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5659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docx

设计师论文15篇视觉传达设计师

设计师论文15篇

视觉传达设计师

设计师论文

摘要: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设计师的管理已成为设计管理领域一个重要范畴,设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也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日益重视的一个管理方向;只有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设计师管理环境,有效地落实设计师管理环节,创建高水平、高效的设计团队,采取灵活的管理方法与措施管理设计团队,才能有效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提升组织的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这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设计师设计论文设计

设计师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师

[摘要]本文在对视觉传达设计师各个创作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从视觉传达设计师的非数字化创作时期及数字化创作时期出发,将个人创作的完全独立时期、合作创作时期和主导创作时期进行比较,得出了创作独立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事件。

文章最后讲述了关于认识创作独立性对于我们规划未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师变化创作独立合作主控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书籍设计者维岑斯创造了“视觉传达设计师”这个名称,形容“使印刷传达有结构和视觉形式的个人活动”①行为。

它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视觉传达设计师工作方式的独立性。

从传达设计开始的一个人独立工作的创作方式,到现在由自己决定创作概念并同他人合作的创作方式,设计师们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何正视这种变化,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创作独立性所处的状态,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一独立创作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1.1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

在数字化设计高度发展以前,每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时,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

他们通过一个人去探索主题的计划性,掌握用颜料绘画不容许有失误的技术能力,进行个人创作,直至完成作品。

他们这种独立创作状态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视觉传达者的创作状态极其相似。

正如我们所知,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并不长,很多的设计师现在依然从事着设计工作。

例如:

日本的田中一光、福田繁雄、户田正寿、南部俊安,波兰的WieslawWalkuski等。

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虽然不是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进行创作,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即扎实的手绘功底,以及从他们独特的个人视角诠释的设计作品。

正如户田正寿所说:

“多少年前,在设计创作时,我基本上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包干的。

”②他们所处的正是非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的一种普遍状态,即在创作概念、制作过程上拥有主控性的独立创作状态。

相对与他们,数字化时代的创作者的独立性就有了些限制,但仍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拥有创作独立性,视觉传达学习者、独立创作的设计师占拥有创意独立性人群的绝大部分。

1.2数字化时代的视觉传达学习者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关于视觉传达的知识,掌握了如:

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Coreldraw这样的数字处理软件,期望能就此走入视觉传达的设计世界。

他们大多通过进行假的设计课题,或参与非商业性质设计比赛的方式来学习。

在这种脱离了市场运作的状态下,他们也同样拥有对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

最普遍的例子就是在学校学习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当然还包括喜欢视觉传达这个活动的人。

在中国平面设计在线设计长廊的竞赛传真③中的16个展示中,设计者不仅是设计师们,还有更多处于学习阶段的人们。

对于同一个比赛命题,正是因为有了创作者在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才有了这缤彩纷呈的设计。

想在结束学习后继续保持其创作独立性,就需要定准自己的目标,是与人合作还是进行个人创作。

最好能多观察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的创作与运营方式,结合自身的实力求发展。

1.3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

同视觉传达学习者有所区别的是,数字化时代的独立创作者大多是应运市场要求和个人愿望而诞生的个人工作室的创立者,或大型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艺术指导类的设计师。

在市场的双向选择下,这些创作者依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着设计创作,他们同样拥有对设计创作概念上的主控性,有时还不仅如此。

户田正寿认为“作为艺术指导,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决定创作概念,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合适的创作人员。

挑选创作人员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是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的。

否则,即使那人再优秀,也还是不用为好。

②”从他的观点中不难发现这类人的创作独立性已经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对关键事宜的独立思考,且其垄断和主控性在此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不过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合作,脱离社会的设计是不存在的。

以上三类视觉传达设计师虽在创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数字化时期和非数字化时期的设计师有一个本质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独立的创作者。

但正如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设计师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用是否数字化来区分的,它始终是个发展的事件,独立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对这种螺旋形运动的事件的分析。

二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变化

成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就如同其他专业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历史的普遍性上讲,他们大多都有过如下的几个时期:

技术上学习,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技术上合作,思想上也合作技术上合作,思想上独立的创作状态。

