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913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docx

需氧菌性yindao炎诊治专家共识全文版

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治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vaginitis,AV)是以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需氧菌增多引起的阴道炎症。

AV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病原体相对复杂,以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咽峡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增多常见[1‐2]。

AV除了具有病原体复杂的特点外,还易合并其他阴道感染。

  AV不仅可导致患者外阴阴道不适,还与盆腔炎症性疾病、不孕症以及流产、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AV也会增加性传播病原体(如HPV、HIV、阴道毛滴虫、沙眼衣原体等)的感染风险。

  自2002年比利时学者Donders提出AV的概念[3]至今不足20年的时间,国内临床医师对AV的认识不足,诊治水平参差不齐,但AV又是临床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AV的认识,规范AV的诊治流程,解决AV诊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AV相关的科学研究,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结合近年来国内外AV的研究进展、国际相关指南[4]并基于国内情况,形成本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

一、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AV虽然是Donders于2002年新提出的阴道感染[3],但追溯历史,在该病的认识过程中,曾在1956年被命名为“渗出性阴道炎(exudativevaginitis)”[5],于1965年被称为“脱屑性阴道炎(desquamativeinflammatoryvaginitis,DIV)”[6],直至2002年,Donders等[3]首次提出AV的概念及诊断标准,并认为既往所认知的DIV是AV的重度形式。

  AV是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不同国家、地区的发病率因就诊人群、种族、诊断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

国外相关研究报道,AV的发病率为4.9%~11.8%[7‐11]。

国内AV在阴道炎症中的所占比例波动于9.4%~23.7%[12‐13]。

AV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反复阴道灌洗、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多个性伴等因素有关[14]。

二、临床特点

  10%~20%的AV患者无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黄色阴道分泌物、分泌物异味、外阴烧灼感或刺痛、性交痛等,查体可见阴道黏膜红肿、溃疡或一定程度的阴道黏膜萎缩等表现。

有症状者症状持续时间长、间歇性加重,且治疗后易复发。

三、诊断

  1.诊断标准:

  

(1)有临床症状和(或)体征;

  

(2)AV评分≥3分。

  对于单纯性AV患者,目前国内外较广泛采用的是Donders提出的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湿片诊断标准(见表1)[3,15],通过相差显微镜评价乳杆菌分级、白细胞数量、含中毒颗粒的白细胞所占比例、背景菌落及基底旁上皮细胞比例,对这5个项目分别评分,每项0~2分,总分10分;累计评分≥3分诊断为AV,3~4分为轻度、5~6分为中度、7~10分为重度。

此诊断标准的优点为可以反映AV菌群情况、炎症反应和阴道黏膜萎缩三方面的特征;缺点是对检验人员及设备要求较高,生理盐水湿片不易保存、无法重复阅片,并且未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在做出AV诊断时,除AV评分≥3分,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诊断。

  2.其他诊断方法:

  

(1)Tempera等[16]于2004年提出的临床特征和湿片特点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内容包括:

①检查见阴道异常黄色分泌物;②阴道pH值升高(pH>5.0);③分泌物有异味(但KOH试验阴性);④阴道分泌物400倍镜检见大量白细胞;⑤根据Donders标准[3]确定乳杆菌分级为Ⅱa、Ⅱb或Ⅲ级。

该方法的优点是结合了患者的临床表现;缺点是缺乏量化标准,为描述性评价,未包含显示阴道黏膜萎缩的指标;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2)分子诊断[17]: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阴道内乳杆菌属和需氧菌(包括肠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的载量进行检测,当乳杆菌载量减少、需氧菌载量增加10倍以上诊断AV。

该方法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3)功能学检测[15]:

当pH值升高、H2O2减少、白细胞酯酶阳性、β‐葡萄糖醛酸酶或凝固酶阳性可对AV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尚不能作为诊断AV的单独标准。

功能学检测须联合形态学检测。

当功能学与形态学结果不一致时,以形态学检测结果为准。

  (4)细菌培养法:

AV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病原菌相对复杂,可能存在传统培养法难以培养出的致病菌种,因此不推荐细菌培养用于诊断AV,但可通过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和随访[18]。

  3.诊断注意事项:

AV患者易合并其他阴道炎症,诊断AV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常见阴道炎症的混合感染。

此外,AV患者阴道分泌物多呈黄色脓性,与子宫颈炎、盆腔炎症性疾病患者的体征相似,诊断AV时还应注意排除子宫颈及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异常。

四、治疗

  AV常易合并阴道混合感染,治疗前应进行充分评估是否存在其他阴道炎症,如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vaginosis)、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等。

