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7809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docx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二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全攻略专项仿真重点练习

(二)

〔时间:

90分钟总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8·江西百校模拟)费正清指出:

“中国进入19世纪之后社会诸方面发生巨大的质的变革,这种质变通常被看作是近代化,它不仅是受到欧洲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而且是中国内部社会演变的结果。

中国人口和领土的增长所造成的它来自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力量不在外来压力之下,它们决定了中国向现代转变。

”此处,“它们”是指()。

A、欧洲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B、中国内部社会演变

C、中国人口和领土的增长

D、欧洲文明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此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仅是受到欧洲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结果,而且是中国内部社会演变的结果。

”这是并列关系,题干中又强调“决定中国向现代化转变”的“力量不在外来压力”,而是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确选项是D项。

]

2、(2018·北京丰台一模)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①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②不赞成使用武力③肯定了中国抗争的正义性④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战争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答案C[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进行的战争,不是双方平等和对等贸易;“参加国际大家庭”,说明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故①④符合题意。

]

3、(2018·淄博一模)以下是一位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集的图片。

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哪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观察图片,可知分别为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联合举人“公车上书”。

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思潮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展开了挽救民族危机的经济、政治运动。

答案为C项。

]

4、(2018·广州一模)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最大的许多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

B项属于A项的内容;C项与题干现象无关;D项不符合该时期的史实。

]

5、(2018·苏北四市联考)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C[此题可用阶级分析法解答。

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这决定了它走的还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这条路;从“在耶稣之下”、“按照各自的行序”等信息,说明太平天国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答案为C项。

]

6、(2018·潍坊质检)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给予列强沉重打击,使八国联军看到了中国人的力量。

统帅瓦德西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还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等国,皆无此实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在1901年《辛丑条约》中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的工具,也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选C项。

]

7、(2018·苏州模拟)“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答案C[此题考查史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项,答案选C项。

]

8、(2018·平顶山调研)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C[此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成果的理解认识。

从题干分析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人民获得一定民主权利,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平等精神的传播,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

9、(2018·福建三校期中联考)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1894~1912: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1921~1935:

1949~1956: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答案B[“五四”是1919年;“国共对峙”、“星星之火”均始于1927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选B。

]

10、(2018·西安八校联考)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

”这一认识()。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B、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C、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答案C[分析题干材料,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力量相对集中和强大,而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具有革命性,这有利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答案为C项。

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或者史实。

]

11、(2018·徐州质检)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

(1)有很好的群众;

(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数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答案B[据题干材料判断中国共产党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武装割据的阵地;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成为武装割据的保证,故答案为B项。

]

12、(2018·衡水质检)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民国二十六年是1937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因此刘大鹏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以此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A项正确。

B项是A项的表现,C项发生在1912年,D项与题干无关。

]

13、(2018·苏北四市联考)“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答案C[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此指导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

14、(2018·邵阳联考)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

19世纪中后期,发生在中国的“第三种可能性”典型事例是()。

A、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清末新政

答案B[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可知接受现代化的形式,而不变革政治制度,维护传统政治统治,反映了洋务运动在不变革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技,是近代化与反近代化的典型,故B项符合题意。

D项清末新政发生于20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

]

15、(2018·上饶一模)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第30条规定:

“无论官办、商办或官商合办各项公司均应一体遵守商部定例办理。

”这一规定()。

A、第一次承认了商办企业的合法地位

B、表达了清政府实行新政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C、有利于保护商办企业的合法权益

D、说明清政府全面放宽了对工商业的政策限制

答案C[据题干材料,清政府颁布《公司律》作为处理商业纠纷的法律依据,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办企业的合法权益,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或史实不符。

]

16、(2018·枣庄二模)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我国农业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A、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答案A[观察表格数据变化,可知从1912年至1931年,机器制造进口中,农机具的比例逐渐增大,实质反映了农业领域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应选A项。

]

17、(2018·东北三校联考)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

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

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的关税条约

答案C[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相比于1928年,1936年中国的关税、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这与国民政府开展的经济建设运动和政策调整有关,故答案为C项。

]

18.(2018·福州模拟)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表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

