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3276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概论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哲学概论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哲学概论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哲学概论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哲学概论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概论笔记.docx

《哲学概论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概论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概论笔记.docx

哲学概论笔记

第一部:

哲学总论

第一章:

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

哲学,爱智及智之名之原义

西方:

源于苏格拉底之“爱智者”,以区别以“智者”自称者。

Iknownothing。

(因自知无知而求知,此亦为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即不断探求而非直接接受,区别于宗教取经。

中国:

求知之成果——求知的能力——德行(求知的目的)。

“知人之智”为一切智中之最难。

第二节:

如何了解哲学之意义

哲学之意在变化,亦难将东西方之意义一一对应。

如何从人类学问世界中去看出哲学一学问之存在与其在学问世界中的地位,是本章任务。

第三节:

论广义之学问及以行为主之学问

学问大分两类:

一是主要关联于我们之行为的;二是主要关联于言语文字之意义之知的。

第一大类可分三小类:

一,实用的生活技能及生活习惯之养成之学;二,艺术及身体之游戏一类之学;三,道德的实践之学。

(此分类为作者一家之言,分类最重要是标准和目的,应因需而定)

第四节:

论以知为主之学问

历史:

始于以语言文字记载我们对于具体事物具体生活之变化发展的经验。

文学:

始于以语言文字抒发表现我们在接触具体事物之具体生活中所生起之想象、感情、志愿等。

简言之,即感情。

科学:

始于以语言文字陈述表达人生活中所接触之不同具体事物之共同普遍的抽象性相与关系。

一切纯粹科学,在根本上只是研究什么是什么,而并不直接告诉人当如何修养自己,完成其人格。

从此说,纯粹科学与我们上述之为人之学,好似属于学问世界之两极。

第五节:

哲学在学问中之地位与意义之初步的了解

哲学就是要了解各种学问之相互关系,及其与人生之关系。

人必须有一种学问,去了解此各种学问间可能有的关系;把各种学问以种种方式之思维,加以关联起来,贯通起来,统整起来;或将其间可能有之冲突矛盾加以消解。

(我们自觉各种知识是一个整体,和我们的整个的心相对应,因此需要一个经络去把各种知识以及知识之外的存在统整起来。

第六节:

哲学问题举例

(是什么,共性,异性)

第二章:

东西哲学中的之哲学之意义

第一节:

导言——重申上章结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之哲人之学之兼贯通语言界与超语言界及知与行之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家重视言与行的结合。

“此乃谓言者与行者,分工而又须合作。

“…几无一思想家,不重语言界以外之行为或生活,过于语言文字本身;亦几无一思想家,不以求学问之贯通为事者。

“唯因中国思想家,太重知与行之相连,学问之贯通,于是使纯知的兴趣未能充量发展,各种不同学问之界域不显,致中国过去历史中,未开出如西方之分门别类之科学世界。

此可说是中国文化之短。

”(中国哲学追求化一)

“印度之哲学恒与其宗教性生活相连。

此与中国之哲学,恒与道德艺术相连着不同。

“传统印度之哲学,几无不归于求人生之解脱与超度。

“即其以语言破语言,使人由语言界至超语言界之论中,亦有一种哲学。

“则此哲学可使人直过渡至某一种生活,而超出此哲学之自身。

然无此哲学,人亦不能超此哲学之自身,故哲学任然是重要的,不可少的。

第三节:

西方之希腊,中古及近代文化中之哲学之性质与地位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比较:

(一)“更重为知识而求知识,而不重将知识与人之行为生活相连的。

(二)“重如何以语言表示知识,而较不重以语言指导行为,亦较不重以语言破语言…”

(三)“。

哲学之语言,亦恒更与科学之语言配合。

“。

苏格拉底是较重知识之为道德基础,并重语言、概念之分析的。

“柏拉图。

则其所谓知识即道德中,除涵知识为道德之基础之意,亦涵人有知识即能实践道德,而将其所知贯彻于行为之意。

“因为亚里士多德,才确定纯粹的理论理性之高于实用实践理性,亦确定上帝为之为一纯静观思想,同时成立一系统的伦理学政治学。

”“由此而正式把人之行为的世界,隶属于知识之世界之下。

“希腊罗马后期之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新柏拉图派之众多的哲学家。

都是着重生活的。

“。

整个中古文化方面说,哲学之地位是附属于宗教。

则或将哲学安排于一附从于神学的地位,而或只能为神学上信仰作注脚。

“在近代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则哲学由中古之宗教中解放,转而以已成文化之批评者,新文化理想之提供者之姿态出现。