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个循环的变化。

但设计师的这种循环和一般时间的那种线性链接的循环是迥然相异的,不光是设计师个人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融合的趋势使得设计师们的独立创作状态,在不断的复杂互渗之中有别与最初的独立状态。

2.1个人创作——即完全独立状态

这是一种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念、愿望来进行创作的状态。

学生的创作和部分设计师的意念创作,还有一些为自己进行个人推广而进行的创作状态都属于这个范畴。

追求和表现自己独特的观念、认识,并创作出能有效体现设计思想的作品,是这种创作状态存在的根本原因。

维也纳的设计师卓思乐认为:

“设计必须有个人风格,并传送艺术信息,个人的演绎最为重要。

”④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描述的正是个人创作状态的设计师们的心里所想。

这种状态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造成设计师的理想与市场的脱离,但如果发展得好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在对艺术资源网世界设计师中列举的54名设计大师的统计中发现,仅有丹·赖辛格、塔帕尼·阿尔托姆、小岛良平、约瑟M·特里亚、松永真5位设计师在设计公司或广告部门工作过,其余的49名设计师要么在学校任职,要么就在毕业的时候就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协会。

他们大多都通过参加各种国际性展览来展现自己,其作品也大都被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这可以说是个人创作状态成功方式的具体例子。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事物的背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于是,一些设计师便产生一种“救世主”的心态,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设计来解决,他们往往认为自已的思想走在普通消费者之前,而消费者根本不懂设计,因而不屑于了解消费者的思想,反而责怪消费者不懂得欣赏自己的设计,就象一个孤芳自赏的“现代艺术家”。

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2年就曾意识到这点:

“我们都很清楚。

我们周围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我们发展中的哲学为后盾的。

”⑤包豪斯也曾意识到这点——“一旦包豪斯失去与外部世界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的联系,它将成为怪人的避难所。

学校有义务训练那些清楚地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人和那些有能力用他们的综合知识和想象力来创造能够象征这世界的典型形式的人。

”⑤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进入这样盲端的个人创作当中。

应当记住设计最终是为传达信息,传播资讯,与客户、技术人员以及更多的相关人员的合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

至于怎么样既保持创作独立性又能实现最佳的传播,在合作创作及主导创作的分析中有详细的说明。

2.2合作创作——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制作

合作创作讲的就是合作,同客户合作;同设计同行合作;同需要我们的人合作。

它同个人创作有着一种承接的关系,当然那种“我如何去想,决定了我怎么去设计”的想法在此是绝不适用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进入公司后的设计师大多从事的是局部的设计与调整,对于创作概念的决定上处于被动的位置上。

只有在设计师在做自我推广时,才恢复到独立创作的个人状态中。

当个人创作状态的学习者初融社会时,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需要转变态度的时期。

自动装置(伦敦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视觉传达课程的产物)认为:

“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

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⑥“骑工作室”始终把同客户的交流作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在《非常设计——世界著名工作室作品展例》所列举的42个工作室里有5个象这样明确指出同客户合作重要性的工作室。

在与客户合作的基础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创作概念的主控性上的转移。

大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最初进入公司的时候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工作部分。

从文案创意到设计中的美工、设计师、美术指导都是服从于创作概念的。

如果说一个设计分为:

构思过程--创造事物(或产品)的意识,以及由这种意识发展、延伸的构思和想法。

行为过程--使上述构思和想法成为现实,并得以最终形成客现实体(或产品)的可行性判断和形成过程。

实现过程--以最合目的性、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为目标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并将完成的事物(或产品)实现其所应有的综合价值。

处于合作时期的设计师大多就只是行为过程的执行者。

这个时期也许压抑了很多设计师的个人化语言,但我们依然有展示自己的空间。

台湾有一个名为“垃圾桶里的创意”的设计比赛,所有只要你自己认为是好的设计,不论是被主管还是老师枪毙过的作品都可以参加。

它宽泛的参赛资格(只要对创意工作有兴趣,不分社会人士或學生,黑秀网会员或非会员皆可参加。

⑦)就是为了提倡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重视个人的创意,而这正是对创作概念主控性追求上无时期差别的体现。

