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程.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程
WTDstandardizationoffice【WTD5AB-WTDK08-WTD2C】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课程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文言实词和“若、之、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领会和学习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以及说理的艺术。
4.能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
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
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
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三、熟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
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
四、理清层次
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
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第二段:
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
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
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点名朗读课文
二、掌握重要的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
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
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
贰则疑惑。
《荀子?
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雍也》)
⑥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
《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鄙陋。
(例:
《左传?
庄公十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
《左传?
昭公十六年》: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
“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
《史记?
曹相国世家》: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着(成语)
⑥如果没有。
(例:
《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
6、敝
①坏,破旧。
(例: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
《资治通鉴》: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三、掌握重要的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四、本文的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
五、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六、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那人;今义:
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
离开;今义:
往,到)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
二、学生讨论:
1、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3、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
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
7、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
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四、课外迁移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