”“近代哲学家之所作之事,虽多只是文字语言上的,而其影响则是实际的。

”(哲学之网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家之哲学意义观——关联于科学之哲学意义观

“。

而重以科学之归纳法或逻辑分析之方法,以研究哲学者。

(一)斯宾塞:

“。

以常识为零碎之知识,科学为部分的系统之知识,哲学为全体的系统之知识。

”“。

归纳出一‘同质至异质之变化’之一原理,并以此一原理,可连贯人类各种专门之科学之知识,以成一整全的哲学知识系统。

(二)“以哲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科学中之基本概念名词,基本假设,或原则等,以说明科学只是之如何成者。

”“。

乃是把哲学思维放在科学理论之始点,研究数学与其他科学思想之所自始,而分析,说明其基本之概念名词,基本设定等。

(三)“。

而是在日常经验中之语言,与科学之语言之间,就其意义之交合处,可依一定之语法,互相转换处,应用之效能相同处,加以统整连贯,以达统一科学的语言之哲学的目标。

第五节:

关联于历史之哲学意义观

(一)黑格尔:

“。

所谓绝对精神非他,即绝对精神之表现所成之全幅历史中之真理之自觉而已。

”“。

哲学即哲学史。

”(历史是哲学本身的展开。

(二)克罗齐狄尔泰等:

“其所谓哲学即历史,乃谓哲学为陈述人类精神之发展中之普遍原理,是即一方照明以前历史之意义,再一方则展开出以后历史之方向。

”(哲学关照历史)

(三)马克思:

“。

哲学非历史中之真理之最收获者,哲学亦并不能超然于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向,一定命运,或各种为人之生存条件之社会诸势力因素相随转者。

”(哲学伴随历史)

第六节:

关联于文学之哲学意义观

(一)视哲学为文学者:

“。

哲学着作之外表,似只表达哲学家之理性的思想者,其内容之所涵,亦可充满情志与想象,而可视如一类之文学。

”“。

概念的诗歌者”

(二)于文学中认识哲学者:

“吾人由文学中体悟其所述具体事物之情状,所启示表达之宇宙人生真理,与由科学中,分析其中所潜藏之基本设定及理论构造,正同本于一种反省的思维,而可同为哲学之一大宗。

(三)以文学语言为理想地哲学预言者

第七节:

关联于超语言界之哲学意义观

(一)关联于西方传统宗教:

用以解释真理。

(二)“以哲学之真理依于超语言之直觉者”:

“一般语言只能表达理智之概念,不能表达真正之直觉所得。

(三)哲学最重要归于缄默:

不当以语言说其所不能说,在能说其所能说时,亦不能说其所以能说。

(四)哲学当由语言界归于行为界。

(五)哲学当由知识界存在界归至价值界。

(六)人生存在自己之内:

“主体性之真理,唯存在于人自身所决定的态度中,此为绝对之内在者”。

第三章哲学之内容

一、名理论甲逻辑

第一节:

哲学之分类

本章用中国固有之哲学名词,分哲学为四大部,即名理论、天道论、人道论、与人文论。

名理论兼指西方哲学中所谓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印度哲学中之因明等。

第二节:

名理论与逻辑、辩证法、知识论及因明之名辞

名理:

名与理、言与意间之问题。

辩证法:

“。

语言对抗语言,语言限制语言,及以一种思想推理或推论,对抗限制另一种思想推理或推论,以求升进,而达于更高之综合之法。

(名理即是如何用语言表达真理。

因明之目标,在自悟与悟他。

因:

意生因,言生因。

“由意之所及而自悟,由言之所及而悟他。

现量:

直接经验。

比量:

推理。

第三节:

西方之逻辑一名之涵义与内容之演变

“Logos之一字之义,由出口之辞,在心之意,而成指物之理。

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

(逻辑学始祖)

培根:

《新工具》(归纳法)

穆勒:

《逻辑系统》。

(演绎法)

罗素、淮海特:

