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01诗歌基础知识及阅读指导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docx
《专辑01诗歌基础知识及阅读指导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辑01诗歌基础知识及阅读指导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辑01诗歌基础知识及阅读指导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题阅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
专辑01:
诗歌基础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10年真题考情梳理(全国卷)
考点
2011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合计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Ⅰ
Ⅱ
Ⅲ
理解与赏析(选择题)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分析诗歌的形象
5年1考
8
8
15
15
15
5
鉴赏诗歌的语言
5年2考
8
15
15
15
7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5年5考
9
15
7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年8考
9
9
15
15
15
15
15
15
总结分析:
1、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
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
2、从题材上看,赠别诗、写景抒情诗、羁旅思乡诗等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二、文体基础知识讲解及整体阅读指导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体裁)
1、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近体乐府等。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掉分两大段。
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4)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两种。
套曲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词的上阙,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下阕抒情为主。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前后内容及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前后内容及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3)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
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即景感怀诗,即事感怀诗,咏物抒怀诗等。
(在后面专辑详解,此处知道名称即可。
)
三、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准确解答古诗鉴赏题,一是要读懂古诗,二是要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
古诗鉴赏的前提就是要读懂古诗,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
读懂古诗有三个标志,一是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目的、态度。
考场上短时间内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一、读标题,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标题常蕴含以下信息:
(1)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2)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4)表明诗歌的题材;(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
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的深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熟悉中学阶段教材上出现过的诗人,如白居易、高适、参差,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等,大致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人生际遇、诗词风格,有助于解读他们的“非名篇”作品。
对于学生不熟悉的诗人,可以充分利用诗歌附加的注释内容,揣摩诗人的写作背景。
如果是学生感到陌生的诗人,且没有注释部分,可以不管,认真解读诗歌内容即可。
三、读诗句。
(一)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
律诗、绝句、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要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要语言变形。
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词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互文见义等。
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重点、难点。
(二)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
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这些关键字句包括:
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诗眼。
阅读诗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四、读注释。
注释包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通过注释挖掘诗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注释的内容有,
(1)提供写作背景,暗示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写作风格。
(3)解释重点词语,暗示诗意,内涵或典故含义。
(4)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五、阅读示范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
阅读指导
第一步,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一)读标题,把握标题信息,交代了人物苏轼——标题中省掉的主语;苏辙。
点明了事件“送”,指明了送的对象,要去的地点契丹。
二是诗歌内容,送子由出使契丹所想、所感、所嘱。
依据标题读诗,苏轼送苏辙出使契丹时的心情如何?
苏轼对苏辙临行前有哪些嘱咐和期盼?
(二)读诗句。
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送子由使契丹”,即省略了主语“我”。
“契丹”交代出使的地点。
(1)找名词,锁定意象,品味情感。
如月,代指“故国”;“风雪”借指路途艰辛,“凤麟”借指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子由”。
(2)找动词,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如“占巾”,是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暗示悲伤落泪。
(三)读注释,注释的对象,有的是容易产生误解的词语,有助于扫除考生的阅读障碍,如“清禁”,“武林”;有的是交代历史事件(用典),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具体内容,如“中朝第一人”;有的是介绍人物的境况,如苏辙、苏轼当时所担任的官职等。
第二步,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用典,“占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
但却表现了苏轼不作儿女之态的乐观旷达,“第一人”用李揆代指子由,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切不可追求盛名,需小心谨慎,安全而归,兄弟之情,情深无限。
真题再现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再把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一一带入原诗中比对。
B项,“也不敢自居第一”的原因不是“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实乃小心谨慎下的行为。
D项,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3可知,苏轼用“第一人”这个典故,是告诫子由要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而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答案:
BD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准确地写出了苏轼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乐观旷达的性格跃然纸上。
