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3727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docx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资料复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题型归类及答题思路整理

一、分析诗歌的形象

一、例: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三、解答分析:

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四、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

托物言志。

例一、答题示例:

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

)。

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

)。

例二、答案解析: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步骤

)。

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

“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步骤②)。

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步骤

)。

C\课堂练习:

1、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

①决明:

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8.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

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5分)

对比手法,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草衬决明)。

比喻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两种手法各1分)、

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

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困境、命途多舛、品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外在形象1分,内在形象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答完题后一定用心领会答案简析)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答:

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答:

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

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特别注意:

咏物诗或咏物散文中概括形象特征上一定包括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特征(本义)+社会属性特征(象征意义)

《一朵午荷》

D\练习

1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又自哀自怜的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

(性格特点+身份)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2\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

答案:

这是一个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的诗人形象。

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的诗人(1分)。

解析---考点: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一、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这首诗中某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二、解答分析:

诗歌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鉴赏事物形象,基本思路是:

以所写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自然属性特点+社会属性特点象征意义)。

四、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和身份。

②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分析时务必联系具体诗句。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在指出物象的象征意义时,请使用术语,如:

托物言志

E\拓展延伸

1、《溜索》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描写手法和技巧

侧面描写——衬托映(正)衬:

以乐景衬乐情、以悲景衬悲情

描写手法

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正面描写1.虚实结合

2.动静结合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色彩的渲染、白描

3.观察角度(空间顺序)仰视、俯视、远眺、近看(由远而近、由上到下等)使描写具有层次性

4.调动各种感官:

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等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对比、借代等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试题解析】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

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

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

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2、《一朵午荷》答案

16.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4分)

  答:

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午”的含义。

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午”的本义是指这朵荷花是在午后这个时间看到的,而其象征义则是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

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

  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6分)

  答:

①形象美:

由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美;亭亭玉立中的韵致美;在雨中英姿勃发的矫健美。

②精神美:

风雨中伟岸、挺拔的气质美;将谢未谢而安静温柔的孤寂美;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美。

  【解析】: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分析荷花的美。

考的是文章中所描绘的荷花之美以及更重要的一点:

荷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

很多考生都会答到第一点3分那就是荷花天然去雕饰的优雅气质和在风雨中的坚强身影,但是出题者还故意留下一个3分的缺口,那就是托物言志——“事物的精神美”。

所以,我们还要答上,荷花在风雨中所坚忍不拔的身影所体现出来的刚毅、坚强的精神的美。

这样才会拿到满分。

二、分析诗歌的意境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答题示例: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孤寂凄清的秋夜羁旅思乡图。

(步骤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步骤②)。

情景交融的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步骤

)。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四、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务必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

例如只答出“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D、高考真题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09年全国高考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

请简要叙述。

答案:

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

)。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②)。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步骤

)。

2、2009全国卷2《军城早秋》3+2P142.14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答案:

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2009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答案】(5分)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③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意境)的分析。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时光流逝古迹—怀古伤今梅花—傲视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征蓬、归雁—思念(思乡)南冠—囚犯松竹梅—高尚情操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如:

“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白衣苍狗,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双鲤—书信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采薇—隐居生活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折桂—科举及第怀桔—孝顺双亲红叶—以诗传情红豆-相思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形象意境常用鉴赏术语

1`诗人自我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④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⑤儿女情长的形象⑥爱民惜才的形象◇

2、意象意境特点悲凉◇3悲壮◇4悲壮苍凉◇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5奔放◇6苍劲◇7苍凉◇8缠绵◇9缠绵悱侧◇10超脱世俗◇11沉郁中见豪放◇12淡雅高远◇13低沉◇14低回◇15富丽堂皇◇16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7瑰丽◇18和平壮阔◇19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20华美◇21华妙艳丽◇22荒寒◇23境界壮阔◇24隽永◇25峻伟奔腾◇26开阔苍凉:

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7旷达洒脱◇28凄惨萧条◇29凄凉◇30凄美◇31柔和隽永,色调和谐◇32深邃◇33生机勃勃◇34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往往一体,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色彩斑斓,豁人耳目◇35肃杀◇36恬淡◇37恬静安谧◇38婉转,沉郁深微◇39秀丽◇40秀美◇41虚幻飘渺◇42意境高远◇43意境深远◇44意境优美◇45优美◇46幽静◇47庄重、严肃◇

三、理解赏析关键字词

一、例: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二、提问方式:

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句中某字别的版本也有写作*的,你认为哪个更妙?

为什么?

三、解答分析:

鉴赏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诗中,联系全诗的主旨、结合全诗的意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进行揣摩。

四、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

(如果该字用了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答题示例:

“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在此暗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步骤

):

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人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依然,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步骤

)。

用自然人事的对照,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步骤

)。

B\课堂练习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题示例:

“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一),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

此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二)。

“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

(步骤三)

C\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06年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

请简述理由。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步骤

),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步骤

),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步骤

)。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08年全国卷)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网”是“网住、留住”的意思,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步骤

),运用拟人手法(步骤

),表现了作者伤春的情绪。

D\拓展延伸:

1、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为诗人栖居浣花溪畔时而作。

首联中的“幽”字堪称诗眼,请分析此诗从哪些方面表现出了“幽”?

答案:

(1)环境之幽:

江水曲折,绕村而流,恬淡幽静;

(2)物情之幽:

燕子鸥鸟,自由自在,相伴相随;

(3)人事之幽:

老妻小儿,可亲可爱,乐在其中。

诗人从环境、物态和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的“幽”,表现自己的愉悦之情。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tuò)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笋。

木笔,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一二联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

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优美。

(2)以动衬“幽”,“下鹭”,写出了水鸟飞翔、戏水的情态,衬托出在幽静环境中的自由自在。

(3)以声衬“幽”,“鸣蛙”,写出了青蛙的鸣叫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解答分析:

当题目要求分类对关键字词进行分析时,请注意分类解析。

一般分类的角度可为:

①从内容上分:

自然环境、动物活动、人的生活;②从感官上分: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③从观察角度分:

整体局部、远近高低、正面侧面。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6年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写景扣“夜”字,写情扣“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得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解答分析:

当题目要求分析全诗是怎样表现关键字词时,答题步骤有两个:

一、总说此诗的思想情感。

二、紧扣题目要求分别对每一联或每一句诗进行分析。

四、理解、赏析一句诗

一、例: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赏析这个细节描写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二、提问方式:

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

前人认为,某句在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三、解答分析此类题答题切入点:

①诗歌内容②表达技巧③情感主旨④语言风格

四、答题步骤:

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

(内容)

②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表达技巧)

③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或感受(情感主旨)

④如果语言运用上特点突出可答出来。

(如叠字、炼字等)

五、答题示例:

“又开封”刻画出诗人迫切想寄出家书,但心有千言万语又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矛盾而微妙的心理。

(步骤

)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乡情。

(步骤②)----(此题限定了一个很窄的答题范围---情感,答题就很简单了。

六、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最强烈和集中的表达了这种感情。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独辟蹊径,展示了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步骤

),充分表达了对国耻不能报,国土不能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②)。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隔江闻夜笛”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此句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

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步骤

),达到余音袅袅的效果(步骤②)。

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步骤②)

七、练习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案:

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步骤一:

内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步骤二:

艺术手法⑵)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