《数学原理》。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

逻辑学专门研究“知名,用名,以名代名,所宜当有之一种名理之学也。

“而现代之符号逻辑,则为能力求将每一逻辑概念与其定义及推演原则,及推演出之逻辑命题,全幅以符号及符号之变换,加以充分的形式化之表达者。

逻辑可大致分为:

一般逻辑与辩证逻辑。

康德:

超越的辨证论——两边看似成立,实则均不成立。

黑格尔:

一切正反思想复归与绝对真理。

马克思、恩格斯:

辩证法为社会发展、自然发展中外在客观的法则,与人亦是如此。

杜威:

注重一切思想的实际意义,传统逻辑是认识历程中产生的。

逻辑哲学:

逻辑本身之外一切对逻辑之讨论与言说。

第四节:

略述印度之因明之特质及中国之逻辑思想

五支比量、三支比量,类似于三段乱。

印度之因明重在成立一结论。

“西方之逻辑,重在次第推演,以成重重无尽之推演历程。

印度之因明,则重在成立一颠扑不破之结论。

印度之因明重视对“过”,即西方所言“谬误”的分析。

印度因明使“人之立论先居于无过之地”。

而西方之逻辑用以推演新知发现新真理。

印度哲学辩证法重在破而不重立,重“双非”“两不”,而不重连正反以合成。

中国:

孔子之正名,引出当与所知之“实”相应的思想。

中国思想长于即事言理,以事喻理,而短于离事言理,不擅长借一理一命题而推演发挥至极致。

中国之辩证法始于《易》,“由人之仰视俯察天地万物之变化历程之产物,以成为人之独居深念时之一思想方式”,“重在观一切相对而互为正反之事物之循环无端,以见正反阴阳之相生”。

第四章哲学之内容

二、名理论乙知识论

第一节:

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

起源:

人自问何以能认识外物?

亚里士多德:

一切真知识所对理念,成为上帝心中的普遍形式。

(上帝那儿有一个普遍形式,人类的知识是向这个目标无限靠近)

伊壁鸠鲁派:

知识的本源在人的感觉经验。

斯多葛派:

知识的本源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共同理性。

新柏拉图派:

人类一般知识不足以安身立命,必须借助神学的冥想直觉才能达到最高真。

中古经院哲学家:

问人是否能如上帝之认识普遍真理。

近代哲学:

知识论研究转为扩大知识范围,建立知识的确定性。

人类如何利用自己的哪种能力,根据何种事物,而使人类的知识发展传承成为可能?

经验主义:

经验-观念-经验。

-知识

理性主义:

观念主义-推理-知识

康德: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一方面限定纯粹理性所能推演的范围,另一方面限定经验知识能及的范围。

目标在指出人的感性、理解、理性等能力的应用范围,以划出知识的范围及内部构造。

真理自身的意义与标准: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获得了真理,如何知道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为真?

实用主义:

以观念或知识的效用来决定我们如何选择观念知识。

黑格尔:

融贯-会通不同知识而使之各得其所。

语言的意义:

在问知识是否为真之前需问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

(知识论-逻辑)

第二节:

印度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印度各派哲学均以知识论为基础。

西方哲学可为知识而求知识,但印度哲学必将所有教条归于生活之上验证。

开悟之知:

高于一般理性之上,自觉之知。

知识来源的问题:

目的不在解决此问题,而在批判内省以知“人尚有超于知识以上之知与内心修养生活行为上之事在”。

柯瓦卡:

唯物论者。

感觉为知识之来源。

尼耶派:

感觉之知与推理之知为知识来源。

瑜伽派:

感觉之知、推理之知和可征信之言说。

能知之心与知识的关系,以及能知之心是否被感知:

知识为自我一属性-能知、所知和知识合一。

唯识宗:

化除一般有能知所知的分别的认识为无分别智慧。

(超越知识之后的所得)

佛教:

当下有依他而起的特殊事,为实有,而共相是普遍的。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中国哲学精神,重知连于行,重行过于重知。

(知-行-德)

庄子、老子:

轻知识,超知识。

重无名与忘言。

宋明理学:

以闻见之知为德行之知(为知识范围的上限)所用。

中国思想不重以言说讲言说,也不重以言说破言说,语言表达以足达意为止(简),依靠听者能听意,甚至得意而忘言。

(西方哲学重知识本身,而东方哲学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中国哲学尤其。

第五章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上)

