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76个常见媒体常见成语错误.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76个常见媒体常见成语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76个常见媒体常见成语错误.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76个常见媒体常见成语错误
76个常见“误用成语”解说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
随便。
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
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
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
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
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
喜;戚:
悲伤,不幸。
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
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
做事不认真。
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
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
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
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炙:
烤,烧。
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
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姹:
美丽;嫣:
美好,常指笑容。
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喧:
大声吵嚷。
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
14.11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捷报飞传,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
蹴:
踏;就:
成功。
踏一脚就成功,形容轻而易举。
大江截流决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15.“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英明论断是牢不可破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一般指友谊、团结等牢不可破。
此处可用“颠扑不破”。
16.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
“上了大学,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
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17.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
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18.有人说:
“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
”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放弃主要的、根本的,而只追求次要的、枝节的。
生产与生活不存在本末关系,只有因果关系。
19.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呢?
衷:
内心。
内心动也没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不关心,置之不理。
读书是孩子应做的事情,只能说认真与否,不认真不能叫做“无动于衷”。
20.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案:
古时有脚的托盘。
汉代梁鸿的妻子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高高的,后泛用以形容夫妻相敬。
21.责任编辑说:
“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至于出书的其他环节,就望尘莫及了。
”
及:
赶上。
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用于此处不当。
22.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涣然:
流散的样子。
流散、消失得像冰块消融一样。
一般比喻疑团解除。
23.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叹:
赞赏;观止:
看到了止境,看到了尽头。
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坏事、坏现象不能说“叹为观止”。
24.虽然这个店的招牌几易其名,改弦易辙,但因其服务质量差,顾客仍然门可罗雀。
易:
更换;辙:
车轮轧下的痕迹,这里指道路。
乐器换掉弦,车子改换道路。
比喻变更方向、计划或作法。
招牌易名不叫改弦易辙。
25.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
滥:
空泛。
陈旧的言词,空泛的论调。
过时的消息不叫陈词滥调。
26.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
这是极其错误的。
罔:
没有。
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
对于天天见而不重视的情况不能叫“置若罔闻”,可用“熟视无睹”。
27.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忍痛割爱:
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
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己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叫“忍痛割爱”。
28.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栩栩:
活泼生动的样子。
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9.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手病态地抖动不叫“情不自禁”。
可用“不由自主”。
30.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莫衷一是。
衷;折衷。
各有各的看法或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般用于指议论者。
句中可改为“无所适从”。
31.经过挑选,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豆蔻:
植物名。
比喻处女。
唐杜牧有诗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飞黄腾达了。
飞黄:
传说中的神马;腾达:
形容马的飞驰。
比喻一些人的地位提升得很快。
不用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33.他与张明是大学同班学友,同一个宿舍睡觉,同一个食堂吃饭,彼此相敬如宾,互相帮助。
相敬如宾:
指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34.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痛心:
指悲愤到极点;疾首:
头疼。
形容痛恨到极点。
车祸致残,只会悲痛,并无气愤可言。
35.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维妙维肖。
维:
语气助词,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自然界的事物不能称维维肖。
36.他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不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得真是游刃有余。
游刃:
运转刀刃,即用刀来操作。
对于运转刀刃是宽宽绰绰,大有余地。
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不能用来指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
37.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见异思迁。
见异思迁:
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句中
可改为“拿不定主意”。
38.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
肝脑涂地:
原来形容惨死,后来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39.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汗牛充栋、杂七杂八吗?
