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106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docx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精

2014年6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14第13卷第2期HebeiNormal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01.13No.2DOI:

10.3969/j.1672-7991.2014.02.009

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

杨昊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

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

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人;人是有主体意识

的,“明德”已发而未发,可能处在“格致正诚”的阶段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修身”境地之人;君子能“明明德”、

“亲民”,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贤人有德有才,能够“治国”。

且能坚守与实践仁德,但达不到“止于至

善”而“平天下”的理想境地;仁人、圣人属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尤其是圣人,能“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关键词:

‘大学);小人;君子;圣人;人格境界

中图分类号:

B2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7991(2014)02—0038—07

OnPersonalityStateinTheGreatLearnln8

——Me鹏uredon“ThreeCardinalGuides”and“EightItems”inTheGreatLearnlng

YangHao

(SchoolofSocialScienceandHumanities,YanbianUniversity,vanjiJllln133002,China)

Abstract:

Takingthemeasureof“threecardinalguides’’and。

eightitems”fromTheGreatLearn/ng.aprinciplec锄befoundthatthelevels嘲璐fromvillains。

citizens,people,gentlemen,wisepeople,thebenevolenttosages,and

theirpersonalitystates8reraising.Villainsandcitizensarebeyondthereachof“threecardinalguides”;citizensare

personswho眦notwiseenoughtobecalledpeople;andpeoplehavetheirownconsciousnesswhoamwiseandhon-

estenoughbutcannotreachthelevelofcultivationandself-discipllne;gentlemena弛personswhoarewiseenough

andaffectionatetocitizens,moreover,theycanalsobeself-disciplinedandarrangehisfamilywenevengetthepo-

tentialtochargethewholecountry;wisepeoplealeon8higherlevelthangentlemen.inadditiontogentlemen’Sa-

bility,theycangovemthecountry,andmakekindheartednessintotheirmanagementbuttheycannotmakethewhole

woddpeaceful;asforthebenevolentandsages,theyareonthetopofthelevel,especiallysages,theyCanmake

woddpeacefulanduseperfectpolitics.

Keywords:

TheGreatLearning;villain;gentlemen;sages;personalitystate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标准而划分的人格境界,就好比过去的秀才、举“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个人修为的目标,并提人、进士,现在大学里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学位。

)即以“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人”这些概念作为处于不同的道德修养人格境界“三纲”修为目标的具体实践途径。

希望以“三和人的区分。

笔者结合《论语》、《孟子》等儒家经纲”、“八目”为指引,实现人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典,以《大学》“三纲”、“八日”为标准,阐释《大升,自我人格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实现学》中“小人、民、人、仁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内“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和谐社会局面,实现涵与价值。

儒家“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

在实现“内圣外

王”的过程中,《大学》还提及了诸多不同修为境一、小人和君子

界的人格形态,即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大学》的修为境界中,小人属于最低层次,圣人这一系列的称谓。

(这样一个以道德修养为其上是民,再上是人,再上是君子。

因为君子与小收稿日期:

2013—12—17:

修回日期:

2014-01-06作者简介:

杨昊(1990一),男,湖北省宜都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古代朝鲜辞赋。

万方数据

第2期杨吴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

39

人在儒家经典中往往对举,为了方便行文,所以本

节将小人与君子放在一起先讨论。

小人与君子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在儒家经典中

经常可见,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就社会地位而言,是对人的出身、身份的指称,“小人”指处在社

会下层的普通民众,君子指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贵族。

例如,“周公日:

‘呜呼!

君子所其无

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

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日:

“昔之人无闻知!

””’(《尚书・无逸:

》)“君子小人。

物有服章。

贵有常尊。

贱有等威,礼不逆矣。

”(《左传・宣公十二年》)“君子有微猷,小人与属。

”(《诗经・小雅・角弓>)君子和小人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君子不用不务农事,不知小人稼穑之艰难;君子有固定的显贵地位,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威仪;君子有了美好的建议,小人附和听从。

另一方面,小人和君子主要就道德层次而言,是对人的道德评判,属于人格范畴。

小人指缺乏文化修养且道德水平低劣之人,君子指文化修养高、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如,“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言。