答案:
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附:
诗意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
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
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
“辙与兄进退出处,
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
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
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
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
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
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
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
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
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六、即学即练
(一)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
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
雅正的诗篇。
④伏:
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参考答案
(1)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这是对李绅的一种戏谑称呼;D项整体表述错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故选CD.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意思对即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
附:
诗意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
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
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
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
“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
“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
”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
他说:
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
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
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
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
全诗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令人深思,令人叹服。
(二)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B【解析】“男儿屈穷心不穷”是指“心不穷”,即“理想困窘”。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然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最后两句一语双关,描写了二维场景的变化。
“寒风”,指代冬季;“春柳”,春天景色象征。
此句即描写了时间飞逝,又代指世事无常,前一秒还是寒风,下一秒就变“春柳”。
春风中看那垂下的条条柳枝,却是“烟蒙蒙”。
“烟蒙蒙”,道出前途迷茫之意,如这世事,“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附诗意赏析
《野歌》诗的开头两句: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
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愿。
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一般,容易得手。
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有人攻击他“轻薄”。
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
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字也值得特别关注。
“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炎凉,人情的冷漠。
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挐云”(《致酒行》)。
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纵观整首诗,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
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
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
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
(三)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
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8.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
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附:
诗意赏析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是北宋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抒写羁旅客愁。
首联以问句呼起,点明忧愁因独上边城城楼望远,但见满目荒寒引起。
颔联渲染原州冷落萧条的景象,言置身于无尽头的孤寂之感。
颈联由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衬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
尾联总束全篇,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
全诗写景高远开阔,情调苍凉凄楚。
首联以设问形式开篇,先是自问身处异乡何处最易牵发个人愁绪,接着自答孤身一人独自登上边远城楼,这就足“答案”。
身处异乡,就已令人孤寂忧愁的了,更何况是客子伶仃一人独自登上偏远边城城上之楼呢。
站在边城高处,就能极目远眺,边地景色一览无余。
就是这带有边地特征的景色,最能牵动客子心中之愁,此意虽然诗人没有明说,但却蕴情于景。
借助逼真的画面予以展现。
这就既为下文抒写展开了宏伟的画卷,又设定了“愁”这一主体旋律,颇有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式的开头风格。
颔联开始抒写塞外风光。
“日暮北来惟有雁”,秋季黄昏,抬眼望去,眼前看到的唯有振翅而飞的北归雁群,尽管是“平沙万里绝人烟”,但却仍是“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来的雁群仿佛毫无留意,头也不同地向着南方的中原飞去了。
渐渐地“几行归雁云边断”,心中不难涌起“何处行人不断肠”的愁怨。
诗人的家同本在中原,但却不得不滞留两北边陲一望着那越飞越远的雁儿,令作者伤感。
“地寒西去更无州”,虽说现在还是秋天,然而边地冬季来临甚早,早已天寒地冻,衰草连天了。
从此再往西去,已经没有朝廷的州郡了。
想到自己就像那身不由己无依无靠的蓬草,被寒风一吹,就流落到了这边远荒凉的原州边城了,作者不由得悲从中来。
颈联紧承上文进行情景描述。
“数声塞角高还咽”,处在凄凉哀愁情绪中的诗人偏偏又听到了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军中号角,就不禁在凄凉悲切的羁旅心境中又平添了几多哀愁:
“一派泾河冻不流”,诗人此刻站在原卅城上,放眼望去,只见泾河之水早已被冻住不流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让这种顿起“愁云惨淡万里凝”哀思。
面对这样的穷荒野漠,碎丘幽壑,耳闻声声号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之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尾联“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这两句是说:
你在异乡作小官,我在异乡作异客,其中的客愁,是你我两人都难以收拾的。
尾联以贫官、异客之离恨作结,呼应了开头的“牵愁”,点明了主旨。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
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
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的边塞诗有霄壤之别。
时代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一个原因,身份之不同则是更主要的原因,作者是个消极遁世的隐士,而高适和岑参他们则是积极进取的用世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