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361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docx

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温宿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孜墩煤矿东井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温宿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孜墩煤矿东井

二0一七年元月

为了进一步加强破城子煤业五号井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提高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深层次的分析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到煤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

特制订温宿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博孜墩煤矿东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下:

第一章矿井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一、交通位置

温宿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东井(原名:

温宿县博孜墩煤矿东井)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以北约10km处,博孜墩乡琼库孜巴依河中游一带。

矿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径80°42′27″,北纬41°48′16″。

行政隶属温宿县经贸委,是国有企业。

本区由阿克苏市或温宿县沿314国道经农一师五团改县道至博孜墩乡有柏油公路连通,路程约100km。

再北上沿简易公路可至矿区,路程约10km,总路程110km左右,交通便利。

(见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

矿区位于南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中低山区,总体地形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1875—+2326m之间,相对高差约441m,区内“V”字型沟谷纵横,陡崖发育,地形较复杂。

三、气象与地震

本区属干旱的内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为400mm,年蒸发量为2400mm。

年平均气温为0℃,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寒冬,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3—4月为冰雪消融期,5—6月平均气温为15℃,7—9月为雨季,多雨和冰雹,易形成洪水,常伴有大风,最大风力可达8级以上。

降雪主要集中在3月,历史记载最大积雪厚度达1.6m。

本区属地震多发带。

据新疆地震局资料本区地震裂度属7度区。

四、地质条件

矿井处于北部单斜构造带西部一带,总体为一南南东倾的缓变形单斜构造,沿走向呈波状起伏,局部弯曲,沿倾向倾角有一定变化,总体对煤层影响不大。

但在东矿区西部一带含煤地层渐变,近于直立,至中西部一带地层渐变呈近直立扭曲倒转,使厚煤层底板变为伪顶板。

煤层走向即由西至东西部边缘一带倾向南东,倾角为35°—40°;至琼库孜巴依一带,倾向南东,倾角35°—55°;至东矿区西部一带,倾向南东,倾角60°—80°;至中西部一带,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至矿区中部、东部,倾向南东,煤层倾角由70°渐变为30°左右。

矿区内尚未发现明显断层及岩浆岩。

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三迭统塔里奇克组下段含煤组,即下亚段和上亚段,下、上亚段顶部分别为A2和A3煤层。

其中A3为可采煤层,平均厚6.25m左右。

A2煤层厚度不稳定,变化较大,地表一般为0.5—1.5m,最厚局部为2.2m,该煤层多有2—3层炭质页岩夹矸,煤层结构和岩性复杂紊乱。

煤层顶板为灰—灰紫色含砾粗砂岩,硅质胶接坚硬,不易破碎。

底板以炭泥岩或炭质页岩为主,较软弱。

五、水文地质

煤矿所处地带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为天山山脉,南为塔里木边缘盆地,受山区气候和沙漠气候影响,煤矿一带比较湿润,时有暴雨和冰雹发生。

雨、雪是矿区一带重要的地下补给源。

标高为+2150m的河流是最低侵蚀基准面,是煤矿地表水和矿井排泄的主要通道,河床以上的矿床主要含水层富水性较低,主要属孔隙裂隙水,次为裂隙充水,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总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区内未发生火烧煤层,在矿井巷道深部,经观测矿层顶部局部有基岩孔隙和裂隙水,水量很少,但东PL3的浅部地表,局部有开采的塌陷区,应做好防止暴雨在塌陷坑泄入生产井。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计算结果,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64m3/h,最大为2.18m3/h。

六、矿井瓦斯、煤尘及爆炸性

根据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文件(新煤行管发[2013]68号关于阿克苏地区库车永新煤矿等四处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批复),矿井瓦斯等级专家组对《新疆温宿县博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东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的评审意见: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4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82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32m3/min,相对涌出量为1.06m3/t,采煤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05m3/min,掘进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09m3/min,属瓦斯矿井。

另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矿矿用安全产品检验中心2012年11月对我矿所做的煤尘爆炸及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

该矿A3煤层自燃倾向性分类等级为Ⅲ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性。

(详见煤质检验报告)

七、采空区分布情况及大气降水的影响

矿井历史采煤过程中,在地表多处出现了采空塌陷区,该塌陷区都分布在高山区煤层露头区或地表沉积覆盖层不厚的区域。

如果这些塌陷区未受到及时治理,在暴风下雨季时地表大气降水量经过该塌陷区进入井下,会影响矿井安全生产。

八、矿井瓦斯来源分析及瓦斯等级鉴定情况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和矿井近年来生产实际情况分析,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瓦斯含量不高。