”(《论语・季氏》)“叔向日: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

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乐记》)君子和小人在人格上就是两个极端。

小人和君子的内涵并非最初就具有“位”与“德”两方面的含义。

其最初是仅就“位”言,在春秋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主要

指“德”方面的含义了。

小人和君子内涵的发展变化是有其社会文化背景的。

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急剧变革,周王朝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乃至出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的局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极力希望改变这种“君臣不分,上下征伐”的混乱局面,希望恢复“周礼”,因此极力抨击那些僭越无礼、败坏礼乐制度的人。

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由于社会身份地位的局限(地位低下、缺乏教育等),他们在“不守礼法”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逐步以“小人”指称不懂礼法、缺乏文化教养、道德水平低下之人。

以“君子”代称那些文化修养较高、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

万方数据

“小人”和“君子”自此具有了道德的内涵。

并经过《论语》的进一步发挥,将“小人”、“君子”的道德规定性发挥到了极致。

“小人”成为不道德的代名词,“君子”具有了至高的精神道德意义。

所以在后世的大部分经典中,君子、小人都是道德评判的名词,只是少部分保留了小人、君子在“位”方面的本义,《大学》中即是如此。

《大学》中直接提及“小人”的句子不多,但是其“位”与“德”两方面的含义都具备。

“《诗》云:

‘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本文《大学》原文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版本,后不另注)朱熹解释说:

“前王,谓文、武也。

君子,谓

其后贤俊王。

小人,谓后民也。

此言前王所以亲

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

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能忘也。

”…6意思是前代君王做到了“止于至善”,因而后代的有才德的人也能够追随效仿,后世的百姓、民众也能够受到前贤俊王的恩泽,所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按照朱熹的解释,这里的小人就是普通民众,是小人“位”的内涵的体现。

经典的阐释是愈

久弥新的,以“六经注我”的方式,从“德”的角度

出发,对这句话依然能够说通。

意即君子遵从贤人之贤并亲近他应该亲近的,小人找寻他自己的快乐而追求利益。

正所谓<论语・里仁》中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学》中的“君子”同样保留了“位”方面的涵义,如,“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朱熹解释说:

“君子,以位言之。

道,谓居其位而修已治人之术。

发己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

骄者矜高,泰者侈肆。

”¨J12(《大学章句集注:

》)这里的的君子的含义是有道德的领导者。

<大学:

》中,小人是最不讲修为、没有道德的一类人。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

大学》)小人平常为非作歹。

没有什么不去做的,看到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自惭形秽,生出厌恶心,于是表面上掩盖自

己恶的那一面,表现出善的一面。

《论语・子张》

中说:

“小人之过也必文”,小人有错误了必然想方设法掩盖起来。

正所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论语・述而>)小人无法做到“诚其意”,往往自欺欺人。

而君子则不然,君子能够明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大学》)的道理,所以“君子必诫其意”而“慎其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在治国上,小人如果得到权势,便会有巨大的

危害。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小人往往会“以利为利”,而不会“以义为

利”,所以让小人去处理国家大事,往往会“灾害并至”。

按照《大学》“三纲”、“八目”的设定,小人任何一个都无从谈起,是属于与其内心之“明德”走向相反方向的人。

《大学》中,对君子的讨论

更多。

首先,君子是有学问的,注重“致知”之人。

“《诗》云:

‘瞻彼淇澳,萘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倜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

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倜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大学》)所谓“切磋琢磨”,朱熹解释说:

“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

磋以缝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

既琢而复磨之。

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

”…6君子做学问,就像加工骨器那样,反复切磋;修炼自己,就像打磨玉器那样反复琢磨。

可见,君子在做学问(格物致知)和修身上都精益求精,向着“止于至善”的目标努力。

“汤之《盘铭》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日:

‘作新民。

’《诗》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朱熹解释说:

“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5君子每天都追求一个新的变化,每天都追求新的进步,在“致知”上也是如此,正如“Ft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其次,君子能做到“诚意、正心”。

“所谓诚其

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诚意”就是要使意念真实无妄,使意念真诚,不要欺骗自己,因为儒家认为:

“盖白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I"(《:

大学章句集注》)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的。

一切行动都发白内心善的真实。

所以,君子要慎独,在独处的时候警惕内心恶

的虚妄。

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万方数据

(《大学》)但是君子慎独,应该把曾子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这样一种来自社会外在的压力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即是能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做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内心端