汗牛:
使牛出汗;栋:
栋宇,屋子。
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
40.号声一响,连长一声“立正”,如潮似浪,热火朝天的操场,顿时万籁俱寂。
万籁:
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
人声、号声消失不叫“万籁俱寂”。
41.你纵使有运斤成风的臂力,也举不起这重若千斤的巨石。
斤:
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熟练,技术神妙。
不是有力气的意思。
42.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了长江二桥通航标准。
指放宽时间慢慢商量考虑,不急于作决定,也指慢慢设法解决。
句中可用“从长远考虑”。
43.只见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不消片刻,一篇佳作便展现在大家面前。
只是文不加点,难以断句,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
点:
涂改。
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
句中误为不加标点。
44.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责:
要求;备:
全。
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句中把“责备”误解为批评指责。
45.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
逆水行舟:
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46.这盘棋,让何山对王江,那还不是白驹过隙,轻而易举取胜。
白驹过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没有轻而易举的意思。
47.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
亲身到了那个地方。
应用“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48.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这里该用“身临其境”。
49.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
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
用于此不当,可改为“猝不及防”。
50.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冲:
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对方的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
并非指冲在最前面。
51.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厚:
重;非:
责备。
没有可以过分指责非议的。
用于有一定小问题的人或事。
可改为“无懈可击”。
52.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付之一笑:
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
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53.他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见仁见智:
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与“造诣深”无关。
54.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期期艾艾:
《史记张丞相列传》里说,周昌口吃,一说话总要重复说“期期”。
《世说新语言语》里说,邓艾口吃,一开口就要说“艾艾”。
形容口吃的人说话不流利。
55.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参加扶贫的干部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使大家进一步明确政策,做到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
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句中扶贫干部仅是明确政策,还不了解情况,不能称“胸有成竹”。
56.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杳:
幽暗,见不到踪影,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句中可用“无影无踪”。
57.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名:
指占有。
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
句中可用“不值一钱”。
58.这篇文章写得太差,真是不刊之论。
刊:
消除:
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
不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59.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有犯而不校。
校:
计较。
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
句中把“犯而不校”理解为犯了错误也不改。
60.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流传开来的名声与实际相符。
这里该用“名副其实”。
61.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石头是天然之物,不能说巧夺天工。
62.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名义正当,道理也讲通。
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63.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伥;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来给虎吃。
比喻给坏人做帮凶。
句中“这帮家伙”就是行凶作恶的坏人,不是帮凶。
64.今天,天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聩:
耳聋。
使聋子能听到声音。
比喻言论能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
一般只用喻义。
65.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辰,真是不胜枚举。
枚:
个。
形容为数多,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星辰“无数”,不同于“为数多”,“不胜枚举”不足以表示“无数”。
66.我们时常留心书店里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的新书预告,却视而不见这方面书籍的出版。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
形容不关心,不注意。
句中误解为“没有”。
67.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
醍醐:
纯酥油,由牛乳提炼;灌:
浇;顶:
头顶。
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
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
68.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崐大亏的。
训:
法则。
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错误”不可能成为“法则”。
句中把“训”误解为“教训”。
69.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
大道理。
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泛指见误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70.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
众多的样子。
众多的学子,不能用“一位”修饰。
7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空巷:
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
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7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栗:
栗子。
寓言《猴子和猫》里说:
猴子骗猫给它取出火中的栗子,结果猫不但没吃着,反倒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7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差:
稍微,比较;强:
振奋。
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
可改为“强人所难”。
74.塑料有不受酸碱腐蚀的独到之处,这是钢铁所不及的。
指与众不同的见解。
不是指某种特点。
75.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
淋漓:
渗透了水的样子,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
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得充分、详尽,或痛快到了极点。
可改为“体无完肤”。
76.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指各类辞书)指教,绝无仅有。
形容极其少有。
不是绝对没有的意思。
媒体最易误用的词语辨析
1.“望其项背”追得上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与成语有关的题目难倒了不少学生。
题目是这样的: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很多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一头雾水,考完之后查了词典才明白自己判断错了。
“望其项背”出自清代汪琬的《与周处士书》:
“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意思是说,其言论很精彩,后代文人不能超越。
但是,单是“望其项背”就能表示出别人无法超越吗?
从“望其项背”这个词本身来看,“项”是“颈项”,而“背”,就是“脊背”的意思。
既然能够看得到对方的颈项和脊背,那么就肯定离得不是很远。
比如摩托车拉力赛上,后边的运动员如果能看到对方,那么距离就很近;相反,如果连前边的人都看不到,那就相距很远了。
所以,“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说还可以看得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上述高考语文卷子上那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成都五牛队实力很强,别的甲B球队无法相比”,但用上了“望其项背”后,表达的意思却成了“别的甲B球队可以赶得上”了,这当然跟句子原来的意思相悖。
需要注意的是,“望其项背”这个词一般多用为否定意义的句子,如“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非……所能望其项背”。
如果使用者不小心的话,很容易把这个词用反的。
例如:
“尤文图斯夺冠几乎已经成为传统了。
像AC米兰、国际米兰及罗马这些球队,只能望其项背。
”
2.“叹为观止”是赞叹
新浪网在2005年10月份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国民党一百年来因为坚持独裁导致衰落的历史事实。
文章写得很好,但是也出现了错用词语的失误。
比如在介绍到国民党因为独裁导致贪污成风时,作者写道:
“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贪污腐败,使国民党民心尽失。
”这句话中,“叹为观止”显然用错了。
“叹为观止”一词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出自吴国公子季札之口。
季札出使鲁国时,观赏鲁国音乐舞蹈,对各种舞乐作出了不同评价。
当他看到跳《韶箭》舞时,断定这是最后一个节目,并由衷地赞叹道: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我们就看到这里吧。
后来人们就用“观止”一词来赞叹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没有更好的地步,是褒义词。
如今,“叹为观止”这个词语用错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当贬义词用,显然不妥当。
上文中那个句子,就是因为这样而产生错误的。
再举一个类似的错句:
“为了骗取扶贫资金,这些村干部居然使出了各种办法,其行为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
另外一种错误用法是,没有区分主语是人还是物。
如果主语是人,就要用“叹为观止”;如果主语是物,就要用“令人叹为观止”或者是“让人叹为观止”。
错误的例句如:
“她的舞蹈动作优雅,表现力强,叹为观止。
”
3.“明日”黄花非“昨日”
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总会发现“昨日黄花”一词。
比如:
“同仁堂的百年盛誉会否成为昨日黄花?