矿井瓦斯涌出属正常涌出,矿井瓦斯主要来源于采掘工作面及煤巷煤壁的正常涌出的瓦斯。

根据矿井多年瓦斯绝对涌出量变化情况分析,如果矿井再次向下延伸,瓦斯含量及瓦斯涌出量可能比现在大一些。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矿矿用产品检验中心2014年9月鉴定报告: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46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82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32m3/min,相对涌出量为1.06m3/t,采煤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05m3/min,掘进工作面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09m3/min,属瓦斯矿井。

九、煤层自燃倾向性及煤尘爆炸性

根据实验结果,矿井可采煤层A3、煤层均属Ⅲ等不易自燃煤层。

根据测试A3煤层火焰长度小于10cm,岩粉量为30%,A5煤层火焰长度小于10cm,岩粉量为37%,均具有爆炸性。

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

第二章矿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结果

一、矿井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结果

矿井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表

序号

隐蔽致灾因素名称

普查地点

普查内容

采用的技术手段

管理措施

1

瓦斯

井下

瓦斯涌出量及变化规律情况

查历史资料及现场实测

加强瓦斯监测监控及通风管理

2

顶板

井下

顶板岩性、顶板稳定性及来压情况及地质构造

现场观测及查历史资料

用科学方法顶板管理

3

采空区

井下

采空区顶板来压规律及采空区变化情况

现场观测及查资料

严格执行强制放顶和

4

地质构造

井下

煤层参数变化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现场观测及查资料

升级矿井勘探程度,有效掌握矿井地质构造变化情况

5

煤尘

井下

井下煤尘产生情况

现场实测及查资料

加强矿井煤尘观测及管理

6

煤层自燃火灾

井下

盲巷及微风区煤层自燃

现场观测及查资料

加强通风管理及密闭管理

7

地表水

井下地表

地表水侵入井下

现场观测

加强地表采空区充填治理工作

8

山体滑坡

地表现场

矿区山体

现场观测

严格观测山体滑坡变化规律

二、矿井地面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结果

矿井地面隐蔽致灾因素排查表

序号

隐蔽致灾因素名称

普查地点

普查内容

采用的技术手段

管理措施

1

人为火源

地面

井口附近20m范围有无火源,

观测

搬迁井口附近的职工住房

2

塌陷区

地面

地面塌陷区有无可能引起雨水进入井下,是否及时治理

观测

塌陷区及时回填治理

3

防洪设施

地面

防洪设施是否完善

观测

防洪设施定期检查维护

第三章隐蔽至灾防治措施

一、地质构造方面措施

1)在断层和井田边界附近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留设断层、边界等安全保护煤柱,严禁开采防隔水煤柱等。

2)结合矿井实际,在现有开采技术、装备、方式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更加适合煤矿生产实际需求的探测装备和方法。

3)利用地质物探、钻探、巷探等相结合的探测方法,研究和掌握褶曲、滑动构造地质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安全生产。

4)在地压显现明显地段施工,采取小断面掘进超前支护卸压,再大断面永久支护和复合支护等措施。

5)巷道掘进过程中严抓工程质量,提高巷道支护质量,支护到位,帮顶刹实背严。

6)采掘过程中避免孤立煤柱形成应力集中区,尽量将主要巷道和硐室布置在底板岩层中,回采工作面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7)采掘过程中遇有断层和采空区时,应尽量采用由断层或采空区开始回采的开采顺序,避免相向采煤,回采线尽量呈直线,且有规律地按正确的推进速度开采。

8)岩巷掘进采用巷两帮墙基础处打与巷道底板呈45°夹角对拉锚杆,抵制和减少巷道两帮下侧矿压底鼓。

9)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矿井相关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指导安全生产。

10)建立和培养煤矿地质专业人才队伍,使煤矿地质预报工作能够超前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11)探索在各类地质构造及地应力集中区巷道支护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加强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定出合理的顶底板稳定等级,以确保管理有据,安全生产。

12)在生产中加强巷道支护和安全检查工作,做到以质量保安全、以质量促生产。

13)结合矿井采掘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种灾害威胁程度。

14)定期开展专项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严格按照“五定”原则落实制度措施。

二、顶板管理方面措施

1)认真落实跟班人员对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

2)按照要求在井下个作业地点配备一线安检员,加大现场监督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3)严格按照“三大规程”和安全措施进行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和安全管理,由安监科监督各种规章制度和规程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

4)加强对作业现场人员、工程、顶板管理安全防护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防范思想。

5)对作业现场实行安全确认,各岗位作业人员严格按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文明规范作业和操作,使各种作业活动必须在安全条件下进行。

