是正确的;“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严重衰弱,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上并无明显优势,欧共体、日本等都对美国形成经济上的挑战,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09·全国Ⅰ·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解析】 本题考查完整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通读材料,可知材料的中心是全球化的问题。

A、B两项没有体现全球化的本质含义,D项表述次要且与材料无关。

只有C项准确而完整地概括了材料的全部意思。

【答案】 C

3.(2009·江苏单科·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的扩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处于不利的地位,会导致全球环境的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 D

4.(2009·宁夏文综·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

A.区域统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D.欧俄均衡的世界

【解析】 欧共体由最先的区域经济组织发展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联盟,说明欧盟意在建立一个多样化并存的世界,B项符合题意。

欧共体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统一的组织,排除A项;欧盟的建立没有美国的参与,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5.(2008·广东文科基础·36)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解析】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就一步步地加强,从而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B项中的“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显然是错误的,而C项中的“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是在“冷战”结束之后,至于人口迁移的增多也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

【答案】 A

一、中苏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原因的比较及启示

1.原因:

(1)经济上:

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慢,经济衰退,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中国自“文化大革命”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城乡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过渡,使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理论上: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不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的形势,继续坚持资本主义将在20世纪灭亡的论点。

由于坚持教条主义观点,自然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问题谈不上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更谈不上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认真研究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的长处,注意研究资本主义新变化、新问题。

(3)实践上:

苏联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直至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均未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因而成效有限,加上极力对外扩张及与美国争霸的军备竞赛,都极大地消耗了苏联的国力;中国的改革则彻底打破了旧的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外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4)思想建设上:

苏联不能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反渗透。

后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宣扬“民主的社会主义”,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刻警惕和反击西方的“和平演变”。

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十三届四中全会又清算了自由化思想,拨正了社会主义航向。

2.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必须根据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