工厂

占全国比重

资本

占全国比重

工人

占全国比重

1937年

19家

0.48%

305.2万元

0.82070%

5787人

1.26%

1942年

546家

20.56%

16931

万元

8.8%

33074人

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答案C[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企业从东部迁往中国西部,迁都后的重庆成为工业中心,重庆属于中国西南,所以A项的“西北”错误;B项国民政府调整工业布局是由于抗战所迫,因此“主动”应为“被动”;抗战企业西迁,促进了西北民族工业发展,C项正确;D项明显与事实不符。

应选C项。

]

19、“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

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

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

C、表达出契约性的原那么

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

答案B[根据题干信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属于中国传统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说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属于新式婚姻的表现,因此应选B项。

]

20、民国大理院判决离婚案时,“认妻之财产,不因离婚而丧失”。

至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其中绝大多数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合的,离婚主动方由男多女少趋向男女持平。

这主要说明了

()。

A、男女法律地位完全对等

B、婚姻方式彻底发生了变化

C、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D、大众普遍赞同离婚行为

答案C[解读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法律保护女性财产,离婚主动方男女持平,这主要说明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

A、D项说法错误;离婚现象多并不代表着婚姻方式的彻底改变,故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项。

]

21、(2018·宁波八校联考)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

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答案C[题干情境中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器物、制度、精神(思想)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属于器物阶段;C项为制度阶段;D项为思想文化阶段,故答案为C项。

]

22、(2018·北京模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B[根据材料可看出,这是受当时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影响所致。

]

23、(2018·中山模拟)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

以下对当时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革命”话语影响极为广泛

B、国民的权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C、“革命”已带来根本性变化

D、“政治革命”目标已彻底实现

答案A[解读题干,无论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社会个人群体等口号,都冠以“革命”的字眼,说明革命的话语影响广泛,答案为A项。

]

24、(2018·安徽省级规范学校二模)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假设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假设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

以下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D、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答案D[此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题干“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等信息中看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片面性认识。

A、C两项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未能表达。

]

25、(2018·合肥一模)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

“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C、上海即将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D、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答案D[题干认为将来中国社会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国家与社会,也要改变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答案为D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18·青岛模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南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史学体例“纪事本末体”。

“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留,体圆用神……”

——摘编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

欲“寻求政术”,必须“历览前史”,“历史”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胪叙事状”,而应“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历史不是“颂古非今”,引导人向后看,而是“鼓舞民气,启导方来”,引导人向前看。

——摘编自《章太炎历史思想杂谈》

材料二不断冲破教会的束缚,个人主义得到伸扬,在神面前不再像以前谦卑、恭顺,而是强调人是万物之灵长,“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一自信在历史观念上的表现就是,自18世纪以来,历史进步的观点、今胜于昔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中国文明有历史吗——中国史研究在

西方的缘起变化及新潮》

材料三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包括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几种新史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3分)章太炎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他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18世纪以前,欧洲冲破教会束缚,使历史观念发生变化的社会思潮及基本内涵。

(4分)

(3)请任选材料三中的两种史观,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4分)

(4)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一般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试以这种史学范式,各举一事件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进步。

(3分)

解析第

(1)问据掌握的史书体例指出即可;结合题干材料,从章太炎代表的阶级利益等角度,分析说明。

(2)问结合材料二,迁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归纳概括其内涵。

第(3)问任选两种史观,结合鸦片战争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说明。

第(4)问注意近代前期的限制,回忆重大政治、经济、思想运动的影响说明。

答案

(1)古代史书体例: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西方启蒙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等。

(2)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强调了人的价值;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强调了人的独立思考。

(3)革命史观: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球史观:

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化史观:

客观上使中国出现近代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文明史观:

中国的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4)政治民主化:

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

洋务运动;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

27、(2018·佛山质检)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

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

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的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

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

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4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应如何看待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

(2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婚姻家庭观念的发展变化。

(1)问的“择偶标准”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要求合理或不合理都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2)问的“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社会角色”主要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角度考虑回答。

第(3)问可根据表中变化回答:

择偶标准的多元化、重个人学历等。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合理: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

(不合理:

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从一而终)。

(2)资本主义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如能够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回答也可),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3)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男女双向性选择,政治色彩减弱,重个人能力。

(4)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限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8、(2018·上饶一模)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革,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中。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假设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

(2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社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