6)综采工作面割煤后,必须及时进行拉架推溜工作,滞后3-5架。

7)作业地点开工前,必须在作业地点附近备足圆木、半圆木等防冒顶材料,统一码放指定地点,且不影响通风行人。

8)严格落实采掘工作面工程管理制度,做到支架应山有力,对变形支架及时替换,失修巷道及时维护。

9)开工前,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人员站在安全地点用长柄工具将顶帮的活矸、活石、片帮等一切不安全隐患处理掉,确保安全后,方可开工。

10)现场人员必须经常检查顶板,煤壁,支架等情况,严禁空顶距准超过作业规程规定。

11)发生片帮、冒顶的空帮、空顶部分,要充满填实,用支护材料接顶,以减少对巷道的压力。

12)遇到地质复杂顶板破碎易冒顶时,必须进行复合支护。

13)掘进施工时,必须使用前探梁作临时支护,所有作业人员必须随时观察自己所处位置的安全情况,确保安全作业。

14)综采工作面必须支架垂直顶板或有一定迎山角,控制好采高,杜绝支架有倒、歪、咬现象。

15)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顶板随支架前移自行垮落充填采空区,放顶步距0.6m。

工作面内采用及时支护,即采煤机割煤过后及时移架,移架在采煤机割过后3~5架进行。

保证支架初撑力达到规定24MPa。

16)如果顶板破碎,必须采用及时支护,如果工作面顶板破碎、片帮达800mm时,必须拉超前架进行支护,即移架在割煤之前进行。

17)移架时,坚持使用抬底千斤顶带压擦顶移架,严禁支架顶梁完全脱离顶板,以免因大面积悬顶而导致顶板冒落。

18)移架过程中,煤墙出现掉碴、掉煤现象时,要密切注意煤墙动态,必要时停止移架进行临时超前支护,待煤墙支护好后,方可继续移架作业。

19)采煤机割煤之前,若煤墙松软、顶板破碎有可能因割煤而片帮、冒顶时,要超前移架并伸出伸缩梁,及时支护空顶区。

20)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缩短煤墙暴露时间,以减少片帮、冒顶可能。

21)所有人员必须熟知大面积冒顶预兆:

顶板压力急剧增大,支架出现弯曲、变形,安全阀大量卸载,大立柱下缩、下沉;煤壁松软,片帮严重,用采煤机割煤时,煤机负荷减小;顶板掉渣增多,漏顶、片帮频繁,局部冒顶频繁增加;顶板裂隙增大,出现淋水或淋水增加。

22)工作面应达到动态质量达标,确保工作面“三直、二平、一净、两畅通”。

23)采煤机前滚筒过后及时伸出伸缩梁顶紧煤墙,防止空顶时间过长而造成片帮,发生片帮时必须及时移架支护。

若过地质构造带或老巷时,煤壁片帮严重,可控制采高确保安全。

24)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时加强顶板支护,认真落实跟班人员现场监督检查职责,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直接顶破碎、煤墙片帮时,要及时伸出伸缩梁护顶,或采用架顺山棚配合走向梁、打贴帮柱等措施及时进行支护处理。

支架端面距超过规定时及时用荆笆、圆木支护,或根据现场情况打点柱、抬棚支护。

三、工程地质方面措施

1)由地测人员结合井下采掘实际定期对矿区地面进行巡回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优化采掘设计,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扰动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开发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定期开展矿山工程地质综合治理排查活动,组织人员对采动破坏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进行恢复治理,修复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生态功能;

4)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工程,包括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开采工作面的地表变形监测、地下水水环境的动态监测等内容;

5)建立地面塌陷地裂缝监测预警系统,对已开采地区树立地面警示牌,指定监测人员和巡查人员,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

6)对矿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进行治理,对破坏民居进行拆除并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被破坏土地资源进行生态修复,对受采矿影响的村庄进行动员搬迁。

7)按照开采进度及地表变形稳定时间,对接替采区开采出现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8)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根据矿区居民需要,科学设计,合理部署取土坑、耕地、道路、排水沟工程,采取复垦措施,恢复矿区土地资源。

9)结合地面塌陷地裂缝治理工程和土地资源恢复工程,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采取绿化等工程措施,恢复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

四、水害防治方面措施

(1)井下水害防治

1)利用瞬变电磁超前物探探明采掘前方低阻异常区,成立专业探放队伍,利用大钻超前探、小钻范围探的方法,摸清和查明低阻区存在位置。

2)结合附近巷探和物探结果,综合分析、评价顶板水存在的可能及危险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顶底板水害防范措施,确定探放水实施方案。