第一节:

天道论与形而上学,存有论或本体论,宇宙论第一哲学及神学之名义

此处的天道论概括中国玄学、理学、道学不直接以人生理想价值等问题为对象的部分。

理解角度:

(一)天道指上帝之道

(二)天道指一般感觉所对的自然宇宙之道。

(三)天道指万物之终极原理,并在之前存在。

(四)天道指全体普遍之道。

西方哲学中各名词意义:

(一)形而上学:

一般知识之预设着,最后根本原理或者第一原理。

(各个阶段认识不同,但大致是在万物万理之后的最后推动者)

(二)存有论、本体论:

类似于形上学,但没有超感觉而不可接触之意。

(三)宇宙论:

普遍研究宇宙之原始与构造之义。

(四)第一哲学:

研究一切存有之第一原理。

(五)神学:

论神的存在及宇宙存在的关系。

“形而上者谓之道”:

一切具有抽象普遍意义且关涉整个宇宙的思想。

第二节:

西方上古及中世纪之形上学之发展

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已经将形上学所研究的质料、力、变、不变、有、无、一、多、原子、空间、数、机械必然及目的等概念提出并研究。

苏格拉底:

对超感觉、超形骸的人生价值与精神生活肯定和信仰。

他不多涉及形上学,却以其生活展示了形上学的存在。

柏拉图:

透过对人生价值的概念,如至善至美等,再延续他人哲学概念,构建了涵盖各方的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

将柏拉图的造物主与宇宙灵合二为一于上帝的概念,并将所有理念化为上帝永恒的思维,而其他存在物皆向其发展完善。

伊壁鸠鲁、斯多葛:

重人生哲学的安身立命之道,其形上学的根底在自然主义或唯物论。

后有上帝存在之争,根本在于宗教已将上帝和人对立起来,神学和形上学有一定程度的分裂和对立。

中古:

力求将理性思维和启示信仰合并。

近代:

人凭借经验理性去认识世界的整个构造或存在本体的产物。

(人和神的问题被人和自然的问题所替代。

第三节:

西方近代形上学之发展

大链锁:

宇宙所有存在连成由低至高的观念当中。

中心问题:

平面的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决定以成一整体世界。

理性主义:

上帝与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

凡事都是理性的存在。

经验主义:

不可知论导致形上学的破灭。

康德:

有限理性——>形上学仅限于先验范围之内,而绝对理性是不存在的。

人不能以纯粹思辨理性探求形而上学,而应以道德理性探求。

黑格尔:

以辩证法发展至绝对理性以达形上学之门。

唯物主义:

依据自然科学的结论,认为物质能力为唯一实在的。

叔本华:

人只能由意志及欲念去探寻形上学。

第六章哲学之内容

三、天道论——形上学(下)

第四节:

印度哲学中之形上学精神

l四个时期:

吠陀

史诗时代

经书时代

学院派时代

l印度文化不重历史,而是超一般历史观念:

宗教的最高目标在拯救整个世界。

业->轮回

虚妄/无明

《奥义书》:

忘我而与梵天冥合的境界。

第五节:

印度各派形上学之分野

l耆那教:

素食,不信有至上之神,精神与物质无始无终,人之业识流转;肯定、否定、不可表示集成七步骤的思维方式。

l胜论:

原子构成宇宙论。

l数论:

自性与神我二元论——神我与自性无始无终,且另无创造者。

自性:

智材、能材、质材

自性是能动的,显示为各种形式之物;神我是静的,超于一切事物之外。

l弥曼差派:

信灵魂与物质的基本质料多;二实体,一为黑暗,二为声。

l吠檀多派

(一)近绝对唯心论:

一切差异开始隐含在统一中,然后由此发展出来;一切差异皆为虚妄,只有大梵是唯一真实永恒。

(二)有神论:

上帝是自性与一切自我的内蕴;上帝与自我相互依赖而存在;上帝异于个体自我与世界而高高在上。

l佛学:

破除一切自我、自性与原子等观念;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各种法依姻缘而生,不承认任何以自己为因,自具动力,自具独立的实体存在。

(佛学是彻底的现象主义)

第六节:

中国先秦之形上学思想

l奉天承命:

看重人在历史中承前启后的实践,不重视研究历史的起点和终点。

(尊天而不卑人)

l自然宇宙观:

人与万物存于宇宙中,而其他虚空之处是其流动变化,后者更为重要。

《易学》:

由人的道德行为探究其根源于人之心性,由心性以知天之形上学。

墨子:

天之兼爱人,“义”为最高源;天主有志,又不以人有原始罪恶。

道家:

重自然之天,“虚无”,“忘言”,“生化”,“无有”。

儒家:

重生生。

(孟子重性善,“尽心知性以知天”)

第七节:

秦汉以后中国形上学之发展

l汉代:

宗教迷信与五帝信仰结合。

《淮南子》、《纬书》:

论太始、太易、太初。

道教:

超人格之绝对之道,不在玉皇大帝的统治下。

玄学:

王允,艺术上的形上学。

中国佛教:

大乘空宗、唯识法相、大乘有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l宋明理学:

儒教复兴。

陆象山: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王船山:

由宇宙论说明心性论;即事言理。

章太炎:

由儒而至佛,“五无”为宇宙归宿。

第七章哲学之内容

四、人道论、价值论

第一节:

人道论与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之名义

∙人道:

人所当行之道。

(可指一种德行或者理想,也可以指在这种理想上用的方法和功夫)

∙伦理:

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持有的道和理。

∙人生哲学:

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生的意义、价值、理想等的反省。

∙美学:

研究美的价值的种类和共性,艺术的起源和分类,艺术的欣赏和创作原理等。

(美中,除自然美、文学艺术美之外,人格美为最高)(美学还应该论述美在宇宙人生中的地位,以及人生如何能至善至美)

∙人生的价值所在,恒在人所选择的目标所在,人生之理想所在,及人生活动的方向道路所在。

第二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希腊与中世

∙苏格拉底:

何谓快乐?

虔诚?

节制?

勇敢?

正义?

灵魂不朽?

(希腊哲学对人生问题的反思开始)(苏氏以死证明了自己对所信奉哲学的坚持)

∙柏拉图:

把人生价值理想置定为形而上学的理念,使人道论沦为天道论的附庸;将伦理学置于政治学中,使人道论沦为《理想国》理论的附庸。

∙亚里士多德:

在伦理学上力争将个人的特殊性和群体国家的普遍目的相配合。

(全体先于个人;对个人而言,幸福是一切道德的总目标)

∙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

进步于“人为自然或宇宙一分子而非仅国家一分子”。

∙伊壁鸠鲁:

重友谊(学园生活)

∙斯多葛:

个人为宇宙的公民。

∙新柏拉图至中世纪:

人自觉为超于一般自然物之上的存在,有通接于超自然之神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奥古斯丁《忏悔录》:

人对于罪恶深植内心的体验,以及超越罪恶直通神境的内在要求的体验。

∙中世纪多玛斯阿奎那的道德哲学:

人的自然理性所认识的道德都以与神直接启示于人的道德不相违;超世间的宗教与世间的伦理道德不相违。

(该理论以人的理性与神智相类似,伦理属于宗教哲学的范围为前提)

第三节:

西方人生思想之发展——近代

∙笛卡尔:

清楚知识为先,然后依靠意志为知识而行,不重视对罪恶的忏悔。

∙莱布尼兹:

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罪恶只是一个负面的存在。

∙培根《论文集》:

论人的处世之道。

∙康德:

道德基础在人的自然道德情操;人的道德生活,纯为自命自主;道德生活,不直接立根于上帝的命令,宗教也不是道德的基础。

∙黑格尔:

人的道德意志社会伦理在客观精神中的国家意志之下,而客观精神又在绝对精神的表现之下。

∙休谟:

功利主义和快乐主义。

∙杜威:

实用主义

∙存在主义:

道德基础在人的生活中;人存在于真切而深入的反省中。

第四节:

印度之人生理想之特质——其与西方之人生哲学问题之不同

∙最大不同:

西方人生道德哲学中的很多问题在中印哲学中不成为问题或者不重要。

∙非存在的思索:

西方哲学对人生道德问题只作外在的、理论性的、一般性的思索。

∙存在的思索:

以个人如何生活而提高道德人格为问题作内在的、实践性的、唯一的思索。

第五节:

印度人生思想之各型及其不重西方人生哲学中之若干问题之理由

∙求天:

希望与上天有神秘的结合,求超生。

∙求意志:

以意志求解脱。

∙求智慧:

作理之默想求解脱。

∙求真理:

借默想的工夫求与梵天的结合,达静定涅磐。

∙大乘佛教:

由智与悲双运,作视世间与出世相同的菩萨之行。

∙瑜伽行:

积极,求与绝对梵天的结合;消极,将纯我与自性隔离。

∙目的:

使人知真理所在,助人逃离苦痛、情欲、罪业等。

∙西方讨论恶之来源,印哲不论,因:

人所重者,在去除烦恼、杂污等一切罪恶,而不在追究其根源。

(根源不明,如何去除?

∙印哲对人的动机和结果不重视,因:

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反构成概念上的法执,掩盖实际痛苦和关照世间苦痛的罪业。

第六节:

中国人生哲学之发展——先秦

∙中印哲异同:

都重以实际行为求人生存状态的超升;中重人对人(社会),印重人对天(宗教),西重人对自然(科学)。

(环境论:

中国是农业社会,印度则长于自然中)

∙孔子:

求仁;人之德行通于天命,君子为圣贤上。

∙墨子:

以天志为法

∙庄子:

为“真人,至人,神人,天人”。

∙孔孟:

为“圣人,大人”。

∙(儒墨道三家都不将其精神局限于独个阶级、国家、民族或教会团体中,也不像西方哲学忘情于天下国家之外,而持“天下一家”的精神,将伦理精神扩展到一切人所及处)

∙中哲不论罪业痛苦,孟子有“性善论”;也不论生死轮回。

∙中哲重人力在行为中的作用,而不依靠天,所以不论意志自由(相对神灵)问题。

第七节:

中国之人生哲学之发展——秦以后至今

∙秦汉:

道德为实际政治之本意。

∙秦汉以降的佛道家:

出世;修身养心以超世。

∙宋明儒者:

相信一切成终者皆所以成始。

(有点天命的意思)

∙修养功夫:

宋明理学,一步一步向人的心髓入微处发展;明末到民国,重由知到行,归于实践,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亦谓“入世”。

第八章哲学之内容

四、文化哲学

第一节:

文化哲学历史哲学与一般哲学

∙人文论:

概括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

∙专门哲学研究对象:

专门科学内部的逻辑和知识论的问题;关于专门哲学的对象的存在地位的形上学问题;专门科学内部的价值论人生论的问题。

自然科学

艺术

逻辑、知识论

科学哲学

艺术哲学

存在论、形上学

价值论、人生论

第二节:

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哲学

∙数学:

数字的演算(该定义太过狭隘)

第三节:

艺术哲学与美学

∙艺术活动:

人从事艺术创作或欣赏。

∙艺术学:

就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技巧、风格与创作的经过进行叙述、研究的学问。

第四节:

宗教哲学与自然神学

∙宗教学:

就各宗教的教义、教条、禁戒、历史、仪轨、教会组织,以及所信之神的性质、功德、及其与人的关系而叙述研究的学问。

第五节:

法律哲学

∙法律学:

研究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一般立法司法的原则,现行法律条文的解释,审判诉讼的程序,政府法律机关的组织等的学问。

第六节:

政治哲学

∙政治学:

研究如何由人的政治行为而形成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下人如何行为的学问。

第七节:

经济哲学

∙经济学:

研究人的经济现象,或者人以其行为所构成的经济上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之间的关系,与经济组织的学问。

第八节:

教育哲学

∙教育学:

研究各种教材课程如何编制,各种教育制度如何订立,对不同教育对象如何因材施教的学问。

第九节:

社会哲学

∙社会学:

研究社会现象及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等的学问。

(专门科学与其对应的哲学间因划分方法的不同会有一些重叠)

第九章:

哲学之方法与态度(上)

第一节:

泛论读文学、历史及科学书与读哲学书之态度

∙学哲学是否必须要读书?

哲人之哲学造诣,或所达哲学的境界,并不与其讲说着述之多,读书之多成正比。

但读书是学习哲学最主要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问题所费的心思。

∙如何选择哲学书?

与科学越近的哲学,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