正了,发自内心的都是好的、积极的、向善的一面,

自然而然,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就能够“诚其

意”了。

此外,君子注重“修身”,而能“齐家”、“治国”。

君子修身“如琢如磨”并且能够齐家。

“所国同构”的理念,“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最后.君子有絮矩之道,具备治国的才能。

在《大学》所设定“三纲”层次中,君子做到了

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

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

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君子能够“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因为君子在家能做到为子孝、为兄悌、为父慈,儒家具有“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

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大学》)能做到“家齐”,推而广之,国家作为家族的扩大体,也

必能“国治”。

谓“絮矩之道”。

《大学》中这样解释: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絮矩之道。

”厌恶处在上位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要将这种做法施予处在下位的人;对处在下位的人的某种做法厌恶,就不要以这种做法对待处于上位的人,对待前后左右皆是如此,即。

“君子有诸己面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渊源》)为什么君子有絮矩之道就可以治国呢?

《大学》说: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絮矩之道讲求道德的垂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有絮矩之道的君子会以民心为己心。

能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能够“慎乎德”。

所以,絮矩之道的君子是可以治国的。

“明明德”、“新民”,“八目”中,君子能够做到“格

第2期

杨昊论<大学>中的人格境界

41

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并具有“治国”的才能。

二、民和人

民和人在古代典籍中同样是经常见到的概念,以至于似乎没有细致区分过二者的差异。

实际上,二者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精神道德指称的层面上。

《大学》中,民和人在道德修为境界上介于小人和君子之间,民高于小人,人高于民,而君子则高于人。

民,《说文解字》云:

“民,众萌也。

”段玉裁注日:

“萌犹懵懵无知貌也。

”L2脬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上对其做过进一步解释:

“民之号取之暝也。

使性而已善,则何故以瞑为号?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暝,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

今万民之性,有其质丙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不可为善。

……民之为言,固犹暝也,随其名号以人其理,则得之矣。

”【31也就是说民处在一种民智未开的状态,恰似懵懂无知的孩童,往往需要圣人或君子的指引或领导才能走向觉悟。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大学》)尧、舜这样的明君以仁德对待民众,民众也会施以仁德,桀、纣这样的暴君以暴政对待民众,民众也会对他以暴制暴。

“《:

诗:

}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

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

国在齐其家。

”C1110(《大学章句集注》)民会效法“为父子兄弟足法”之人(就是君子)。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学》)处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顺父母的风气;处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者.民众就会兴起敬重长上的风气;处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寡,民众也不会违背这一美德。

在《论语》中对民也有相关表述: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

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民内心的

“明德”还处于沉睡之中,需要他人引导,才能“明

明德”。

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正是因为民处于懵懂状态,所以需要已经“明明德”的人去“亲民”,去启发他,引导他,才能使其觉悟,具备美好的品质。

民是懵懂的未

万方数据

“明明德”之人,而小人这是走向极端的无“明德”之人。

所以,民在修为层次上,要高于小人。

所谓入,《说文解字》解释说: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21365《礼记・礼运》中说:

“故人者,天地之

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

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所以人相较于民而言,就并非是懵懂未开化之人了。

人的概念是广泛的,笔者所指的人仅就是《大学:

》修为次第中的一级,而非广义上的人(若谈及广泛意义上的人,则小人、民、君子、仁人、贤人、圣人都属于人的范畴了)。

在《大学》中,人的修为境界比民要高一些,介于君子和民之间。

相对于民而言,其“明德”已经被开发出一部分,因而具有善的一面,但是并不完全。

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庶人是指下层民众,哪怕是地位较低的人,也以修身作为根本。

“子日: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大学》)孔子感叹人还不如鸟儿懂得“知止”的道理,潜台词就是人是有灵性的,应当懂得“止于当止之处”。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孔子说,审案子,我和别人的看法一样,要使人们不再争讼。

圣人可以使隐瞒实情的人不敢狡辩,

让民心畏服。

这里,没有用“吾犹民也”。

也没有

用“大畏人志”,就是因为人比民有更高的道德

自觉。

另外,处在“人”这一人格境界的人是达不到君子人格境界的,人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其“明德”是时隐时现。