正是因为设计师们对创作概念上的独立性追求,这种参与创作但服从创作概念的创作时期一般被作为一个向主导创作发展的缓冲期。

2.3主导创作——构思独立制作合作的状态

在社会不断强调设计重要性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他们在创意构思上独立,在制作上合作,这就是设计师创作独立性的另一种状态。

例如:

“假发”工作室在给大西洋唱片公司制作P.O.D的唱片标签与标志的案例中,“假发”工作室的设计师迈克尔·罗宾森先是同摄影师合作,接着请照片处理师合成照片取得了乐队想要的效果,最后同其他的设计师合作制作了乐队的标志。

⑥他决定了创作概念,在定了概念之后,挑选了适合的创作人员,虽然合作创作贯穿了整个设计,但我们更应看到他对整个设计的主导性。

同样从户田正寿对挑选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创作的主导性是一个贯彻于每个细枝末节的。

用迈克尔·罗宾森的话说,主导创作就是:

“先有一个理念,然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来分工完成。

”⑥它与完全独立状态的制作相比集众家之长的设计具有相当的优势。

它既能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想法,又能补充制作上的不足,有时还能帮助设计师从被动转换到主动设计的状态。

即,策略型设计。

“韩湛宁:

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的初期困难吗?

做为一个闯入者,你如何被大家所接受,你又是如果开展业务的?

欧宁:

在我决定进入设计界的时候,我已胸有成竹。

我不想象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一样,听命于客户的要求,因此我独立开发自己的设计项目。

《北京新声》原计划是一个独立出版物,我投了一点钱用于前期的采访和拍摄,后来它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支持,它完全是一个百分百体现我自己意念的项目,出版社未加任何意见。

对于创作型的人来说,创作比经营更加有趣,我不想失去这种乐趣。

”⑧可以说有这种想法的设计师不在少数,福田繁雄就曾在西门子移动创意营中解释过,为什么他没有工作上的助手一直都是一个人创作,“创作是那么的有意思,为什么要把这么有意思的事交给别人去做呢?

”可见设计创作的乐趣正是主导性创作者所拥有的,设计师们处于个人创作时期拥有过,在合作创作时期失去了。

但视觉传达学习者同样也可以进行主导性创作。

也许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在技术上却不能达到当初的设想,这时候寻求技术上的合作将创意最终通过最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创作也可以认为主导性创作。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弥补,最重要的是不成熟的创意和想法可以在磨合中逐渐完善。

即实现了最初的想法,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学会了怎么与人合作。

三创作独立性的现实意义

通过观察视觉传达设计师个人创作、合作创作,以及主导创作三个时期,我们看到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转换。

目的性可以作为一个坐标,如同文化有回归和超越的两种动机一样,独立性的变化更多是一种超越。

从个人创作时期发展到合作创作时期是因为技术上的不足,以及人生积累上的匮乏导致;当设计师们在积累了足够的基础后,便又从合作创作时期转换到主控创作时期,这个转换意味着处于这一时期的设计师们已经将他们的目的转为对设计创作的主控性以及设计创作乐趣上的追求了。

创作独立性是具有普遍性的,表现无非是三种:

一,一直保持个人创作状态完全没有进行反复变化就自我超越的一群设计师们,这样的人有福田繁雄、GUNTERRAMBOW以及在完成学习阶段后就直接在高校进行教育工作以及各个设计组织的创立者等等;二,完成从个人创作到合作创作,再到主控创作三个时期的设计师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变化历程;三,就是从其它行业转入,直接进入了主控创作时期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欧宁、图形大破坏工作室的成员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针对个人需求上的转换,每人的经历又个有不同,用一与多的辨证关系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一个定位以及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种状态的交错性,对于属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更要能随时调整独立性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

在个人创作时期的学生个人创意的发挥应该处于独立的状态,在不断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个人创作意识,开动个人的潜能是为将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掌握好各类设计技能、知识,也就给自己摆脱步入合作创作时期创造了一个机会。

当然连纯粹的自我都不存在,我在此所说的独立都是相对的,是指设计创作概念上的。

前面说到过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应被更多的重视,通过这样的锻炼我们能在协助他人的创作中将合作时期提前化,也能进行主导性创作的锻炼。

当视觉传达设计者们依然缺乏商业社会的实际经验时,就应该进入合作创作时期,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积累经验,又能避免设计师步入“现代艺术家”心态的盲端之中。

学会合作,就是这个时期的首要任务。

正如蒋华所言“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做给设计师自我欣赏的,而是涉及到其它很多方面,比如涉及到最本质的传达与沟通,涉及到基本原则和技巧,涉及到客户与受众,因为设计本身是商业行为,它需要设计师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

”⑧在商业味十足的设计行业中,如何与顾客沟通?