有条件时还需要同时检查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等。

对于单纯性AV的治疗,建议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镜检结果进行分类管理[18‐19]。

  1.针对需氧菌感染的治疗:

  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可根据镜检特点,针对背景菌群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或两者同时增多者予以对应的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者,也可根据阴道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国内外的治疗经验包括:

  

(1)克林霉素:

克林霉素的抗菌谱可覆盖革兰阳性球菌。

采用2%克林霉素软膏5g,阴道用药,1次/d,共7~21d[4]。

对于重度AV(DIV),可采用2%克林霉素5g、阴道用药、1次/d治疗,症状缓解后,可每周用药1~2次进行维持治疗,连用2~6个月,可减少疾病反复发作[20]。

应当注意的是,克林霉素乳膏(使用5d内)或克林霉素阴道栓剂(使用72h内)其中的油性基质可能减弱乳胶避孕套的防护作用,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

  

(2)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属于第2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与第1代相似,抗革兰阴性杆菌的活性较第1代强。

可采用头孢呋辛酯250mg,口服,2次/d,共7d[21‐22]。

  (3)喹诺酮类:

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覆盖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可选用左氧氟沙星200mg,口服,2次/d,共7d[22]。

第4代喹诺酮类药物除了具有抗革兰阴性菌活性,且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更强,可采用莫西沙星400mg,口服,1次/d,共6d[23]。

  (4)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具有较强的抗革兰阴性需氧杆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甲氧西林敏感株)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乳杆菌无明显影响。

可采用卡那霉素阴道栓剂100mg,阴道用药,1次/d,共6d[16]。

  2.针对阴道黏膜萎缩的治疗:

  对于表现有阴道黏膜萎缩的AV患者,可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如0.1%戊酸雌二醇),每周2次[18,20]。

也有使用氯喹那多‐普罗雌烯阴道片获得与克林霉素相当的疗效,氯喹那多是1种广谱抗菌剂,普罗雌烯可作用于下生殖道黏膜,起局部的雌激素样作用,具体方案为1片/d,睡前阴道用药,共12d[24]。

应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应当注意激素使用禁忌证,如乳腺癌、既往血栓栓塞史等。

  3.针对外阴阴道黏膜局部炎症反应的治疗:

  对于外阴阴道黏膜炎症反应,可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具体方案为:

氢化可的松300~500mg,睡前阴道用药,1次/d,7~21d[4,20],症状改善者可选择维持治疗方案,即应用氢化可的松300~500mg睡前阴道用药,每周1或2次,连用2~6个月[20];或丙酸氯倍他索,睡前阴道用药,1次/d,连用1周[20]。

维持治疗中,对于有真菌感染风险者,可考虑加用氟康唑150mg,口服,1次/周,预防阴道真菌感染[20]。

  4.微生态制剂: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微生态制剂可延长AV的复发间隔[25]。

对于AV患者,可考虑外源性补充乳杆菌制剂辅助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

  5.中医药治疗:

  传统中药不同于西药类抗菌药物,药效相对温和,耐药相对少见,其对于AV具有一定的疗效[26‐27],为AV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性伴的管理

  AV患者的男性性伴无需常规筛查及治疗[4]。

六、随访

  AV患者若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需要随访复查[4]。

有条件者,AV治疗后可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评估阴道菌群恢复情况及疗效。

七、妊娠合并AV的管理

  妊娠期AV的发生率因研究地区、就诊人群、孕周不同、有无症状而异,波动于4%~9%,总体低于非妊娠期人群[18]。

妊娠状态与AV存在相互影响,一方面,妊娠期雌、孕激素水平升高,阴道局部免疫调节失衡,以及子宫颈黏液和阴道分泌物增多,增加了妊娠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风险;另一方面,AV的常见致病菌多为阴道定植菌,当阴道菌群紊乱,这些定植菌可转变为AV致病菌上行感染而引起不良妊娠结局[28]。

  1.妊娠期AV筛查及治疗原则:

  对于妊娠期是否进行AV筛查和治疗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参照《细菌性阴道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29],本共识建议:

有症状者需进行AV筛查;无症状但既往有感染相关流产或早产病史的高风险妊娠妇女需进行AV筛查。

鉴于现有研究提示妊娠期AV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30‐31],因此妊娠期AV应在权衡治疗获益与潜在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治疗。

  2.用药方案:

  推荐应用针对需氧菌的、妊娠期安全的药物治疗,可采用的治疗方案:

头孢呋辛250mg,口服,2次/d,共7d。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可以改善阴道微生态,但关于围产结局的大样本量的资料尚无报道。

  3.随访:

  妊娠合并AV者治疗后可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评估阴道菌群恢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