<大学》中说: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日:

‘人莫知其子之

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普通的“人”会有情感和认识的偏好,会过分偏爱他所喜爱的。

过分厌恶他所厌恶的,过分害怕他所敬畏的,过分哀怜他所同情的,过分傲慢、轻视他所看不起的。

并且对于其亲近的人而“莫知其恶”,对于自已的贪欲无法满足。

而君子则不然,

君子能够修身齐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具有

公正的心态,能够不感情用事。

所以,人的修为境

界在君子之下。

三、贤人、仁人、圣人

居于君子之上的人格境界依次是贤人、仁人

42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3卷

和圣人。

比君子境界更高的是贤人。

贤,《说文解字》解释说:

“贤,多财也。

”段玉裁注:

“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日‘贤’。

人称贤能,引习其引伸之义,而费其本义矣。

”【20按照段玉裁的说法,贤人便是指德行高、能力大的人。

与贤人相关的语句在《大学》中仅出现过两次。

其一,“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即说君子要尊重贤人;其二,“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雨不能退,

退而不能远,过也。

”一般的君子对贤人不能举

荐,举荐了不能重用,这是对贤人的轻慢,看到恶人而不能罢免他,罢免了而不能疏远他,这是过错。

朱熹对其解释说:

“若此者,知所爱恶矣,而

未能尽爱恶之道,盖君子而未仁者也。

”[1112(《大

学章句集注》)这里是对“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的进一步解释。

说明君子不及仁人“能尽爱恶

之道”。

并且君子要举荐贤人。

即所谓:

“君子尊

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

论语・子张》)可见,贤人比君子在修为上更胜一筹。

那何为贤人呢?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

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4]0-10(《大戴礼记・主言》)

可见贤人有德而能推及他人,做到了“亲民”,能

够实现“国治”。

贤人是重视高尚品德的,在任何环境下都坚守道德与精神。

在孔子眼里,颜回是贤人,“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作为德行第一的颜回虽然穷困,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志向,身体力行,实践仁德,“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因而被孔子称赞为贤人。

贤人有德而能够济世,但是往往选择环境,面对有污自己德行的事物,往往避开,所以孔子说: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孔子也认为伯夷、叔齐是贤人。

“入,日:

‘伯夷、叔齐何人也?

’日:

‘古之贤人也。

’日:

‘怨乎?

’日: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齐矢志向仁,放弃荣华富贵乃至牺牲生命来追求仁。

和颜回的精神一样,以仁为重,不仅志向求仁,而且身体实践。

实现了仁,以品德为重,因而也是贤人。

此外,孔子说: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

万方数据

先觉者,是贤乎!

”(《论语・宪问》)不在事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臆想别人不讲信用,哪怕就是出现这种情况,却能够及时发现,这就是贤人。

“不逆诈”本质上是一种“仁”,正所谓“仁者爱人”,能够以一颗美好的心灵去对待他人(诚其

意),但是同时又能察觉他人的不善之意念,这就是贤人的高超之处。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

”[4】卷町2(《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

能够做到“不逆诈,不亿不信”,而无法做到“抑亦

先觉”。

贤人是德行高尚,具备“治国”的才能,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守仁德,并身体力行去实践仁德的人。

按照《大学》“三纲”“八目”的设定,贤

人做到了“明明德”、“亲民”,达到了能够“治国”

的地步。

相比于君子,贤人更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仁德,且加以实践,这是贤人强于君子之处。

仁人在《大学》所设定的修为境界中介予贤人、圣人和之间。

在《大学》原文中,仁人仅出现了一处:

“‘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看到别人有本领,就嫉妒厌恶别人,看到别人德才兼备,就打压别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能保护天下的子孙和黎民,而且是很危险的。

面对这类小人,只有仁人会流放他,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荒夷之地,不让这类人和自己同在中原居住。

为什么仁人会这样做呢?

朱熹解释说:

“娼疾之人,妨贤而病国,则仁人必深恶而痛绝之。

以其至

公无私,故能得好恶之正如此也。

”…12这也是孔

子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的缘故。

仁人能够“至公无私”,保养国人,在“八

纲目”中,已经达到了“治国”的程度。

那为什么仁人要比君子、贤人的修为境界更高呢?

在《大学》中,似乎看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