这段话也许能教会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位置“我们首先要以朋友的心态顾客沟通,交流和讨论。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理会顾客对设计的构想和最终达到的效果。

‘融合与沟通是关键’,先听顾客的想法,再提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不去说服你,尽量靠近你’。

要在尊重顾客个性和喜好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创意,通过讨论达到共识来设计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中创造出与顾客的期望相近而又体现了设计师的水平的作品。

如果顾客对设计方案有些不同意见、见解。

应当与顾客交流感情,取得共识。

但绝不能用‘外行’为理由指责顾客的想法。

如果设计师能拿出正反两面的范例,与顾客进行交流,即不盲从盲顾客的观点,又注意从实用美学角度对顾客耐心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顾客的理解,从而双方达成共识。

”⑨在这个时期,设计应归位到原点,设计的目的依旧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

此时的个人推广与商业创作是一致的,“潘沁:

我们认为艺术性的设计与商业性的设计是一致的,是共通的,平面设计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传达。

”⑧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设计家自身的个性修养,而个性修养则是设计师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这个过程越有弹性,这种对周边作品的吸纳也就越有效,对作品的排斥也就越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积累本身对个性发展有一种推动作用,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使自身的个性积累日益丰富。

积累到发展是一个过程,维护这个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将来的主控创作时期的基础。

可以说,通过合作时期的锻炼过后,已经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并积累了足够的阅历向主导性创作发展了。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同经历过合作时期后的主导性创作在创作的主导性上是一致的,但从实践上又有所区别。

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带有更大的未知性发展。

就我为例:

我的毕业创作构想是通过照片的flash展示构建一个完整的我。

完整是指通过镜头展现别人和我眼中的我的外表、个性特点,通过寻找共同点来表达我的各个方面,从而完成一个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性格的摄影作品的体现,并通过flash的互动和背景音效使观者达到立体的感官理解。

这个设计的定义一开始就明确了他人的参与,因为是表达她们眼中的我,在摄影图片的形式上我就不能进行干预只能在内容上制定一个概念。

对比户田正寿“定了概念之后,就要挑选适合的创作人员,……一定要合适那个创作概念”②的标准相比,学习阶段的主导性创作在合作人员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者在保持概念的同时更好的寻求合作。

再从创作目的上对比,我的毕业创作是进行一个个人性探索,而户田正寿说“艺术指导要做的不是按着个人爱好去做事”②,这就是说进入社会化以后的主导性创作相比学习阶段的有了一个实用性的限制,创作目的从自己角度出发的创作转换到了从观赏人群出发的创作。

最后对比修改完成阶段,户田正寿认为“最后到了开始印刷的阶段,从这个时开始艺术指导开始进入真正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

是否完整地表现和反映了自己所要的那种画面感觉?

……在这个过程里,作为艺术指导向他挑战的是他自身,他要战胜的也是他自己”②,他说到的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在学习阶段主导性创作时期也是同样的,但不同的是在照片素材收集完成后我就进入了属于我一个人的世界。

当然这个是只是个个案,但主导性创作是一个学习阶段中后期最应采取的创作方式,融合技术上的积累进行创作、合作能更早的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环境。

四结语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面临的是即将步入社会后的双向选择,确立自己的目标也许并不困难,但维持理想也不是那么的容易。

一个视觉传达设计师只有记住个人创作时期对设计概念上独立构思的状态,并在合作创作时期依然能维持这种个人性思考,才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创作人。

且我们当注意到创作独立性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掌握好构思独立性及协同创作时的合作的角色转换,正确处理个人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创作需求上的矛盾,避免脱离社会进入孤芳自赏、锢蔽自封的怪圈也是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师应当注意的。