3)严格落实探放水工作制度和矿井水害防治领导责任和落实、监督责任,真正把水害防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

4)根据采掘实际和综合分析水量,建立和完善工作面防排水系统和放水措施。

5)确定探放水期间各级各部门主管和兼管责任,把水害防治工作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头上有任务。

6)在矿井生产过程中,要做好防治水工作,特别加强回采底板出水点涌水量观测,及时掌握和了解工作面及其附近出水点的水量、水位变化,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原则。

7)严格按照“整体研究,逐段分析,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方针,制定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防治水方案。

8)根据物探和钻探结果,确定区域或局部疏水降压、底板加固和疏堵结合等水害防治措施。

9)根据瞬变电磁物探结果和综合水文地质情况分析,对物探低阻异常富水区采取以疏放为主,疏堵结合的综合水害防治措施。

10)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进”、“物探先行、钻探验证、大钻探、小钻验”防治水原则。

11)机电科及时与生技科沟通,合理制定工作面掘进和回采期间的排水路线,保证工作面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12)培训科及时与安监科沟通,确定工作面掘进和回采期间水害避灾路线,培训科及时做好水害知识专项职工教育培训,安监科按预定避灾路线巷道内安装指示水害避灾路线方向的板牌。

13)设立防治水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主管,全面负责防治水工作,并成立专业水文观测小组,定期对井下各涌水点的涌水量进行观测,记录存档。

14)结合矿井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定期对井田范围内和邻近区域近期降水及地下水补给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充分掌握含水层和采空区积水及导水断层分布和导水性情况,根据调查分析情况,确保积水区的警戒线、探水线并确定禁采范围。

15)利用安全例会,对井下一线职工进行透水预兆、井下各地点水害避灾路线、应急措施和处置方案等实际性常识常规专业培训。

16)在回采断层附近块段时,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留设断层、边界等安全保护煤柱,防止水进入采掘工作面,造成水害。

17)采用“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教育职工熟悉突水征兆,即牢记:

煤层发潮、变软、色暗无光彩、挂汗、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有硫化氢(俗称臭鸡蛋味)气味等,这些都是可能出水的征兆。

18)对已经探明的积水区,采掘工程接近时,要事先划定警戒范围,并安排好应急水仓、排水设备等,制定好安全措施后、再进行探放,待彻底排空积水后,才允许掘进或回采。

19)对未知积水区,要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坚持探放水制度,绝不能“未探先掘”。

20)严格保护各类煤柱,尤其是边界防水煤柱、断层和采空区防水煤柱。

(2)地表水害防治

1)掌握当地历史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重点加强雨季三防工作,若出现暴雨或洪水时,及时巡查并撤出井下人员,必须制定相应的防洪措施并严格执行,防止地表水渗入到井下发生淹井事故。

2)定期检查泄洪沟、排水沟等设施完好情况,发现淤积排水通道时,及时进行清理,保证地表水通畅下泄。

3)定期检查地面废弃井筒及塌陷裂隙并应及时充填轧实,对于废弃的井筒,必须进行密闭,浇注一个大于井筒断面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减少大气降水对矿坑的补给。

4)对于容易积水的地方应修筑沟渠,排泄积水。

修筑沟渠时,应避开煤层露头、沟缝和透水岩层。

特别低洼地点不能修筑沟渠排水时,应填平压实。

5)组织检修供电线路、备用机组、避雷装置、机电设备,保证其畅通、完好、灵敏可靠。

6)清挖井下水仓及排水沟,检修排水设备、排水管路,保证其完好可靠、安全运行、储水系统畅通。

7)成立防汛指挥部,调度室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及时收听天气预报,天气异常时,立即汇报防汛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五、瓦斯防治方面措施

1)矿井建立瓦斯防治工作组织机构,健全瓦斯管理各项制度,并切实贯彻落实。

2)按要求配备有足够的专职瓦斯检查员和瓦斯检测仪器,瓦检员定期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瓦斯检测仪器定期校验并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鉴定。

3)对井下作业地点采用机防和人防监测监控双重管理,杜绝停风、微风、无风和瓦斯超限作业现象。

4)编制瓦斯检查记录手册、交接班制度,制定并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现场瓦斯管理制度、瓦斯日报审阅制度、“一炮三检”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严格落实瓦斯巡回检查制度和请示报告制度,做到瓦斯检查“三对照”,杜绝空班、漏检、假检现象,发现瓦斯积聚及时处理。

5)严格落实矿长是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瓦斯日报、瓦斯监测日报矿长、矿总工程师签批制度。

6)严格执行瓦斯超限制度,按照《规程》规定:

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中瓦斯浓度超过0.75%、采区回风巷与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超过1%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

采掘工作面风流中瓦斯浓度达到1%时必须停止电钻打眼;放炮地点20m内瓦斯浓度达到1%时严禁放炮;电动机附近20m内瓦斯达到1.5%时必须停止运转、撤出人员、断电电源进行处理。

7)建立完善的安全(瓦斯)监测系统,确保其24h正常运转,并确保瓦斯、风速、风门开闭、局扇开停传感器正常工作。

8)制定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的防治瓦斯积聚措施和瓦斯排放措施。

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对所有局部冒顶区、工作面上隅角等均采用诱导风幛等措施,确保瓦斯不超限;必须建立具体的瓦斯超限停止工作、超限处理和从作业场所撤人的制度。

9)矿长、技术总工、副矿长、爆破工、采掘、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流动电钳工下井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报警仪,瓦斯检查员携带光学式甲烷检测仪,下井人员必须携带隔离式自救器;并在采掘工作面悬挂便携式甲烷报警仪;建立健全瓦斯检测监控设备的调校和维护制度,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每班进行一次对照,并有调校和对照记录。

10)对巷道顶部冒落区,要通风排除瓦斯,然后尽量堵好塞严,减少瓦斯积聚的机会和浓度。

11)加强对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积聚的瓦斯设风幛或隔墙迫使一部分风流经上隅角排除瓦斯。

12)加强跟班安全员、掘进技术员、瓦检员、采队长、掘进带班班长、跟班电工安全知识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发现瓦斯聚积规程规定,立即采取措施,停工、停产、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13)临时停工的地点不得停风,否则必须切断电源,设置栅栏、揭示警标,禁止人员进入,并同时向矿调度室报告,停工区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达到3%或其它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规定时立即处理,必须在24小时内封闭完毕。

14)严格执行入井人员检身制度,出入井人员登记制度,严禁携带火种入井。

15)消灭明火、明电照明、明火明闸刀开关。

严格执行放炮作业规程作业,严禁采用明炮、糊炮、炮眼深度低于《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放炮。

16)严禁使用非矿用电缆,严禁出现羊尾巴或破损电缆,严禁在井下拆卸、敲击矿灯,如有灯锁失效、灯线破损、灯头密封不严、灯头玻璃破裂,严禁使用。

17)加强电器设备的管理,杜绝失爆设备入井,严禁设备带病运行、带电变迁。

严禁使用地面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直接向井下供电,井下电器设备必须具有三大保护装置。

18)井下电焊特殊作业时,必须制订特殊安全技术措施,报矿总工审批、矿长批准后,方可进行井下电气焊特种作业。

19)利用每旬逢“10”日为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井下存在的通风不合理、瓦斯治理盲区落实责任,按“五定”原则严格进行整改。

六、内因火灾防治方面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防治自燃火灾的能力。

2)预防矿内自燃火灾的采矿技术措施:

正确的选择开拓、开采方法;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合理处理采空区;提高回采率,加快回采速度。

3)预防性灌浆,即将黄土、砂土、水等按一定比例配合制成泥浆,利用高度差或拢浆泵通过输浆管路,将其送到采空区等可能发生自燃火灾的地点,以防止煤炭自燃。

浆水所到之处,增加煤的外在水分,抑制自热氧化过程的发展。

同时,对已经自热的煤炭有冷却散热的作用。

4)均压防灭火,均压防灭火是通过采取封闭措施切断氧源,抑制井下火灾发生和持续的必要条件,以达到防灭火的目的。

封闭措施主要包括构筑防火墙、隔绝带和局部堵塞漏风等。

该方法是防止采空区煤炭自然发火最基本的方法,主要适用于直接灭火缺乏条件,或有危险,或无效,短时间不能熄灭火灾等。

均压防灭火与封闭灭火原理相同,都是防止漏风,断绝供氧,破坏煤自燃和火灾持续的条件。

它们之间只是在方法上存在差异。

均压防灭火主要适用于无法封闭的场合和大面积的采空区火灾。

5)利用安全例会,对井下职工进行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井下各地点火灾的避灾路线、应急措施和处置方案等实际性常识常规专业培训。

6)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有:

煤层的温度及附近的空气温度和水的温度都比正常情况下高;附近巷道中空气湿度增大,有雾气;附近的氧气浓度降低;附近巷道的煤壁和支架出现水珠;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碳氢化合物;巷道空气中出现煤油、汽油等芳香族气体的气味。

7)教育职工了解熟知煤炭自燃的常发地点:

断层附近;高冒区;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