”又如:
“美网球迷爱红颜昨日黄花遭冷落”。
还有:
“多彩台历走俏挂历已是昨日黄花”。
不由得纳闷,明明是“明日黄花”,怎么变成了“昨日黄花”了?
所谓“明日黄花”,出自北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意思是说,重阳节过后,金黄的菊花便将枯谢凋败,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
除此之外,苏东坡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又用了一次: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同样一句话,苏大学士用了两次,可见他对这句话比较满意。
后来,人们就把“明日黄花”比喻为过时的事物。
宋代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就称:
“过时之物,曰:
明日黄花。
”
那么,既然这句话很多人知道,为什么还会有人犯错呢?
莫非仅仅是按照日常生活知识来判定,觉得“昨日”比“今日”更能表示“过时”的意思?
我们不如再把问题的本质转回苏轼所作的诗词本身。
从逻辑上讲,菊花今天开得很好,但是明天和后天会不会没有变化?
花期再长,花儿终究是要凋败的;而过了今日才是明日,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
其实,苏轼在诗词中反复用“明日黄花蝶也愁”,他的意思是:
看到菊花那样,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菊花一样已经过时了,这实际上是表达了一种迟暮不遇的心态。
了解了这点,也许就很容易记住“明日黄花”了。
5.“不刊之论”不能改
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
“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
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
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
”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
实际上,这“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
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
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何以“刊”字为“删削”或“修改”?
这还得从竹简木牍的使用说起。
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
“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
《说文解字》说:
“刊,多也。
”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因为竹简木牍都要反复使用,可以把旧文削去,重写新文,这个过程就称“刊削”。
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
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
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
“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
后来,“不刊之论”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所以,仅依“刊”字的今义,就将“不刊”指为“不刊载”,将“不刊之论”说成是“不能刊载的言论”,那就完全错了。
6.“不足为训”非准则
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
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
”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
上述两句话中的“不足为训”都用错了,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这个词的准确意思。
“不足为训”一词出自明代胡应麟的《诗薮续编》卷一,其中有一句话:
“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
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最关键的是“训”字,“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
如此,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可是,上面的句子都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跟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许慎的《说文解字》给“训”字作了完整的解释。
训,从言、从川。
本意作“说教”解,意思是用嘉言教导人之意,故从言。
又以“川”本作“水流贯穿”解,有疏导水流使其通畅之意,认为“训”是能教人通于义礼的“说教”。
“训”字的义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典法曰训。
如《诗经.大雅》:
“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第二种,教诫曰训。
如《齐书.颜之推传》:
“之推撰家训二十篇,行于世。
”第三种,道物状貌,说事义理之文曰训。
如《史记集解.序》:
“具列异同,兼述训解。
”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
如《曾国藩家书》:
“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第五种,告诫曰训。
如《扑满赋》:
“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
”第六种,训练,是指养成其善良习性,锻炼其体魄、智能,使之品性端方、技艺精专。
另外,“训”字还作“顺”、“驯”的通假字。
如果了解了“训”的各种含义,“不足为训”这个词就好理解了。
7.“不负众望”再度夺魁?
有位记者,写了一篇新闻,题目为《青工代表队不负众望再度夺魁》。
可是,报社总编大笔一挥,将“不负众望”改为“不孚众望”。
结果报纸一发行,挑错电话就响个不停,原来“孚”与“负”字意思正相反。
这本是笑谈,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经常被人们混用,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负”、“孚”这两个字的意思。
先说“负”。
“负”原意为违背,背弃,后引申为辜负,对不起。
“不负”就是“不辜负”之意。
曹操曾有句名言: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意思是说,曹操宁愿辜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辜负他。
而“孚”字的原意为“信用”。
《诗经.大雅.下武》中有“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一句,即是此意。
后来又引申为“为人所信服”,如《曹刿论战》中就有“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很明显,两个字的意思根本不相同。
要表达“不辜负人们的期望”这样的意思时,“不负众望”和“深孚众望”就成了同义词。
不过,虽然意义比较接近,但是两者相比起来,还是“深孚众望”的程度更深一点。
至于“不孚众望”这个词,则是人们根据“不负众望”与“深孚众望”这两个词,重新组合的一个新成语,意思当然与前两者不一样。
根据上述解释,我们可以明白“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词语:
“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
这两个成语虽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突然想起,在《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