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状态在不断的改变,但设计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传达信息,传播资讯。

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和为客户进行的传播是不一样的。

在主导性创作时期不论是如何进行主控,合作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学习阶段在发展个人创作的同时也兼顾着多进行主导性创作的尝试,能帮助我们提前适应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

适应社会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同客户合作,让我们记住这句话“设计必须与客户合作,必须鼓励对话与增长创意,以建立吸引人们目光与注意力的支流。

每个设计都以平等的方式处理,每个解决方案都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对话的自然而然的产物。

视觉传达仍在不断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师创作独立性也在不断的改变,随着设计师自身的不断进步,及对创作独立性上不同程度上的追求,创作独立性应同创意、技法一样被人重视。

人们通过了解它,认清自身所处的创作状态将作品发挥到最佳的水准,并更好的计划未来同视觉传达一起发展。

设计师论文:

当今设计师的修养

行万里路”之说,“读书”与“行路”都是提高修养之途径与方法,美国著名设计家与设计教育家帕培勒克(1927—1999)曾说过:

“在现时的美国,一般学科的教育都是向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横向交叉发展的”确实,设计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的支持。

这就需要设计师必须多“读书”,多“行路”。

缘何如此,在于当今的设计行业绝大多数是各种学科横向交叉发展的,要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要全面,如果进一步从设计的专业本质来论述,则更是如此。

其次,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

因而设计师理应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

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认为:

“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高级复杂的技能。

”这种高级而复杂的技能一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

这种培养除了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所有这些最终都是人的修养或者设计师的修养。

也只有这样,设计师通过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全面良好的修养来突破固有思维模式,增强设计中的创造性,提高设计师的创新构思能力,走出“一味模仿,了无创意”的泥淖。

再次,设计不仅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也是设计师的社会行为,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注重社会伦理道德,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设计还理应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

因此,设计师必须对有关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设计紧密相关的广告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和标准化规定等有相应的了解并切实遵守。

这些从修养上来说,要求设计师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公民,这是设计师修养方面的基础。

另外,设计是设计师的实践行为,不能停留在空间的理论上,也不能一个人闭门造车。

设计师除了要有艺术设计实践技能和科技应用实践技能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包括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善于处理各种公共关系的能力等,社会实践技能的获得与提高,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指导,也离不开长期的社会实践的磨练。

设计师如何提高修养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曾说过:

“一个人创作成果的质量,取决于他各种才能的适当平衡,只训练这些才能中的这种和那种是不够的,因为所有各方面都同样需要发展。

这就是设计的体力和脑力方面训练要同时并进的原因。

“人成于学”,设计师的成功还在于不断地广博的学习,在学校学、在社会学、向师长学、向学友学、向非专业人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更要向伟大的设计师学,“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这样方能避免当今很多设计师的作品处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现状。

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曾两次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我们今天从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亦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作世界建筑设计的大师。

就以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为例,贝聿铭的方案落实伊始,争议颇多,而后赞许频频,这是文化的力量,亦是人格的力量,或者直接说是设计大师综合修养的魅力。

该方案据专业内部人士评价为,贝聿铭先生让中西文化和谐的共存,以东方文明古国的审美理想形式,同时又不无精确的阐释了西方人的民主浪漫情怀。

这是中西文化的和谐也是设计师广博修养的圆融境界的体现。

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园林设计师童寯先生也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植是这样评价童先生的,“由于他在中英文方面造诣极深,他的文笔不论中文和英文总是古朴凝练、流畅可与文学家媲美。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亦如是说,“童老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和画家。

作为建筑师,他留下了如南京(旧)外交部等杰出作品;作为建筑学家,他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将有《童寯文集》出版;作为建筑教育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作为画家,他留下了传世之作数百幅。

如果再展开论述,放眼世界,诸如:

安腾忠雄、勒?

柯布西埃、密斯?

凡德罗、弗兰克?

赖特,丹麦的伍重等,再远些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那简直不可思议,前文已经叙说了,他们都是“全能的艺术家”。

费希尔认为:

观念愈高,含美愈多。

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故最高之艺术必以最高之人格为对象之事物。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